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宋元戏曲发展史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6175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宋元戏曲发展史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南宋元戏曲发展史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南宋元戏曲发展史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2卷第4期2023 年7月Vol.22No.4July 2023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河南宋元戏曲发展史略王莉娜(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2)doi:10.3969/j.issn.1671-7864.2023.04.015摘要: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秦汉时期的歌舞艺术、说唱艺术成为戏曲发端的源头,唐代参军戏在继承和吸收前代艺术形式基础上,迸发出新的活力,直至宋元时期,戏曲最终形成一种集歌舞表演、唱歌、各种角色分工具备并能够在舞台上演出的艺术形式。自盘庚迁都到殷之后,

2、河南在我国多个历史朝代都担任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责。宋元戏曲诞生于宋金,发展大成于元,河南是宋元戏曲的发祥地,留存有大量的宋元戏曲遗址遗迹和文物。研究河南宋元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解读河南的宋元戏曲发展情况。关键词:河南;戏曲;发展史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864(2023)04-0074-05河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文化交汇、传承弘扬的重要地区,是宋元戏曲的起源地之一。宋元戏曲在河南诞生,经金、元二朝的发展传播,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传唱开来。一、汉代戏曲的发端先秦时期,古人进行祭祀和占卜时载歌载舞,当原始氏族公社为奴隶制取代以后,社会为

3、满足奴隶主娱乐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歌舞奴隶与优戏奴隶的专门职业分工,这就是女乐与优人的出现1 42。女乐与优人结合成为“倡优”,即专门从事百戏表演的人,他们表演歌舞和搞笑,伴有乐器演奏,成为中国戏曲的雏形。汉代统治者以乐舞为宴饮助兴,活跃气氛,文献记载较多。史记 项羽本纪 载,刘邦赴鸿门宴,项羽大将范增建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宴饮百戏是汉代家庭生活极为普遍的内容。“郊庙祭祀有雅乐,民间祠祀有鼓舞乐,天子进食有食举乐,欢宴群臣有黄门鼓吹乐,振旅献捷有军乐,出行卤簿有鼓吹乐,豪富吏民宾婚嘉会有乐,丧葬有挽歌。皇室贵族在宴会上常作歌以唱,或率性起舞,或 相属以舞,或观赏乐人起舞。”2 116

4、甚至到了“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责辨,歌舞俳优,连笑伎戏”3 393的地步。班固在 东都赋 中说:“尔乃食举 雍 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中鼓铿,管弦烨煜。抗五声,极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 武 备,泰古毕,四夷间奏,德广所及。僸佅兜离,罔不具集。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4 586这就是帝王举行宴会时演奏的 食举乐 的情况。乐舞百戏包括许多种艺术形式,有音乐、舞蹈、杂技、竞技以及幻术等项目。杂技包括倒立、柔术、飞剑跳丸、盘旋、都卢寻橦、走索等;舞蹈有巾舞、长袖舞、建鼓舞、盘鼓舞等。两汉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由于统治阶级的喜好和对外扩张,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得以

5、交流融合,乐舞百戏得到空前的发展。百戏是混杂了体育技巧、魔术、歌舞装扮、杂耍游戏等表演于一体的节目总称,它广泛流行于民间,与俳优歌舞合称散乐,据 文献通考 散乐百戏 载:“其杂戏盖起于秦汉,有鱼龙蔓延(假作兽以戏),高絙凤凰、安息五桉,都卢寻橦,丸剑、戏车、山车、兴动雷,跟挂腹旋,吞刀、履索、吐火、激水转石,嗽雾扛鼎,象人、怪兽舍利之戏。若此之类,不为不多矣。后汉天子临轩设乐舍,利兽从西方来,戏于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躍嗽水作雾翳日,而化成黄龙,长数丈,二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切肩而不倾,如是杂变总名百戏。”5 1187由于汉代统治者的喜爱,使民间散乐传入收稿日期:2023-05-07基金项目

