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困境与策略基于现象学美学理论的分析林启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200124)摘要“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古诗词教学是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现象学美学有着特别的理论视角:审美对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整体的意义世界,在直观中就可抵达作品的意义世界,本真纯粹的意义世界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生成的本源。借用这样的视角,研究者发现了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抽离艺术对象的应试式解读、不直观艺术对象模式化的解读、脱离生活与人作抽象分析。对此,提出“紧扣意象、本质直观、还原生活”的教学策略。关键词现象学美学高中古诗词教学困境教学策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明确“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掌握一定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艺术审美是人对世界进行超越功利、超越现实的生命体验活动。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体验过程,他们以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开展审美活动,从而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元化,忽略主体对自身审美能力的观照,导致在艺术作品的鉴赏中与“美”擦肩而过。现象学哲学开创者胡塞尔运用现象学方法,对艺术中审美对象的产生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他认为艺术审美对象是一种主客相融的客体,艺术审美就是意识流整合从而生成意义的过程。诗歌是一种艺
3、术,通过语言文字创造意境,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生活的理解与体验,现象学美学理论给高中古诗词教学带来全新的视角。一、现象学美学理论的基本思想现象学美学指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现象学认为,外在事物客观存在,人们看到的事物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在头脑中加工的现象。外在事物本身不可知,因此存而不论,只讨论人的意识内容。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中去”,回到事物本身,就是回到现象,回到意识领域。现象学美学理论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认为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特的事物。我们观察一幅艺术作品或阅读一首诗时,展开一系列的意识活动,此中生成的物象既不是客观实在,也不是纯粹的观念。作者简
4、介:林启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86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意义世界:审美活动的对象在 纯粹现象学通论 中,哲学家胡塞尔以杜勒的铜版画 骑士、死和魔鬼 为例,深入分析了艺术作品的审美结构。胡塞尔认为,人在把握一幅铜版画时将产生三种图像:一是材料图像,即这幅画的材料、形状、大小、色彩,它们以物的形式存在着,人的意识指向它,将它从众多存在物中分离出来,成为观看对象;二是客体图像,人根据黑色线条勾勒出的马、骑士、魔鬼等图像;三是意义图像,人通过想象将马、骑士、魔鬼整合成连贯的事件,形成一个独特的意义世界。1审美活动以对象为基础,生成事物的像,最终整合出对象的整体事件,
5、从而生成意义。这个意义世界不是客观的物质实体,也不是主观的精神实体,是主体意识能动建构而成的主客交融体,是一个整体性的艺术世界。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目的是到达作品的意义世界。如陶渊明的 饮酒(其五),在车马喧嚣的人世间,诗人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守着一份宁静生活,他享受着这个世界,观照着这个世界。在篱边采菊,采菊代表着旷达、闲适的生活,菊是人格的映照,诗意的表征。在这个意义世界里,“南山”如同老朋友,悠闲自得地在诗人面前出现;夕阳下的山色更加美丽,鸟儿在余晖里相伴飞回。黄昏和归鸟荡起诗人内心的感触,黄昏原本象征暮年、生命的流逝,而归鸟原本象征飘泊的游子。但原本伤感、惆怅、落寞的意象,却应和着陶渊
6、明内心的恬淡、雍容。诗人虚静恬淡的、无知无欲的心态,观照着他的田园生活,生发出一种永恒而又无法言说的人生真意。解读这首诗,我们要在整体上达到诗人这样闲适、恬淡的生活世界,达到诗人这份虚静、安然的心灵境地。(二)本质直观:开启意义世界的方式现象学主要研究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状态,现象学的方法就是通过直观来抵达事物的意义。为了保证直观的意义不被误导,在直观中排除任何中介之事,而让事物的本质无障碍地显现出来。他们认为,事物的本质之所以被“遮蔽”,一是因为人们总是喜欢用自然的、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它们,先预设了一个事物的客观存在,然后与它们进行交往。现象学对这种科学方法保持中立,既不承认事物存在,也不否定事
7、物的存在,只是将外在事物的存在与否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二是因为人们总是预设了事物一定存在着某种客观规律,然后通过不懈努力来寻找这个规律,以及认识事物前在头脑中对事物有着各种前见,影响了我们对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认识。因此就要对这些预设的观念进行“悬置”,即进行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就是回到事物本身,去掉一切预设的观念,最终不能还原的便是意识直观事物时所需要的东西,即“纯粹意识”。“纯粹意识”就是排除一切外在杂念,直面事物,洞察事物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排除掉事物特征中与本次认识无关的那些暂时的、变化不定的东西,即“本质直观”,达到事物本质。如眼前一个苹果,去除一切以前关于苹果的经验,只关注苹
