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婚姻策略视角下城市白领青年的择偶观念研究——以Y相亲角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0707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01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婚姻策略视角下城市白领青年的择偶观念研究——以Y相亲角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婚姻策略视角下城市白领青年的择偶观念研究——以Y相亲角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婚姻策略视角下城市白领青年的择偶观念研究——以Y相亲角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8卷第4期2023年8月Vol.38 No.4Aug.2023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婚姻策略视角下城市白领青年的择偶观念研究以Y相亲角为例班涛,徐睿可(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合肥 230000)摘要:近年来,以城市公园相亲角为表征的城市白领青年的择偶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以往针对白领青年的研究多集中于其阶层认同与生活方式,较少讨论其婚姻、家庭方面的群体特征。通过对H市X公园Y相亲角的实地研究发现,城市白领青年呈现出三种不

2、同的择偶类型,即“强感觉弱匹配”型、“弱感觉强匹配”型以及“强感觉强匹配”型。研究结果发现,城市白领青年的择偶偏好集中于“强感觉强匹配”型,并从中产生了新的集体婚配策略,可被概述为“理性化爱情”与“精细化亲密”,即将社会理性与个人感性结合到一个“共同体”中,追求特定时间与状态下的“完美配偶”。这一婚姻策略与白领青年群体所处的关系场域和所具有的习性特征密切相关。计划生育背景下“4+2+1”家庭倒三角中的塔尖位置是其生活的主要场域结构,产生了较重的代际期望与同辈压力;家庭现代化思想的浸染又为其择偶观念增添了一定的开放性与独立性。白领青年在矛盾的场域结构中产生了复杂的习性,形成相应的婚姻策略并应用于

3、婚恋实践之中。研究表明,城市白领青年的婚姻策略将带来深刻社会影响,重构新的群体场域。一方面,婚姻缔结难度提升,家庭组建时间推迟,影响城市社会人口再生产进程;另一方面,个体化程度加剧,个体化趋势将会进一步侵入到家庭这一最小社会基本单位中,反作用于家庭现代化进程。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相应对策:其一,政府应为其提供开放的、定期的交友空间与平台;其二,应鼓励婚恋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明性、婚恋观念的多元性与异质性;其三,应降低城市青年的婚恋成本,如减轻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的相应负担,为其能够自主自由择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关键词:相亲角;白领青年;婚姻策略;婚姻市场;择偶观念;婚姻观念中图分类号:C91;

4、C91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7535(2023)04-0013-12DOl:10.11965/xbew2023040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2CRK009)13一、问题提出在青年择偶实践中,相亲角作为一种线下相亲途径,一直存在于各大城市中,并被替子女“白发相亲”的父母一辈所偏爱。相亲角是指近年在中国一些大中城市的公众场所出现的婚姻免费中介场所,作为城市未婚青年信息交流与观念展示的平台而受到学者们关注。学界关于相亲角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青年择偶观念的稳定与嬗变,二是以“白发相亲”为切入口探索父母一辈的集体情感与生命历程,亦存在部分探讨代际差异与代际互动

5、的研究。关于青年择偶观念,学者们倾向于关注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时代因素对青年群体婚恋观念的影响,也探讨青年群体自发的婚恋观之反作用于社会结构、社会进程的可能性。如刘炜基于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的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不变偏好与可变偏好对于青年择偶匹配的影响,并指出往往是可变偏好决定了择偶结果1。秦晨则指出,当代青年的择偶行为呈现“边际人”的状态,在社会变迁与传统观念的多重冲击下,呈现出“条件”与“真爱”之间的选择两难2。同时,对于“城市剩女”在城市相亲市场中的相亲实践也受到较多关注,如施丽萍关注了传统婚配空间挤压下高学历女性的择偶观念与择偶行为,认为城市高学历女性择偶难是观念与市场多重影响的结果3

