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域性·文化符号性·民俗性——当代客家舞蹈道具艺术阐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1323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域性·文化符号性·民俗性——当代客家舞蹈道具艺术阐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域性·文化符号性·民俗性——当代客家舞蹈道具艺术阐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域性·文化符号性·民俗性——当代客家舞蹈道具艺术阐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 年 月龙 岩 学 院 学 报 文学艺术传媒地域性文化符号性民俗性 当代客家舞蹈道具艺术阐释简立志(龙岩学院 福建龙岩)摘要:道具的使用是当代客家舞蹈在创作中一个共同特征。在客家舞蹈作品中,道具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并与客家自然环境、民俗风貌、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客家舞蹈通过生产生活性道具呈现出地域文化精神与地域认同,道具的不同应用反映了客家文化元素、符号、共通的文化性特征。道具在客家舞蹈作品中蕴含着深层意蕴的艺术表达。同时,在民俗活动道具的舞台化应用和民俗舞蹈道具的沿用中建构民族认同。关键词:客家舞蹈;道具;艺术阐释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当代客家舞蹈,是由

2、编导根据客家历史、文化、习俗、传统民俗舞蹈等所提炼的题材、素材进行创作的舞蹈。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和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加速,编导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客家生活,发掘客家文化,在客家舞蹈创作的形式、题材上异彩纷呈。广东深圳龙岗区大型原创客家舞剧大围屋、梅州市原创歌舞剧客家意象、闽西龙岩永定区原生态歌舞集土楼神韵,都全面展示了客家人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感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文化生活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同时,在全国舞蹈大赛、省级舞蹈大赛中,围屋女人客家禧落水天坊巷觅龙灯等舞蹈作品,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代客家舞蹈在创作过程中,依托舞蹈道具直观、真实再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百态,并发挥道具地域性、文化符

3、号性、民俗性的特点,为舞蹈形象塑造、情感表达、渲染气氛增添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一、当代客家舞蹈道具的地域性我国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客家民系的主要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至此后,在与当地原住民长期相互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既与当地有着共同特征,但又有别于该地区原住民的方言、风俗、文化等。人们常用“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来形容客家人的生存环境,更是有客家谚语“八山一水一分田”形象地描绘出客家所处的地理环境。由于地处丘陵山区地带,交通不便,早期客家人过着具有显著山区特点的梯田农耕生活,从而逐渐形成了山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客家文化。客家舞蹈作为地域性条件下孕育的艺术形式,不管

4、是传统民俗舞蹈还是新创作的舞蹈作品,都是客家人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的艺术体现。道具应用在舞蹈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紧密相连。不同地区的客家舞蹈形式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舞蹈道具的使用,是凸显其地域性特征的有效方式之一。(一)山地丘陵地貌特征下形成的生产生活性道具历史上,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灾荒从中原南迁。为了生存客家人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在客乡土地上建设新的家园。客家汉子夯墙筑楼,建造了享誉世界的客家土楼。客家女性亦和男性一样手扶犁耙、赤足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简立志,男,江西樟树人,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客家舞蹈、舞蹈编导。

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视阈下的闽台仪式舞蹈研究”()。地域性文化符号性民俗性 当代客家舞蹈道具艺术阐释文学艺术传媒田间,耕作劳动,以贤惠、勤俭著称于世。在山地丘陵地貌特征的自然环境下,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与农耕文明密不可分。因此,客家舞蹈多以农耕劳动为主题捕捉客家人劳动形态,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也热衷于表现客家女性、诉说客家女的故事。道具的选择常有:凉帽、簸箕、扁担、锄头、斗笠、酒缸、锡酒壶、夯棒、木槌等。这些朴实无华的工具,在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舞蹈作品都真切、真实地反映了客家人勤劳朴实的生活印记。客家舞蹈塑造客家女性形象时,常常会使用“凉帽”进行创作

6、,“凉帽”又名“凉笠”,便是客家女在田间劳作中,将斗笠改良后形成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用具。石窟一徵礼俗卷四载:客家妇女“暑天田功樵采,则戴凉笠,以竹为之,笠檐缀以青绢或青布,可以障日,名曰凉笠”。“凉帽”在舞蹈中作为道具不仅体现地域性特征,且突出客家女形象。如第十一届全国舞蹈大赛优秀民族舞蹈作品围屋女人(图)便选择“凉帽”为道具,通过道具的组合应用,凉帽时而组成围屋的形,时而与客家女形象融合,或又忽然变成劳动工具,舞蹈展现了客家女人勤奋、勇敢、智慧、与环境做斗争的优良品质。大围屋是她们繁衍生息的居所,别具一格的大围屋将她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原生态歌舞集土楼神韵中的土楼夯歌(图)再现了当年客家汉子建