8、果的红,而不去关注它的形状、气味等。现象学还原有点像庄子所说的“心斋”状态,强调在人与事物交往时要回到人与世界的最本原的关系中。现象学本质直观理论为美学研究提供与众不同的视角,现象学还原就是审美还原,在艺术的审美中,运用纯粹意识对照事物,然后生成对世界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本原感受、本真情感。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全篇是独特景象的直接展现与陈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除了这些意象,基本没有其他的词,我们不需要理性的判断与推理,也不需要繁琐的分析,只需运用直观法面对这些意象。在对意象的直接观照中,直觉到这片意蕴丰富的世界
9、。如果不用我们的直觉,而作层层铺垫,逐步分析,则会窒息了这份诗意,远离了这份诗情。(三)生活世界:意义世界的本源现象学方法源于胡塞尔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思维的反思。他认为科技带给人类进步,同时也导致一系列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科学遗忘了它的基础生活世界。要想摆脱科学的危机,拯救人性,必须重返生活世界,“治疗危机的良方是倡导科学回归生活世界中去,生活世界是一切意义的源泉和一切活动不87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2。他认为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的世界。科学世界产生于生活世界,并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科学真理必须依靠生活世界的经验来保证。
10、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又是生活世界的一个特殊领域。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可被经验到的,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流动中表现自己的一个整体”3,是一个日常伸手可及的、可感的现实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生活世界就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与他人不断进行交往的世界。生活就是与他人一起生活、一起交往,自我就是在与他人的共在中生成的。生活世界不是与人无关的客观世界,也不是与客观世界相分离的主观世界,价值与意义还没有分离。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只有人才有生活,才有世界,生活世界具有总体性、鲜活性、直接性的特点。科学世界
11、、哲学世界、审美世界都是由此世界生发出来,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非反思的、原初经验的世界,是未经科学理性肢解的,主客未分的本真的世界,是审美世界的本源。如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诗歌展现了一个纯粹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没有官场纷纷扰扰的事务,没有算计、拼杀,没有勾心斗角,只有本真自然的乡村景象,只有纯真的亲情与乡情。这样的世界,充满了和谐、纯真、朴实,就在这种生活世界中,他突破了人生的有限,达到了生命的无限。这个世界培养出诗人本真的心性,纯粹的诗情。诗人源于这个世界,诗意也源于这个世界。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困境及原因(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困境1.脱离对象的“应试式”解读现象学美学理论认为,审美活动要
12、回到对象本身,带着纯粹的意识来直观审美对象。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是无功利的,如果带着先有观念,则会扭曲了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中生学习科目较多,他们能够用于诗词解读的时间不多。在繁重的学习中,高中生少有机会接触到古典诗词,很多学生未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与生命意义,他们在主观上已默认对古典诗词的“应试式”解读方式,并努力追求着能得高分的解读思维,失去了对古典诗词的审美与鉴赏意识。教师在教学中的解读形式过于功利。教师教学古典诗词的目的是在高考取得高分,目标直击考点,一律按照古诗鉴赏的高考训练视角来解读古典诗词,使古诗词教学概念化、抽象化,远离了诗歌中诗人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使古
13、诗词教学变得单向度;他们只注重考点知识与应试技巧的训练,偏离了审美的对象;他们将古诗词视为升学拿分的工具,在解读中不能到达词语的意义世界,不能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2.背离直观的“模式化”解读传统的阅读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当前阅读教学中一个较为普遍的流程是“导语时代背景介绍作者介绍课文分段归纳大意总结主旨概括写作手法”,这样的程序多年不变。同样,在教学一首诗词时,一定会先进行作者介绍。比如,在学生没有读 将进酒 之前,先把李白曲折一生、诗歌风格、个性特征与思想介绍一番。在学生品读诗词前,教师先传授一些繁冗的知识,进行一番条条框框的议论,用大量的知识与抽象的概念为诗词解读作出铺垫。先设定李白
14、豪放飘逸的诗歌风格,告诉学生他追求个性自由、不畏权贵的思想情感,然后按照诗句展现的顺序,一步步进行求证。对一首诗词的解读就变成有条理的求证,整体按照固定程序推动文章阅读。如前文所说,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在面对鲜活的事物中带着“纯粹意识”进行本质直观。而“模式化”的教学,总是概念先行,教师先入为主地框定出各种各样的理念这些理念或是照搬专业学者的结论,或是自己的经验总结,将其不加审视地用到阅读教学中。3.抽离生活的“科学式”分析科学思维追求实证与逻辑推理,讲究真实,追求永恒,相信理性知识,否定感性知识。科学思维假定事物本身是存在的,人通过努力不断寻找事物88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运行规律。科
