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家海洋文化博览设施的地域适应性设计探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设计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5411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海洋文化博览设施的地域适应性设计探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设计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家海洋文化博览设施的地域适应性设计探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设计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家海洋文化博览设施的地域适应性设计探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设计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位于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后简称“南海博物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展示国家海洋文化的大型综合性博览设施,其建设于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平台,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的背景下,是海南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潭门镇历史悠久,潭门渔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海南渔民重要的渔业港口和重要出发港。在缺乏现代导航设备的古代,其渔民代代相传的“更路簿”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实物遗存2。项目选址于此,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潭门在海南的历史文化地位及其渔业文明对中国南海的辐射作用;其二是潭门的特殊地理位置3与亚洲博鳌论坛会址4仅咫尺之遥,

2、能为国际政经客商及全球游客提供认识中国南海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展示国家海洋文化,以及交往、学习、休闲的平台。1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场地特征的建筑形态设计策略海南及潭门当地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自然资源特色有珊瑚、海浪、白沙、椰林等;人文资源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更路簿”、渔港文化5等;气候特色有阳光、台风、高温等;建筑特色有船型屋6、吊脚楼7等。如何将众多南海海洋主题的地域文化特色加以提炼整合,形成建筑地域性空间造型的文化适应策略,体现与地域环境和谐的理念8,是设计的重点。通过对场地地域特征的分析,初步确定了以观海、亲水为目标的设计理念。在投标方案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思路的概念方案:有集中式

3、和分散式的布局,也有以帆影航船和“船屋”为造型启发要素的方案。不同的方案均有同一个目标,即以南海地域特色元素作为空间造型概念的主题和启发。最终确定了“丝路逐浪、南海方舟”的设计构思。对博览建筑文化定位及构思主题策略,必须以国家海洋文化博览设施的地域适应性设计探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设计研究Exploration on Regional Adaptability Design of National Marine Culture Exhibition Facility:Design Research of China(Hainan)Museum of the South China Sea1.

4、潭门海湾(渔港)2.红树林河道3.主入口广场4.主入口5.观海平台6.观海大厅7.主要展区8.业务办公区9.多功能区10.北次入口1与椰林树影海天一色交融的“船屋”造型2总平面1202060 mN12345678910本文引用格式:何镜堂,梁玮健,郭卫宏,等.国家海洋文化博览设施的地域适应性设计探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设计研究J.新建筑,2023(4):52-55.新作视窗|新建筑 4/2023 53项目的文化功能为出发点,明确其本质的文化功能属性,对项目的主题构思进行精准定位,以作为指导建筑空间造型意象的依据,同时也为建筑空间造型构思提供有益的素材和启发9。基于“海上丝路”和国家南海的主

5、题,设计力求体现“中国的”文化元素,立足于南海的自然、历史与文化要素,明确南海博物馆作为一艘“方舟”和“宝库”,承载着国家南海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物,为“一带一路”经贸往来以及文化遗存的展示,作出自己的贡献力量。2满足多样化展陈与多功能空间需求的空间布局 南海博物馆包含中国南海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展示、海洋生物活体展示、临时展览、多功能厅、贵宾接待、文物收藏、保护研究等功能,是面向海南市民和游客以及博鳌亚洲论坛贵宾的综合性国家级海洋主题博物馆。相比于同类型博物馆,南海博物馆更增加了面向国际政经外宾的功能需求,因此对多功能会议、宴会、贵宾接待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海洋生物活体展示、海洋文物发掘展示

6、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思路和需求。原中标方案中,建筑空间造型概念为“船屋”的转译及其空间意象的延伸。建筑以分散的体量汇聚于海湾一隅,组成聚合有序、天际线丰富的滨海亲水建筑群落,与渔港的粼粼帆影遥相呼应;室内空间特色为场地沿海东部观海平台下方为统一错落室内交往空间系统,各展厅有序地散布于这一系统上,各展厅的空间大小和尺寸受制于建筑的外部空间造型。但由于满足多样化及灵活性的展陈布置需要,在投标方案确定到方案优化的阶段,设计团队对建筑方案的内部空间格局进行了功能适应性调整。方案优化设计将原有分散式布局的“船屋”聚落造型,拓扑变形为沿港湾弧线展开的三重并列式连续双坡屋面造型,在中部跨越生态湿地的部位以中庭挖