7、造土楼的情景。建造土楼最震撼人心的就是夯土墙,编导以夯土墙为着力点,舞者们踩着搭好的墙体槌板上齐心协力,高高抡起手中的夯棒,一起一落地夯打墙土,伴随着响彻云霄的劳动号子,奏响了气势磅礴的土楼夯歌。另外,芋盘留香客家女等舞蹈作品,选用簸箕、木槌等道具进行舞蹈创作,这些舞蹈道具都与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其表演风格与表达方式都透露着典型的客家地域特征。图 围屋女人 图 土楼夯歌(二)客家舞蹈道具中呈现的地域文化精神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一书序言中,对客家精神概括为“崇先报本、爱国爱乡精神”“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精神”“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穷则思变、勇于革命精神”“和衷共济、海纳百川精神”

8、五个方面。在舞蹈创作中,编导运用道具创作出风格不同的具有客家特色的艺术形象。舞蹈作品呈现时,能够透过道具传达思想情感、意义象征和精神世界。道具在编导的编排手法下,常常会进行虚与实的功能转换,即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的相互转化,从而将道具融入舞蹈,使其与作品成为一个整体,增强舞蹈的形式美感与艺术表现力。舞蹈作品耕读传家,选用了一支支冲天如云的“客家石笔”为背景,“客家石笔”是在过去的年代里各家族规定凡中了举,便可在自己家庭的祠堂前竖立一对石笔,这是客家世代相传的习俗,也是崇文重教的有力证明。舞蹈从先生教孩子们念三字经引入,年轻的妈妈手握蒲扇与孩子们在“客家石笔”前玩耍,教会孩子们月光光的客家童谣。时

9、光飞逝,编导采用蒙太奇手法让专业演员替代孩子,成长为知书达理的青年。母亲们依旧手握蒲扇,但已头发花白,散发着充满爱意的目光与手执毛笔的孩子共同舞蹈,体现了母亲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编导选用“客家石笔”为布景道具,突出了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思想。一把蒲扇,巧妙建立起客家女形象;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化作劳动工具与客家女劳作的舞姿结合,传达“耕”的精神;而毛笔,则表达出孩子的学业有成,点明了“读”的品质。客家人崇文地域性文化符号性民俗性 当代客家舞蹈道具艺术阐释文学艺术传媒重教、刻苦耐劳的地域文化精神在舞蹈的呈现中,在道具虚与实的转换中得到了有力体现。道具多元化应用,丰富了客家舞蹈的表现形式,提高

10、了舞蹈的表达内涵。编导抓住了道具相对应的地域特征、地域文化精神与人物使用道具时的情境、形态、动态等,融入舞蹈作品内容架构,将道具进行艺术化处理所形成的价值,不仅是对舞蹈作品形式的一种补充和外延,更是对舞蹈作品表达,传达地域精神的一种强化和升华。(三)以客家舞蹈道具的文化品格呈现地域认同客家舞蹈文化在继承中原舞蹈文化传统的同时,通过南越本土文化的兼容性,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客家舞蹈文化。客家舞蹈文化是多元的、融合的,舞蹈文化品格的内涵与本质,是客家文化不断演变和历史沉淀的结晶。客家舞蹈作为一种地方艺术,它是客家人展现文化品格,构建地域认同的重要方式之一。客家舞蹈道具与其背后的客家文化品格脉脉相通,

11、同样具备多元性、融合性的艺术特征,不管是工艺的传承还是与舞蹈的融汇都是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广泛流传于梅州地区的客家舞蹈“杯花舞”,所使用的道具便是“伯公杯”。“伯公杯”是神台上敬神用的杯子,白色瓷质的杯子,在舞者手中敲击出各种节奏的音响,清脆悦耳,美妙动听。“伯公”信仰是客家地区普遍的民间信仰。一个地方的保护神,许多地方称之为“土地公”,但客家人通常称为“伯公”。不管是在闽西、粤东还是赣南,客家人迁徙到一个新地方,都必须依靠自身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既要和大自然作斗争,又要和当地原住民相融发展,客家人在客乡地域环境下,逐渐产生对自然神的崇拜和“伯公”信仰。一方面祈求“伯公”的庇佑,另一方面

