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0014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6 月第2 期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June.2023No.2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宋婷(上海杉达学院法学系,上海浦东新区2 0 0 1 2 2)摘要:全面推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但是,教学改革实践存在人才培养理念未能与思政教育全方位契合、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综合能力不强和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缺少灵活性等问题。高校要优化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案,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素质,强化法学课程思政

2、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结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整体战略,引导教师充分提炼和总结法律知识背后的价值关怀、人性考量和制度定位,培育学生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信念、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肩负使命担当的职业操守等优良职业素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关键词:课程思政;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D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9-7 7 4 0(2 0 2 3)0 2-0 0 8 0-0 5课程思政建设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

3、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 0 2 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为新时期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高校法学专业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4、、为国家输送优秀法律职业者的重要使命,推进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德法兼修”3 法治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途径。法律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和满足法治社会建设的需求。一、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法律与思政在本质上相融相通,高校法律专业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本土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4 。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深度融人法学专业课

5、程教学,实现法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一)法律的社会性决定了法律与思政的同质同源马克思曾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相反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5 马克思主义法学坚持唯物主义立场,认为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收稿日期:2 0 2 3-0 3-2 9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侵权责任法在线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与生成路径”(项目编号:ZZssy21028)作者简介:宋婷(1 9

6、 9 0 一),女,江西吉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法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指出,“社会对于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艺术的、哲学的观点,以及适合于这些观点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其他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属于受制于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的形式的范畴”634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社会性本质的概念范畴中,法律与政治都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都具备一定的物质制约性。法律、政治的内容都受社会存在这个因素制约,并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7、法律和政治在物质制约性层面同质同源,内容交叉,功能互补,能够并存和相互融合。因此,将思政元素融人法律教学全过程,可以使法律知识与思政内容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增强理性思维和培养人文情怀,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效果。(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法律与思政的融合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和成就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是一门政治艺术,必须处理好政治与法治、民主与专政、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

8、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制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7 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治与法治关系的精准论述,体现了高度科学的辩证思维,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政治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法律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要服务于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政治目标和要求,因此高校法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彼此包容的,二者不能割裂开来。此外,法律与道德也是彼此融合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法德共治,多次深刻论述了法律和道德的辩证关系,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8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的实施离不开道德的支持,道德的

9、遵守也离不开法律的制约。因此,法律也具有一定的道德属性,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离、不可偏颇。高校法学专业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将法律与政治、道德等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对大学生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二、高校法学专业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困境高校法学专业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挖掘法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人文精神,在引导大学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的同时,使他们学深悟透法律的多元价值、法律人的职业道德等内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有些高校在推进此项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和难题,未能很好地实现法律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目标,课程思政教学

10、改革成效并不突出。(一)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未能与“课程思政”全方位契合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理论知识传授和核心价值引领相融合的过程,其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使法律从业者既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又拥有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基础。但是,一些高校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认识到思政教育既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任务,又是法律专业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因而其法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缺乏全方位意识,没能贯穿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全程。有些法学教师缺乏实施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对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把握不够透彻,育人理念还停留在纯粹理论知识传授层面,将教学目

11、标简单定位为学生掌握法学专业理论课程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例如,在民法典侵权责任内容教学中,有的教师仅仅满足于介绍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等知识点,没有将合理调整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致使法学教育和思政教育未能实现有机统一。教师的这些做法使学生成为法律条文的机械记忆者,不仅导致学生难以深刻领会侵权责任法条背后蕴藏的法的价值,而且导致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81的缺位,影响了“德法兼修”育人目标的达成。(二)教师缺乏推进课程思政的综合能力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比如我国民事法律中有关侵权责任的法条蕴含了定纷止争

12、、利益权衡、社会公德等思政内容,值得法学专业学生深入探究和领悟。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深人挖掘、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以科学方式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如果专业教师不具备深挖提炼思政元素的综合能力,就会影响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教育功能。比如:有的教师拥有丰富全面的法学理论知识,但缺乏思想政治理论储备,不熟悉思想政治的教育规律;有的教师政治意识不够强,政治站位不够高,缺乏整体观念、大局观念,缺乏实施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的教师不善于处理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关系,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机械解读,不善于对法律条文或社会问题做深刻的分析与评判,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