15、学沿着这条路,不断发现事物运行规则,人类利用这些规则,创造出无数的改善生活的工具。因此,有些人对科学充满着膜拜之情,视科学思维为唯一,不分条件、不分范围地在任何领域应用。如在教学王维 使至塞上 时,有教师引导学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境界,千古壮观。孤烟 为什么能直?”有学生答:“因为用作边塞烽火的是狼粪,所以上升是笔直的。”有学生答:“网上的资料说是由沙漠中的多回风导致的。”该教师说:“我们可以从几何图形的角度来分析画面之美,大漠 是圆,孤烟是线,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相交;落日 是圆,长河是线,一个圆与一条线相切。”在相交与相切的简简单单的图形组合中,我们感受数学之美,感受诗人深刻的智慧与
16、提炼生活的能力。这位教师的解读的确有智慧、有新意,但是把诗歌当一个材料进行数学提炼与哲学反思略有不妥。现象学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的审美对象是意义世界,人的生命的状态。这位教师按照科学的、客观冷静的思维,分离了整体世界,肢解了生活,制造一个纯粹物的世界,抛弃了诗中生命的存在。“大漠孤烟”,述说诗人在茫茫荒漠中,抬头远望,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尽头一缕升腾着的孤烟。那是烽烟,提醒诗人他的目的地快到了,即将迎来生机,消除长途跋涉的疲惫。“长河落日”,也展现诗人的生命感受,有河水处便有人家,落日是归宿安息之时,一路寂寞的心灵终于有了着落。诗人心情愉悦,眼前之景也变得壮美,充满活力。分科自有分界,科
17、学思维不宜用于诗歌解读之中,否则会异化审美活动。(二)古诗词教学困境产生的原因1.古诗词历史的久远产生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古诗词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上下跨越几千年,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品诞生时的社会背景、民族语言使用习惯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作者的生存境遇等因素既有着相似点,又有着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这些情况与现代的语言环境和思维习惯完全不同。因此,高中生在解读古典诗词时总找不到普遍性路径,从而使得他们感到茫然与疲劳。2.古诗词艺术的含蓄诗歌是一种艺术,艺术审美是人对世界进行超越功利、超越现实的生命体验活动。诗词对生活不作科学的求证,也不作理性的推论,只作主观描述。在
18、诗词的意义世界里,有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诗人内心的诉求没有直白、单调的表达,诗人的情感,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些情感只能靠高中生自己来体悟,在体验中掌握要领,教师的讲解可以指明方向,但无法取代学生体悟。3.科学思维的引导传统科学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外在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事物刺激了人,人认识了它的本质。在古诗词教学中,人是主体,诗歌是客体,人通过努力认识到诗歌的思想与情感,人与诗歌处于分离、对立状态。现象学美学理论完全颠覆了人与诗词的 主 客 分 离 的 思 维 形 式,认 为 一 首 诗 是 主 客 统一的。一首诗是自在之物,没有阅读它们,那些字词只是一个个线条。教学过程中,在师生阅读着
19、一首首诗歌、理解着一个个词语的意义时,已经带上主观成分。在读者没有阅读前,主体是主体,客体是客体;当阅读开始时,主体与客体就进入合作的状态。没有文字便没有阅读,没有人的主观意识也没有阅读。诗歌是一种独特的存在物,它们既不是实在的客体,也不是观念的客体,师生通过它生成一个个意义世界。此外,实用主义思潮纵横天下,现代快餐文化大量流行,追求“短、平、快”的信息模式中,高中生解读诗词直取效率,他们大多没有耐心来品读古典诗词,从而失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三、现象学美学理论视角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现象学美学理论以人的意识为基础探讨审美过程与审美经验,给古诗词教学带来全新的视角,据此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古诗词教学的
20、实施策略。(一)紧扣意象,抵达意义世界文字作品是审美对象,也是意识对象,诗句既是诗人意向性的表达,也是读者的意识对象。阅读89就是读者脑中的一个个词语意识不断叠加,从而形成意识流的过程。当下的词语闪现在眼前,成为人的意识对象。随着目光移动,原有的词语将下沉,成 为 人 的 记 忆,而 有 的 词 语 最 终 在 人 的 大 脑 中消隐。解读诗词就是要抵达它的意义世界,而意义世界由众多意象组合生成。在横向上,我们可把语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语意段;在纵向上,我们也可以把有共同特征的词语聚合起来,从中获得意义。如教学 登高 这首诗时,教师不要作过多的知识性铺垫,而是要引领学生直面诗歌的意象。教师:“
21、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这些词勾勒出怎样的意境?学生:高远的天,猛烈的风,高山上的猿猴,徘徊的飞鸟,凄清的沙洲,自上而下组合成一个阔大、凄寒的意境。落木、长江,在天地之间自成一个空间,无边的落木自上而下;长江滚滚而来,自远而近,流过诗人的脚下。众多的事物连缀成一个立体的空间,这个空间中,诗人显得渺小,整个外在阔大的空间与他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教师接着引导:如果把“不尽长江”与“百年”放一起,可以产生怎样的意味?学生:“不尽长江”暗示时间飞逝,自己到了人生“百年”,生命快到尽头。诗人哀叹自己悲苦一生,表达出对未来的绝望。我们习惯从横向上按照意识流动的自然顺序来划分语