12、希望连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杯花舞”中的“伯公杯”凝聚着客家人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文化品格,其在舞蹈的呈现中被各地客家人普遍认同与喜爱,它的广泛流传以及编导的不断创新发展给予了“杯花舞”与时俱进的生命延续。客家女劳作时所戴的“凉帽”之所以在客家舞蹈中作为道具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原因是融客家女的朴素、勤劳、能干的优秀品格和形象塑造于一体。编导在创作时,有效利用这一特点,便能够在舞蹈作品的呈现中凸显出客家女的特征与主题内涵。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选展演奖的舞蹈作品客家禧,便是在传统客家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良。通过巧妙运用“凉帽”及“帽穗”,讲述了客家女从童年到出嫁的故事。“凉帽”将

13、客家传统得以重新展现,表现了花信年华的客家女同样具备勤劳与勇于担当的优秀品格。作为客家舞蹈发展的文化符号,客家舞蹈道具的应用与创新承载着客家人对自身所处地域的再认知。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客家人,在舞蹈作品呈现时能够因道具的文化品格产生相通、相融感,从而在艺术鉴赏感悟中实现地域认同。二、当代客家舞蹈道具的文化符号性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时代变迁等各类因素密切相关。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客家人,受地理环境和土著民族的影响等,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习俗,因此产生的艺术形式也丰富多样。无论是传统客家舞蹈,还是当代客家舞蹈,都离不开客家这一文化属性。每一个客家舞蹈,既是文化的一种体现,

14、也是一定时代下的产物。客家舞蹈大多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客家人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有反映农耕劳作的、有表现节日喜事的、有用以宗教祭祀的,各式各样的道具在舞蹈中广泛运用,与客家文化紧密联系。(一)客家民间文化元素提炼下的舞蹈道具应用客家舞蹈的创作在本质上是对客家民间文化元素进行艺术提炼、加工、升华的过程,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给予传统文化崭新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视角。客家舞蹈创作就是在寻找客家文化符号的过程,并且在实践过程寻找客家舞蹈更独特的形式美。客家舞蹈离不开客家民间文化,是客家人生活方式和传统民俗风貌在舞台上的艺术再现。提炼民间文化,融入民间文化元素,是客家舞蹈创作的根本。舞蹈作品中的道具应用,本身需要与

15、舞者、作品融为一体,加强舞蹈语汇,升华舞蹈主题,烘托舞蹈气氛,贯穿舞蹈发展始终。在应用过程中,不再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再现,而是编导通过巧妙的编创手法,使舞蹈道具常常表现为虚与实的融合,舞者与道具共同塑造舞蹈形象,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出道具的文化内涵,从而地域性文化符号性民俗性 当代客家舞蹈道具艺术阐释文学艺术传媒自然地传承了客家文化。同时,道具也因这种艺术特点得到传承和发展。获得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省级金奖的舞蹈作品排屋囍歌,唯美地展现了客家姑娘在客家排屋楼前迎亲的场景。客家“排屋”与“围屋”“土楼”相类似,都具备很强的防御功能,是客家著名三大民居建筑之

16、一。作品中主要使用“排屋”和“簸箕”两种道具(图),“排屋”直接展现了当地特点,发挥了道具的地域性特征,交代了作品的文化背景。使观众无需过多解读,立刻心领神会进行舞蹈作品的赏析。同时,舞蹈中第二段落,在舞台中央运用“圆圈”队形以及造型的构图,突出客家女为“簸箕”贴红纸这一喜庆场景,从而引出“新娘”。一群客家女手持“簸箕”围绕“新娘”抒情而舞,展现出客家传统婚庆独有的文化特征。“簸箕”是客家人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在婚姻文化中,也是用于装红枣、莲子、花生等喜糖喜果,以示开花、结果、五谷丰登、连子连孙等。“簸箕”在作品中与舞者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舞蹈动作、舞蹈姿态,与舞蹈作品的结构、构图融合发展,传达

17、出作品的主题意义,体现舞蹈所传承的客家文化(图)。客家舞蹈“道具”的应用是一种艺术化的夸张、选择和文化的提炼,通过舞蹈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化的合理运用,融合客家文化使之呈现在舞台上,产生不同的情境和多种意义,以增强客家舞蹈语汇表现能力。图 围屋道具的应用 图 簸箕道具的应用(二)以客家舞蹈道具文化的符号性实现象征意义客家舞蹈的创作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解读,需要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一个好的客家舞蹈作品除了音乐、服装、舞美等艺术手段外,道具的巧妙应用能给作品增添许多意想不到的光彩。此外,舞蹈所用的工具符号,是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过的某种经验性事物,或是与他们有联系的事物,具有隐喻的功能。这

