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技术创新对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影响研究——基于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视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0872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创新对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影响研究——基于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技术创新对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影响研究——基于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Natural Gas Technology and EconomyVol.17,No.4Aug.20232023年第17卷第4期天 然 气 技 术 与 经 济Natural Gas Technology and Economy修订回稿日期:202307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双碳 目标下我国城市群能源系统碳达峰预测及差异化减排路径研究”(编号:22XGL0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能源革命驱动下的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2&ZD105);成都市软科学研究项目“30 60“双碳”目标下成都能源利用低碳转型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021-RK00-0014

2、0-ZF)。作者简介:李乔楚(1995),博士,主要从事能源低碳发展、石油工程管理相关研究。E-mail:。技术创新对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影响研究基于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视角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Sichuans energy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Sichuans energysystem from perspectives of social-technolo

3、gical system transformationsystem from perspectives of social-technological system transformation李乔楚1陈军华1黄 星2杨 梅3(1.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500;2.四川川港燃气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17;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北部采气管理处,四川遂宁629000)LI Qiaochu1,CHEN Junhua1,HUANG Xing2,and YANG Mei3(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Pe

4、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500,China;2.Sichuan ChuangangGas Co.,Ltd.,Chengdu,Sichuan 610017,China;3.Northern Central Sichuan Gas Production Management Division,PetroChina Southwest Oil&Gasfield Company,Suining,Sichuan 629000,China)Abstract:In this study,the social-technical system transfo

5、rmation theor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domain of energy transformation in an effort to build a clean,low-carbon,safe and efficient modern energy system,hold the key to this transformation and grasp the initiative of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energy development.Beginn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

6、tical framework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existing energy system and energy technological niche,webuilt a multi-sampl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n line with the panel data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its 21 cities(or prefectures)from 2007 to 2020.In addition,the influence of both te

7、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ts external environment was empirically analyzed on this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Results show that(i)the carbon-emission level in Sichuans energysystem is greatly reduced through technical talents and innovation fund investment into the energy-conservation and carbon-re

8、duction domain;(ii)the trend that the Sichu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separates from carbon emission of energysystem is increasingly apparent after entering a new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and this development indirectly alleviates thedirect blockage of energy-consumption expansion to low-carbon tran

9、sformation by increasing funds in scientific research;(iii)on the one hand,population development pushes this transformation by providing sufficient innovative talents,and onthe other hand,this increases carbon emission by stimulating the dema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On the whole,the indirect tran

10、smission effect should sharpen its own direct blockage;and(iv)in the compound context of fiscal incentive policies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policies to affect economic growth rate,and family-planning encouragement policies to drive energy consumption,the instituti

11、onal transition serves as a considerable factor to spurth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system.Keywords:Dual-carbon goal;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ichuan Province;Energy system;Low-carbon transformation;Social-technical system transformation;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High-quality development摘

12、要为了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抓住能源变革的关键、把握能源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动权,将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理论应用于能源转型领域,从外部环境、现有能源体制和能源技术利基三个维度构建理论框架入手,结合四川省及其所辖21个市(州)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多样本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及其外部环境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通过节能降碳领域的技术人才和创新资金投入显著降低了能源系统碳排放水平;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后四川省经济发展与能源系统碳排放的脱钩趋势日益显现,经济发展通过带动科研资金增加也间接缓解了能源消费扩张对低碳转型的直接阻碍作用;人口发展一方面通过

13、提供充足的创新人才推动低碳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刺激经济发展需求增大能源碳排放,总体上看间接传导效应加剧了自身产生的直接阻碍作用;在推动技术创新的财政激励政策、影响经济增速的环境规制政策以及带动能源消费的鼓励生育政策的综合运用下,制度性变迁成为推动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重要因素。关键词“双碳”目标技术创新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结构方程模型高质量发展DOI: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1382天然气技术与经济总第100期2023年0引言中国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其中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将起到关键支撑作用。能源转型意味着要

14、大幅增加非化石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并使其成为主体能源;同等重要的是技术创新,包括各类绿色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等。只有通过研发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才能抓住能源变革的关键、把握能源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动权。四川省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但多年来煤、油消费所占比重一直在60%左右,能源消费的高碳特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较大压力。作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在低碳发展新格局下亟需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如何立足于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资源禀赋优势,引导技术创新向有利于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路径发展,是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立足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

