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民众获得感的现状与提升路径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3236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民众获得感的现状与提升路径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民众获得感的现状与提升路径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民众获得感的现状与提升路径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圆3 年第 1 期*收稿日期:2023-02-20基金项目:浙江省党校系统社会科学联合会规划课题(ND22047);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20YJC190003)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民众获得感的现状与提升路径探析范玲霞1,谭旭运2(1.宁波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浙江 宁波 315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000)摘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是检验发展成果是否转化为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准。以浙江省民众为研究对象,从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体验和获得分享 5 个方面探析人民群众获得感现状、特点和值得关注的问题

2、。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注重获得感各维度的均衡提升,注重良好社会环境营造等全面提升获得感的可行路径,以期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过程中制定更完善社会治理政策提供参考。关键词:获得感;主观社会地位;民众需求;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志码:A一、问题的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浙江省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20

3、21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指出,支持浙江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着力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推进共同富裕,广大人民群众是主体,要建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评价反馈机制,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示范区建设好不好的重要标准,以群众评价、群众监督促进工作创新和落实。民众获得感作为评价社会治理成效和民众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是衡量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获得感”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各方关注,取得了较为

4、丰富的研究成果。邢占军等从供需的角度出发,认为获得感主要是指民众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享受到的具体社会福祉,以及在共建共享发展格局中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具体期待1。郑风田等从获得内容的角度出发,指出获得感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精神层面对有尊严和体面生活的追求2;唐有财等从社会感知的角度出发,认为获得感是社会感知的一种类型,是在观察自身处境或周遭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某种特定评价、感受和立场3。曹现强从客观获得和主观感觉两个维度来理解获得感,他认为客观获得不仅包括物质和经济利益的获得,还包括政治权利的获得4。文宏等则从政治获得感、经济获得感和民生获得感三个维度来界定人民的获得感5。也有学

5、者聚焦探讨具体领域的获得感内涵,比如公共服务获得感6和教育获得感等7。尽管以往研究对获得感的内涵界定有诸多不同之处,但是不同的研究视角使得获得感的概念内涵日益丰富。概括以往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提升民众获得感不仅仅要满足民众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更要注重其对当前社会环境及需求满足状态的主观评价。可见,获得感最终落脚点在“感”字上,可理解为一种客观性很强的主观感知,具有较强的心理学研究属性8。的确,客观获得内容不一定会使民众产生相应的获得感受,获得感的生成存在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董洪杰等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需求理论为基础,对获得感的内涵与结构进行系统探索,从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体

6、验和获得分享五个不文章编号:1009-4318(2023)01-0024-07钱清华,桂玉梅,高慧:治疗肺动脉高压新药 Selexipag 的研究进展第 36 卷第 1 期2023 年 3 月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Vol.36 No.1Mar.2023第 36 卷第 1 期同层面测量中国民众获得感9,借助于该测量工具,研究发现获得感的不同维度与美好生活需要关系紧密,并能够有效预测民众的生活满意度,说明五维度获得感能够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能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指标10。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关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背

7、景下人民群众获得感现状和特点,依据董洪杰五维度获得感全面评估浙江民众的获得感现状、特点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获得感提升方面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研究数据来源于 20192020 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Social Mentality Survey),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在 2019 年 10 月至 2021年 4 月完成。课题组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分层抽样和 PPS概率抽样,对其中在现地址居住 6 个月及以上,1870岁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最终获得浙江省的有效问

8、卷881 份。其中,男性占 50.7%,女性占 49.3%,平均年龄42.5413.15 岁。(二)研究方法研究量表采用董洪杰等编制的 获得感量表9,包括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体验、获得分享五个维度,每一个维度由 3 道题目组成,共 15 道题目,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获得内容:“我有条件去旅游”“我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我经常可以和家人团圆”;获得环境:“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我很多后顾之忧”“社会的包容友善让我的生活更加美满”“安全的社会环境让我生活得很踏实”;获得途径:“我一直在为更好的生活拼搏”“我总想方设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我积极把握改善生活的机会”;获得体验:“现在的生活让我过得

