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考点专题训练
1
单选题
1、如下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选项是
选项
气体X
水温/℃
A
氧气
5
B
氮气
40
C
二氧化碳
80
D
空气
80
A.AB.BC.CD.D
答案:D
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气、温度到达着火点
A、水温5℃,未达到白磷40℃的着火点,故不能燃烧,A选项错误;
B、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但氮气不支持燃烧,故B选项错误;
C、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C选项错误;
D、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且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因此白磷会燃烧,D选项正确;
故选D。
2、我国南海海底含大量的“可燃冰”。“可燃冰”外形似冰、可以燃烧,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可作为能源
B.“可燃冰”燃烧时只生成水
C.“可燃冰”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D.“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答案:A
A、“可燃冰”可以燃烧,可作为能源,故正确;
B、“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所以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故错误;
C、“可燃冰”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具有可燃性,但是水没有可燃性,故错误;
故选:A。
3、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低氧气浓度使煤燃烧的更充分
B.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
答案:B
A、增大氧气浓度可以使煤燃烧的更充分,故错误;
B、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可以是缓慢氧化,不一定是燃烧,故错误;
D、人类利用的能量大部分都是通过燃烧获得,还有一部分可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获得,故错误。
故选B
4、课堂上,老师用玻璃棒蘸取混有少许浓硫酸的高锰酸钾固体去接触酒精灯灯芯,同学们惊奇地发现,酒精灯被点燃了!这就是神奇的化学魔术“魔棒点灯”。在此过程中浓硫酸和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锰和氧气及其它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放出的热使玻璃棒点燃了酒精灯
B.二氧化锰能促使该反应更快进行
C.反应产生的氧气具有氧化性
D.实验结束老师用灯帽盖灭了酒精灯,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
答案:B
A、高锰酸钾和浓硫酸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而发生燃烧,故A正确;
B、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生成物而不是催化剂,所以二氧化锰并不能促使该反应更快进行,故B错误;
C、反应产生的氧气具有氧化性,故C正确;
D、用灯帽盖灭了酒精灯,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故D正确。
故选B。
5、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A.导电性B.腐蚀性C.不助燃D.沸点高
答案:C
A、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电器灭火,说明不导电,错误;
B、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说明没有腐蚀性,错误;
C、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说明不助燃,正确;
D、七氟丙烷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说明沸点低,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将煤球做成蜂窝状其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
B.用水灭火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遭遇火灾要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等
D.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答案:B
A、“煤球”到“蜂窝煤”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使煤充分燃烧,说法正确;
B、用水灭火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B说法错误;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进入呼吸道,所以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说法正确;
D、面粉厂、加油站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的粉尘或可燃的气体,它们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要严禁烟火,说法正确。
故选B。
7、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
答案:D
A、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手帕不可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接触不到氧气,棉手帕不会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棉手帕被酒精浸湿、导致着火点升高,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会被升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化学观念”是从化学视角对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物质不可能再细分B.化学物质由元素组成
C.化学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D.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
答案:A
A、物质是可分的,许多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故选项说法错误;
B、化学物质由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以决定物质的用途,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因为化学变化实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重连,断键需要吸收能量,成键需要释放能量,所以会有能量的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9、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D.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
答案:C
分析: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燃烧条件:要有可燃物,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要与氧气接触。
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A正确;
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故B正确;
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能使酒精与氧气隔绝,故C不正确;
D、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故D正确。故选C。
小提示:灭火原理:隔绝氧气、隔离可燃物、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10、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则迅速使用电梯逃生
