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UESHU CHUBAN YU CHUANBO2022 年,第 1 卷 第 1 辑(总第 1 辑)Vol.1 No.1,2022(Sum No.1)质量建设与创新发展收稿日期:2022-05-24基金项目:广东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生态研究(2019WTSCX015)作者简介:于小艳,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论丛编辑室主任,副编审,硕士生导师,Email:yuxiaoyan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于小艳.高校普刊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以现代教育论丛为例J.学术出版与传播,2022,1(1):162-166.高校普刊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以现代教育论丛为例于小艳?(华南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论丛编
2、辑部,广东 广州 510631)【摘要】在“双一流”建设及期刊评价的影响下,高校普通期刊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高校普通期刊走向不普通,可在发展理念和办刊实践中落实服务学科发展,整合资源办刊;在选题策划及用稿倾向上超越功利目标,着眼学术价值;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育问题;扶植青年学者,延揽资深学者;在流程管理和出版传播中外包校对工作,提升创新价值;完善数字平台,提高期刊影响等,不断探索高校普通学术期刊的“出圈”之路。【关键词】高校普刊;服务学科;聚焦问题;支持青年学者;编校分离The choice of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general j
3、ournals in university:Take modern education review as an exampleYU Xiaoyan(Editorial Department of Modern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P.R.China)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nd journal eval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journals in u
4、niversity face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There are some effective measure for general journals to become unusual such as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nd integrate resources to run journals beyond utilitarian goals and focus on academic value adhere to the rule of problem-oriented a
5、nd focus on prominent issues foster young scholars and recruit senior scholars outsoure proofreading to enhance innovation value improve the digital platform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journals etc constantly explore the way of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general journals in university.Key words gener
6、al journals in university service disciplines focus on problems supporting young scholars separation of redaction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261于小艳?高校普刊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使命和发展方向再度引起期刊同仁的热议,但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指标中高校学术期刊却受到“冷遇”,甚至难以看到其身影。高校在争创“双一流”的过程中“不提”学术期刊,主要是因为决策者看不到学术期刊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壮大、协调等诸多方面所发挥的核心作用
7、,致使其长期匿迹于“双一流”建设的声浪中1。高校学术期刊若要摆脱目前“冷热交加”的普遍现象,需铺垫自身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因为,在专业化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刊物专业化、特色化是中国学术期刊立于世界学术刊物之林的必备和基本条件2。特色是个相对的概念,独一无二是特色,有异于一般也是特色;而特色化发展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不断向“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趋近的过程,在形成鲜明特色之前,“特”的色彩日趋浓厚。因应国家战略需求和教育学科发展需要,近十年来,现代教育论丛作为教育综合类学术期刊,依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不断加强学科与期刊的互动,在办刊理念和具体实践中,在选题策划及用稿倾向上,在
8、流程管理及出版传播方面,持续探索适切的期刊特色化发展之路。一、服务学科发展,整合资源办刊 现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下文简称学院或院内)实际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一方面,其与院内其他系所共享学院的教育学术资源,如学院的平台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经费资源等。另一方面,其在服务学院学科发展的同时,整合院内外资源办刊,如集聚院内外专家,邀请其加入编委会;依托学院优势学科资源,策划特色栏目;借助学院的平台资源,邀请院外专家为期刊撰稿或组稿、担任特邀栏目主持人等。(1)集聚院内外专家,组建高“智”编委会。在我国,学术期刊编委会通常是期刊编辑部工作的权力和决策机构,是期刊学术质量的把关
9、者、学术导向的指引者3。为进一步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提高期刊质量、扩大期刊稿源、提升期刊综合影响力,现代教育论丛邀请院内支持和关心学院期刊建设的学者担任编委,并借助他们的学术资源和庞大学术网络邀请院外、校外学者加入编委会,为期刊的审稿和重大决策组建了智囊团。(2)依托优势学科,策划特色栏目。现代教育论丛编辑部在地理位置上与学院诸多优势学科为邻,其中有入选广东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教育学原理,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教育学、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以及“广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特殊教育专业等。现代教育论丛整合这些优势学科中的办刊因素,充分利用其科研力量,策划能反映学院特色的、能