18、样,符号的意义才能为使用者、参与者、旁观者所理解。在工具符号的推动下仪式按步骤逐步展开,呈现在仪式中的个体、行为、事件与关系都有独特意义。因此,舞蹈道具在创造形象、渲染艺术氛围和提升情感表达上,既能发挥抽象的、隐喻的,带有工具符号、文化符号特质的象征体特征,又能作用于具象的实物,其承载了丰富的信息,同时有效地化解了舞蹈中肢体表达的困难。道具是舞蹈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独舞盼归基于客家汉子早年离家闯荡南洋,客家女在家期盼丈夫归来的文化背景而创作。作品使用生活用具“火笼”为道具,“火笼”用竹篾编制成笼子的形状,中间放入木炭,于冬天取暖。舞蹈的开始让客家女背坐在长凳的一端,另一端放着“火笼”,这时的“

19、火笼”颇有托物暗喻之意图。一张长凳,一个人,体现出客家女的孤独和凄凉,而“火笼”在长凳另一端,又仿佛是自己的爱人。客家女与“火笼”共同舞蹈,表达思念之情。“火笼”映照着客家女的孤独,又象征着与丈夫之间的联系物,时而又是回忆中的心满意足,时而又因是具体实物而情绪失落,深刻地体现出了客家女期盼丈夫归来时的复杂心境。“火笼”道具还原了“闯南洋”这一时代背景下,客家女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生活重担,以及象征着客家男人为了生活敢闯敢拼的时代精神。群舞坊巷觅龙灯,将客家民俗活动所用的“刻纸龙灯”作为主要道具,一群客家女在坊巷中逐一点亮“龙灯”。年轻的客家女舞动着“龙灯”,按照传统的民俗方式,组成笔直或蜿蜒盘旋

20、的长龙。此时的地域性文化符号性民俗性 当代客家舞蹈道具艺术阐释文学艺术传媒“龙”成为客家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待分开之时又与舞者的动作完美融合在一起。在唯美的场景中,象征着幸福、安宁与祥和。在最后的舞蹈段落中,一位舞者将“龙灯”放在地上,取出红丝巾盖在了头上,双膝跪地双手轻轻地搭在“龙灯”上祈福,此刻的龙灯又仿佛象征着美好爱情的开始。(三)以客家舞蹈道具文化的共通性增强文化认同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在文化强国战略下实现各地文化的现代化,也尊重其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色,与此同时,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体性。客家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

21、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客家舞蹈根植于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其发展之动力和源泉。同时,客家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为客家舞蹈的创作与创新开拓新思路。客家舞蹈道具,丰富了客家舞蹈的题材及表现形式,扩大了舞蹈的表现领域。作为舞蹈创作中的一种手段与客家舞蹈结合,成为传情达意的舞蹈语言,而这种“语言”突出了地域独特性和文化符号性。在舞蹈作品中,舞者借助道具使内心情感外化,即情感的表达更具体、更形象,同时与客家文化、地域风格形成一个整体,在表现人文情感中,突出体现客家文化符号特征,使之自然体现客家文化的内涵。客家人在全世界分布广泛,海外客家人或多或少受到异国文化的影响,但作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

22、的“一元”,在观赏客家舞蹈时,客家舞蹈与其道具所呈现出的客家文化共通性,能够促使海外客家人在意识中形成中华文化一体的心态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客家人在方言上、民俗文化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客家舞蹈在文化宣传、情感交流、陶冶情操等方面能够实现沟通、融合、教育的现代社会功能。各地区也通过举办客家舞蹈大赛,激发高校、中小学、业余群众、专业舞蹈团体、歌舞剧院等参与其中,促进客家舞蹈创新与发展,使客家舞蹈展现出生机勃勃的传承新姿。龙岩市永定区创作的原生态歌舞集土楼神韵,道具有的是剧组自己做的,有的是从农民家里借的。节目中 多件道具都是最具客家特色的生产生活性道具,演出服饰也是演职人员亲

