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弋阳县 陈斌主题与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个性。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在教学建设中又再次提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切归根求源都基于一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朗读是学生展示自己独特体验的舞台,在这一舞台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教学方式。情景说明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四组教材围绕
2、“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来选编课文,了解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情感强烈,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四年级学生通过近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精读课文是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范文,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
3、等词语。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我把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确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l)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感知课文内容, 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
4、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3)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4)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教学过程片断一 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习情感师:上课前,张老师想跟同学们谈谈心,你们觉得现在最幸福的是什么?生:我最幸福的是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们还跟我们买好吃的。生:我感到最幸福的是有舒适的学习环境。师:当你们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生活的时候,你们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
5、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取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被战争夺取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生: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怎样的呼声?生: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师:让我们走近课文,走近小作者的内心世界,相信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教学反思:以“呼声”为情感线激qing。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在设计中,贯穿“呼声”于全过程。课伊始,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起学生情感。这样,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
6、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片断二 巧设情境,品读感悟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生:孩子的爸爸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师:有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孩子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生:孩子的父亲是个热爱和平、保卫和平的勇士。生: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师:爸爸这么的优秀,这么的出色,联合国加利先生给了他怎样的评价呢?(生读句子)师:谁能模仿联合国加利先生赞扬一下父亲?(指名读,评价;教师引读,全班齐读。)师:孩子的父亲是优秀的、崇高的,我也被他感动了,同学们呢?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令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边读边体会。师:想好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感动说给小组同学
7、听一听,把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可以两人一小组,也可以四人一小组。生:当我读到“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心里很难受,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他的承诺永远不会实现了,“我”永远失去了最亲爱的爸爸,孩子多可怜啊!师:是啊!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就这样因为战争而破碎了,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评议;男同学扮演爸爸来读这句话,女同学读旁白。)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蓝盔?”师:“蓝盔”是维和部队士兵统一穿着的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上面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亦称“蓝盔部队”。师:同学们,看到爸爸临上飞机时还那样深情地望着我和妈妈,听着爸爸这坚定充满信心
8、的话语,你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呢?生:爸爸我们等你!早点回来!师:小作者和大家一样也期盼着爸爸早点回来,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可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再一次见到爸爸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生:“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课件出示这一句)生:课文中的小朋友写得如此清晰,可见这一幕将会永生难忘。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评价;女生齐读这段话。)教学反思: 以“读悟”为主渠道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
9、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如:感悟“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时,让学生找出有关句子读,体会体会。并模仿加利先生赞扬一下父亲。这样,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为后文的重、难点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片断三 配乐朗读,想象画面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这难忘的一幕吧!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可以闭着眼睛想象,也可以趴在桌上静静地感受。师:谁来说说你眼前的画面或自己的感受。生: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生:我想象到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是哭声。生:爸爸
10、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师:骨肉分离,这种痛产生的不仅是悲伤,还有力量,还有对和平的呼唤。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课件出示句子:“爸爸的嘴张着和平!和平!和平!”(指名读,分组比赛读。)师:课文中的孩子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呢?再读课文。生:“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指名读,评议;再读。)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个中国孩子强烈的呼声。(全班齐读,教师引读。)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当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资料,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图片、文字,下节课再来交流。教学反思: 课标中指
11、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 就是“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进。收获与启示:上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直到下课后,孩子们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他们异口同声的说:“这篇课文写得太感人了!”“张老师,我还想读!”课堂上,孩子们触动心灵的感悟,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边。有的说:“小作者永远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孩
12、子多可怜呀!”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有的说:“我想象到当时机场非常安静,只有一片哭泣的声音!”甚至还有的说:“张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给我感触更深的是在老师没有做任何指导下,孩子们充满激qing、绘声绘色地朗读,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
13、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首先我反复读了多遍,自己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想:要用我的“心”去敲响孩子们的心灵,用我的 “情”去激活孩子们的情感。因此,在设计时,我就想通过朗读去打开孩子们情感的天窗。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从课堂上呈现出的效果来看,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有待改进的问题: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
14、激qing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