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关于唢呐起源问题的回顾与展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4537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唢呐起源问题的回顾与展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唢呐起源问题的回顾与展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唢呐起源问题的回顾与展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指男女不平等问题。皮娜 春之祭 中通过反讽的形式呈现出男女平等的必要和需求当男性和首领站在充满恐惧的女性对面时,就是一种无声的讽刺。双方以对立面的形式存在,代表了社会中两个不对等,甚至人权的掌握都存在冲突,男性决定了女性的生死,被献祭的女性都只能不甘接受现实。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大胆前卫的思潮容易受到批判,尤其是作为20世纪女性舞蹈家而言更是如此,皮娜将面临的批判和指责基本源自于女性对于传统男性舞蹈编排的挑战,女性视角下诞生的作品对男性舞蹈家权威的挑战,舞蹈编排中被献祭的女性和皮娜一样在被社会的非平权审判,这种审判源自于两性意识和权利的不平等。舞蹈主题仿佛在控诉不公平早在几万年、几十万年之前都存

2、在,人人得以教育的今时今日这种不公平仍然存在。四、结语皮娜在 春之祭 中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关怀精神,体察和感知女性在现实环境中遭遇到的压迫,透过传统视角与女性视角的社会反应,借由情感的宣泄和呼吸的引领,通过最原始的仪式祭祀,运用暴力美学和创新性的编排手段,表达编导的独特思想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畅想,唤起人们对平权的重视和人文精神,让舞蹈和舞蹈作品能够回归到艺术的本源,这也是女性视角下“力”最真实的表达。(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参考文献:1 胡 尔 岩:舞 蹈 创 作 心 理 学 ,中 国 戏 剧 出 版 社,1998年 版,第169页。2张静: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舞蹈及其解析,中国艺术研究

3、院学位论文,2013年。关于唢呐的起源研究,目前学界从唢呐器名的词源、史料等进行探究。发现唢呐器名的词源与波斯语有着联系;唢呐的使用时间有较大的争议,这是因为唢呐在早期的时候拥有许多的器名,以及存在不同的唢呐原产地的等原因。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顾有关唢呐起源的研究。一、关于唢呐起源的研究(一)唢呐起源于古代波斯、阿拉伯地区的研究1.从词源方面的研究在早期的时候,大家都是通过唢呐乐器的语源来判断唢呐起源于波斯、阿拉伯一带。日本学者林谦三则将唢呐的词源解释得更为具体,他认为是同一原语或其亲近语的音译,从而找到其原语为波斯语zourna(zurna)。也有其他音乐家将其称为sournay,并且还

4、有阿拉伯名zamr。因此林先生认为唢呐是产生于西亚地区,它是随着回教的东渐而传入于中国。其次,作者通过考究唢呐的语源发现:“阿拉伯人并没有把 zamr 和 zourna,sourna 当作同一乐器;古文献也有将zamr和sournay并列作为不同乐器的记载。”刘勇学者认可了林谦三的说法,他是根据“一种语言中的物品的名称是最容易在其他语言中以相近的语音保存下来。”的观点,同时还举证了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对波斯语surnay一词的说法,也去请教了有关的语言学家,才认为几种中国唢呐的器名都与波斯语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作者认为这两个地区存在传播关系。2.从史料方面的研究刘勇学者在其博士论文和著作中详细地探

5、讨了唢呐的历史源流,提出中国唢呐是起源于古代波斯、阿拉伯地区的,是因为古代波斯、阿拉伯中唢呐的出现早于中国,并且这两个地区出现了传播关系。作者认为乐器记载下来的时间晚于这件乐器所出现的时间,并根据伊朗出版的 伊斯兰世界的音乐和乐器 一书中的内容认为唢呐作为乐器应用的时间是在3000多年前,以及 阿拉伯音乐史 中米兹玛尔流行于公元前的观点,认为唢呐的起源时间是在公元6世纪之前。而中国最早出现唢呐的图像记载,作者根据云冈石窟第6窟中的锥形管乐器以及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北京卷 中唐代的“骑马吹唢呐俑”,认为唢呐在中国内地使用的时间最早在北魏,最迟在唐代。因此,古代波斯、阿拉伯的唢呐产生的时间在于中国