6、。而关注另一主体即“白发相亲”的学者们以孙沛东为代表,分析了上海人民公园父母辈替子相亲的择偶步骤与择偶策略,提出“白发相亲”是知青一代父母的路径依赖结果,将其解释为“排遣集体焦虑的新通道”4。相亲角本质上是一种小型的“婚姻市场”,其是更大型也更无形的青年婚姻市场的缩影。学界关于婚姻市场研究较多,但婚姻市场研究多关注农村青年婚姻实践,而较少讨论城市青年的相关状况。在基于城市青年择偶的研究中,多考虑“高学历剩女”现象的形成机制,而未考虑到将城市白领青年作为一个统一的群体进行研究。整体而言,白领群体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与重要性。一方面,城市白领青年是城市财富的一大缔造者,其婚恋状态、家庭构建情况将深刻影

7、响城市的未来发展建设;另一方面,该群体婚姻缔结率相对于其他青年群体来说反而较低,其正是城市相亲角的主力军,也是城市婚姻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被投以学术关注。同时,学界的婚姻市场研究大多将婚姻市场看作一个静态系统,从社会结构的观点去辨析青年整体性的择偶标准,与个人相关的微观领域往往被归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5。在社会学视野中,婚姻是绝对理性选择的产物,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这一研究视角往往具有其局限性,青年在实际婚恋交往中存在着独特的社会互动与情感实践,婚恋行为处于行动者实践关系网络与实践结构当中。个体依据自身在场域中的位置、自身的社会轨迹与历史关系而产生一定的“婚姻策略”。依据群体的不同场域与习性

8、,会产生不同的婚姻策略,带来不同的婚姻实践。群体的婚恋实践是一个立体化的、动态的、交互的过程,而非扁平化的观念集合。基于此,研究将探讨以相亲角和线上婚恋平台为缩影的婚姻市场中白领青年的集体“婚恋实践”与其在实践中产生的“婚姻策略”。14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以H市X公园Y相亲角为线下调研对象,以“青藤之恋”APP为线上调研场所。作为H市最大的线下相亲场所,该相亲角某一区域贴满写着求偶者性别、身高、年龄等信息的广告标签,求偶个体近乎“商品化”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需求对标、快速匹配提供一定的条件。但其又作为一个择偶交流的线下场域,展现出青年观念与情感的交互过程。“青藤之恋”作为由“学信网”认证

9、的高学历婚恋交友平台,要求个人照片、信息绝对真实,展示青年的自我描述、兴趣爱好、感情观与“心仪的ta”四个栏目,个体通过相互喜欢进行匹配,方可解锁聊天框、进行交流。研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H市X公园Y相亲角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参与式观察,在“青藤之恋”相亲交友平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参与式观察。在该公园,对一个月以来更替与变动的共102份相亲信息广告进行了阅读、记录与分析,并在相亲角选取了10名白领青年个案进行深度访谈。在青藤之恋交友平台,前期以“单身中”的状态、从“主位”的参与视角与5名白领个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后期以“已脱单”的状态、从“客位”的观察视角,在保证被观

10、察者四个栏目的描述充实且具有真实性的基础上选择了5名白领个案进行观察,并与其进行短期线上访谈。受访对象按照受访来源进行分类,XQJ表示相亲角,XQJF表示相亲角中的受访父母,QT表示青藤之恋,并按照英文单词CASE的首字母C将个案按顺序排列,为C1至C20。访谈内容主要集中于受访者的择偶偏好与倾向、择偶故事与经历,访谈对象既包括白领青年本身也包括其父母,以期多方位、多角度了解城市白领青年的婚恋实践与婚姻策略。三、婚姻策略:一个基于场域与习性的理论视角布迪厄的“婚姻策略”理论指出:“每一次婚姻事务都必须被理解为 一个策略的结果”6。婚姻策略指在行动者所生活的“社会实践”背景下,行动者在传统婚姻“

11、惯习”的延续影响下,婚姻缔结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以及婚姻策略自身所体现的功能7。这一策略是“实践”的产物,是对“实践”的感觉,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感”。在这种实践感的形成过程中,场域是策略运作的关系空间,习性则是策略运作的转换媒介。故不同群体在不同的场域中形成不同的习性,在求偶的过程中将这一习性转变为集体婚恋策略,这一婚恋策略被运用于婚恋实践,群体实践的不断变动又重构着群体所处的场域。这是一个循环变化的过程,而策略对于实践的产生、场域的重构都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将从白领青年的婚恋策略出发,研究其形成的群体场域、习性,同时对未来即将被重构的、动态变化中的新场域进行预期与探索。以往有学者指出,布