9、很舒适”“想到现在获得的,我感觉很圆满”“我很知足现在拥有的”;获得分享:“全社会同甘共苦,胜过个人独占独享”“我感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人有所成就时应该想着惠及他人”。量表采用李克特 点评分,表示完全不同意,表示完全同意。将 15 道题目的平均分作为总体获得感得分,将各维度上的所有题目的平均分作为各维度得分,得分越高,代表调查对象在该维度上的获得感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良好(Cronbach s=0.97),各维度的 Cronbach s 系数在 0.890.92 之间。研究使用 SPSS20.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差异性分析。三、浙江省民众获得感现状的调查分析(一)浙

10、江省民众获得感发展存在“有获得却无感”的趋势浙江省民众在获得感的获得分享(5.330.90)和获得内容(5.320.84)维度上得分较高,其次是获得途径(5.310.90),且均大于总体获得感得分(5.250.71),而在获得环境(5.210.92)和获得体验(5.110.98)上得分较低,且均小于总体获得感得分,其中获得体验得分最低(见图 1)。进一步对获得感各维度得分的总体情况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获得感的五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0.18,p 0.001,浊=0.02),且事后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获得内容、获得体验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 0.05)(见表 1),统计数据反映了浙

11、江省民众获得感发展中“获得内容”维度得分显著大于“获得体验”维度,存在“有获得却无感”的趋势。图 1获得感及其各维度得分的总体情况(二)男性在不同层面的获得感以及总体获得感上均明显高于女性研究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法,对调查对象获得感五个维度及总分在性别上的差异(MSD)进行统计分析(见表 2、图 2)。结果显示,在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分享以及获得感总分上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性。对获得环境具体的项目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发现在项目“安全的社会环境让我生活很踏实”上,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t=1.820,p 0.05。对获得途径具体的项目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发现在

12、项目“我一直在为更好的生活拼搏”和“我总想方设法发挥自己的才能”上,女性得分都显著低于男性,t=-3.321,p 0.01;t=-3.074,p 0.01。对获得分享具体的项目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发现在项目“全社会同甘共苦,胜过个人独占独享”和“我感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上,女性得分都显著低于男性,t=-2.439,p 0.05;t=-2.138,p 0.05。范玲霞,谭旭运: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民众获得感的现状与提升路径探析25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圆3 年第 1 期图 2不同性别调查对象的获得感得分(三)50 岁以下比 50 岁以上调查对象有更多的获得感对获得感及其各维度得分在年龄阶段上

13、的差异(M依SD)进行统计分析(见表 3、图 3),结果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调查对象在获得内容和获得途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s 0.05)。其中,在获得内容上,3140 岁和 4150 岁两个阶段调查对象的得分均显著高于 30岁以下、5160 岁和 60 岁以上调查对象。在获得途径上,30 岁以下和 3140 岁调查对象得分均显著高于4150 岁、5160 岁和 60 岁以上的调查对象。表 1浙江省民众获得感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项目均值差值(I-J)标准误差P平均值FP获得环境获得内容-0.116*0.0360.0016.5620.180.000获得体验0.100*0.0240.000获得

14、途径-0.104*0.0240.000获得分享-0.121*0.0240.000获得内容获得体验0.216*0.0360.000获得途径0.0120.0360.736获得分享-0.0050.0370.902获得体验获得途径-0.204*0.0290.000获得分享-0.221*0.0290.000获得途径获得分享-0.0170.0240.490注:*p 0.05,*p 0.01表 2获得感及其各维度的性别差异性别n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体验获得分享获得感总分男5535.37 0.815.26 0.915.40 0.875.08 0.985.40 0.885.30 0.69女3285.27

15、 0.875.15 0.935.21 0.925.14 0.975.25 0.925.21 0.72t1.1631.760*3.122*-0.9002.342*1.982*注:*p 0.05,*p 0.01年龄阶段n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体验获得分享获得感总分30 岁以下1865.22 0.935.24 0.925.41 0.905.12 0.945.34 0.945.27 0.713140 岁2425.41 0.765.23 0.865.41 0.815.06 0.935.29 0865.28 0.664150 岁1785.42 0.825.18 0.915.30 0.935.13 1