15、理论视角,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 Model,SEM)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及其外部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和制度措施)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传导效应,探讨多方利益博弈下不同路径的异质性影响机理,从而为中国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探索有效方案,自下而上全面推动落实“双碳”目标的四川行动。1研究方法1.1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理论在能源转型中的应用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被定义为外部环境、现有体制、创新利基等多元因素耦合作用的复杂过程1。研究能源系统转型不仅要分析物理设施和技术发展,还要分析技术要素内部、社会要素内部、技术要素与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2-3(图1)。第一,利基是指

16、微观层面的因素,即驱动低碳转型最直接的技术创新等因素4。杰里米5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能源变革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取代化石能源且能源储存技术将变得十分重要;Nicolli等6提出应当激励不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活动,在技术层面深入挖掘节能潜力。何建坤7提出以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为核心、以储能技术为保障的能源利用方式是未来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重要特征。第二,现有体制是中观层面问题,指当今的市场、标准、制度等构成的稳定关联结构。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理论认为现有能源体制通过沉没投资、行为模式、既得利益、基础设施、补贴和监管等机制对能源转型产生影响8-9。谢旭轩等10指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17、,实现能源转型离不开制度保障。此外,鲁刚等11指出,我国智慧能源系统构建从设计到落地在理论、技术、实践方面还存在大量难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体制机制方面的变革。第三,外部环境因素是宏观层面问题,包括宏观的经济走势、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舆论导向12-14。李俊杰15指出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实现,需要注重经济这一因素。经济发展通过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影响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进程。需求侧方面,Zhao等16通过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对环境质量偏好的变化、影响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产生影响,而林伯强等17则指出提升城市化水平以及调整产业结构同样能够产生类似作用;供给侧方面

18、,李凡等18提出经济发展主要通过GDP增长影响企业在清洁低碳能源领域的投资能力,进而影响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进程。与此类似,姚昕等19提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影响存在一定争议:一方面,城市化水平提升有利于提高电气化水平,从而有利于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但另一方面,城市化水平提升有可能带动能源强度提高,从而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产生不利影响。图1典型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过程图天然气技术与经济经营管理83Natural Gas Technology and Economy第17卷第4期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是实现某种社会功能的社会 技术系统的根本性变化,能源系统转型也是外部环境、现有能源体制和能源

19、技术利基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理论分析可得:(1)技术利基对现有能源系统带来的变革压力不断增加。近年来,四川省在不断提升清洁能源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推进能源系统革命。目前四川省能源总体供大于求,但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对电力、热力、燃气等高品质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对其供应的可靠性、灵活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然而,当前四川省水电及新能源资源分布远离负荷中心,未来水电和新能源开发逐步向高海拔地区延伸,导致建设运营成本升高,水风光开发不经济等问题将日益显现。(2)政府政策对能源系统转型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政府政策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政府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人

20、才培育等方面给予低碳技术创新大力支持,加强可再生能源制氢、新型储能技术等低碳前沿技术的研发、示范和应用,另一方面,政府政策除了关注新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外,还会把能源政策和产业政策关联起来,关注新能源产业是否具有就业吸引力。当创新性技术利基学习扩散较为困难时,政府通常会将技术利基转向其他短期有效的政策。(3)技术利基的扩散受到现有体制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各利益主体对能源系统的革命性变化非常有信心,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受到当地居民阻力、成本优势不足等因素的显著影响。相反,热电联产和煤炭 生物质能混合燃烧发电更容易被现有体制内的企业接受。2022年,四川省全口径发电装机总量达到12 830 104kW,

21、其中水电装机量达到10 189 108kW,居全国第一,占装机总量比重高达79.42%,但与此同时,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对现有体制冲击较大,且出力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等特点,因此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将是一个缓慢过程。1.2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由两类变量组成: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实现直接测度,后者作为抽象变量可借助相应的观测变量进行度量。每个潜在变量通常是两个以上观测变量的综合反映,反过来潜在变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观测变量。其中,测量模型反映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间的关系,其结构如下所示:xnxnnn(1)ynynnn(2)式中,n为第n个

22、样本的外生潜在变量;n为第n个样本的内生潜在变量;x为n的观测变量;y为n的观测变量;xn、yn为因子负荷矩阵;n、n为残差向量。而结构模型则体现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其通式如下所示:n1Bn2(3)式中,B为内生潜在变量间的影响效应系数;为外生对内生潜在变量的影响效应系数;为残差。1.3指标分析与数据来源结合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理论,以“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四川为例,选择技术创新及其外部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和制度措施)作为潜在变量,研究其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影响效应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对于各个潜在变量,需要确定相应的观测变量来对其进行度量。基于此,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指标体系(表1),每项指