12、迪厄所提出的婚姻策略理论鲜明地具有维系阶级再生产的功能。婚姻策略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性,最优化原则维持了家族和社会阶层的再生产,力求家族在整个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阶级秩序永存化,并令其合法化8。但整体而言,其在突破结构主义、强调动15态研究的同时,也过度认识了分类系统的运作,这会导致人们对婚姻策略认识与实践的固化。它无法将从外界诞生的、新的变动因素纳入进去,而仅仅解释一种路径依赖和结构惯性。故研究在运用布迪厄婚姻策略视角的同时,将对其进行一定的扩展与补充。城市白领青年在婚恋实践中形成的婚姻策略既有服从阶级再生产原则的倾向,又有跳出阶级再生产秩序的嫌疑。其形成的“理性化爱情”是一种矛盾的、变化的婚姻策

13、略,在这一婚姻策略中个体更加具有主动性,不仅对已有的场域和习性做出回应,同时还展现出群体构建新的场域与习性的能动性。对于城市白领青年这一婚姻策略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婚姻实践婚姻缔结推迟个体化加剧关系空间(场域)阶层变动恐慌爱情观念建构转换媒介(习性)理性束缚:“门当户对”感性选择:“爱情至上”婚姻策略“理性化爱情”“精细化亲密”图1婚姻策略形成循环框架四、城市白领青年择偶实践的类型化分析以往研究显示,青年的择偶标准被划分为一个二元对立的层次,即“面包”与“爱情”,是更注重“物质”方面的择偶选择与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择偶需求的隐喻9-10,青年在择偶的过程中往往难以达到“面包”与“爱情”的两全

14、,因此处于两难的境地。基于此二元分野的概念基础,通过调查研究,将城市白领青年的择偶实践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强感觉弱匹配”型,“弱感觉强匹配”型以及“强感觉强匹配”型。其中,“匹配”一词将代替以往的“面包”或“物质”,因通过实地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理性化的择偶需求并不止于物质方面的条件匹配,还包括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户籍地域、父母家庭状况、父母情感关系等隐性因素的匹配,“匹配”一词更具准确性。“匹配”来源于“婚姻匹配”理论,指婚姻缔结中的“同质性匹配”倾向,即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年龄、教育、种族、居住地、宗教等方面较为相近的异性为配偶11-12。同时,运用“感觉”一词表示“爱情”,因“感觉”一词

15、在青年择偶实践中被反复强调,其既包括以外貌、形体吸引力为代表的“眼缘”追求,也包括以个人特质、独特见解为代表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感性选择的结果。(一)“强感觉弱匹配”型:感觉先行“强感觉弱匹配”型的择偶观念主要是指白领青年在择偶过程中优先考虑并主要考虑以“感觉”为主的感性因素。该类型的青年在择偶过程中以“眼缘”以及“个人特质”为重,强调“相互喜欢”对于亲密关系建立的决定性。“感觉先行”的白领青年对于硬性条件的要求较为宽16松,其认为硬性条件往往可以进行调试或将就,并愿意给予另一半调适的时间与彼此磨合的可能。如案例C5表示:“一见钟情的人当然是优先软性指标呀,硬性指标应该是作为我冲动之后是否想和他

16、在一起的后续考量,但更多的可能是作为一个加分项而不是减分机制,减分是我接受不了的个人习惯。”(XQJ-C5-20221023)“强感觉弱匹配”型的白领青年强调“感觉先行”和“理性兜底”,感性的成分占据较大比重,理性仅起到“防落网”的作用,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考量来调整“网格”的大小,多以感性的“恋人”而非理性的“配偶”来进行亲密关系的自我想象。(二)“弱感觉强匹配”型:匹配更重“弱感觉强匹配”型的择偶观念主要指白领青年在择偶过程中将匹配程度作为先行筛选条件,再在筛选出来的个体中寻找有“感觉”的对象。如案例C1表示:“我认为,合适的易于长期持续的婚姻,门当户对 比较重要,这里不是旧时代仅代表家族