16、.035.36 0.945.28 0.725160 岁1735.24 0.845.17 0.975.20 0.855.13 1.045.36 0.865.22 0.7160 岁以上1025.25 0.875.20 0.995.09 1.075.10 0.985.25 0.975.18 0.78F2.502*0.1763.570*0.2070.3820.528浊20.0110.0010.0160.0010.0020.002表 3获得感及其各维度的年龄阶段差异分析注:*p 0.05,*p 0.0126第 36 卷第 1 期表 4获得感及其各维度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分析受教育程度n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

17、径获得体验获得分享获得感总分小学毕业及以下674.88 1.085.13 1.035.13 1.125.12 1.135.20 0.935.09 0.86初中毕业1855.26 0.805.13 1.045.13 1.025.09 1.005.32 0.905.19 0.77高中(技校、职高、中专)毕业3245.38 0.775.20 0.875.32 0.835.09 0.975.34 0.895.27 0.68大专(含在读)1815.35 0.865.10 0.905.29 0.874.92 0.985.22 0.895.18 0.68大学本科(含在读)及以上1245.45 0.835.5

18、2 0.765.67 0.695.42 0.795.52 0.885.52 0.56F6.370*4.806*7.707*4.955*2.446*6.329*浊20.0210.0280.0220.0340.0110.028注:*p 0.05,*p 0.01范玲霞,谭旭运: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民众获得感的现状与提升路径探析图 3不同年龄阶段调查对象的获得感得分(四)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调查对象在获得感的不同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对获得感及其各维度得分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M依S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调查对象在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分享和获得感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s 0.05)

19、(见表 4、图 4)。其中,获得内容的得分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而逐渐增加,小学毕业及以下的得分最低,大学本科(含在读)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得分最高。在获得体验上,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调查对象,大专(含在读)学历层次的调查对象得分最低。在获得途径上,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调查对象,小学毕业及以下和初中毕业学历层次调查对象的得分最低。在获得环境、获得分享及获得感总分上,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调查对象,其他学历层次调查对象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图 4不同受教育程度调查对象的获得感得分(五)总体获得感及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的收入水

20、平差异不同月收入水平的调查对象除了在获得体验得分上差异不显著,在总体获得感及其他各维度得分上(M依SD)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s 0.05)(见图 5、表 5)。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获得内容上,月收入为 3 000 元及以下调查对象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其他月收入调查对象,月收入为 10 000 元及以上调查对象的得分最高。在获得环境、获得途径和获得感总分上,月收入为3 000 元及以下和 3 0015 000 元调查对象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月收入调查对象。在获得分享上,月收入为 3 0015 000 元调查对象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月收入调查对象。整体而言,月收入处于 3 000 元及以下的调查对象在获得

21、感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是最低的,除了在获得分享上略高于 3 001 5000 元的调查对象,差异不显著。此外,10 000 元及以上调查对象在获得感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是最高的,除了在获得环境和获得途径上略低于 7 00110 000 元调查对象,事后比较结果显示两群体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图 5不同月收入调查对象的获得感得分27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圆3 年第 1 期表 5获得感及其各维度的月收入差异分析月收入n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体验获得分享获得感总分3000 元及以下1645.05 0.865.13 1.025.14 0.965.02 1.085.35 0.975.1

22、4 0.7630015000 元2885.31 0.855.10 0.935.20 0.945.08 1.005.21 0.915.18 0.7150017000 元2075.42 0.775.29 0.885.35 0.865.15 0.985.36 0.875.31 0.69700110000 元1375.42 0.795.35 0.805.54 0.775.13 0.905.40 0.895.37 0.6610000 元及以上855.48 0.955.28 0.955.51 0.835.20 0.975.47 0.835.39 0.69F6.457*2.666*5.989*0.7062.