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TQ014)作者简介:王莉娜(1981),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博物院研究部副研究馆员,博士,研究方向:秦汉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4期宫廷,乐舞百戏广泛流行开来。二、隋唐时期戏曲的发端隋建立后,统一整理全国的音乐,制定相应的制度,形成“七部乐”。隋书 音乐志:“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隋炀帝时增加“康国伎”和“疏勒伎”,成为九部乐。隋初乐舞机构规模并不大,至隋炀帝大业时期,他下令将擅长音乐舞蹈和表演技艺之人全部调入太常寺。唐朝建立后,唐太宗将新创制的燕乐列为唐代“九部乐”之首,

7、唐太宗又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将高昌国的音乐归入国家的乐部中,称“高昌乐”,“十部乐”由此形成。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乐伎俑有 8 件,高约17-19厘米,均为长方形面庞,黑发盘髻脑后梳,身着朱彩长裙至地,外罩绿彩上襦,裙腰高束胸际,裙带垂于腹前或腋下,跽坐长方形席上6。裙裾铺地,手中各持乐器,其中有两个抱弹琵琶(一为曲颈四弦琵琶,一为直颈五弦琵琶),一个持横笛(笛后配),一个持筚篥,一个持十七管排箫,正做吹奏状,还有一个怀抱竖箜篌,一个正在击钹,一个击掌为节和拍。新唐书 社乐志 旧唐书 音乐志 和 通典 都有玄宗(712-756年)时期分乐为坐、立二部的记载,坐部伎乐即为堂坐奏的形式。远在周

8、代,就有君臣宴饮宾客之礼,到隋代已臻于成熟。唐代设立教坊和梨园,如意元年(692年),武则天把武德年间建立的“内教坊”改为“云韶府”。开元二年(714年),玄宗选“坐部伎”子弟300人,教于梨园,号“梨园弟子”。东京(洛阳)的教坊在明义里,命“宁王李献领之”;另设“梨园新院”,专司俗乐,约1500人,由此选伎之优者入教坊。玄宗“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7 201。梨园存在时间为714年至779年,玄宗死后,“梨园”被解散,但是汉魏以来的许多乐舞伎艺,包括已有初级故事形态的节目,都得到显著的提高和发展8 568。同时,后世不仅称演戏的处所为“梨园”,还将唐玄宗奉为“戏神”,河南的开封、

9、洛阳、安阳、栾川等地设有明皇宫以祭祀。根据崔令钦 教坊记 的记载,东西两京四教坊排演的节目达300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十个节目,与中国戏曲史关系较大者,除了 弄参军,还有兰陵王 和 踏摇娘。这两出小戏不仅有人物、冲突、表情和动作、独唱、说白,还使用“代言体”的手法,初步具备后世戏曲必有的条件。唐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在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再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融合和文化交流,我国音乐和舞蹈发展达到了高峰。三、宋金元时期戏曲的形成河南开封是北宋都城汴京的所在地,是当时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事实上,在武则天迁都洛阳,改称神都之后,河南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较快,洛阳作为唐朝的东都,本身就是唐

10、代经济文化辐射的重要区域。五代十国时期,洛阳仍旧几度作为国都,是受到战乱影响相对较小的地区。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诞生的宋元戏曲,在河南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深厚的历史。宋代经济繁荣发展,教坊中有乐工370人,至北宋末年,随着民间各类新兴艺术品的兴起,以及“瓦子”的大量兴建,“教坊”等官办的乐舞机构渐趋衰落,杂剧演员开始活跃于各类舞台。“杂剧”之名,始于唐末,但演出形式至北宋才见于记载,是在前代优戏、大曲、弄参军和歌舞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宋史 乐志:“真宗不喜郑声,而或为杂剧祠,未尝宣布于外。”可见宋初皇家已注意到此种表演形式。在此后一个时期内,杂剧又带有“杂