17、地位的门当户对,而是两家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人生经历、消费观念等一系列指标方面比较匹配,至少没有严重冲突。婚姻不仅是两人的事情,硬性指标是婚姻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的最重要基础。”(XQJ-C1-20221018)该类型的白领青年往往在择偶过程中先询问硬性条件,只有当硬性条件满足之后,才会转向软性指标考量,且对软性指标要求较为宽松。该类型的青年认为“同质性匹配”是维持婚姻稳定性的必要条件,其往往能导向更长期的共同生活,而非短暂的、激情的恋爱享受。(三)“强感觉强匹配”:至善至美“强感觉强匹配”是城市白领青年最为精细化的婚恋关系追求,表现出硬性条件筛选苛刻,软性条件方面亦不愿放松,追求“完美对象”,

18、展现出对“精细的”而非“凑合过日子”的亲密关系的期望。如案例C7指出:“我认为硬性的和软性的指标都重要,两个是不同层面的契合,缺一不可。如果两个方面都满足,我才会考虑是否进入婚姻吧。”(XQJ-C7-20221002)追踪调查发现,城市白领青年的婚恋期望越来越集中于“强感觉强匹配”的类型周围,该类型成为主导类型。白领青年追求一个被理性与感性的多重指标构建起来的“完美配偶”,而“完美配偶”往往很难找到,故即使存在饱和的婚姻市场与大量的单身人群,城市白领青年“剩男剩女”现象仍会产生。针对此种现象,有必要探索此种主导类型的集体性择偶与婚配策略,以寻求合理的解决对策。五、“理性化”爱情与“精细化”亲密

19、:城市白领青年的婚配策略以往有关婚恋的社会学研究中,“爱情”被看作不具备整体性解释力的个人特殊因素而存在,被划归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传统心理学将爱情划归为人际吸引的一部分13,是一种感性的社会交往体验。在西方婚恋观念的冲击下,个体婚恋关系中爱情的占比逐渐提高,爱情也呈现出一定的社会属性,同样可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李煜、徐安琪曾对“普通人的爱情观”进行开放式17的量化研究,指出爱情不仅是两性间的情感体验,更是社会关系的有益“规范”,对爱情的社会学解释进行了初步探究14。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的城市白领青年会将对爱情的追求纳入自己的择偶观念中。与其他群体不同,城市白领青年对于爱情的理解并非充

20、满激情与冲动的感情体验,而更多呈现出冷静的、理性化的特质,这是一种在理性考量下的爱情追求,可称之为“理性化爱情”。在这种策略下,城市白领青年在婚恋实践中期待一种“感觉与匹配密集型”的亲密关系,即“精细化”亲密关系。研究将通过三个维度对该“理性化爱情”进行解释,并描述“精细化亲密”的建构过程。(一)“匹配”与“门槛”:社会理性的建构有研究表明,在各种社会压力的加持下,我国青年婚姻的同质性匹配程度不降反升15。对于Y相亲角102张白领青年的相亲广告进行分析后发现,该群体对于婚姻同质性匹配程度要求普遍较高,展现出一种相当鲜明的“门当户对”的婚姻策略,带有理性化与社会化的特征。1.年龄与身高:显性化的

21、社会理性在102条择偶广告中,94.2%的广告都体现了求偶的高度匹配性要求,其中年龄是最常出现的硬性标准。女方多要求男方年龄比自己大5岁以内,男方多要求女方年龄比自己小10岁以内。案例C13在谈及个人择偶标准时对于年龄差进行了理性分析,其认为年龄不仅标志着个体思想成熟程度的差异,也标志着个体生活时代、成长环境的差异,差距过大往往不能相容:“我是85年的,但之前有00后的姑娘来和我聊,这我接受不了。我比她大15岁,我们之间差的东西可能不仅是年龄上的,还是各种观念上的,即使再喜欢,从理性上我也是接受不了的。”(QT-C13-20210929)在身高方面,城市白领青年同样呈现出匹配性倾向,一般为男性

22、比女性高,女性多要求男性高于170cm,男性多要求女性高于155cm且低于自身身高,其呈现出“男高女低”的传统审美。身高的匹配性一定程度上是传统男性与女性社会角色与地位差异的附带产物,体现出强烈的社会理性要求,男性“保护者”、女性“被保护者”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形象依旧被建构,并内化至当代青年的择偶选择中。2.工作与家庭:隐性化的社会理性在学历与工作方面,城市白领青年多秉持“相似性”原则,普遍期望另一半与自己学历或工作相当,处于同一社会阶层。部分受访者表明,学历与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与观念,匹配程度高,双方在三观与圈子上的相似程度也会上升,彼此之间的相处也会更加舒服。如案例C