23、标的数据组为308个,基础数据来源于20082021年的 四川统计年鉴 以及21个市(州)的统计数据。与此同时,为了消除不同年份价格波动对人均GDP数值的影响,采用GDP平减指数以2007年的价格水平作为基准对历年数据进行换算;能源系统CO2排放总量的估算则参照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提出的核算体系20。表1结构方程模型指标体系潜在变量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制度措施能源系统低碳转型观测变量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总数科研技术支出占公共预算总支出的比重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末常住人口数城镇化率节能环保支出占公共预算主要支出的比重资源税占公共预算主要收入的比重能源

24、系统CO2排放总量符号X11X12X21X22X31X32X41X42Y单位万人%元%万人%104t李乔楚,等:技术创新对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影响研究基于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视角84天然气技术与经济总第100期2023年2实证结果分析在充分考虑技术创新 外部环境 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内生相关性的基础上,结合AMOS 26.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图2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整体模型进行测算,检验结果表明研究路径之间的P值均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即各个潜在变量之间、潜在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基于此,进一步探讨技术创新及其外部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和制度措施)对四

25、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实际影响效应。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包含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结合分析结果对各效应的估计系数进行归纳整理(表2)。表2标准化影响效应结果由表 2 可得,技术创新及其外部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和制度措施)对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影响均较为显著。从总效应上看,技术创新对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具有正向的激励作用;外部环境中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对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具有负向的抑制作用,制度措施整体呈现激励作用,但影响程度较小。从估计系数的绝对值上看,各敏感因素的影响效应排序为:人口发展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制度措施。下面针对各个潜在变量进行逐一分析,从而进一步明确各个因素的作用机

26、制:(1)技术创新从技术层面来看,四川省技术创新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具有直接的正向效应,技术创新水平每提高1%,能源系统CO2排放量相应减少0.119%。笔者主要从科研人才、科研投资两个方面衡量四川省及其21个市(州)的技术创新水平。假定历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总数越多,科研技术支出占公共预算总支出的比重越大,则区域技术创新水平越高。在研究期限内,四川省科研从业人员数量从12.08万人(2007年)增加至38.39万人(2020年),上涨3.18倍;科研支出占比从1.18%(2007年)增加至1.62%(2020年),上涨1.37倍。由此可得,在研究期限内四川省的技术创新水平得到了显著提

27、升,且部分科研技术人才与资金投入到了节能降碳领域,以获取更加优质的产品、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使经济发展模式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从而显著降低了四川省能源系统的碳排放水平;与此同时,考虑到四川是我国的“清洁能源示范省”,近年来不断致力于提升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未来将有助于协同推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能源清洁低碳化利用。(2)经济发展从经济层面来看,四川省经济发展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具有直接的负向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能源系统CO2排放量相应增加0.412%。主要从国民富裕程度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衡量四川省及其21个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假定历年人均GDP越高,第二

28、产业产值占比越低,则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在研究期限内,四川省人均GDP从12 963.00元(2007年)增加至42 809.59元(2020年,基于2007年人口发展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效应类型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制度措施0.38900.3890.1170.6720.789-0.0210.5680.547-0.3860.4200.034人口发展0000.2840.2920.5760.77900.7790.4800.1280.608经济发展0000.29900.2990000.412-0.1360.276技术创新00

29、0000000-0.1190-0.119天然气技术与经济经营管理85Natural Gas Technology and Economy第17卷第4期的不变价格),上涨3.30倍;第二产业占比从43.63%减少至36.20%,下降1.20倍。由此可得,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四川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新常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对天然气等清洁化石能源以及风、光、生物质等新能源的使用能力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四川省是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能源消耗贯穿于经济系统的各个环节,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必然导致化石能源的高水平消耗,低碳经济格局下增加的企业运行成本也可能造成碳处理流程简化以及环境

30、友好型产品价格提升,均不利于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十四五”期间,四川省逐渐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规模效应对碳排放的直接驱动作用也逐步产生减小趋势。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提出,将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低碳发展道路下四川省未来有望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系统碳排放脱钩。经济发展对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间接作用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国民富裕程度的提升促使四川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入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有助于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由分析结果可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技术创新水平相应提高0.299%,并进一步间接带动能源系统CO2排放减少0.136%。技术创新