22、段、理解诗句。当把一些有共同特征的词语聚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别样的意味。意象是诗歌解读切入点,在解读中让学生回到诗歌本身,在意象中抵达整首诗歌的意义世界。(二)自由联想,直观诗歌意蕴面对事物,直观可以见到事物的本质,这是现象学的特别之处。直观方法,就是运用目光转移法,然后把它上升为观念对象,相当于我们在看一个杯子;面对一个具体事物,通过自由联想,变更出很多变项,然后对这些变项进行统一,提取本质,最终形成观念。比如清代女诗人李媞的诗 横泾雪钓。读到题目,目光停在一些关键词上:“泾”,指河流,“横泾”就是“横河”;“雪钓”,我们可自由联想到“雨钓”“晨钓”“夜钓”“晴钓”等等。还可以联想到一些诗句,
23、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江雪),“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 渔父歌),“山雨霏微鸭头水,溪云细薄鱼鳞天。幽寻自笑本无事,羽扇筇枝上钓船。”(陆游 秋日郊居),等等。在自由联想后,学生能发现关于“钓”鱼这种事情的本质:独自一人,不分时段,自由随意,轻松自在,忘掉一切甚至自己的形骸,在自然之中,专注投入。而“雪钓”就更加突出主人公不在意环境的恶劣,即使冰天雪地、天寒地冻也阻止不了他的行动。可见,“雪钓”在严寒之中坚守,心中必有种强大的定力与执着,不是寻常人所能做到的。“寄身烟水任高歌,独坐船头雪满蓑”,从“高歌
24、”一词可以自由联想到“钓罢高歌酒一杯”“功名余事且高歌”“一杯朋旧共高歌”“人世高歌狂笑外”等诗句,大致有“横剑高歌”“酣饮高歌”“月下高歌”“欢聚高歌”等情形。可见,“高歌”是心情畅快、情感激荡时的内心表达。垂钓之人把此身寄托于雾霭茫茫的水面,内心非常畅快。即使大雪纷飞,雪花布满蓑衣,他也不愿归去,此景让他陶醉,令他留恋。“高歌”就是畅快的象征,即使有“雪”也变得异常可爱。这种心境完全不同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主人公的心境。这位“蓑笠翁”在天寒地冻之时,傲视天地,坚守自我。即使千山不见鸟影,所有路径上都不见人的足迹,他也坚定地手握钓竿,目视江面。他不在意外在的恶劣环境,他真正超脱了自
25、然,超越了形骸。主人公坚信自我,藐视、抗争外在命运,存心中的意念,外在物质都是一片虚无。通观全诗,这位钓者寄身自然之中,以垂钓为乐,即使大雪纷飞之际,也兴致不减。但他选择于荻芦浅滩外垂钓,他不贪图大利,不冒风险,进退有度,得失淡然。这位垂钓者老成持重,善于应对人事,他在人世间周旋应对,不鄙视功名,但能权衡利弊,能够善于保全自己。只有回归诗歌才是务实解读古诗词的方法,直观意象,紧扣意象,加上联想,在当下生成意义,学生在这样的思维中,才能学有所得,学得明白。90课程与教学研究(三)还原生活,建构多重世界意识形成背景,外在是空间,内在是时间,如果把时空放大到一个区域就是世界。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科
26、学世界的基础,相对于科学世界,生活世界没有主题,它直观、感性、非理念,但先于科学世界而存在。艺术、文学世界源于生活世界,只有还原生活世界,才能理解诗歌的意义世界。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飘忽、古奥,景象奇幻、丰富,时空不断转换,很难找到一个阅读的线索。读到题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 就会停下来,进行思考,“吟留别”的意思是吟写诗句并赠给送别的朋友。此种情境应该描写朋友送别的情景,表达送别时的留恋惜别之情,如李白写的 赠汪伦 金陵酒肆留别 等等。但李白没有描写送别的情景,而是想象梦中游览天姥山的情景。后文曰:“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与朋友们分别之后,他将去访问天姥山。诗
27、中最后一句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来得非常突兀,与这次送别的情景没有联系,也与诗句的全文内容不相融合,好像来自另一世界的话语。李白的表达思路跳脱,又相互矛盾,只有理清他的多重世界,才能统一这些矛盾。诗人的生命中就有三个世界。身后有一个把他赶出来的朝廷世界,眼前有一个他要追寻的理想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还有一个他的家园世界。朝廷世界已向他紧紧地关上了大门,安逸的田园世界足可以供他享受生活,但他满腹经纶,田园实现不了他的才华,他要到更大的世界里展现自己。因此李白重新踏上了追寻理想世界的征途,在这首诗中,李白预想了他追寻的过程。“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是探寻,他向朋友打听
28、,他得知有一座高大的天姥山,那是他的理想世界,因为那里无比高远,远离世俗,常人不可达到。“我欲因之梦吴越,水澹澹兮生烟。”这是在追寻的路上,他在这条道路上行走得十分艰难,曲折婉转,路途遥远,阴晴不定,途中环境恐怖,但有明月相送,借用谢公的木屐,他终于来到了理想世界。“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就是李白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庄严宏大;“青冥浩荡”,幽深浩渺;“金银台”,华贵绮丽;“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奇幻诡异;“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仙人无数,他们热情真诚。这个世界与那个挤走了李白的政治世界遥遥相对,这里人与自然、人与人没有高下之分,这里
29、没有规矩、没有约束。这里没有管制天下的君王,这里没有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小人。这是一个感性的世界,没有任何主题,没有表面不见而暗中通行的潜在规则。这里凡事凭直观可见,而不需要理性推测;这里不是政治家的世界,而是诗人的世界。这里的人虽然尊贵,但他们都懂得李白、尊重李白。这里非常真实,没有伪装,这才是李白所向往、留驻的世界。“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就在李白受到仙人们热烈、庄重的欢迎时,李白的梦醒了。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他的世界,他无比狂喜,在惊喜中醒来。田园世界是人们生命的起源,回到田园就是回到生命的原点。李白的理想世界不同于田园世界,李白不能退回到田园世界,在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田园世