13、观念的引导。以民法典教学为例。该法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中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的规定,有的教师因为缺乏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实施思政教育的自觉意识不够强,在教学中往往简单地就字面进行解读,不善于从树立优良家风、强调父母抚养责任、促进家庭和睦等角度引导学生并进行深人阐述,错失了对学生进行伦理价值教育的良机。(三)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缺少灵活性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全方位、渗透式的,需要融人法学专业课教学的各环节。教师不仅要在法律理论知识传授环节融入思政元素,而且要在案例分析、实践训练等环节融

14、入思政元素,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专业理论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但是,有些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比较固化,传授知识时往往就法条论法条,使用案例时往往就案例谈案例,缺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比如:有的教师在教授侵权责任法内容时,虽然意识到可以从归责原则、损害赔偿、共同侵权等理论知识中发掘82思政元素,但是在运用案例时仍然仅限于从法律视角对案情进行梳理分析,忽略了法益平衡、公平公正等思想观念的融人;有的教师在援引产品责任案例开展教学时,只重视从法院审理结果的角度引导学生意识到强化产品责任的重要性,忽视了从企业安全生产社会责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角度引导学生。再如,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有

15、的教师仅仅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忽视了引导学生在侵权证据收集、争议论辩、法律适用等方面获得沉浸式体验,弱化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基本原则的教育价值,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对“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深刻领悟。三、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所涉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从法律规制还是从预防救济的角度,都能挖掘出与思想政治元素之间的契合之处。教师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从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出发,结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整体战略,充分提炼和总结法律知识背后的价值关怀、人性考量和制度定位 9,引导学生深刻领悟

16、法律对社会民生的现实关切,培育他们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信念、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肩负使命担当的职业操守等优良职业素养,实现法学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一)树立“德法兼修”育人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教师要树立“德法兼修”的育人理念,正确认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发掘法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凸显法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教师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拓展专业教学深度、引导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改变“硬核式”灌输的教学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以间接、内隐的方式贯穿于教学全程。高校要采取切实

17、措施,引导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突出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尺度和人文情怀,实现法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同向而行。其次,高校要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诸要素系统融入法学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在制定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立足课程思政的实施,在分析研究、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课程思政的目标追求和功能定位。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要对理论课、案例课、实践课均设定相应的德育目标,并就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提出建议,强化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在学习评价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法学专业课程在专业理论学习和课程思政教育两个方面的评价要求,在考查学生

18、法学理论知识、法务实践能力的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学生的思想进步、品德提升和价值取向进行评价,全面考量学生专业学习成效。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思政元素,不仅能给法律专业课程带来新风貌,而且有利于培养具备正确政治导向、健康人文素质、良好道德修养的新时代法治人才。(二)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水平,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实效首先,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一方面,高校可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法学院(系)基层党组织,率领教师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分析法律问题,悟透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精神实质;要深入学习、

19、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准确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与法治、民主与专政、改革与法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等重大关系的科学论述,增强政治自信和提高政治站位;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的资源优势,围绕热点时政议题进行深入探讨、组织思想交流、开展政治理论课题调研等,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消除对政治活动敬而远之、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对政治学习敷衍了事的“政治冷漠症”1 0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面向法学专业教师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和实践考察活动。定期对法学专业教师开展思政理论培训,便于针对实际需要弥补教师思政理论储备的不足,提高思政理论学习效率。高校可以

20、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为教师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提供便利;可以组织教师围绕前沿议题展开学术研讨,促进法学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达到以研促训的目的;还可以组织教师走入司法机关,通过实地考察感受法务实践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价值。其次,提升专业教师对法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能力。法学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以挖掘的思政资源,法学专业教师要立足教学内容,找准法律和思政的切入点,从多个角度总结提炼法律课程背后所体现的维护公民权利、保障公共利益、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政元素。以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侵权责任法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侵权责任法历史演进相关知识时,可以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

21、主题,重点介绍我国古代侵权法中“损益相抵原则”“相当因果关系”间接损失赔偿等精华内容 1 1-1 7,让学生明白我国古代侵权法律的制定早于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讲授侵权行为和归责原则时,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主题,让学生知道侵权责任的归属本质是要实现公平、正义的要求,通过确定行为标准,促使人们遵守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对他人尽到谨慎的注意义务,尊重他人权利,保障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讲授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内容时,可以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明白学校、第三方教育辅导机构等都要尽到关爱学生的社会责任,正确履行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