11、耍”的性质。如宋代的 目连救母,百戏表演成分较多,表演中加入杂技、武术、魔幻、焰火等形式。据周密 武林旧事 记载,宋金“杂剧词”多达近千种,性质较复杂,体裁多样,根据有关记载和出土文物,“杂剧”结构由“艳段”“正杂剧”和“杂扮(散段)”组成,“艳段”为寻常熟事;“正杂剧”内容各异,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还不时出现“务在滑稽、唱、念通遍”的情形。“杂扮”或称“杂班”,是装扮各类人物以资笑乐的小品式演出。全部演员一般为五人,但也可多至六七人。梦梁录 载:“散乐传学交房时散步,唯以杂剧为正色其诸部诸色,分服紫、绯、绿三色宽衫,两下各垂黄义襕,杂剧部皆是浑裹,余皆幞头帽子。”又:“且谓杂剧中,末泥为长,每

12、一场四人或五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装孤。先吹曲破断送,谓之把色。”从以上可知,杂剧角色的分工是“末泥”为首,相当于编导;“引戏”执行“末泥”的主张;“副净”作傻装呆,一般处于被动位置;“副末”打诨,即装哏逗乐;装孤是扮演官员角色的。这些角色的分工合作表演的特点,已形成戏曲的基本要素。宋元戏曲是从宋代滑稽戏演变而来的戏曲形王莉娜:河南宋元戏曲发展史略75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式,起源于宋,发展于金,兴盛于元,元杂剧即是宋元戏曲的发展成果。宋元戏曲自诞生之后,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尤其到了元代之后,元杂剧创作实现了一代之盛,在短短的百十年间产生

13、了数量众多的作家和作品。最为著名的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人,他们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9 5,创作了著名的杂剧话本,如 窦娥冤 汉宫秋 倩女离魂 墙头马上 梧桐雨 等。宋元戏曲在南宋迁都临安之后,就分为北曲和南曲两个流派,河南的宋元戏曲以北曲为主,北曲在后代戏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四、河南宋元戏曲文物北宋散乐继承唐代参军戏,同时吸收民间说唱、乐舞形成歌舞与剧情表演融为一体的戏剧艺术形式,经常与杂技和乐舞一起表演,同“百戏”之意。教坊乐工中有一部分进入勾栏演出,与民间的瓦舍艺人进行交流和切磋,相互提高演技,同时,民间艺人也开始模仿宫廷乐部的分类。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 记载:“散乐传学教坊十

14、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旧教坊有筚篦部、大鼓部、仗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色有色长,部有部头,上有教坊使副钤辖,都管掌仪范者,皆是杂流命官。”即瓦舍勾栏中的“散乐十三部”的分类是从教坊传学而来。1951年,河南禹县(今禹州市)白沙镇发现一座北宋墓,墓壁绘有大曲壁画,绘于前室东壁阑额下,上绘女乐11人立于帷帐下,一人起舞,余人奏乐。奏乐人左右两侧弧形对称站立,6人梳髻,扎簪花,4人头戴黑色幞头,幞角上翘,穿衣或对襟长衫窄袖长裙、内抹胸或圆领长袍,窄袖或宽袖,所奏乐器自左至右,前排为排箫,琵琶、筚篥、横笛、腰鼓,后排分别为笙、筚篥、筚篥、拍板、

15、架鼓。前方正中一人做起舞状,头戴黑色跷脚幞头,身着圆领窄袖长袍束带,双手绞袖,右手高举于头顶,左手置于胸前10 48。这个墓室壁画正是描绘宋代戏剧表演的场景,可见在北宋时期,河南就是宋元戏曲的核心地区,也是发源地。宋元戏曲在河南的遗迹非常多,1958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偃师酒流沟水库西岸发现一座宋墓。墓室北壁上镶嵌六块雕砖,其中三块为杂剧雕砖。一块上雕一人,头戴簪花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束带,双手正展开一幅立轴画示人,上身微俯,面朝左方。第二块雕砖上雕两人,右边一人戴展角幞头,身穿圆领宽袖长袍,左手捧笏。左边一人头戴东坡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间束带,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包袱,左

