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记录研修组成员听了我执教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对本节课进行了评课现将评课记录整理如下:王老师:巧妙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和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激发学生思维。于老师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设问:“同学们,为什么往瓶内放入一些石子以
2、后,水面会上升呢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里充满了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让学生形成悬念,从而启动学生主动思维。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问题,让学生乐于动脑,提高他们的思维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用两个不同大小的鹅卵石和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容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玻璃容器中装满同样多的水,再把两块鹅卵石放进去,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然而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之后仲老师又让让学生
3、用自制的学具动手操作实验,运用不同方法研究体积单位,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高,利于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巩老师: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比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能不拘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本节课上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面图形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说一说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教学时,于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立体图形,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想出了数一数、算一算等不同的方法。于老师紧接着提问:最后两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分别是多少?表面积
4、呢?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把问题拓展开,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在学习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基础上,仲老师让学生对于体积单位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该用什么形体的物体做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焦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节课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图片。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技能。在此环节中,于老师有效地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相整合,提高了教学效果。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还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自主性,灵活性的学习提供机会,只要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