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肌功能训练联合萌出诱导器在替牙列期错畸形儿童中的效果以期为儿童错畸形早期治疗提供思路 方法 了解 例替牙列期错畸形儿童的不良口腔习惯及错畸形类型 患儿佩戴合适的萌出诱导器每天不少于 小时每日进行弹舌、舌外伸、鼓腮、唇肌训练、咀嚼口香糖等肌功能训练持续 个月 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 线头影测量口腔形态指标和 咀嚼行为量表()评估咀嚼功能 结果 患儿的不良口腔习惯中吮指发生例次最高()偏侧咀嚼最低(.)错畸形主要为深覆()、牙列拥挤()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儿 角、角、角、角、前牙覆盖、上牙弓拥挤度、前牙覆合、下牙弓拥挤度、下牙弓宽度、上牙弓宽度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患儿的 级、级例
2、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肌功能训练联合萌出诱导器能够促进替牙期错畸形儿童口腔形态恢复改善其咀嚼功能关键词:肌功能训练萌出诱导器错畸形替牙列期早期治疗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错畸形被 定义为第三大全球流行口腔疾病位于龋齿和牙周病之后 从乳牙列、替牙列到恒牙列颌骨及牙弓的发育是一个缓慢而连续的过程 儿童错畸形由先天因素或后天环境因素所致如疾病、口腔不良习惯、替牙障碍等临床表现常为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弓关系异常、颌骨大小形态位置异常、面部畸形等 研究显示儿童替牙列期错畸形患病率为 对儿童的颜面美观、心理健康
3、和人际交往会产生诸多的负面作用有学者建议对儿童错畸形进行早期矫正但多年来对于如何早期矫正专家们仍各执一词目前多采用萌出诱导器对儿童错畸形进行早期矫正用以改善患儿牙弓拥挤等症状但关于诱导期使用疗效的相关研究较少 此外在儿童生长发育期间面颌部肌功能异常会破坏颌骨与牙弓之间平衡易造成牙畸形等结果 在替牙列期错畸形儿童治疗期间进行肌功能训练可维持颌骨与牙弓平衡对治疗有所帮助 本研究探讨替牙列期肌功能训练联合萌出诱导器对错畸形儿童的口腔发育影响以期为儿童错畸形早期治疗提供思路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 按前瞻性、随机性、单中心、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 年 月年 月余姚市华阳口腔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
4、的替牙列期错畸形儿童 例纳入研究其中男 例、女 例年龄 岁平均()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符合错畸形诊断标准经 线测量确诊且首次参与治疗年龄 岁患儿口腔卫生良好牙体完整 排除标准:伴有颌骨畸形者伴有牙齿缺失、龋齿等口腔疾病者严重牙齿畸形者无法完整接受治疗者合并严重心、肺等功能障碍者 临床处理 萌出诱导器的选择和佩戴患儿均拍摄三张面像分别为正面闭口像、正面微笑像和右侧面像五张口内像包括咬合正位像、左侧面咬合像、右侧面咬合像和上下牙列像全景片头颅定位侧位片()在同一时间段内先后测量 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取口腔初诊模型 根据模型和测量结果选择并佩戴合适的萌出诱
5、导器 萌出诱导器白天佩戴 及以上夜晚睡觉连续佩戴每天保持 以上佩戴 肌功能训练患儿在佩戴萌出诱导器的基础上给予肌功能训练每次 分钟左右每日三次持续 个月 每日进行弹舌、舌外伸、鼓腮、唇肌训练、咀嚼口香糖等训练 弹舌训练:患儿将舌尖舔在切牙乳头上使得整个舌体贴在腭顶部然后放松发出弹响声音循环重复 下可有效强化舌部肌肉 舌外伸训练:患儿尽可能张大嘴巴在不碰到下切牙的前提下把舌头往外伸重复 下增加舌肌力量 鼓腮训练:患儿吸足一口气尽量鼓起两腮将嘴唇用食指按压住脸部有明显酸胀感后坚持动作 然后缓慢喷出气体 唇肌训练:采取爆破音训练患儿将唇抿紧尽量用力做吹气动作必要时配合鼻呼吸纠正口呼吸习惯 咀嚼肌训练
6、:咀嚼口香糖每次咀嚼 分钟 随访 嘱患儿家属每月复诊一次检查萌出诱导器有无损坏 个月根据患儿情况更换诱导器 年后评估患儿咀嚼功能和口腔形态学指标 观察指标 不良口腔习惯类型 治疗前向家属询问儿童在自然状态下有无不良习惯包括舔舌、吮唇、吮指、咬物、偏侧咀嚼、磨牙 错畸形类型牙齿拥挤反:下牙咬合在上牙的外面或上颌骨发育不足后缩下颌骨发育过度前突深覆:上前牙覆盖下前牙牙冠健 康 研 究 年超过冠长的/、下切牙咬合在上前牙舌面颈/区或下切牙咬在腭部软组织上锁:上颌后牙舌尖的舌面与下颌后牙颊尖的颊面相接触或上颌后牙颊尖的颊面与下颌后牙舌尖的舌面相接触但颌面无咬颌关系开:前牙或后牙在垂直方向上不能咬合其他
7、:多生牙、覆盖等 口腔形态学指标由 名正畸科医师在治疗前后对每位患儿的口腔学形态指标进行 线投影测量测量内容包括 角、角、角、角、前牙覆盖、上牙弓拥挤度、前牙覆合、下牙弓拥挤度、下牙弓宽度、上牙弓宽度 咀嚼功能治疗前后采用 测定每位患儿的咀嚼功能:患儿取坐姿给予一块标准饼干进行咀嚼测试期间不给任何提示信息记录 分钟咀嚼视频并由正畸科医师根据 量表对视频进行评分 评价标准:评分共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表明患儿咀嚼能力越差 级代表患儿可进行正常咀嚼 级代表患儿不咬合咀嚼 数据分析与处理采用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 检验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 结果 患儿不良口腔习惯情况 例替牙列期错畸形儿童中不良口腔习惯共发生 例次 吮指发生例次最高为 例次()其次为磨牙(/)、舔 舌(/)、吮 唇(/)最低为偏侧咀嚼仅发生 例次()儿童替牙列期错畸形类型 例替牙列期错畸形儿童中牙列拥挤、牙反合、深覆、锁、开均有发生前两位为深覆()、牙列拥挤()详见表 表 例儿童替牙列期错畸形类型 错畸形类型例数占比/牙列拥挤反深覆锁开其他合计 治疗前后口腔形态学指标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儿的 角和 角均显著增大 角和 角显著减少上牙弓宽度和下牙弓宽度显著增大前牙覆盖、上牙弓拥挤度、前牙覆合和下牙弓拥挤度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表 治疗前后患儿的口