31、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其间接传导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加速发展导致的能源消费扩张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直接阻碍作用。(3)人口发展从人口层面来看,四川省人口发展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具有直接的负向效应,人口发展水平每提高1%,能源系统CO2排放量相应增加0.480%。主要从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两个方面衡量四川省及其21个市(州)的人口发展水平,假定年末常住人口数越多,城镇化率越高,则人口发展水平越高。在研究期限内,四川省年末常住人口数从8127万人(2007年)增加至8371万人(2020年),上涨1.03倍;城镇化率从 35.60%增加至 56.73%,上涨 1.59 倍。由

32、此可得,四川省的人口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引发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水平的持续陡增。人口日益扩张导致的能源消费规模扩大是阻碍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近年来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劳动力资源短缺等问题显现,多孩生育政策在四川省全面落地,现阶段人口繁衍对能源系统CO2排放的激励作用仍较为显著。城镇化水平是影响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由供暖、照明等家庭电器使用以及私人交通等行为引发的能源直接消费量不断增加,城镇扩张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消耗大量能源,均将导致能源系统CO2排放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城镇扩张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33、,人口聚集将导致居民生活模式和公共设施效率的改变,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素质普遍较高、更容易接受节能减排新理念,从而有利于推动能源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加快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但由分析结果可得,上述驱动作用的影响小于人口规模扩大和生活水平提升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阻碍作用,因此人口发展成为四川省能源系统CO2排放的关键激励因素。人口发展对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间接作用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实现。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区域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科研人才,并进一步间接推动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人口数量增加与城镇扩张也将刺激消费需求,带动产业聚集和规模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正向驱动

34、作用。由于目前四川省经济发展带动能源系统CO2排放量相应增加,因而人口发展将通过经济发展间接阻碍四川省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进程。从总体上看,人口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产生的正向效应小于其通过经济发展产生的负向效应,两者的影响总和为0.128,即间接传导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发展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直接阻碍作用。目前我国已逐步开启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负增长具有递次性和阶段性特征,短期内、小幅度的人口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减少碳排放等环境污染,但是长期的、大幅度的人口负增长将引发人口总量危机,导致劳动力不足、经济发展减缓等问题,从而阻碍能源低碳发展进程,因此合理范围内

35、、符合适度人口要求的人口缩减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4)制度措施从制度层面来看,四川省出台的相关制度措施李乔楚,等:技术创新对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影响研究基于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视角86天然气技术与经济总第100期2023年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具有直接的正向效应,制度措施水平每提高 1%,能源系统 CO2排放量相应减少0.386%。笔者主要从环保投资和环境规制两个方面衡量四川省及其21个市(州)的制度措施水平。假定节能环保支出占公共预算主要支出的比重越多,资源税占公共预算主要收入的比重越多,则制度措施水平越高。在研究期限内,四川省节能环保支出占公共预算主要支出的比重从3.96%(2007

36、年)减少至2.36%(2020年),下降1.68倍;资源税占公共预算主要收入的比重从0.92%增加至1.73%,上涨1.88倍。由此可得,制度措施是推动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主要是通过各类政策手段影响能源系统转型进程,包括约束型、市场型和参与型三种:约束型主要是指通过提高企业审批门槛、加征化石能源环境税等行政管制措施限制能源系统的碳排放;市场型主要通过清洁能源财政补贴、碳交易制度等措施激励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参与型主要通过低碳宣传教育、减排考核排名等措施引导能源系统相关主体自主开展低碳转型。三种政策工具在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历程中得到了综合应用,市场型和参与型工具比例随时间发

37、展有所增加,但约束型工具仍占据主导地位。制度措施对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间接作用通过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实现。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支出中的R&D资金投入或采取积极的“双碳”人才引进政策可以有效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间接加快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进程。但在低碳发展新格局下,日益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将对部分企业的发展起到限制作用,从而降低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尤其对于以第二产业为支柱型产业的四川省影响较大。与此同时,鼓励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四川省出生人口明显增加,自2015年启动“二孩”生育政策后出生率从10.3%陡增至2017年的峰值11.3%,随之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带动区域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

38、加剧了能源系统的碳排放水平。从总体上看,制度措施通过技术创新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产生的正向效应小于其通过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耦合产生的负向效应,三条路径的影响总和为0.420。制度措施的总效应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产生较小的阻碍作用,因此未来应持续加强政策工具在低碳创新和环境规制领域的实施力度,并采取相应的补偿政策分担企业因能源转型所增加的成本,从源头上调动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相关主体的积极性。3结论与建议立足社会 技术系统转型理论视角,选择“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四川作为研究案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及其外部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和制度措施)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传导效应。基于