答案:D
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这是正确的做法,故A正确;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用适当措施,故B正确;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这是逃生的正确做法;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不应使用电梯逃生,这样做非常危险,故D错误。
点睛∶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遇到火灾,应采取正确措施保护自己,并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11、下列物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P2O5B.面粉C.镁粉D.CH4
答案:A
分析:爆炸: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同时破坏性极强。
A、P2O5为固体颗粒,不燃烧,不会发生爆炸,故A正确;
B、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面粉的极细的粉尘,当这些粉尘悬浮于空中,并达到很高的浓度时,一旦遇有火苗、火星、电弧或适当的温度,瞬间就会燃烧起来,形成猛烈的爆炸,故B不正确;
C、镁粉燃烧时产生强烈的白光并放出高热。遇水或潮气猛烈反应放出氢气,大量放热,引起燃烧或爆炸,故C不正确;
D、甲烷与空气混合后遇火能引起爆炸,故D不正确。故选A。
12、海洋酸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并称“邪恶双子”。迄今为止,人类排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三分之一左右被海洋吸收。海洋酸化可能会损伤诸如贝类、珊瑚类等海洋生物形成钙质骨骼和外壳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减缓海洋酸化的是
A.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替代汽油车
B.减少一次性塑料袋、泡沫饭盒的使用
C.积极植树造林
D.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减少火力发电
答案:B
A、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替代汽油车,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污染,能减缓海洋酸化,不符合题意;
B、减少一次性塑料袋、泡沫饭盒的使用,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但不是能减缓海洋酸化的措施,符合题意;
C、积极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利于环境保护,能减缓海洋酸化,不符合题意;
D、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减少火力发电,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能减缓海洋酸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进入加油站,禁止使用手机
B.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干冰”灭火器扑灭
C.“钻木取火”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D.在森林大火蔓延线路前砍伐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势
答案:C
A、加油站的空气中可能含有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故进入加油站,禁止使用手机,不符合题意;
B、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干冰”灭火器扑灭,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不符合题意;
C、“钻木取火”是通过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会被提高,符合题意;
D、在森林大火蔓延线路前砍伐一条“隔离带”,可以清除可燃物,以控制火势,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世界性问题,下列物质被称为最理想清洁能源的是( )
A.氢气B.天然气C.石油D.煤
答案:A
A、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①热值高,②可再生,③产物是无污染的水,是最理想清洁能源。
B、天然气是古代的海洋生物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不可再生,且燃烧可产生二氧化碳,会增加温室效应,不是清洁能源。
C、石油是古代的海洋生物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不可再生,且燃烧可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不是清洁能源。
D、煤是古代植物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不可再生,且燃烧可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不是清洁能源。
故选:A。
15、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森林发生火灾,可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
D.加油站、面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答案:B
分析: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A、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有毒物质吸入,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故A正确;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不发生变化,故B不正确;
C、森林发生火灾,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是清除可燃物,可以灭火,故C正确;
D、加油站、煤粉厂等含有可燃物,遇烟火易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则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故D正确。故选B。
多选题
16、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世纪能源”。“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一种可燃气体一一—甲烷,所以它又被称为甲烷水合物。它的形成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即温度、压力和原料。首先是温度不能太高,如果温度高于20℃,它就会受热分解从而“烟消云散”;其次,“可燃冰”在0℃时,只需30个标准大气压即可生成,并且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不容易分解;最后,埋藏在海底的生物残体和有机腐殖质经细菌分解后产生甲烷气体,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是
A.“可燃冰”的形成并不容易B.海底甲烷气体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和有机腐殖质
C.“可燃冰”其实就是一种气体D.在0℃且200米的海底可能会有“可燃冰”
答案:AB
A、由题意可知,它的形成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即温度、压力和原料,故“可燃冰”的形成并不容易,正确;
B、埋藏在海底的生物残体和有机腐殖质经细菌分解后产生甲烷气体,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正确;
C、“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说法错误;
D、“可燃冰”在0℃时,只需30个标准大气压即可生成,并且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不容易分解;故在0℃且200米的海底可能会有“可燃冰”说法错误;
故选AB。
17、科学家设计了“人造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其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最终生成两种分子