22、好氛围。总之,法学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从理论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改进课程思政实施策略,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文化修养。(三)突出课程思政灵活性,全方位渗透思政元素首先,教师要善于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针对法学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要不断推进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通,丰富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比如,在医疗纠纷案件模拟法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医疗机构、患者等角色,将当前社会关注的医疗纠纷现象搬进课堂,促使学生换位思考,在代人式体验中理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稳83定的重要意义。针对法律事

23、务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教师要重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要善于把握典型案例、热点案例中的思政元素,用于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价值引导。比如:讲授民法典中人格权益保护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援引最高人民法院于2018年发布的第9 9 号指导性案例,即葛长生诉洪振快名誉权、荣誉权纠纷案,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该案件涉及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认识到对案件的审理与裁决要尊重历史事实,尊重“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在坚持法律公平正义的同时还要传递正能量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讲授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于2 0 1 9 年发布的第1 2 9 号指导性案例,即江苏省人民政府诉安徽海

24、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让学生在掌握企业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等知识内容的同时,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并通过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其次,教师要利用线上资源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线上教学既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又有利于学生便捷开展学习,并即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教师要在了解各种线上平台板块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自建课程和借鉴经验等方式,建设线上教学平台。一方面,教师要全面深人地研读教材,发掘、提炼其蕴含的思政元素,以适当的方式和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线上课程学习资源

25、中。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收集网络平台、自媒体和各种终端上发布的案例文本或影视作品,对照法学理论传授、法务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甄别与加工,并用于线上教学,丰富线上教学资源。比如,在讲授侵权责任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搜集近几年反映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的“3.15晚会视频并发布在线上教学平台上,针对视频反映的那些牵涉面广、社会影响大的问题,如瘦肉精羊肉问题、瘦身钢筋问题、土坑酸菜问题、粉条变质问题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他们运用产品责任的理论知识剖析相关案例,使他们深刻领会“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1 2 1 3 8 的内涵精髓,帮助他们养成打击产品侵权行为、净化市场公平竞争

26、环境和维护84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自觉意识;在讲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有关2 0 2 1 年春季发生的近1 0 年最严重沙尘天气的新闻,在线上平台发表即兴演讲,在深化学生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使他们深刻领会植树造林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真正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的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和法学专业教师要深刻认识法学专业课程兼具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重功能的特点,通过多重渠道、多种方式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努力打造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参考文献: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

27、上的重要讲话 EB/0L.2022-12-08.http:/ EB/0L.2022-12-08.http:/ EB/0L.2022-12-10.http:/ J.中国大学教育,2 0 1 9(7):2 6-2 9.5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 EB/0L.2022-12-10.http:/th-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8.7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般理论 J.法制与社会发展,2 0 1 6(3:1 6-1 7.8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 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 0 1 2-1 2-5(2).9沃耘.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

28、改革路径与对策 N.天津日报,2 0 1 9-3-4(9).10曾皓.高校法学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与能力培育 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 0 2 0(4):4 5-4 6.11杨立新.侵权责任法 M.北京:法律出版社,2 0 2 0.12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1 7.(英文部分下转第1 0 8 页)LYU Tao,JIA LinxiangThe Connotation and Conceptual Definiti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Jiangsu Norma

29、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Abstract:At present,the academ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has developed fromthe early single-level perspective to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but no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on the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 par

30、ticipation.Acade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participation of the rational theory,role and activity theory three stages,the three stages hav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different views,but they have four things in common,namely the subject of communitypa

31、rticipation is the community residents,the objec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ffairsor activities,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s public participation spirit and interests,community participationin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he all-round de

32、velopment of people.These four commonfeatures ar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and in a certain sense,they are also the key tod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Key words:participation;social participation;community participation(上接第8 4 页)The Internal Logic and

33、Practical Path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in Law Major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ONG Ting(Department of Law,Shanghai Sanda University,Pudong 200122,China)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the party and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legal ta

34、lentswith both moral and law.But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failureof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to fit with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he lack of teachers comprehensiveability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

35、olitics,and the lack of enough flexibility in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Course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ort liability law,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goal,IDEA and training plan ofprofessional legal education,to improve

36、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teachers,and to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course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ort law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and resonance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leading,we should fully explore thehumanistic spirit and value concern contained in the law of tort liability and try our best to train outstanding legaltalent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y;major in law;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