10、为教学科研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相关栏目,如“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教师教育”等。(3)借助学院平台,吸引优质稿件。学院定期举办的学术论坛和讲座,主办的学术会议等为现代教育论丛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稿件资源。如:学院每年的开题和答辩季,以及定期举办的名家名师讲坛、砺儒讲坛、砺儒教育学术论坛等,都约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现代教育论丛近水楼台,约请上述各类专家为期刊撰稿或为期刊组稿、担任特邀栏目主持人等。此外,现代教育论丛通过学院主办的博士生论坛、各类学术会议,向参会者宣传现代教育论丛并向优质报告和论文作者约稿。二、超越功利目标,着眼学术价值 受过分倚重影响因子的影响,不少学术期刊喜好抓热点
11、、跟踪热点,跟随性地参与甚至迎合现实,导致教育史、教育学原理等不容易被引用的、对期刊影响因子难以作出贡献的诸多教育学二级学科出现“发文361XUESHU CHUBAN YU CHUANBO难”的境况,严重影响了教育学科的整体发展。体现在学者身上,“影响因子”是学者早出成果、早出热点成果的“马鞭”,但同时也是他们沉潜于学术研究的“绊脚石”。体现在学术期刊评价上,学术期刊量化评价指标“名目繁多”,有“即年指标”“两年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被引总频次”等等,其中的影响因子成为重中之重。但是,在影响因子“热”之下,学术期刊需保持一定的“冷静”,看重“被引半衰期”。因为半衰期越长表示期刊文章影响力
12、越持久,它衡量的是论文以及所在期刊的历时性价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影响因子大行其道的近几年,现代教育论丛的选题策划以及用稿不唯“热点”,不排斥“冰点”,尽可能协调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例如,现代教育论丛刊发了重释劳动教育的人性意义(2013),师生冲突的分析及其管理对策(2013),民间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2015),扎根理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2016)等当年非“热点”论题或基础性论题。这些论文,历经多年,持续被教育学者阅读和引用。此外,我国大学生就业准备中的误区及改进策略(2014),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开放协同模式改革探索(2014),高校
13、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角色定位及建构途径(2018)等文章,在扎根于我国教育的核心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研判并构建问题解决的系列对策,使文章能够“历久弥新”。事件的发展演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追踪“热点”或许能“参与其中”甚至“及时纠偏”,但静候事件充分完成后再冷静从头至尾分析始末,或许更能明晰其中的原委。故而,近十年来,现代教育论丛的选题策划和刊文标准皆坚持“超越功利”和“问题导向”的原则,不管这些论题是“常谈常新”的,还是“常新常谈”的,只要有学术价值,皆列队欢迎。三、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的诸多论题多是综合性问题,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更是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心
14、理学等学科领域范畴,问题的解决也逐渐跨越了学科的边界。这时的学术研究就是聚焦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学术的角度不断尝试探究直至问题解决。体现在学术期刊上,就是在栏目的策划和组稿上,聚焦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组织和展示研究成果,逐步解决问题,并在新问题不断衍生后展开新一轮的行动。现代教育论丛在选题策划中,坚持以教育问题统领学科,探讨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成功策划了“后数字时代的人与教育”“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四个回归”“评民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现代社会教育的起源:美国经历”“家长教育参与研究专题”“国际教育援助”“教育扶贫”“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笔谈等栏目。新冠疫
15、情出现以来,现代教育论丛重点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健康和学习,约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撰文,特别策划了“抗疫”有关的专题,刊物特设“在线教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等栏目,关注疫情时代下教育技术的使用及学生道德素养的丰富和培养,刊发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高校在线课堂师生互动研究在线教学中教师情感劳动的挑战与施策等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论文,重点关注新冠疫情下在线教学中的情感互动,并探讨能够有效提升在线教学中教师情感劳动的途径。此外,在“教育与心理健康”栏目中刊发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干预等文章,聚焦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回应学校及家长关切的问
16、题。这些栏目,或是糅合教育学及邻近学科探究教育界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聚焦公众共同感兴趣的教育问题;抑或是从不同学科视角看待和观照深具普遍意义的教育话题。总而言之,现代教育论丛以教育问题为出发点,以探究问题、为问题解决提供参考为宗旨。461于小艳?高校普刊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四、扶植青年学者,延揽资深学者 学术成果的创新、展示和传承,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发掘新生力量,培养学术后继力量。用文史哲的做法及主编王学典教授的总结,就是扶植小人物应是学术期刊从不动摇的办刊传统4。扶植青年学者,是现代教育论丛的自觉使命,也是其近年来赓续不变的办刊传统。学术新生代是学术中坚力量的后备军。现