7、空的形式连接。沿西侧城市道路的第一重屋面体量进深较小,以适应办公及研究单元式空间布局的需求。中部第二重屋面贯穿南北串联起大进深的通用展厅空间和观海大厅公共交往空间,“船屋”的屋脊以采光天窗断开的形式为观海大厅引入自然天光,形成户外化的公共交往空间。第三重屋檐位于贴临海湾的观海亲水平台之上,形成半室外的亲水展陈休闲空间,充分引入“流动空间”“人性化设计”等理念10,与生态湿地上方的平台形成统一的室外观景休闲的灰空间,海风通过观海平台的灰空间引入室内,形成生态适宜的自然通风格局。公共观海大厅设置在面向海湾一侧,背向海湾的一侧是通用化的展厅空间系统,展厅与公共空间之间为服务空间带。建筑被生态湿地河道

8、划分为南区和北区,两区以观海公共交往空间系统连接。公共交往空间系统为两层通高的观海长廊,连接二层和三层的展厅或多功能厅空间。观海长廊下方的首层基座为收藏、保护、研究等空间。北区以面向外宾接待的多功能厅、会议厅、贵宾接待、临时展厅、临展储藏为主要功能,南区以公共门厅、常设展厅、海洋活体展厅、收藏、研究、保护、办公为主要功能。北区与南区的展厅、多功能厅、临时展厅等均以大跨度的通用展厅空间为主要的空间组织形3建筑造型与海湾和红树林环境相融合4建筑造型与当地地域特色元素呼应3a3b454 4/2023 新建筑|新作视窗5N1030m式,局部展厅设通高,便于适应多样化的交往会议活动及展陈布设需求。部分展

9、厅可以相互连通,形成连续扩大的大型展厅,满足不同规模的展陈需求。3适应热带气候环境的建筑构造与技术“船屋”是海南特有的建筑文化语言,体现了海南当地乡土建筑对地域气候的适应,其气候适应性策略在空间上表现为架空、坡顶、透气等形式11。海南当地乡土民居多采用抬升架空的形式,以上层为主要起居使用空间,下层为牲畜、储藏等次要空间,而起居空间本身也常以建筑灰空间的形式出现,利用阴影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导致的压力差产生微循环小气候,同时也利用架空产生的自然通风祛除湿气。船屋陡坡的屋顶形式,是抵抗强风和暴雨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利于雨水的迅速排泄;另一方面,倾角较大的坡顶屋面也能避免强风从屋檐底部方向将屋面掀翻12。

10、以“船屋”为建筑造型的构思蓝本,既能体现文化博览建筑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又启发了基于地域性气候的技术适应策略。实施方案的建筑空间格局为连续的三重式双坡屋面体量。西南侧体量为进深较小的办公、研究体量,从主要展厅体量中剥离开来;东侧与展厅体量之间形成条带状的庭院空间;西侧为大面积的穿孔遮阳金属板。与一般集中式体量的博物馆设计将办公和研究功能挤压在次要空间不同,方案为办公和研究功能空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环境,为博物馆的功能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观海大厅和通用展厅空间为主干连贯式的双坡屋面结构,观海大厅东侧为坡屋面结构形成的连续观海灰空间平台。通过营造大面积的阴影区域,降低了阳光下灰