23、132*3.993*浊20.0290.0120.0270.0030.0100.018注:*p 0.05,*p 0.011表 6获得感及其各维度的职业类型差异分析职业类型n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体验获得分享获得感总分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45.54 0.685.26 0.915.31 0.985.04 1.115.49 0.885.33 0.69专业技术人员1135.56 0.755.42 0.855.58 0.845.32 0.895.55 0.785.48 0.6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405.47 0.715.09 0.885.21 0.875.06 0.845.1

24、3 0.825.19 0.63服务性工作人员1375.30 0.845.09 0.915.26 0.964.97 1.095.26 0.985.17 0.75商业工作人员1285.34 0.865.32 0.905.38 0.875.22 0.925.43 0.885.34 0.69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545.10 0.865.30 0.965.20 0.805.31 0.985.27 0.945.24 0.71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185.40 1.645.16 0.935.28 0.805.05 0.875.38 0.825.26 0.63其他不便分类人员1675.0

25、2 1.025.16 0.995.25 0.995.00 1.085.27 1.035.14 0.81F6.235*2.014*2.208*2.149*2.615*3.098*浊20.0480.0160.0170.0170.0210.024注:*p 0.05,*p 0.01(六)总体获得感及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的职业类型差异对获得感及其各维度得分在不同职业类型上的差异(M依SD)进行统计分析(见表 6、图 6),结果发现,不同职业类型的调查对象在总体获得感及其各维度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s 0.05)。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获得内容上,专业技术人员得分显著高于服务性工作人员、商业工作人员、农、

26、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其他不便分类人员。在获得环境、获得体验和获得分享上,专业技术人员得分显著高于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和其他不便分类人员。同时,在获得途径和获得感总分上,专业技术人员得分除了与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商业工作人员的得分无差异外,均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型的调查对象。图 6不同职业类型调查对象的获得感得分(七)总体获得感及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的户口类型差异对调查对象获得感五个维度及总分在户口类型上的差异(M依SD)进行统计分析(见表 7、图 7)。结果显示,在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以及获得感总分上均存在显著

27、的户口类型差异(ps 0.05),城市户口调查对象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村户口的调查对象。对获得内容具体的项目进行户口类型差异分析,发现28第 36 卷第 1 期注:*p 0.05,*p 0.01户口类型n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体验获得分享获得感总分农村户口5535.28 0.845.15 0.955.25 0.935.11 0.975.31 0.945.22 0.72城市户口3285.39 0.845.29 0.865.40 0.835.10 0.985.36 0.855.31 0.68t-1.77*-2.207*-2.350*-0.060-0.781-1.774*表 7获得感及其各维度的

28、户口类型差异分析范玲霞,谭旭运: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民众获得感的现状与提升路径探析在“我的家庭生活很温馨”项目上,城市户口调查对象得分显著高于农村调查对象,t=1.948,p 0.05。对获得环境具体的项目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发现在“安全的社会环境让我生活很踏实”项目上,城市户口调查对象得分显著高于农村调查对象,t=2.310,p 0.05。对获得途径具体的项目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发现在“我积极把握改善生活的机会”项目上,城市户口调查对象得分显著高于农村调查对象,t=2.821,p 0.01。图 7不同户口类型调查对象的获得感得分四、共同富裕背景下提升民众获得感的对策建议(一)加强心理引导,注重物

29、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从研究结果上看,浙江调查对象在获得内容维度上得分最高,而在获得体验上的得分普遍较低,且不存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存在“有获得却无感”的趋势。从个体认知因素来说,主观社会阶层和社会公平感知在客观获得与主观体验之间发挥的影响作用最大。主观社会阶层主要通过个体的相对剥夺感、社会支持感知、控制感等心理因素影响获得体验,社会公平感知主要通过个体归因方式作用于获得体验。这说明,一方面,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成果的客观评价指标,也要注重民众的主观评价指标,可以采用多个主观评价指标,如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来评价示范区建设成效,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福祉,既实现人民群