30、界太沉寂,太素朴,这里无法实现他的满腹经纶。田园世界是政治世界前的一个世界,而理想世界是政治世界后的一个世界,李白选择了往后走,他要找到人类真正的一个精神世界。还原李白的生活世界,才能读懂这首诗,读懂李白。传统美学认为诗歌是个事物,等待着读者来解读,使解读变得抽象,剥夺了人的生命体验。而现象学美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主客相融的意识对象,突出了人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古诗词教学从学生出发,到学生结束。以人为目的,我们会发现传统教学思维的问题,也容易找到教学解读新的视角。参考文献:1 德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 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曹志平.胡塞尔的“
31、科学与日常生活世界”论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0).3常秀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对学生观的启示 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91The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andLyrics in High School An Analysis Based on 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s TheoryLIN Qihua(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124,China)Abstra
32、ct:“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creation”is one of the core qualities of the Chinese discipline,and the teaching of ancientpoetr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s has a special theoretical perspective:the aesthetic object is the overall
33、meaning world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which can be reached through intuition.The true and puremeaning world is the origin of the meaning gen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From this perspective,we can discover some typical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exam oriented interpr
34、etation that separates artistic objects,non intuitive and patternedinterpretation of artistic objects,and abstract analysis that separates life and people.In this regard,we propose teaching strategies suchas“tightly adhering to imagery,intuitionistic essence,and restoring life”.Key words:Phenomenolo
35、gical Aesthetics,Ancient Poetry and Lyrics in High School,Teaching Dilemma,Teaching Strategy(责任编辑:张璟雯)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亳(上接第 54页)Research on t
36、h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Teaching Concep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New”Reflection Based on Classroom Teaching ExperienceZHU Qiming(Shanghai Yucai High School,Shanghai 201801,China)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Double New”,teaching concept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met
37、hods involved need to be changedcorrespondingly.Based o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experienc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rete path of teachingconcept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Double New”background in terms of vocabulary,grammar,reading,writing,homework,etc.It isnecessary to strengthen guidance,enhance studentsenthusiasm and interest in teaching;grasp the basics,feedback timely,and promoteprogressively all activities regarding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Key words:“Double New”,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Teaching Concept,Teaching Experience(责任编辑:蒋文妍)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