23、手加工完成。修修补补、一针一线注入了导演及全体演职人员的心血与感情。年 月土楼神韵在台湾苗栗巨蛋体育馆连续公演 场,在台客家同胞深受触动,很多观众是流着泪看完演出的,谢幕音乐只有 分钟,结果一直重复了 遍。土楼神韵舞蹈中的道具作为舞蹈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编导在巧妙使用道具的同时,把握道具的特征,发挥其在舞蹈中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够透露出大量客家历史文化信息,还能触发各地客家观众内心情感共鸣,达成共识增强文化认同,即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客家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三、当代客家舞蹈道具的民俗性客家地区不仅有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同时还创造和保留了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的民俗舞蹈。客家民俗

24、舞蹈以风俗道具舞为主要表现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喜庆舞和宗教舞。喜庆舞大致可分为六类:龙狮舞、灯舞、秧歌舞、腰鼓舞、竹马舞。客家的宗教祭祀舞蹈分为:傩、宗教舞。(一)民俗活动道具的舞台化应用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各类民俗活动留存丰富种类多样。如:“舞龙灯”“走古事”“游花灯”“犁春牛”等,琳琅满目的宝贵资源,为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编导提炼民俗活动中,具有代表性或与客家人生活习俗紧密相关的物品作为舞蹈道具,创作的作品不仅有利于满足作品主题的烘托,且充分体现出客家人的民俗文化传统。前面所提到的舞蹈作品坊巷觅龙灯,便是以福建长汀民俗活动“刻纸龙灯”为素材。编导从民俗活动“舞龙灯”中得到启

25、发,并提炼“刻纸龙灯”为道具,通过舞蹈手段的创编,将民俗活动中的仪式转换为舞蹈中的结构,呈现出舞蹈内在的情感变化。舞蹈遵循民俗活动的仪式程序,表现了客家人憧憬幸福、安宁、祥和的生活,也表现了客家人团结互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俗活动道具在创作中得到了开发和利用,有效地实现了舞蹈功能转化,实践于舞蹈表演中。还有以民俗活动中的衣着装饰 “红腰带”为道具进行的舞蹈创作。“红腰带”主要是客家地区民俗活动中,男性系在腰间的装饰。譬如“舞龙”“扛菩萨”“作大福”等,男性都会在腰间系上“红腰带”,象征着辟邪祛恶,祈求吉利,保平安等。如闯南洋惜别等客家舞蹈作品中,“红腰带”更体现出客家人身上重情重义、自强不息

26、的精神。尤其是惜别,编导在舞地域性文化符号性民俗性 当代客家舞蹈道具艺术阐释文学艺术传媒蹈最后夫妻告别的段落中,通过妻子给丈夫系上“红腰带”这一动作,寄托思念之情催人泪下,巧妙地升华了整个作品的主题。民俗活动道具的舞台化应用使客家舞蹈的创作方式更加多元,并促进道具的利用与舞蹈动作的开发。通过道具的舞台呈现既能感受客家民俗文化,又能窥探客家舞蹈表演中所使用道具的深层意蕴,同时又与客家民俗文化深度融合共同组成了客家人的精神信仰和艺术气质。在深层意蕴的渲染下,观众能够迅速沉浸在舞蹈所带来的特定艺术氛围和记忆熟知的环境之中,从而带来美的观感和情感满足。(二)民俗舞蹈道具的沿用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而来,客

27、家民俗舞蹈的发展与其他客家文化一样具有多元性。客家民俗舞蹈不仅具有鲜明的迁徙文化特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当地原住民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形成艺术风格独特的客家民俗舞蹈。客家民俗舞蹈道具应用广泛,如闽西长汀县民俗舞蹈 “九连环”便是源于中原。在传统的表演中,旦角所使用的道具为“霸王鞭”(又称“莲湘”“钱棍”),所有动作都必须击打“霸王鞭”。即使在变换队形时也要在“跳颠步”的同时用“霸王鞭”击打膝部、脚底来完成队形的变换。丑角在表演中也使用道具“折扇”,通过手握“折扇”在完成特定动作时,加上即兴表演,与旦角相互配合,使舞蹈幽默滑稽,生动有趣。流传于粤东梅州客家兴宁县的民俗舞蹈 “杯花舞”,是一种道

