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多元智能理论下高校武术课程的改革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1631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智能理论下高校武术课程的改革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多元智能理论下高校武术课程的改革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多元智能理论下高校武术课程的改革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十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散发出浓郁的色彩。习近平指出:传统文化不仅仅促进了中国的发展,更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而中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当中的典型代表,更是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 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和 2022 年的北京冬奥会,其中都有武术表演,这样的场合,既彰显出了武术的独特魅力,又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影响力较大的太极、长拳等,有很多不知名的武术流派、项目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2。再加上武术进入校园也有了几年时间,可是最终却呈现出“武术教育问题是 21 世纪武术领域中最严重的问题”以及学生

2、“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等尴尬困境3-4。这也从侧面表明当今的武术教育已经难以将传统武术进行继承与创新,甚至“自身难保”。1 多元智能理论基本概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 1983 年的智能结构一书中提出,他认为每个个体都应该拥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之后又在 1996 年新添入了自然观察智能5。霍华德加德纳强调人的认知是多元化的,每个智能之间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之后,缺一不可6。霍华德加德纳组织将这种理论运用在教育领域,而美国诸多学者和专家也通过实践,纷纷验证了这

3、种理论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可行性,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因为多元智能理论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将原本一成不变的应试教育,变成了多元的素质教育,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7。2 当前高校武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2.1 教学过程单调乏味,群众基础缺失现在高校的武术课堂内容主要是二十四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少年拳等基本功练习,对于学生更感兴趣的散打、对练等内容则鲜有开展,此外,教材也是常年不换8。高校的武术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掌握武术动作,将许多动作进行简化,精髓也被剔除,仅留下武术的“形”,而忘却了武术的“魂”,甚至有时候连武术最基本的“形”都没有做到。除此之外,这些教学内容都是固定的套路练习,并且基本都

4、是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单调乏味,不仅忽视了学生好动的天性,抑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们学习武术,一方面是强身健体,另一方面是希望在关键时刻可以保护自己,可是现在大多数的教学内容仅仅注重学生们的动作是否标准,忽略了武术的实用性,这就导致学生对武术动作不会灵活运用,如果在生活中出现突发情况,无法学以致用9。最后,武术的有些动作难度大,训练苦,对于学生的柔韧素质等也有要求,这就让很多学生对武术产生敬畏心理。2.2 武术教学注重实践,文化讲解力度不够武术教育的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传递和继承,如果武术文化丧失,将会导致武术本身以及传承过程的

5、多元智能理论下高校武术课程的改革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是能够有效加强学校教育的现代理论。本文通过在高校武术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下,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高校的武术课堂,详细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下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实践思路,旨在推动高校武术课程的改革,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武术运动。多元智能理论;武术课程;改革前言关键词体育科技与产业 522023年异化,失去武术原本的精髓。而校园武术运动的推广,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武术教师自身就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可是现在许多高校的武术课程只注重提升学生的技战术水平,而忽略了向学生教授和讲解武术文化,导致学生对于武术文化一知半解10。就算有些教师在武术课程刚开始的时候讲解武

6、术文化,讲解内容也几乎是以点带面,不够深入。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仅靠这些“面”上的讲解,学生根本无法对武术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也会间接影响学生日后学习武术的积极性。2.3 武术教学“唯技术论”,教学评价差强人意现如今的高校武术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发展滞后的现象。武术动作较难,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高,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体育教师的教学目标仍是注重动作的掌握,教学评价也是以学生动作展示的流畅程度和技术水平掌握情况为准。而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领悟力的强弱不同,柔韧素质也有高有低,肢体的协调程度更是大不相同,这种统一的教学评价模式,是一种终结性评价

7、,根本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形式也缺少趣味性,再加上武术运动群众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就更难以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3 多元智能理论下改革高校武术教学的有效手段3.1 摆脱传统思维定式,建设多元教学课堂要实现武术课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学生们对于武术的参与兴趣,就需要教师以自身为主体,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创新思维为核心,将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改为更为先进的学生“主动性”学习,通过不断地探索设计出充满魅力并且注重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新型武术课堂,在激发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古人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