9、腔形态学指标比较()()指标治疗前治疗后 角/角/角/角/前牙覆盖/上牙弓拥挤度/前牙覆合/下牙弓拥挤度/下牙弓宽度/上牙弓宽度/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比较治疗后患儿的 级例数增加 级、级、级儿童例数均减小其中 级(例)、级例数(例)与治疗前(例、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 期 王启慧等:肌功能训练联合萌出诱导器在替牙列期错畸形儿童中的早期矫正效果 均 )讨论 等建议对在儿童生长发育高峰期及之前的时期出现的牙已具有畸形趋势、牙已畸形或对可引起牙发生畸形的病因进行预防、矫正和治疗 错畸形是指异常的咬合、颅面结构、生长方向会影响儿童颅面协调、美观及功能 错按安氏分类可分为安氏、类按照错分类又可分为深覆、
10、深覆盖、反、个别牙错、牙列拥挤、锁、牙列间隙、前牙开刃、开九类 其中替牙列期儿童深覆的患病率最高本文研究结果与其相符 例替牙列期错畸形儿童有深覆占比最高为 错畸形的发生与遗传和多种外部因素有关 遗传在错畸形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安氏类错畸形与遗传高度相关 外部因素则有乳牙及替牙期障碍、口腔不良习惯等 本研究中吮指发生率为 其他口腔不良习惯如舔舌、咬唇、咬物、偏侧咀嚼、磨牙亦存在 有研究指出可对儿童的错畸形进行早期矫治 早期矫治是指纠正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给牙齿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同时改善错畸形 但现今对于如何方便有效地纠正患儿替牙列早期的错畸形是正畸医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萌出诱导器采用硅胶材料制
11、作体积更小质地柔软佩戴者舒适度较高且以夜间佩戴为主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萌出诱导器主要是通过引导下颌向前从而将咬合重建至中性关系、训练口腔肌功能纠正口腔不良习惯、引导恒牙萌出、利用材料的特性恢复牙弓形态并进行适当的扩弓和将拥挤切牙排齐 肌功能训练在患儿正畸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其具备对颌骨发育及牙齿排列等调节作用有助于控制下面部垂直高度 对于牙列拥挤患儿通过唇肌、舌肌、咀嚼肌的训练可以改善上下颌骨与牙弓的协调性、降低前牙畸形风险 弹舌训练和舌外伸训练可纠正舌体不良位置改善呼吸习惯进而避免因舌体位置不当而导致下颌后下旋 本研究使用萌出诱导器与肌功能训练联合治疗儿童替牙列早期的错畸形治疗 个月后 例患儿
12、的 角、角、角、角、前牙覆盖、上牙弓拥挤度、前牙覆合、下牙弓拥挤度、下牙弓宽度、上牙弓宽度均较治疗前更接近正常值表明肌功能训练联合萌出诱导器治疗能够改善患儿的牙弓拥挤度、改变牙弓宽度、增加正畸效果此外本研究中患儿治疗后 等级显著提升且患儿治疗前后均无不咬合咀嚼表明采用肌训练可改善对患儿面部肌肉协调与平衡达到对牙列咬合的调节 与张维琼等的研究结果相似综上所述儿童错畸形可以通过肌功能训练联合萌出诱导器进行早期矫正防止儿童进一步发展成严重的错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参考文献:唐欢刘桥林居红等.替牙列期口呼吸儿童腭部形态的三维分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林敏.年中国替牙列期儿童错畸形流行趋势的系统评价
13、及 分析.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陈雪张立焕赵秀玲.矫治替牙期安氏类错畸形的疗效观察.当代医学():.范琼丽吴至凤余秀梅等.咀嚼功能训练治疗脑瘫儿童口腔运动功能障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国当代儿科杂志():.贺红赵婷婷.儿童错畸形的早期矫治.口腔医学研究():.许佳奇.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青少年安氏类 分类错的临床效果.中南医学科学杂志():.吴滢倩.应用不调指数评价替牙期错畸形早期矫治效果的研究.杭州:浙江大学.杨雪汪俊.指数评价萌出诱导器对混合牙列中期错的矫治疗效.口腔材料器械杂志():.李小兵.儿童早期肌功能训练与错畸形预防矫治.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张宇徐宇红封景.牙列拥挤矫治方法及矫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林紫燕廖雪妙王海燕等.健康教育配合舌肌功能训练在矫治错畸形中的应用研究.中国药物与临床():.盘小梅陈日新杨扬.正畸配合肌功能训练改善骨性错患者微笑美的临床效果分析.当代临床医刊():.张维琼许红苗陈伟仕.矫治器联合肌功能训练在儿童错畸形的应用.浙江临床医学():.(责任编辑 杨艳宏)健 康 研 究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