23、8表示:“学历上我希望一本以上,不是我看不起二本和大专,只是在我以往的认知经验里,我与他们很大概率上对于事物的认知与看法是不同的,处事方式也会有差异。”(XQJ-C8-20221006)同时,对于家庭方面的匹配性要求也被提及,主要包括户籍、父母工作、家庭成员状况等。92.3%的城市户籍求偶者要求对方也是城市户籍,在访谈时大部分受访对象也指出,家庭户籍与赡养父母的负担息息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小家庭组建并维持的压力。同时,18除了物质上的“家庭无负担”,家庭范围、家庭完整度、成员间的关系等精神上的因素也被纳入到理性的考量范围当中,成为一项重要指标。“家庭氛围塑造了一个人的三观,看对方的家

24、庭也能折射出我与对方是否合适,他们父母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子代的婚姻观念,他父亲怎么对待他的母亲,他可能也会仿照之以对我。”(QT-C20-20221015)年龄、身高等绝对固定化的硬性标准与学历、工作、家庭等可以软化与延展的硬性标准代表的并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对标,更是白领青年对于与配偶的生活方式、素质修养等方面“同频”与“匹配”的理性要求,呈现出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理性,并通过强制或内化的方式影响个人的择偶选择。(二)“感觉”与“缘分”:个人感性的隐喻西方爱情观念最早在城市落脚扎根,这一代城市白领青年又在较为开放与自主的环境中成长与工作,自然成为最早接受西方爱情观念的一大群体,并更多地受到这一观念的

25、影响。调查显示,城市白领青年重视择偶过程中的爱情体验,已生发出一种“爱情至上”的婚姻策略,具有感性化、个人化的特征。1.“眼缘”与“感觉”:身体的隐喻斯滕伯格在爱情三角论中指出,所有完美的爱情体验基本都由三个部分组成:亲密、激情与承诺16。其中激情是指在爱情关系中带来强烈情绪体验的驱动力,外表吸引力和性需要是最典型的表现,城市白领青年在择偶过程中对“眼缘”与“感觉”的看重,正是一种对于对方外在身体吸引力即“激情”追求的隐性表达。案例C3表示,其女儿在择偶的过程中总是看中“眼缘”,没有眼缘的基本上都不会考虑联系对方,即使多安排几次见面也无法改善两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偶像剧看多了,想找白马王子,哪

26、有那么多白马王子呢?勤劳肯干才能过好日子啊。”(XQJF-C3-20221006)城市白领青年往往将身体所展现出来的个性感知列为择偶的重要标准,一定程度上是其在少子化的成长环境中培养的自主性、个体性的映照。这一追求体现出其向往一种精细的、个人化的伴侣关系,强调个体差异性极强的“眼缘”与无法描述的“感觉”,与其父辈所追求的“人好老实”“善良勤快”等普适化的追求已经不属于同一层级。2.“个人特质”与“缘分”:精神的隐喻有文章曾对白领青年的婚恋观念进行研究17,指出白领青年较为重视精神交流。城市白领青年在重视“眼缘”与“感觉”等外在感性条件的同时,也注重以“个人特质”与“缘分”为表达的个人精神领域。

27、个人特质不仅包括个人性格、三观、喜好,还包括对方能够带给自己的舒服的“精神体验”。精神层次上的相互吸引与契合被大部分城市白领青年看作最为核心的择偶标准。案例C17表示,双方在精神层次上的匹配程度是能否进入恋爱与婚姻的重要标尺,能够进行精神交流将会使婚姻更加持久。在其婚恋认知中,“懂自己”与“爱自己”处于不同的层次,“懂自己”往往更珍贵与更难得,是其寻找的最主要标准:“对于我来说,心动、感觉一定是核心的要素,19但更重要的就是对方懂我而不只是爱我,你应该明白,只爱不懂的感情是最痛苦的状态,会让我选择放弃这份爱。”(QT-C17-20221022)案例C2的概括正代表该群体择偶过程中对爱情的总体追