6、之前。其次,因为先前提到唢呐的语源导致两个地区存在传播关系,并且作者也考证了唢呐语源的说法,所以唢呐的原产地是在古代波斯、阿拉伯地区。另外,石一冰学者根据相关的音乐图像资料发现,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已经有唢呐类乐器的图像了。所以,我们根据刘勇先生认为这件乐器一旦被史料所记载,应该是它已经被使用了较长的时间的观点,可以认为在公元前,唢呐已经流行于波斯阿拉伯地区了。(二)唢呐起源其他地区的研究1.从词源方面的研究刘正国学者曾发文提出唢呐的器名是汉语“哨籁”的肖音。作者认为“籁”是一件古管乐器,随后他通过唢呐在不同地区的称语,从而发现:“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肖音,而这些肖音的语源是汉语 籁 的音译。置

7、于 籁 语源之前的词大抵都 张宏策关于唢呐起源问题的回顾与展望剧影月报艺术广角79是读若 哨 音,其实就是对 籁 的一个限定词,也即是以 哨而鸣的 籁 哨籁。”因此,作者通过这种语源研究的方式认为唢呐就出自中国,随后传入西亚地区。2.从史料方面的研究在周菁葆学者的 唢呐考(1984)一文中,作者认为唢呐最早产生于新疆,随后才传入中亚、西亚地区。理由是在新疆克孜尔石窟群中的第38窟壁画中有吹奏唢呐的图像。而该窟是在公元3世纪的时候开凿,所以唢呐是在公元3世纪之前就已经在新疆广泛使用了。作者还举证唢呐在阿拉伯的历史:“关于唢呐的历史,阿拉伯史书记载说 公元六世纪,阿拉伯人常用它与其他乐器搭配在一起

8、演奏,七世纪在军中占显著地位。八世纪后作用一落千丈,原因是伊斯兰教不提倡。由此可知阿拉伯使用唢呐的历史上限直到公元六世纪。”因此,作者认为唢呐最早的原产地是新疆。但是根据当时史料,也有学者认为这件乐器一旦被史料记载,应该是它已经被使用了较长的时间。因此唢呐的出现是早于公元6世纪的,所以“龟兹说”的论点还有待商榷。但是新疆克孜尔第38窟中的唢呐壁画在学界中产生了极大的讨论。在霍旭初先生的 克孜尔“唢呐”的真相(2001)一文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解释:“1998年10月,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馆长雅狄茨女士来克孜尔石窟访问考察,赠送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一批德国保存的克孜尔石窟的照片资料,其中包括190

9、6年德国 皇家吐鲁番探险队 格伦威德尔、勒柯克、巴图斯等人在克孜尔石窟剥去壁画前的38窟的原状照片。当我依原照片对照那些 本生故事 被剥去的时候,突然看到 天宫伎乐图 里的竖管乐器是没有喇叭口的,与克孜尔石窟114、161等窟的竖型管乐器完全一样。”所以,克孜尔石窟群中的“唢呐壁画”其实就是筚篥类乐器被后人涂改壁画所添加的喇叭口。另一种说法是唢呐已经流行于东汉时期,而是到明代才用了波斯语的音译。有学者认为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画像石上吹奏的乐器是唢呐,其次,四川新都附近东汉时期的出土的“新都鼓吹画像砖(骑吹)”中的吹管乐器也有学者认为是带有喇叭口,所以是唢呐类乐器。但也有学者对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

10、石上的唢呐质疑,认为可能是石刻艺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采用写意手法。因此,关于唢呐起源地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学界是从唢呐器名的语源和有关唢呐的史料进行考证。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是从语源的角度来考证唢呐是原产于波斯、阿拉伯地区的,但是也有学者从唢呐器名语源的角度考证了唢呐也有可能原产于中国,现如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竹制、无喇叭碗的类唢呐乐器也说明这种说法是有可能的。从有关唢呐的史料进行考证确实发现了唢呐类乐器最早产生于古代波斯、阿拉伯地区,目前学界也较为认可这种说法,但是通过有关史料,我们发现唢呐早期的器名较多,并且这些器名指代的是不同的乐器。所以唢呐具有出现多种原产地的可能性,还得推论这种唢呐类乐器

11、有传播到中国的途径,才能说明唢呐是原产于何处的。二、关于唢呐传播历史的推论要证明唢呐起源于哪里,就得推测中国与这个地区之间存不存在传播关系。相反,如果要证明唢呐起源于中国,也得推测是怎么从中国流传到中亚、西亚地区的。关于唢呐原产地传播途径的推论,学界目前都认为是由于古代阿拉伯势力的扩大而进行的传播。在韩国鐄的 唢呐来源问题探讨 中,作者举证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1980):“第7、8世纪之间,当阿拉伯人往外扩张时,该乐器从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中亚和近东的各品种综合而变成圆锥单管的双簧乐