39、研究结果,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以下建议:(1)坚持清洁替代与清洁利用并重。优先发展新能源产业,以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为关键抓手,推进凉山风电基地和“三州一市”光伏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氢能产业。清洁能源替代必须建立在安全可靠的能源供给前提下,应进一步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推动传统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2)坚持科技赋能与改革创新并行。围绕非常规天然气、光伏太阳能、氢燃料电池等重点行业,推进产学研用高度融合;加强智能化电网建设,提升能源系统效能并确保资源合理配置。重点关注限制能源系统清洁低碳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全面推动电力行业市场

40、化改革,建立健全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制度,加快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3)坚持人才培养和居民教育并举。持续提升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年龄结构优化,实现减缓老龄化和促成碳减排“双赢”;加快碳中和等领域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建设和新职业开发,培养引进能源低碳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列相关学科学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用才。通过横幅展板、现场讲解、宣传手册、现场体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推动低碳节能社会新风尚形成。参考文献1 GEELS F W.From 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

41、o socio-technical systems:insights about dynamics and change fromsociology and institutional theory J.Research Policy,2004,33(6-7):897-920.2李乔楚,陈军华,唐荔.基于清单算法的区域能源系统碳排天然气技术与经济经营管理87Natural Gas Technology and Economy第17卷第4期放特征以四川省为例 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22,16(5):50-56.LI Qiaochu,CHEN Junhua,TANG Li.Inventory-

42、algorithm-based carb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in regional energy systems,Sichuan ProvinceJ.Natural Gas Technology andEconomy,2022,16(5):50-56.3陈卓淳,姚遂.中国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路径探析基于社会技术转型思路 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2,22(2):62-68.CHEN Zhuochun,YAO Sui.Exploring transition pathways fora decarbonized electricity system in

43、China:Based on the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 approach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2):62-68.4金之钧,白振瑞,杨雷.能源发展趋势与能源科技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5):576-582.JIN Zhijun,BAI Zhenrui,YANG Lei.Thinking on generaltrends of energy development and directions of energy scienceand techno

44、logy J.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20,35(5):576-582.5杰里米 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 D.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JEREMY Rifkin.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how the neweconomic model changes the worldD.Beijing:China CiticPress,2016.6 NICOLLI F,VONA F.Heterogeneous policies,heterogeneoustechnologies:T

45、he case of renewable energy J.Energy Economics,2016,56(1):190-204.7 何建坤.新型能源体系革命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兼评杰里米 里夫金 第三次工业革命 一书 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1-10.HE Jiankun.The revolution of new energy system is the onlywa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mment on Jeremy Rifkins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J.Journ

46、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4,14(2):1-10.8 GEELS F W,SCHOT J.Typology of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pathways J.Research Policy,2007,36(3):399-417.9 GEELS F W.Ontologies,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s(to sustainability),and 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J.ResearchPolicy,

47、2010,39(4):495-510.10谢旭轩,任东明,赵勇强.推动我国能源革命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J.中国能源,2014,36(4):16-19+44.XIE Xuxuan,REN Dongming,ZHAO Yongqiang.Researcho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Chinas energy revolution systemand mechanism J.Energy of China,2014,36(4):16-19+44.11鲁刚,王雪,陈昕,等.城市能源变革下智慧能源系统建设研究 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8,20(2):1-4.LU Gang,WA

48、NG Xue,CHEN Xin,et al.Research on smartenergy system development for city energy revolutionJ.Power Demand Side Management,2018,20(2):1-4.12SUSAETA A,LAL P,ALAVALAPATI J,et al.Random preferences towards bioenergy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Acase study of woody biomass based electricity in the Southe

49、rnUnited States J.Energy Economics.,2011,33(6):1 111.13 MARQUES A C,FUINHAS J A,PIRES MANSO J R.Motivations driving renewable energy in European countries:Apanel data approachJ.Energy Policy,2010,38(11):6877-6 885.14 CHERNI A,JOUINI S E.An ARDL approach to the CO2emissions renewable energy and growt

50、h nexus:Tunisian evidenc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7,42(48):29 056-29 066.15李俊杰.“双碳”目标下天然气发展形势的思考 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22,16(1):53-59.LI Junjie.Thinking on natural-g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under the Double Carbon goal J.Natural Gas Technology and Economy,2022,16(1):53-59.16 ZHAO Xiaoli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