28、求:“结婚是图你这个人,家财万贯都没有用。”(XQJ-C2-20221026)而这种对于相互吸引、“知我懂我”可能性的强烈追求,正体现出城市白领青年择偶策略的嬗变,即“精神上的恋人”代替“生物上的配偶”成为主要追求。(三)“共同体”的搭建:理性化的爱情以往研究者指出,城市白领青年择偶过程中体现的理性化与感性化的标准存在矛盾,即“条件”与“真爱”不能两全2。但本实践研究发现,城市白领青年并不在“条件”与“真爱”中择一进入婚姻,而是向往条件与真爱“一把抓”,即兼有关系。在婚姻市场的要求与代际互动的背景下,其往往通过“调和”的状态来完成家庭的准备工作,形成调和的婚姻策略,即将理性与感性结合到一个“共

29、同体”中去。这一共同体的搭建过程是将爱情纳入理性的框架之中,使爱情也有了理性化特征,在“理性”的标准下寻求可操纵的“爱情”,即“理性化爱情”。这种婚姻策略必然导向一种“精细化”的亲密关系,即既追求条件也追求真爱,即使独身也不将就,向往某一特定时间与状态下的双方完美契合。故城市白领青年对于婚姻的态度愈来愈谨慎化,不仅是因为传统所认为的婚姻是重要的生命事件,更是因为青年们认为合适的配偶应具有全面的、多方位的、同时满足理性与感性需求的特质,令人舒适的、导向共同生活可能性的亲密关系是多方面契合的、精细化的。如案例C8指出:“我对婚姻的态度是很谨慎的,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都必须考虑,前者关乎生存,后者强调

30、体验。我承认不可避免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需要相对成熟的认知匹配,但我也希望能追寻到最大程度的情感对应。”(XQJ-C8-20221006)六、城市白领青年婚配策略的生成动因与社会影响“理性化爱情”与“精细化亲密”的社会学生成动因与影响往往要追溯到城市白领青年这一群体的特征上。白领群体被称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起到缓解城市上下阶层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作用18。白领群体具有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质,最突出的表现便是这一群体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有研究指出,白领青年拥有高文化资本、中等收入水平等特征,但却体现出高工作压力与低自我评价的冲突、弱阶层认同与强发展愿景的矛盾19。当代城市白领所处的时代

31、背景、成长环境、家庭结构所形成的独特场域塑造了这一群体内隐的矛盾习性,这正是其婚配策略形成的重要原因,这一婚配策略作用于实践,将会重构现有场域,带来深刻的社会影响。(一)城市白领青年婚配策略的生成动因1.束缚性:阶层变动恐慌城市白领青年是社会结构中的中间阶层,正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资本的一定持有者。这一资本的持有,可能借助了代际的资本投入,也承载着个体的长期努力,往往来之不易。在当20今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阶层流动充斥着不确定性,这一群体处于社会的中间位置,对上拥有再向上流动的空间,对下又存在着阶层下滑的可能。其拥有向上流动的期望,也存在阶层下滑的恐慌。作为未掌握社会生产资料、较少掌握核心技术的

32、“打工人”,其易在矛盾中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各种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符号资本的拥有、处于社会阶层中的位置和变动的可能性构成了城市白领青年生活的特殊场域,在这一场域中,白领青年产生了理性衡量与选择的习性,并自然而然地将之运用到择偶实践中去。身处计划生育背景下“4+2+1”家庭倒三角中塔尖位置的白领青年,在代际亲属群体的关注与期待和阶层变动恐慌感的驱使下,不愿意承担经过一次择偶而带来的阶层地位下滑的风险,故其在求偶过程中依旧倾向于选择理性的“门当户对”婚姻策略,以实现家庭资本的累加。2.自主性:爱情观念建构自我需求较容易得到满足的家庭环境、较为理性与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为白领青年构建了新的生活场域,

