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PSIR-TOPSIS模型的检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680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PSIR-TOPSIS模型的检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PSIR-TOPSIS模型的检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PSIR-TOPSIS模型的检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 7卷 第4期2 0 2 3年7月 J o u r n a lo f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 V o l.1 7 N o.4J u l.2 0 2 3 d o i:1 0.1 3 3 1 6/j.c n k i.j h e m.2 0 2 3 0 7 0 5.0 0 5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D P S I R-TO P S I S模型的检验蔡文伯1,2,贺薇宇1(1.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8 3 2 0 0 3;2.塔里木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8 4 3 3 0 0)

2、收稿日期:2 0 2 3 0 3 0 4修回日期:2 0 2 3 0 6 0 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 2&Z D 0 6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 2 2 6 4 0 3 3)作者简介:蔡文伯,教授、博导,塔里木大学“昆仑学者”特聘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研究。网络出版时间:2 0 2 3 0 7 1 2网络出版地址:h t t p s:/k n s.c n k i.n e t/k c m s 2/d e t a i l/3 2.1 7 7 4.g 4.2 0 2 3 0 7 1 2.1 1 3 6.0 0 7.h t m l摘 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能否协调发

3、展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2 0 1 12 0 2 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研究采用D P S I R-TO P S I S模型和T o b i t模型测度了我国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 0 2 12 0 2 5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有小幅提升,但整体上仍旧偏低,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在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中,高技能人才数量和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耦合协

4、调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干预程度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外开放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在2 0 2 12 0 2 5年有小幅上升,各地区基本延续了2 0 1 12 0 2 0年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虽然仍旧存在,但在不断缩小。为提高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我国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部门统筹联动;明确办学定位,对接产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契合区域产业结构;重视地区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键词:高技能人才;产业结构;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D P S I R-T O P S I S模型;T o b i t模型;灰色预测分析文献标志码:A

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中图分类号:G 6 4 0文章编号:1 6 7 3-8 3 8 1(2 0 2 3)0 4-0 0 4 8-1 5一、问题的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都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人才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要素,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作用。同样,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要素结构需要进一步协调适应,以满足我国经济

6、结构战略转型的需要,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在经济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产业结构决定了人才需求结构,人才结构的发展水平又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二者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根本条件之一,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1。目前,我国涉及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阐述研究,从理论层面分析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另一类是定量实证研究,从实践层面探究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互动适配关系。理论层面上,高技能人才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支撑作用在学界已达成共识,相关研究多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背景,分析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优

7、化升级的适配性,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卢志米、陈小娟在对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结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困境,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23。同时,个别省、市也依据本地区特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旨在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张玉伟、罗国莲、唐树伶等分别聚焦河北、苏州、唐山高技能人才实际情况,探索了适合当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46。实践层面上,已有研究检验了高技能人才在不同维度上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郑兰先等以湖北为例,通过测算高技能人才配置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联度,得出了高技能人才配置与产业结构属于中高等关联的结论7,证实了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存在相关

8、性。王佳等引入协调度系数,计算高技能人才就业结构和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发现高技能人才供给结构的产业协调性滞后于就业结构,且在2 0 1 6年后高技能人才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大幅下降8。蒋梦诗等不仅实证探究了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而且分析了耦合协调度随时空演变的趋势,发现二者耦合协调度存在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依次递减9。综上分析,学界有关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已有研究以思辨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为欠缺。二是已有实证研究仅关注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没有对耦合协调

9、度的影响因素作进一步分析。三是在研究的范围选择上,对单一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多,涵盖全国各省份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全国3 0个省份2 0 1 12 0 2 0年 的 面 板 数 据 为 样 本,采 用D P S I R-TO P S I S模型和T o b i t模型对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丰富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及路径选择。二、研究方法与设计(一)指标体系构建1.高技能人才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对高技能人才的界定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

10、者,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性工艺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 和 高 级 技 师 职 业 资 格 及 相 应 职 级 的 人员1 0。高 技 能 人 才 队 伍 建 设 中 长 期 规 划(2 0 1 02 0 2 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是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1 1。2 0 2 2年1 0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 意见)。意见 明确指出,到

11、“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 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1 2。根据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国家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在参考蒋梦诗、李玉珠研究9 1 3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人才规模和人才结构两个方面共选取了5个指标来构建高技能人才系统指标体系(见表1)。2.产业结构系统。D P S I R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模型,广泛应用于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依据D P S I R模型,本研究将产业结构系统分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94第4期蔡文伯,等 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最理想的高技能人才的判断标准是技能人才的“

12、专业技术职务或职级”,但由于国家统计局及相关统计年鉴中并未包含此项指标,具体数据无法获得,故本研究以“获得高级技工及以上证书人数”作为替代。五个方面。在参考施生旭等研究的基础上1 4,根据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本研究选取了反映产业结构的2 1个指标来构建产业结构系统指标体系(见表2)。表1 高技能人才系统指标体系目标层要素层指标层单位属性权重高技能人才人才规模人才结构获高级技工证书人数人+0.2 3 41获技师证书人数人+0.2 1 21获高级技师证书人数人+0.3 5 10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0.1 2 14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0.0 8 14表2 产业