B.参加反应的CO2、H2O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该过程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D.该设计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
答案:AB
A、由图可知,反应后生成了氧气、氢气、一氧化碳,故有一氧化碳分子、氢分子、氧分子三种分子,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一氧化碳、氧气、氢气,化学方程式CO2+xH2O光催化剂CO+xH2+x+12O2,参加反应的CO2、H2O的分子个数比为不一定是1∶1,符合题意;
C、该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不符合题意;
D、该设计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8、如图是一种吸收废气中SO2并得到H2SO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解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该方法中硫元素从+4价转化为+6价
C.阴极区产生的气体X是O2D.该方法可减少酸雨的形成
答案:AC
A、电解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符合题意;
B、该方法是吸收二氧化硫得到硫酸,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显+4价,硫酸中硫元素显+6价,故该方法中硫元素从+4价转化为+6价,不符合题意;
C、在阴极区氢离子得到电子,形成氢气,故阴极区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符合题意;
D、该方法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减少酸雨的形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9、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环保方面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71%被海水覆盖
B.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水中含80多种矿物
C.今年春节期间,哈市居民燃放烟花、爆竹明显减少,向空气中排放的PM2.5也会减少
D.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能源有,氢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
答案:CD
A、地球表面约有71%被海水覆盖,故A不正确;
B、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水中含80多种元素,不是80多种矿物质,故B不正确;
C、PM2.5 指的是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今年春节期间,哈市居民燃放烟花、爆竹明显减少,向空气中排放的PM2.5也会减少,故C正确;
D、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能源有,氢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故D正确。故选CD。
20、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伴有能量变化,则伴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B.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但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答案:BD
A、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B、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但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例如中子,故正确。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高锰酸钾虽含有氧元素,但其是由四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D、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正确;
故选:BD。
21、下列有关化学知识的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①物质与氧气接触就一定能燃烧
②所有的爆炸都是由燃料引起的
B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铅
C
①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清洗油污
②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异味
D
①缺钙易导致骨质疏松症
②霉变的谷物不可以食用了
A.AB.BC.CD.D
答案:CD
A①物质与氧气接触不一定能燃烧,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是不可能燃烧的,选项说法错误。
②爆炸不都是由燃料引起的,比如轮胎爆炸,是因为压强太大的原因,选项说法错误。
B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了78%的体积,选项说法错误。
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选项说法错误。
C①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清洗油污,选项说法正确。
②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异味,选项说法正确。
D①缺钙易导致骨质疏松症,选项说法正确。
②霉变的谷物不可以食用了,因为产生了有毒物质,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D
22、一定条件下,4.6g乙醇与8.0g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4g H2O、4.4g CO2和物质X,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醇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B.物质X含碳元素、不含氢元素,是单质
C.生成物质X的质量为2.8g
D.化学方程式为2C2H5OH+5O2点燃__6H2O+2CO2+4CO
答案:BD
分析: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与质量不变。
4 .6g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6g×2446×100%=2.4g,氢元素的质量为:4 .6g×1×646×100%=0.6g,氧元素的质量为:4.6g-2.4g-0.6g=1.6g; 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44×100%=1.2g,氧元素的质量为:4.4g-1.2g=3.2g;5.4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5.4g×1×218×100%=0.6g,氧元素的质量为:5.4g-0.6g=4.8g,物质X中不含氢元素,含碳元素与氧元素,其中碳元素的质量为:2.4g-1.2g=1.2g;氧元素的质量为:1.6g+8.0g-3.2g-4.8g=1.6g,则X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g12:1.6g16=1:1,化学式为CO。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由于反应过程中生了一氧化碳,乙醇发生了不完全燃烧,说法正确;
B、物质X是一氧化碳,含碳元素、不含氢元素,是化合物,不是单质,说法错误;
C、生成物质X的质量=1.2g+1.6g=2.8g,说法正确;
D、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乙醇和氧气,生成物是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比=4.6g46:8.0g32:5.4g18:4.4g44:2.8g28=2:5:6:2:2 化学方程式为2C2H5OH+5O2点燃__6H2O+2CO2+2CO,说法错误。
故选BD。