33、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家庭现代化与个体解放的影响,产生崇尚感觉、向往自由的群体习性,并运用到婚恋实践中,产生感性的“爱情至上”的婚姻策略。在家庭现代化的进程中,夫妻关系的中轴作用被强调,其主张个体自由独立,彼此之间拥有对等的情感与家庭地位,而这样的夫妻关系往往需要一定的情感基础,即先成为一种私密化的、彼此自愿的亲密关系。在这种亲密关系的要求下,爱情这一象征情感与亲密的体验被提倡与追求,成为“婚姻必需品”。改革开放带来物质生活的较大丰富,城市白领青年存在追求爱情体验的需求,也拥有追求爱情体验的资本。这并非一种代际承继的婚姻观念,而是一种在时代变迁背景下青年群体自主构建的个体习性。作为社会思想发生与倡

34、导方向标的城市白领青年,正是此一观念的最主要践行者。(二)城市白领青年婚配策略的社会影响1.婚姻缔结难度增加在城市白领青年这一集体婚配策略的影响下,其婚姻缔结、家庭组建的难度大大增加,“剩男剩女”现象愈发严重。即使城市中存在“相亲角”,网络上存在各式各样的“相亲平台”,都有形或无形地构造出了大面积的婚恋市场,城市白领青年通过这些渠道找到对象的成功率依旧极低。同时,伴随着婚姻缔结的难度增加,完成该人生事件的时间也被适应性地推后,为寻找到合适的伴侣而让步。婚姻缔结时间的推迟不仅会对个体的生命历程产生影响,还会对社会发展历程产生作用,其向前与“婚姻挤压”等社会问题相联系,向后会影响生育年龄、生育模式

35、以及人口结构等重要问题。“理性化爱情”策略下“结婚难、结婚迟”这一现象,可能会对白领青年的家庭组建、人口再生产的数量与模式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一影响将会为下一代青年带来一个崭新的、变化的成长与生活场域。2.个体化趋势加剧城市白领青年“理性化爱情”的婚配策略受青年个体化、家庭现代化趋势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个体化与现代化进程。不少受访青年表示,如果不能将理性标准与感性需求很好地21结合到一个共同体中去,他们将对婚姻抱有“观望”态度,接受“独身”或“单身爱”等新婚恋形式,即不进行制度化的婚姻缔结,保持随时进入爱情或婚姻的状态与权利,这将会进一步推动个体化进程。同时,在“理性化爱情”框架下进入婚姻的青

36、年个体,可能将重组夫妻间、代际间的家庭关系与权力结构,代际关系、夫妻关系的权重将进行重新分配,个体化趋势将会进一步侵入到家庭这一最小社会基本单位中。如案例C9表示:“婚姻首先需要保持一定的自我,即保持一定的空间感,同时还能相互匹配。”(XQJ-C9-20221017)新的场域正在被构建,其中充斥着更加复杂与多变的婚姻关系以及其他连带产生的社会关系,带来充满不确定性的婚姻缔结与解构状态、家庭与人口再生产趋势。七、结论与对策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白领青年在各大相亲平台的的择偶实践中,展现出“理性化”爱情与“精细化”亲密的集体婚配策略。即城市白领青年在婚姻市场中进行交往时,并非将自身看作单纯的“商品”进

37、行社会条件与资源的交换,而是看成具有一定内涵与特质的“私人定制品”。彼此能实现交换,既要“看得上眼”,也要“看得顺眼”。在此种策略下,城市白领青年往往较难找到满意的配偶,容易在相对饱和的婚恋市场中主动被“剩下”,或导向“独身主义”,影响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结构特征与发展方向。研究结果是对现有研究二元理论框架的融合与扩展。以往研究往往强调择偶过程中理性与感性的对立性,或条件与真爱的冲突,二者处于一个不能兼容的状态。而通过研究发现,二者并非完全对立与互不兼容,彼此之间反而存在一定的张力与结合的可能。以城市白领青年为例,青年群体愈来愈倾向于理性与感性、物质与精神、面包与爱情相结合的婚恋实践,即“

38、理性化爱情”。城市白领青年搭建出一个“共同体”,对于理性指标的筛选往往是为拥有共同背景、能产生共同话题的感性化爱情做准备,而感性的相互吸引的爱情往往是为相互匹配的婚姻做保障。这样一种共同体的搭建解释了城市白领青年择偶的谨慎态度,即其向往一种“理性与感性密集型”的婚姻,一个既定时空下“完美契合”的对象和一种“精细化”的亲密关系。但这一关系追求难度大、耗费时间长,其带来的婚恋实践模式的嬗变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并不相匹配,从而带来较为深远的社会问题。因此其需要一定的干预与引导,从而对其观念进行合理的调试。具体而言,其一,政府应关注白领青年的情感需求,为其提供开放的、定期的交友空间与平台,如定期