12、器。”从而认为唢呐是由不同地区的双簧乐器综合发展而形成的。刘勇先生认为唢呐早在3000多年前就在中亚、西亚地区出现了,而出现在中国的时间根据刘先生在云冈石窟中发现了类似于早期唢呐形制的乐器,以及故宫博物院中的唐代骑马吹唢呐俑的照片可认为唢呐出现中国最早为北朝时期,最晚为唐朝时期。而北朝时期又是我国与西域地区交流频繁的一个朝代,很多中亚、西亚的乐器传入中国,所以唢呐很有可能在北朝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石一冰先生对传播途径有了更多的看法。他提出,在中国四川、缅甸以及古代印度发现了唢呐史料。但是这些地方所出现的唢呐类乐器却是在史料中记载波斯、阿拉伯势力到这些地区之前。所以,作者认为是目前史料没有记录其传

13、播途径或者是有可能出现其他的唢呐类乐器的原产地。关于史料未记录其传播途径的说法,作者给出了一个例子证明了我国东汉时期时有类唢呐乐器的存在,即西藏地区的类唢呐乐器(加林)根据研究显示是从云南中旬所传来,而云南中旬作者认为是我国战国时期西南丝路的重要节点地域。西南丝路是我国在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的民间通商道路,这条商路连接着中国、缅甸、印度,所以云南中甸中作为着这条商道的重要节点,其向东可连云南、向北可连四川,所以加林完全有可能是从西亚地区和南亚地区所传入的。关于可能会出现其他唢呐类乐器原产地的说法,作者也提出了一种推测。即广西的啵列是由古代筚篥加上喇叭口而形成的。所以唢呐会不会是由筚篥从而发展而成

14、的?但根据目前的史料,很难判断筚篥加上喇叭口进行使用的最早时期,同时也不排除加上喇叭口从而进行户外演奏是受到唢呐的启发的可能性。以及云南类唢呐乐器景颇族双簧气鸣乐器洞巴,其形制是为无喇叭口的单筒望远镜形态,与早期唢呐形态类似。所以根据景颇族的起源和迁徙从而形成了这个民族跨境而居的地理位置,国内的景颇主要分布于云南德宏地区,国外分布于缅甸印度。艺术广角剧影月报80所以景颇族的双簧乐器洞巴也有可能受到东南亚、南亚、西亚这些地区同类乐器的影响,当然也有可能是本族人民自发改进而成。现如今的中国也有早期形制的唢呐,这类唢呐的管身由竹制成,无锥度,没有碗。也有学者认为这类唢呐最早可能出现在中国,是随着“丝

15、绸之路”而传入中亚、西亚等地,随后发展成带有铜制芯子和铜制喇叭口的唢呐的。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者都是根据唢呐早期形态的有关史料进行推论唢呐的传播途径。通过推论唢呐的传播途径,我们可以发现唢呐通过古代双簧乐器综合发展而成,而唢呐最早的器名zamr和sournay是被认为是不同的乐器,我们可以认为古双簧乐器演变成唢呐的形态并不一致,因此,唢呐早期的形态是怎样的,也是值得去探究的一个环节。三、关于唢呐早期形态的研究石一冰先生曾根据 图片音乐史 中有关国外唢呐早期形态的图像认为唢呐类乐器在早期的时候,管身主要为直管形制,锥形管身较少,喇叭口与管身合为一体。石先生也提出我国现在使用的唢呐类乐器也是

16、这种早期形制。比如布亦、苗、仡佬族等族的双簧气鸣乐器土唢呐,它们的管身细小为竹制,几乎没有锥度,也没有喇叭口。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双簧气鸣乐器索勒,用葫芦代替喇叭口,索勒的管身锥度从表面看上去也是很小的。其次,目前学界主要认为苏尔奈伊(surnay)是唢呐的前身之一,周菁葆在 丝绸之路上的复合簧管乐器研究(上)双簧乐器的东渐与西渐 一文中提到了苏尔奈伊(surnay),它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一种双簧类木管乐器。周先生认为苏尔奈伊是用于比赛的乐器,在户外地区使用,形制是一个大喇叭状的工具,能发出尖锐的声响。作者在文章附上了出土文物中苏尔奈伊的图像,在这些图像中,周先生认为苏尔奈伊