8、们需要向学生教授武术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己身体动觉智能,学生在与同伴练习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在自己练习的过程中去探索如何更好地掌握武术动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多多肯定学生,让学生在成就感中学习武术,热爱武术,形成武术课程的持续发展。3.2 群策群力,唤醒多元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是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一种中国本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失的基本精神11。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文化,需要教师间不断交流去选编各种武术文化知识,合力制定武术文化传授方法,并将这一部分知识选用合适的方法在武术课堂上作为理论内容传授。教师自身则要在熟练掌握武术文化的

9、基础上,通过视频观看、亲身解说、示范引入等途径,适当引用学生的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等使学生对武术文化的某一点产生好奇,促使学生更有兴趣去接收教师接下来所要讲的武术文化相关知识,包括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某个动作或是套路蕴涵的哲理与思想等等。就比如太极拳讲究刚柔并济,其中蕴含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儒家的中庸处世之道,学生通过学习太极拳中的文化,有益于培养学生宽容大度的精神和待人之道。3.3 摒弃陋习,推出“以生为本”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教育要激发每名学生的多元智能。然而目前高校武术课的评价标准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10、,教师需要将原先的终结性评价转为能够反映学生发展的综合性评价,同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建立“以生为本”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评,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教师将评价体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技术评价,对学生展示的武术动作的规范性和流畅度进行评价;另一部分为智能评价,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智能现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元智能的变化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评价。3.4 跟随潮流,采用信息传媒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对信息手段的体验感不断上升,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人们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高校的武术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

11、智能,通过视频来了解武术文化,观看武术动作,再结合教师的课上讲解示范,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武术的精气神,掌握武术的“形”与“魂”,为青少年日后武术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科技与产业 53第06期4 结语武术运动的发展对于增强人们的体魄、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武术从在民间和学校广为流传到现在逐渐被人们淡忘,这是我们国家、体育界的一个损失。但是,仍然有许多优秀的武术教师和武术工作者,为了武术运动的传承和发展在不懈努力着。多元智能理论更是一个能有效提升学校教育工作的现代教育理论,我们应该以该理论为基础,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教师为主要手段,以学生为主要载体去不断地发展武术运动,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多元智能

12、。文/尹修禹(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作者简介:尹修禹,男,江苏南通人,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9-25(2).2 施国山.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视角下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 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2):166-167.3 杨建营,王家宏.三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辨析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8):5-12.4 彭国强,杨建营,孙毅,等.以身体认知为逻辑起点的学校武术教育新思考 J.山东体

13、育学院学报,2021,37(1):94-101.5 张淑燕.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研究 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6 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 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7 曾繁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美育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1-20.8 黄正军.高校武术课堂的困境及完全体武术的设想 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4):171-172.9 刘文武,杜杰,胡海旭.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9):64-68.10 关博,杨兆山.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探析 J.体育与科学,2014,35(3

14、):83-87.11 丁保玉,刘书琛.新时代中国武术文化特色外交的理论探微 C/.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壮丽七十年 辉煌新天津(中),2019:371-378.(上接 48 页)参考文献:1 狄玛.俄罗斯格斗桑搏和中国 MMA 比赛中运动员技术运用现状的对比研究 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8.2 高德霞.踢拳发展史及其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启示 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0,36(6):95-98.3 胡青.前手拳在拳击比赛中的重要性 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7):204-205.4 姚帅.第十四届全运会武术散打决赛技术分析 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22.5

15、 李际麟.对 2011 年 UFC 终极格斗比赛中技术运用的分析研究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2):52-53.6 王滨.综合格斗拳腿技术的制胜因素分析以 2020 年 UFC 女子草量级世界冠军卫冕战为例 J.辽宁体育科技,2021,43(3):113-117.7 谢金颖.跨越三个级别,一位 MMA 选手的逆袭之路 J.拳击与格斗,2021,473(10):44-47.8 季国国.我国综合格斗(MMA)赛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8.9 区雪儿.世界的伟丽张伟丽重夺金腰带 J.中华武术,2022,461(12):18-23.体育科技与产业 54202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