16、手指向右边之人,似侧过脸与右边人说话。第三块雕砖上雕两人,左边之人头戴有角软巾,短后衣,袒胸露腹,下着裤,左手托一鸟笼,笼中有鸟。右边之人软巾浑裹,头戴簪花,着长衫,腰间扎结布带,口中含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吹口哨11。这些都是描绘北宋戏曲表演的场景。南宋迁都临安,金人占领了河南,河南的戏曲并没有因此而衰败,反而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金人占领河南之后,带来了女真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促进了宋元戏曲的繁荣。两宋时期,河南的戏曲还叫作杂剧,到金代才有了院本,“宋杂剧与金元院本可以说是一种东西的两个称呼。在宋叫作杂剧,在金至元叫院本。当时把艺人住的地方叫 行院,行院就是行院艺人演唱的本子”12 66。太

17、和正音谱记载:“行院之本也。”金代院本名目很多,现流传有逾690种。五、河南宋元戏曲的发展历程(一)元代随着元代都市商业化的经济繁荣,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满足广大群众文化娱乐要求,各种艺伎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大量出现,为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河南境内设置了河南江北行省,开封是省会所在地,这一时期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从洛阳转移到了北京。虽然经历金人占领烧杀抢掠之后,河南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元代国家安定之后,河南地区的戏剧又重新兴盛了起来,从出土的文物和历史遗迹来看,元代河南有较为丰富的戏剧表演活动,如商丘曾经出土了刻有戏曲人物像的元杂剧戏曲石雕,以及商丘的伊尹墓戏楼,都是元代

18、河南存在戏剧表演活动的有力证明。元代时,河南还出现了郑廷玉、陆显之等元杂剧创作者,他们的作品“虽然也有充宫廷承应和上层社会之用者,但大部分流行于民间和市民阶层。许多剧作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巧妙地借古鉴今,无情地鞭挞了暴政的黑暗与腐败,抒发了对现实的愤懑。”13 238元代的杂剧中有很多以河南为题材的作品,比如 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施仁义刘弘嫁婢 相国寺公孙合汗衫 杨氏女杀狗劝夫 风雨像生货郎旦 降桑葚蔡顺奉母 等杂剧的故事背景都在河南,原因是元杂剧很多都是以宋代为故事背景的,以避讳当朝统治者,而河南作为两宋时期政治和文化的76第4期王莉娜:河南宋元戏曲发展史略中心,自然成了元代杂剧创作的背景板和

19、题材库。(二)明清时期明代前期,政府对杂剧表演的禁令政策使元杂剧走向没落,很多杂剧表演者纷纷转行,剧本也被烧掉,明朝中后叶,杂剧剧本的数量大幅减少,杂剧逐渐消失。河南宋元戏曲也随着元杂剧的消失而衰败,此时河南兴起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明代传奇戏曲。明代传奇戏曲由南戏演变而来,南戏也是宋元戏曲中的一个分支,河南的宋元戏曲到明朝就已经从北曲转变成南曲。明传奇戏是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民间的传奇故事搬上舞台的艺术。明代前期,北杂剧演出在中原地区较为兴盛,明代后期,弦索腔的一些剧种在中原地区形成并逐渐发展,清代前期,外来的剧种在中原大地广泛传播。明清之际,戏曲演唱在中原地区较为普遍,欢庆场面、庙会多

20、有戏曲演唱,深受群众喜爱,促进了中原地方戏的形成与演化。清代河南宋元戏曲的最新发展成果就是豫剧,这也是到今天为止,河南最具代表性的戏曲种类。豫剧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明末秦腔、蒲州梆子传入河南,与河南本地的小调、民歌融合之后形成了豫剧;另一种是豫剧由北曲弦索调发展而来,无论豫剧由哪一种途径诞生,都与宋元戏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豫剧是我国三大剧种之一,与京剧和越剧一同问鼎中国传统戏剧前三名。豫剧在清朝就已经在民间流行,乾隆时期的文献 歧路灯 和 杞县志 都对豫剧有所记载,表明豫剧在乾隆时期就在开封、杞县等地区流行。清朝豫剧的表演范围集中在河南的开封、商丘等地,由于独特的艺术价值,深受河南民众