17、是一个长筒状的乐器,并且有哨片。也有学者认为,周先生在文中所附上的关于苏尔奈伊(sur-nay)的图像也是与 图片音乐史 中关于唢呐早期形态的图像大体相像。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类型的类唢呐乐器,代表着唢呐早期形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样化的材质、文化生态的特定需要以及特殊传播渠道的可能性,都使得唢呐类乐器出现多向演化,呈现种类繁多的形态,甚至出现该类乐器的不同原产地。”所以通过研究唢呐的早期形态,我们确实可以认为唢呐其实并不只有一个原产地。其次,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唢呐形制与明清时期的唢呐形制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早期唢呐形制是直管形状、无喇叭口,锥度较小。而随着演奏功能的需要,唢呐进行改革,发展

18、成锥形管、喇叭口的乐器。这同样也离不开不同地区乐器的加工工艺。四、关于研究唢呐起源问题的展望从上述回顾中,诞生了以下学术问题:“由于唢呐诞生的年代和地点有着多种说法,所以唢呐在早期的时候是否分有几种类别?在哪些地方并肩发展?是否唢呐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称呼?”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中唢呐类乐器的传播历史的研究还不够以及为何唐代就有带有喇叭口唢呐,却没有流传下去等问题。笔者发现可以从唢呐类乐器所需要材料、制作唢呐类乐器的工艺,以及唢呐类乐器与战争之间的联系这几个角度进行探讨,为学界研究唢呐的历史问题提供不一样的角度。(一)关于乐器材料的角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乐器的材料中进行探讨,早期唢呐的类别不同是不是

19、由于这件乐器的材料有所不同?早期唢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的原因是不是这些地方由于地理的因素,所以导致它们能够制作双簧类乐器所需要的材料不同?双簧类乐器最早的阿夫洛斯管的管身由动物的骨头或者芦苇而制成,而不是常见的竹制管身,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当地无法生长竹子。唢呐类乐器作为一种双簧类乐器,如用象牙所制成,或者是用其树木将其加工。周菁葆学者称苏儿奈伊(surnay)是一种新型的波斯木管乐器,也有“乐器逐渐专业化,无论是单管还是双管,制作材料都使用了木头和象牙”。这种说法,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唢呐在后期出现了锥度扩大的原因是其管身材质发生了改变。而管身材质改变势必带来其音色的变化,而作为外人听起来

20、这类乐器所发出的音色不同,自然而然会认为这是不同的乐器。所以乐器的材料与乐器起源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这种紧密的联系代表着这类地区是否拥有该乐器的原材料、生产该乐器的器具和工艺。(二)关于制作双簧乐器工艺的角度根据我国早期的双簧乐器如胡笳、筚篥类都是用植物类制成,根据这两类乐器发展的程度,基本可以认为我国当时已经掌握了如何使用植物制作双簧乐器。而早期的竹制唢呐也出现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但笔者认为可能由于这个时期还没有拓展出喇叭口,所以在音色以及功能上并无法撼动胡笳、筚篥等双簧乐器的地位。而唢呐逐渐发展管身的锥度扩大并且拥有喇叭口时,笔者更加倾向于这个时候唢呐的管身是木制的。因为树木加工成唢呐管

21、身有可能会出现锥度扩大的可能性,而竹制本身就是直管的形状,根本就不必加工成有锥度的管身。其次,木制的双簧乐器无论是在音色、音准还是在演奏功能方面,都会比竹制的双簧乐器更加优秀。我国在隋唐之前并没有制作木制管身双簧乐器的技术,否则就会出现在当时的木制管身的筚篥,而根据赵用贤 大明会典 工部三 乐器制度 记载木制管身的筚篥出现于明朝时期:“头管十二,管以乌木为之,长六寸八分,九孔,前七后二,两末以牙管剧影月报艺术广角81束,以芦为梢。”也有学者认为乌木所制成的筚篥在演奏的时候音色会更加优美。所以对于双簧乐器来说,木制管身代表着其乐器成熟,而根据史料发现,我国是在明朝之后才拥有制作木制双簧乐器的工艺

22、。其次,我国在明朝时期的树木加工技艺大幅发展,如出现了许多精美的木制家具。所以唢呐能在明朝之后流传开。其次,通过史料可以发现明代所看到相对完整的唢呐,它的“铜含量”也是相对较多的。唢呐的芯子、喇叭口的材质都为黄铜。所以唢呐在我国才有“金口角”的说法。而这种铜是黄铜类型,所以制作唢呐也比其他管乐器来说相对昂贵,这也是唢呐早期无法在中国流通的一种原因,根据大明会典 中的记载,嘉靖年间曾用黄铜制造枪炮,之所以在明代唢呐能够流通起来,是因为我国明朝时期黄铜的使用开始广泛。所以唐代就进入中国的唢呐,为何迟迟一直流传不下来,也有着在当时我国木制加工和黄铜加工并不广泛的原因。而中国以外的唢呐根据史料基本都为