23、“细菌冶金”的原理是利用氧化铁硫杆菌促使黄铁矿(主要成分FeS2)氧化成硫酸铁和硫酸,并能为CO2 和H2O合成有机物提供能量。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整个流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B.图中有机物一定不含氧元素
C.反应①:4FeS2+15O2+2X=2Fe2SO43+2H2SO4,X为H2O2
D.氧化铁硫杆菌在反应①中起催化作用
答案:BC
分析:氧化铁硫杆菌促使FeS2氧化成硫酸铁和硫酸释放的能量供给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有机物时,部分或全部氧元素转化到有机物;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和总个数都不变;氧化铁硫杆菌在反应①中,能够促使FeS2氧化成硫酸铁和硫酸,起催化作用。
A、借助利用氧化铁硫杆菌促使FeS2氧化成硫酸铁和硫酸释放的能量供给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故A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有机物时,部分或全部氧元素转化到有机物中,故B不正确;
C、由4FeS2+15O2+2X=2Fe2SO43+2H2SO4可知,反应前后铁原子都是4个,硫原子都是8个,反应后氧原子是32个,反应前应该是32个,其中2个包含在2X中,反应后氢原子是4个,反应前应该是4个,包含在2X中,因此X为H2O,故C不正确;
D、氧化铁硫杆菌在反应①中,能够促使FeS2氧化成硫酸铁和硫酸,起催化作用,故D正确。故选BC。
24、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A.温室效应B.白色污染C.大气污染D.农药、化肥的污染
答案:AC
A、煤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故A正确;
B、白色污染是指难以降解的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故B不正确;
C、煤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会造成大气污染,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大气污染,故C正确;
D、三峡工程不能控制农药、化肥的污染,故D不正确。故选AC。
25、下列做法中,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开发使用新能源汽车
B.“焚烧法”处理垃圾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E.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答案:ADE
A、开发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焚烧法”处理垃圾,易污染空气,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能节约电能,从而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E、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选ADE。
填空题
26、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_____。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____。
(3)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跳楼逃生 C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
答案: 可燃物 增加了氧气的量 A 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到着火点以下
(1)从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可燃物。
(2)寝室内着火,如打开门窗,空气流通致使氧气量增加,会导致火势更猛,所以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增加了氧气的量。
(3)寝室着火后不要慌张,应及时采取自救措施,如快拨“l l 9”,及时组织同学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有序逃离,不能等靠,更不能跳楼,故选A。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降低温度)。
27、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需求。请回答:
(1)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______、石油和天然气,它们属于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正在使用乙醇汽油(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这样做的优点有_____(填字母序号)。
A 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
B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3)为缓解全球性能源危机,人们正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请列举出一种新能源______。
答案: 煤 不可再生 AB 太阳能(或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氢能等)
(1)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A、由于乙醇是可再生能源,所以使用乙醇汽油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选项正确;
B、乙醇不含氮、硫元素,燃烧不会产生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选项正确;故选AB;
(3)为缓解全球性能源危机,人们正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氢能等。
28、我国自主开发长征系列“长三丙” 运载火箭,其中第三级采用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的火箭发动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控制液态氢技术的国家。请写出氢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液氢作燃料除了发热量高单位产生巨大推力以外,还有一个与环保有关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2H2+O2点燃2H2O 化合反应 生成物是水、无污染
氢气完全燃烧是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2点燃2H2O,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液氢作燃料有一个与环保有关的优点是生成物是水、无污染。
29、碳及其化合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填写下列空格:
(1)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质:①碳酸钠 ②甲烷 ③一氧化碳 ④碳酸,属于有机物的
是______(填序号,下同),汽水中含有的一种酸是______。
(2)木炭可以做燃料,它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_____________的排放量。请写出一例符合这一主题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 ④ C+O2点燃CO2 CO2 绿色出行
(1)甲烷属于有机物;汽水中含有碳酸;
(2)木炭主要成分是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O2点燃CO2;
(3)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少用化石燃料,多用新能源、节约用电、绿色出行等都符合这一主题。
30、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煤块经粉碎处理后燃烧的更快,这是因为_______。
答案: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煤粉与氧气有更大的接触面积
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除需要氧气外,还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煤块经粉碎处理后燃烧的更快,是因为煤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
1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