39、举行交流会或联谊活动,扩大其交友范围,提升其婚姻缔结的可能性;其二,应鼓励婚恋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明性、婚恋观念的多元性与异质性;其三,应降低城市青年的婚恋成本,如减轻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的相应负担,为其能够自主自由择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注释:“白发相亲”是对于父母为子女相亲这一现象的描述性概念。22本文讨论的白领群体主要为非体力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与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群体相对应。因其主要在城市工作,又被称为“城市白领”。参考文献:刘炜.偏好变化与青年择偶匹配基于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的典型案例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20(6):124-128.秦晨.“边际人”及其“中

40、国式相亲”转型期中国青年的婚恋观与择偶行为J.中国青年研究,2017(7):5-10.施丽萍.传统婚配空间挤压下的高学历女性择偶观念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孙沛东.相亲角与“白发相亲”以知青父母的集体性焦虑为视角J.青年研究,2013(6):12-25.李煜,徐安琪.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西方理论和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J.青年研究,2004(10):1-11.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7.王郁芳.论现代女性婚姻策略的困境基于经济理性的视角J.湖湘论坛,2014,28(5):114-120.徐佳.布迪厄“婚姻策略”概念评析一种新的社会学

41、理论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0):61-66.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6):18-30.10 王黛丽.“80年后”女硕士生择偶价值观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11 李煜.婚姻的教育匹配:50年来的变迁J.中国人口科学,2008(3):73-79.12 陆益龙.“门当户对”的婚姻会更稳吗?匹配结构与离婚风险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09,33(2):81-91.13 林艳艳,李朝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40-44.14 李煜,徐安琪.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兼开放

42、式问题的量化尝试J.社会科学,2007(7):132-141.15 李煜.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J.社会学研究,2011,26(4):122-136.16 李朝旭.斯腾伯格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述评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54-59.17 唐韡.从“相亲角”看都市未婚白领大龄化问题以上海人民公园为例J.职业时空,2008,4(2):46-47.18 李强.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2):17-20.19 廉思,袁晶.陷入焦虑,走向分化:当代中国城市白领J.文化纵横,2022(4):100-108.责任编校:王德花23The Mate

43、 Selection Ideas of Urban White-collar Youth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riage Strategy TheoryTaking X Matchmaking Corner as an exampleBAN Tao,XU Ruike(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00,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issue of mate selection among urban white-collar yo

44、uths,representedby matchmaking corner in urban parks,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social attention.Previous researches onwhite-collar youths have focused more on their class identity and lifestyle,but less discussion on their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marriage and family.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matchm

45、aking corner of X Parkin H City,it is found out the urban white-collar youths show different types of choice on mates,which canbe classified into“strong feeling-weak matching”type,“weak feeling-strong matching”type and“strongfeeling-strong matching”type.The third type is the dominant one.The young p

46、eople of this type presenta collective marriage strategy.It can be summarized as“rational love”and“refined intimacy”.Theycombine social rationality and personal sensibility into a common entity to pursue a perfect spouse ata specific time and state.This collective strategy is related to the field an

47、d internal rule of white-collaryoung people.In the background of one-child policy,their position as the top of the inverted triangle of“4+2+1”family will burden them with heavy intergene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peer pressures.The earlyexposure to the idea of family modernization also provides them

48、with a possibility of openness andindependence.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this marriage strategy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First,marriage will be more difficult to realize and family formation will be delayed,which affect the urbanpopulation.Furthermore,the degree of individualization is increased

49、,which will intrude into the smallestfamily and counteract the process of family modernization.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measures areproposed.Firstly,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open social networking spaces for them.Secondly,weshould encourage the inclusiveness and openness of marriage and love culture.Thirdly,the cost ofmarriage and love for urban youths should be reduc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good policy environment forthem.Key words:matchmaking corner;white-collar youth;marriage strategy;marriage market;mateselection idea;marriage idea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