21、的喜爱,清末逐渐形成了四大声腔,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的沙河调。这四种声腔有着各自的特色,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14 159。祥符调和豫东调相接近,沙河调后来不甚流传,现主要流派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以开封、商丘为中心,发声多用假嗓,音域属上五音,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15 206。(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在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豫剧开始走出河南,在北京周边城市,豫剧成为京剧最主要的竞争对象,几乎瓜分了整个北京周边城市的茶社市场。20世纪初期,豫剧由乡村进入城市,逐渐占领了城市的演出市场。20世纪30年

22、代,豫剧有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等名角。抗日战争爆发后,豫剧向西到达西安,西安成为重要的演出中心,影响遍及西北各省。这一时期的豫剧表演流派林立,有常派(常香玉)奔放多姿、陈派(陈素真)典雅细腻、崔派(崔兰田)哀怨深沉、马派(马金风)明亮清脆、阎派(阎立品)甜美秀丽、桑派(桑振军)俏丽委婉、李派(李斯忠)粗犷浑厚等16。抗日战争胜利后,豫剧得以恢复和发展。1951年,国家对戏曲实行三改政策,即改人、改戏和改制,在戏曲三改的过程中,豫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水平层次提高。改革开放以来,豫剧有了长足发展,豫剧传至港台和海外,成为中国推向世界的一张戏剧文化的名片。2009年,中国戏

23、曲学院首次从全国招收24名学生,组成豫剧本科班,豫剧首次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如今豫剧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戏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六、河南地区戏曲的发展现状河南宋元戏曲发展至今,已经成为豫剧的一部分,时至今日,豫剧成为河南的名片,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河南豫剧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豫剧演员大多是从小开始培养,越来越少家长愿意将子女送去学习豫剧,尽管高校开设了豫剧专业课程,招生数量仍旧远远不足,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学习豫剧的青少年越来越少,豫剧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二是文化传播。豫剧文化传播效果有待提高,有很多人不了解豫剧

24、这种戏剧文化,对豫剧没有兴趣,对于豫剧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何保持豫剧的生命力,将豫剧打造成全国性质的戏曲文化,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综上所述,河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文化交汇、传承弘扬的重要地区,宋元戏曲在河南诞生,以杂剧为主要的形式,经过两宋、金、元的发展,在元代达到了顶峰。河南有许多北宋时期的戏曲表演文化遗迹,元代河南的戏曲影响力开始减弱。到了明代,元杂剧逐渐消失,以南曲为基础的传奇戏曲在河南有所发展。明末出现的豫剧奠定了现代河南戏曲的基础。河南的戏曲文化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需借助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戏曲文化的传播,吸引更多人观看,还可通过推出文创产品,增强河南戏曲的生机与活

25、力。77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参考文献:1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2 岳庆平,尚铮.中国秦汉艺术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154 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七 M.北京:中华书局,1986.6 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隋张盛墓发掘记 J.考古,1959(10):107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8 申畅,申少春.河南文化史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9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

26、史:第二卷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10宿白.白沙宋墓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1徐苹芳.宋代的杂剧砖雕 J.文物,1960(5):41-42.12李啸仓.中国戏曲发展史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3任崇岳.中原文化通史:第六卷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14王全营.中原文化通史:第八卷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15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6 豫 剧EB/OL.(2017-01-03)2023-04-25https:/ Brief History of the D

27、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of Songand Yuan Dynasties in HenanWang Lina(Henan Museum,Zhengzhou,Henan 450002,China)Abstract: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went through a long period.Theart of singing and dancing,as well as the rap in the Qin and Han dyn

28、asties became the origin of Chinesetraditional opera.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nd absorbing the previous arts,the Canjun drama in the Tangdynasty burst into new vitality.Until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ultimatelydeveloped an art form that combines singing and dancing pe

29、rformances,various roles,and can be performed onstage.Since Pan Geng moved the capital to Yin,Henan had been serving as a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s inmany historical dynasties in China.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was born in the Song and Jin dynasties anddeveloped into greatly in the Yuan dynasty

30、.Henan is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in Song andYuan dynasties an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its ruins and cultural relics preserved in Henan.This paperstudies the origin,development process,current situation,and prospec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of Song andYuan dynasties in Henan and interprets its development.Key words:Henan;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the development history责任编辑张明辉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