11、空间的气温,形成海湾到观海平台的温度差,将海风导入观海平台和观海大厅,热气流通过观海大厅顶部的通风百叶排出,从而形成温度舒适的公共交往空间。坡屋面的南北两端沿建筑的主要入口出挑,同样营造了面积较大的阴影区域,海风沿着观海平台顺利引入南北向的公共交往空间。得益于坡顶的空间造型,通高的公共交往空间形成三角形截面,室内空间内部的热量能迅速被引导到坡顶顶部天窗的三角区域排出,使人流活动的地面和展厅入口区域获得较好的热舒适度。为实现项目地域适应性设计目标,设计团队对大跨度屋盖结构形态的参数化优化13、建筑外立面表皮数字化协同优化船屋最初的形态十分低矮,屋顶遮蔽整个屋身西面遮阳百叶绿化屋面热压通风屋面雨水

12、回收挑檐遮阳保留生态红树林后来屋身空间加高给人们创造出半室外活动空间,房屋也逐渐变得通透建筑以海南船屋为灵感,屋檐形态多变且富有趣味性,而建筑主体部分以横向线条为主,十分通透7平面a一层平面b二层平面8建筑整体与海湾呼应形成连续的城市开放空间界面6适应地域环境特色的建筑造型5由“船屋”原型启发的适应地域气候的应对方式010530 mN181274449333321055561.船模展示2.观海大厅3.库区4.多功能厅5.业务办公区6.后勤入口7.北次入口8.观海长廊9.红树林河道10.特别展厅11.上空12.通用展厅13.南主入口14.观海平台15.跨河连桥16.水池1155514161111

13、111111121212447154111327a7b新作视窗|新建筑 4/2023 55实践14、BIM多专业协同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技术优化实践。4结语南海博物馆设计的全过程贯彻了地域适应性的设计策略,在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建筑构造与技术等三个方面均提交了令各方满意的答卷。据观察,展馆运营至今,能较好符合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对展馆的立意审美、观展教育、休闲体验、空间舒适度等要求。图片来源:图1,6,8,11由战长恒拍摄;图3由普邦拍摄;图9,10由姚力拍摄;其余图片均由作者团队加工绘制或拍摄。注释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原名国家南海博物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

14、见中提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开展国家南海博物馆、南海水下考古中心项当前期论证工作”的要求。参考文献1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09-12-31)2022-11-07.https:/ 周伟民.更路簿形成、盛行和衰亡的年代及其性质、用途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3(2):34-41.3 牛姝雅,张争胜,刘玄宇更路簿与潭门地方性的建构与再现J.地理研究,2019(2):255-2684 杜松.海南博鳌水城三期东屿岛BFA(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设计J.建筑创作,2005(3):118-137.5

15、周运中.联结南海诸岛的海南要港史考J.中国港口,2017(S1):41-52.6 黄捷,王瑜.船屋文化:海南黎族传统民居探源J.新建筑,1997(4):35-38.7 苏儒光.黎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与演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3):54-55.8 战长恒,何镜堂,马明华.江南古韵的现代演绎:嘉兴市嘉善规划展示馆设计的地域性表达J.新建筑,2021(1):74-77.9 何镜堂.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J.建筑学报,2002(9):18-20.10 郭卫宏,王丽,涂劲鹏,等.“巩”故“纳”新: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修缮设计J.新建筑,2022(4):62-66.11 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

16、空间形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12 张引.海南黎族民居“船型屋”结构特征J.装饰,2014(11):85-87.13 苏朝浩,向科,施立阳.基于参数化设计之大跨度结构形态及表皮体系优化: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屋盖为例J.建筑技艺,2019(26):64-69.14 马辰龙,朱姝妍,向科.数字协同下的文化建筑外立面优化实践:以国家南海博物馆为例J.华中建筑,2018,36(3):35-38.收稿日期2022-11-07编辑:明星工程档案项目名称: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地点: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设计团队:何镜堂、郭卫宏、向科、何炽立、刘涛、梁玮健、苏朝浩、黄翰星等设计时间:20152016年竣工时间:2017年建筑面积:70 593 m2结构形式: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盖为钢梁(钢桁架)曾获奖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大奖(20092019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二一九年度行业优秀勘察设计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一等奖教育部2019年度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共建筑一等奖9作为博物馆交往空间的观海大厅10从入口望观海大厅11观海长廊观海大厅和观海平台的过渡与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