23、木制双簧类乐器,如目前学界认为唢呐前身的苏儿奈伊,周菁葆先生曾提出它是一件木管乐器,说明在这个时期,这个地区掌握了制作木管类双簧乐器的技术和所需要的器具。“在外国,公元前3000前2000年时出现树木车床及陶车,前300年时出现弓弦车床及钻床。中古文艺复兴时期,达 芬奇提出过曲柄传动脚踏车床、螺纹加工机床、内圆磨床等的构想图”这些迹象都说明了欧洲地区很早的时候就拥有了成熟切削加工技术,但在中亚西亚,它们是否拥有这类切削加工技术,这点还需要进一步地考证。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学界目前所认为的唢呐原产地中去考察它是否拥有木类、黄铜类的物品,以及其他制作木制双簧乐器的工艺。(三)关于战争的联系根据前面有

24、关唢呐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无论是早期的双簧乐器,还是早期唢呐类乐器,都是大量地使用于军乐方面。而我们对唢呐类乐器的传播历史的研究还不够。所以,唢呐类乐器传播的历史是不是与战争所带来军乐文化的传播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之前有关唢呐起源的研究发现,无论唢呐起源哪个地区,它的传播都是伴随着回教的东渐,有关的著作将唢呐当作是一件回族的乐器。它与回族有着紧密的关系是否也是因为回族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那是不是有军乐使用的痕迹?从前面传播途径历史的有关研究来看,我国有关唢呐的传播途径的主要方式还是商业以及文化交流所形成的传播方式,而唐代之前传入的唢呐在中国没有流行开是不是由于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播方式并不能引起

25、较大的关注?而刘勇先生认为蒙古族的三次西征有可能使得唢呐再次传入中国,这是不是因为唢呐在军乐的使用从而获得了较大的影响?从明以后,唢呐在中国也较多使用于军乐方面,这恰恰说明唢呐与军乐有着密切的联系。纵观国外唢呐类乐器的传播历史,十字军东征给欧洲带来了伊斯兰军乐所使用的乐器,也有学者认为中东的唢呐在“十字军”时期后传入欧洲,成为土耳其游民的乐器。其次,从早期唢呐的形制上来看,唢呐管身锥度和喇叭口的增加是不是由于军乐的需要?所以唢呐的传播与战争有着必然的联系。战争所带来的文化传播是使人印象深刻的,所以去探究唢呐不同原产地的对外战争历史,其中也蕴含一定的唢呐传播历史。综上所述,唢呐从起源到发展再到传

26、播的过程都离不开其乐器材质、制作工艺,以及乐器功能的影响。所以从唢呐乐器的材料、制作唢呐的角度以及唢呐与战争之间的联系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是完全有可能为唢呐起源的问题提供一个不同的研究视角的。(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参考文献:1(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 唢呐杂考,钱稻孙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第407408页。2刘勇:中国唢呐历史考索,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 2 期。3刘正国:谈谈传统音乐教学中的理论误识之修正以 弹歌 古谣和“唢呐”乐管为例,人民音乐,2017年第1期。4周青葆:唢呐考,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5霍旭初:克孜乐“唢呐”的真相兼谈研究龟兹乐资料上应注意的几个问

27、题,中国音乐,2001第1期。6石一冰:关于唢呐类乐器历史的几个问题及试解,中国音乐学,2022第2期。8韩国鐄:唢呐来源问题探讨,音乐研究,2000第2期。又见Christian Poche“Zurna”T he New GroveDic-tionary of M usical Instrumentsvol3(1984).9朱同:古代双簧管乐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2年第1期。10满新颖:从分歧走向弥合阿夫洛斯管在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文化中的审美差异及其历史变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第1期。11周菁葆:丝绸之路上的复合簧管乐器研究(上)双簧乐器的东渐与西渐,音乐文化研究,2019 年第2期。12(明)赵用贤等:大明会典 卷一八三,续修四库全书 第 792 册。13汪德涛:中国古代切削加工技术,机械技术史及机械设计,2006年。14董云:土耳其梅赫特尔军乐的文化阐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艺术广角剧影月报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