17、代教育论丛在教育科学学院培育新人的氛围中,更是深刻意识到“教育”“扶持”青年学者的重要性。对于青年学术人才的来稿,不管是否刊发,都第一时间与作者沟通。对于不合适刊发的论文,责任编辑都会告知作者退稿原因并提出专业建议;对于有刊发价值的论文,编辑部本着发现并放大闪光点的理念,针对其原稿提出完善意见、发掘和放大原稿的创新点。此外,编辑部专设“博士生论坛”栏目,向青年学术人才主动伸出“橄榄枝”,邀请、鼓励学术新人踊跃投稿、积极改稿。现代教育论丛先后刊发了一批硕士生、博士生和讲师的稿件,如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张礼永(2016),华南农业大学讲师张雯闻(2016),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庞国辉(2016),华南师
18、范大学博士生秦楠(2018),浙江大学博士生陈阳(2019),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荣华(2019),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商庆义(2019),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薛国瑞(2020),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海子奕(2022),广州大学研究生刘付齐(2022)等一批学术新秀的论文,等等。编辑部和这些青年学者的沟通与合作,提升了他们论文写作的积极性、逻辑性和流畅性,不仅使他们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二次期刊全文转载,也为他们走上有意义的学术道路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此外,这些作者与现代教育论丛一直保持着高亲密度,成为潜在的核心作者群,为现代教育论丛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在扶植新生代学者的同时,
19、现代教育论丛积极延揽资深学者,向教育基本理论等领域的陈桂生、田正平、贺晓星、范国睿、简成熙、金生鈜、安文铸、朱旭东、钟启泉等,向高等教育学界的潘懋元、丁钢、刘晖、李枭鹰、卢晓中、季诚钧等,以及海外的知名学者约翰怀特(John White)、佩塔尔扬德里克(Petar Jandri)、彼得麦克拉伦(Peter McLaren)、李锺珏(LEE Jong-gak)等成功约稿,搭建海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优秀学者向现代教育论丛靠近。五、外包校对工作,提升创新价值 学术期刊出版包括选题策划、审稿用稿、编辑校对、出版传播等流程,每个流程带来的附加值也不同。相比期刊校对,专题策划、审稿用稿、出版传播
20、等工作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可以为期刊的特色化发展和社会效益带来广泛的效应。这就倒逼学术期刊编辑部思考传统的“编校合一”的合理性。现代教育论丛审视之前施行的“三校加会校”制度(即由责任编辑实施一校,另一个责任编辑进行二校以完成互校,之后请作者自校反馈意见后,责任编辑再进行通读校对,同时斟酌是否接收作者的修改意见并与作者确认最终的校样),发现一个校对流程结束,责任编辑每篇文章的校对用时大概需 20 小时。与同行 西北农业学报(月刊)的一篇文章需要责任编辑花费约 16 小时完成全程校对相比5,现代教育论丛编校用时更多。这种编校模式下无形中使校对工作成为责任编辑的核心工作。上述校对制度的施行,与专业分工
21、细化及分工合作的时代背景不甚相符,需要做出与时俱进的改进。德国学者哈肯(Hermann Haken)1971 年提出的“协同理论”为这种改进提供了思路6。该理论强调系统中诸多子系统或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和共同作用而形成有序统一的过程。以“协同理论”为基础,将“校对”工作分离出编辑部,可使责任编辑将主要精力集中于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稿件沟通及稿件质量提561XUESHU CHUBAN YU CHUANBO升等具有创造力的工作上,这是期刊发展的需要,也是协同理论在期刊编校工作中的合理应用。2022 年,现代教育论丛通过可靠有效的外包,将校对工作转移,这对于资源整合、协同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将具有
22、重要的意义,也为期刊的特色化、资源的集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完善数字平台,提高期刊影响 现代教育论丛不断加强期刊网站建设,从多角度丰富了刊载内容的呈现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契合开放获取通道的文献检索、阅读、下载等专业化、信息化服务。文章下载、被引和访问状况趋于实时化,很好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对期刊学术数据指标的深度解析,扩大了期刊的展示范围,增强了期刊的传播效应。期刊网站特别推出网络优先发表栏目,刊登国内外知名教育学者的论文,使读者能够提前阅读尚未正式出版的名家名篇,及时引发和推动学术界的相关讨论。该栏目推出后,读者响应热烈,例如所刊登的由著名教育家佩塔尔扬得里克等人撰写的后数
23、字科学与教育点击量高达 1 526 次,约翰怀特撰写的教育为什么要培养节俭的美德点击量达 1 001 次。现代教育论丛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核心,不断丰富新媒体平台内容。期刊从刊载文章内容发掘、原创特色内容创作、刊物宣传与推广、会议信息发布等方面推送信息,基本保证了当期文章全文在微信公众平台快速发布,并采用“虚拟翻页”的形式展示,为读者提供愉快的智能移动终端阅读体验。微信公众号的平均更新频率约为半月一次,特设“专题笔谈”“特别推荐”“优先发表”“新锐佳作”“本刊动态”等栏目,向读者推介当期的重磅文章及最新学术动态。自 2021 年 8 月微信公众号开通以来,其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平均单篇文章阅读量接
24、近 900 次,部分文章如周勇的鲁迅小说的教育社会学解读达 2 811 次,金生鈜的教育者是谁 教育者的灵魂诗学论纲达 2 358 次。此外,现代教育论丛亦不断加大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力度,使平台与刊物的办刊思想融合,加快学术成果的推广和引用。参考文献:1朱剑.从扭曲到重构:四十年来高等教育与高校学术期刊关系的演变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1-11.2张媛,李春英.社科期刊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路径选择J.出版科学,2016(2):40-43.3陈翔.学术期刊编委会履行职责中常见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07(6):453-454.4刘京希,刘曙光,陈双燕,等.学术期刊主编笔谈:学习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J.海峡人文学刊,2021(2):1-13.5成敏,郭柏寿.科技期刊编校现状分析与编校分离机制设计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337-343.6潘建红.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1.(责任编辑 颜永松)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