30、众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又注重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一味被动地让民众接受各种社会资源只会增加客观的获得内容,并不会增加主观层面的获得感。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个体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个体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的基础之上,高级需要就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极大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有了雄厚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获得内容方面有较大提升,更高层次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更加凸显。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既要考虑满足居民低层次需要的满足

31、,也要考虑是否有助于满足民众对于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坚持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为引导方向,注重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积极心理引导,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二)精准识别不同群体需求,注重获得感各维度的均衡提升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实现共同富裕,重点解决的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获得感的测量结果来看,当前阶段的浙江民众对社会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主观评价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低学历、低收入、农村户口、主观社会阶层在中等以下群体在获得感各维度的得分均处于最低点,反映了部分调查对象美好生活

32、需要与需要满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当个体获得内容得不到满足时,生存保障受到严重威胁,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制约社会发展效率;获得环境维度的缺失会使个体产生较强的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更容易意识到自身的劣势地位,进而导致“仇富仇官”现象甚至群际冲突;获得途径的不满足会使得个体无法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需求满足,从而丧失主动性和奋斗动力;获得分享维度的缺失使得个体过度关注自身得失而无意回馈社会,削弱其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获得体验的缺失会导致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下降,削弱个体追求更高层次获得需求的动力7。因此,应结合导致不同群体获得感不足的特定维度具体分析,从而在提升获得感的实践中做

33、出相应方案的调整,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同时,注重其获得感各维度的均衡提升。29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圆3 年第 1 期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motion Path of People sSense of Gain in Zhejiang Province under Common ProsperityFAN Lingxia1,TAN Xuyun2(1.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Public Management,Party School of Ningbo Party Com

34、mittee,Ningbo 315000,China;2.Institute of Soc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0,China)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solidly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people s sense of gain isan important criterion to test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re transla

35、ted into the quality of life.Takingthe people of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characteristics,andnoteworthy issues of people s sense of gain from five obtaining aspects:content,environment,channels,experiences,and sharing.Based on the above analy

36、sis,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demonstration area,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unity of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ealth,to the balanced improvement ofall dimensions of sense of gain,and to such feasible ways as the creation of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Therefore it

37、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perfect social governance policies in the process of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demonstration area.Key words:sense of gain;subjective social status;people s need;common prosperity(三)注重良好社会环境营造,激发民众共享意愿获得环境主要反映了社会因素对于个体获益的支持作用,注重有助于人们

38、达成生活需要的政策保障与社会氛围情况。浙江调查对象在获得环境维度上的得分相对较低,且存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女性群体和农村户口群体在安全的社会环境和主观才能发挥上表现出较低的获得感;低学历、低收入群体以及中等以下主观社会地位群体在获得环境维度上的得分也都比较低,这可成为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提高民众获得感的重要着力点。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个人物质的美好需求,更要注重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保障女性在发展、就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特别关注重点弱势人群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平衡,进

39、一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社会治理环境。此外,在强调推进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历史背景下,应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宣传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创造和谐、包容、友善的社会氛围,通过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激发民众更多回报社会和与他人分享的行为,以良好社会氛围提升民众获得感。参考文献:1邢占军,牛千.获得感:供需视阈下共享发展的新标杆J.理论学刊,2017(5):107-112.2郑风田,陈思宇.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J.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17(2):6-17.3唐有财,符平.获得感、政治信任与农民工的权益表达倾向J.

40、社会科学,2017(11):67-79.4曹现强.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17(2):18-28.5文宏,刘志鹏.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基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2018(3):3-20.6夏敏,张毅.实际获得与主观获得感基于社会公平感知对公共服务的调节作用J.甘肃理论学刊,2020(6):120-128.7张守连,张星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心理机制和提升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85-87.8史鹏飞.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获得感J.人民论坛,2020(7):108-109.9董洪杰,谭旭运,豆雪姣,等.中国人获得感的结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9(5):468-473.10谭旭运,董洪杰,张跃,等.获得感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2020(5):195-217.作者简介:范玲霞(1990-),女,河南南阳人,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