28、教舞蹈。“杯花舞”道具的特点是用客家人生活中常用的“伯公杯”进行表演的舞蹈。“伯公杯”也就是瓷杯,表演者用基本的执杯方法,加上杯花舞基本的“甩杯”“转杯”“摇杯”等动作,使两杯碰撞发出“铃铃铃”的声响。传统民俗舞蹈“席狮舞”,最大特点是舞者以一张草席扮狮而舞,另一名舞者手持“蒲扇”伴舞逗“狮”。虽然“席狮舞”动作简单,但因两人配合默契,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很具备观赏性。图 杯花舞 图 九九连心生动有趣的客家民俗舞蹈是编导创作的瑰宝,许多编导通过深入挖掘积极探索,提炼客家民俗舞蹈的各类素材。将民俗舞蹈进行再创作,创新编排手法赋予其新主题新生命,使之成为具备高艺术价值的舞蹈作品。如:创作的“杯花舞

29、”,宁水情长杯花声声(图);“九连环”,九九连心(图);“席狮舞”,席狮趣席狮恋等不仅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倾向,还传承和发扬了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在这些蕴含客家民俗舞蹈艺术特征的新作品中,都或保留或开发沿用了民俗舞蹈道具,这既是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也是在传承与创新中谋发展。有了传承,创新才是有根之木,才能经得起风雨的洗礼,才能焕发传统艺术的青春。(三)以传承性的民俗道具建构民族认同自然环境、外族关系和内部演化会导致一个民族分化为不同民系,并将汉族民系划分为越海系、湘赣系、两广本地系、客家系等八大民系。客家人有着“崇先报本,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以及很强的寻根意识,包括海外在内的客家人的寻根意识实际上是

30、对客家民系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传承性的民俗道具在与舞蹈共同呈现时,能够将舞蹈作品表达的内涵及背后的文化元素进行铺垫与陈述,其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增强了客家民俗文化符号性,同时体现出民俗文化符号的象征性特征,即最终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客家汉民系的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又演化出各地域特点的客家文化。地域性文化符号性民俗性 当代客家舞蹈道具艺术阐释文学艺术传媒民俗文化作为其中的分支,也因此产生了异同。但舞蹈作品中的民俗道具经过艺术化的合理运用是凝练的、融合的,是具备传承性特征的,这是民俗文化的特质。编导只有对民俗文化特质以及道具的选用把握准确,才能确保作品的水平与层次。民俗道具来自于客家

31、人生产与生活之中,是民俗文化具体实物的展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认同舞蹈中的民俗道具便是认同其所呈现的民俗文化。因此,编导把握好民俗文化特质,是观众在欣赏客家舞蹈时产生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这些特征与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入,在从属于同一民族的身份下建构民族认同。舞蹈艺术的内在本质属性是抒情性,这是舞蹈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所决定的。客家舞蹈作品的创作,长于表现客家人民的真实情感,纯朴的民俗民风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舞蹈取材于客家人民,道具选取于人民生活,情感根植于客家这一肥沃的土壤。具有传承性的民俗道具在建构民族认同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共鸣与归属感。因此,传承性民俗活动道具的舞台化应用与民俗

32、舞蹈道具的沿用,让舞蹈作品蕴含的民俗文化在舞台上得以再现,折射出客家人共同的审美情趣与民族信仰,达到超越现实所产生精神意义上的内生性民族认同。四、结语舞蹈是一门综合性强且复杂的艺术,其包含舞者、舞美、音乐、灯光、道具等。在创作过程中,编导需要严谨的构思和巧妙的创意。如何选择道具、合理利用道具,是提升作品审美表现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客家舞蹈道具作为民俗风情和客家文化历史发展的沉淀物,在客家舞蹈作品中,通过艺术的处理方式,赋予了客家舞蹈道具极强的客家精神表达功能和巨大的审美艺术价值。剖析当代客家舞蹈道具的地域性、文化符号性与民俗性,能够更深层解读其内在的一般规律,为编导在创作客家舞蹈时提供一种思考角

33、度,丰富想象,创新编排手法,使作品展现出更加多元的艺术形式及独特的客家文化,传承和发扬客家精神。同时希望通过整理和研究,为道具在客家舞蹈中的艺术表意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参考文献:曾令存,邱国峰客家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罗勇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曹德祺谈客家民间文化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与创新 以粤东客家民俗“打莲池”为例艺术评鉴,:陈育燕表征与隐喻 象征符号视角下的“九品莲花灯”仪式舞蹈探赜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吴良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客家文化建设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张茜民俗文化舞蹈化研究 以原创闽西客家民间舞蹈作品坊巷觅龙灯 为例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简立志民俗舞蹈舞台化的创作实践 以闽西客家舞蹈“九连环”为例龙岩学院学报,():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责任编辑:江清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