13、结构系统指标体系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单位属性权重驱动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均G D P元+0.0 5 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0.0 4 8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比重%+0.0 3 64社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0.0 5 50压力资源压力环境压力单位G D 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0 1 58单位G D P电耗千瓦小时/万元-0.0 1 23单位G D P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万元-0.0 0 69单位G D P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万元-0.0 1 43单位G D P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万吨/万元-0.0 0 50状态科技文化就业状况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亿元+0.2 0 20每万人拥有专

14、利授权量件/万人+0.1 3 59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量人/万人+0.1 0 7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0.0 1 25影响生态发展能源结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0.0 1 21城镇登记失业率%-0.0 2 85城镇恩格尔系数%-0.0 1 64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0 4 35响应环境治理控制响应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 D P比重%+0.0 5 6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0.0 5 54R&D支出占G D P比重%+0.0 5 2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0.0 3 34(二)数据来源及处理1.数据来源。因西藏数据缺失过多,本研究将其剔除,最终选择的样本为

15、2 0 1 12 0 2 0年我国3 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2 0 1 22 0 2 1年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等文献资料。其中,缺失值采用插值法补齐,部分指标为计算所得。2.数据处理。由于各指标选取的量纲不05 第1 7卷同,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本研究通过极差变换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0到1之间的数据,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的计算公式为:X+i j=xi j-m i n(xi j)m a x(xi j)-m i n(xi j);X-i j=m a x(xi j)-xi

16、 jm a x(xi j)-m i n(xi j).其中,Xi j为对应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表示第i省份第j个指标值;m a x(xi j)和m i n(xi j)分别是第i个省份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i=1,2,3,n;n代表省份数量,最大值为3 0。j=1,2,3,m;m代表指标数量,在高技能人才系统中的最大值为5,在产业结构系统中的最大值为2 1。(三)研究方法不同指标对系统的作用程度不同,需要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目前,常用的权重分析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AH 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等。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能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适合对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本研

17、究采用熵权法来确定高技能人才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的各项指标权重,根据TO P S I S计算综合评价值及各省份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三、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实证分析(一)耦合协调度的计算1.确定高技能人才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的各项指标权重。本研究一是利用熵权法计算第i个样本第j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pi j=xi jni=1xi j.二是计算信息熵,计算公式为:ej=-ni=1pi jl npi jl nn.如果pi j=0,则定义l i mpi j0pi jl npi j=0.三是计算权重,计算公式为:Wj=(1-ej)mi=1(1-ej).2.计算综合评价值。本研究一

18、是构建加权决策矩阵,计算公式为:V=WjXi j.二是确定指标的正负理想解。其中,正理想解的公式为:V+=m a xvi j|j=1,2,m;负理想 解 的 计 算 公 式 为:V-=m a xvi j|j=1,2,m.三是计算欧式距离。各评价对象到正理想解的距离的计算公式为:D+=mj=1(Vi j-V+j)2;各评价对象到负理想解的距离的计算公式为:D-=mj=1(Vi j-V-j)2.四是计算贴近度,计算公式为:Ci=D-D+D-.结合上述计算,本研究进一步将高技能人才和产业结构综合评价值记为Ca和Cb。其中,Ca=D-aD+a+D-a;Cb=D-bD+b+D-b.3.耦合协调度模型。借

19、鉴物理学方法,本研究用耦合协调度来测算高技能人才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的协调程度,其模型表达式为:D=CT.C=CaCbCa+Cb22;T=Ca+Cb.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D值越大,说明系统之间耦合协调程度越高,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如表3所示;C为耦合度,C值越大,说明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越好;Ca和Cb分别表示高技能人才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的综合评价值;T为高技能人才系统与产业结构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为待定系数,分别表示高技能人才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的重要程度,由于二者同等重要,故本研究取=0.5。表3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等级D程度10.0 0 00.0 9 9极度失调20.1 0 00.1

20、9 9严重失调30.2 0 00.2 9 9中度失调40.3 0 00.3 9 9轻度失调50.4 0 00.4 9 9濒临失调15第4期蔡文伯,等 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续表)等级D程度60.5 0 00.5 9 9勉强协调70.6 0 00.6 9 9初级协调80.7 0 00.7 9 9中级协调90.8 0 00.8 9 9良好协调1 00.9 0 01.0 0 0优质协调通过上述计算,本研究得到了2 0 1 12 0 2 0年各省份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具体如表4所示。为更加直观地观察和比较各区域耦合协调度的变化,本研究使用折线图呈现东部、

21、中部、西部地区和全国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变化的均值(见图1)。表4 2 0 1 12 0 2 0年各省份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2 0 1 12 0 1 22 0 1 32 0 1 42 0 1 52 0 1 62 0 1 72 0 1 82 0 1 92 0 2 0北京0.5 5 80.5 9 60.6 7 60.6 4 80.5 9 00.6 4 10.6 0 00.5 1 90.5 5 10.5 2 8天津0.5 5 70.5 9 80.6 5 00.6 4 20.5 9 00.5 3 00.5 7 80.6 0 20.5 1 30.5 2 4河北0.3 8 70.3 6 30.3 8

22、 30.3 5 80.4 2 80.4 4 00.4 2 60.4 2 40.4 1 60.3 9 4山西0.3 5 40.4 0 50.4 0 00.4 0 90.4 0 60.5 0 80.4 1 60.4 2 10.3 7 50.3 1 4内蒙古0.3 2 00.4 1 90.4 4 90.4 7 90.4 3 80.4 4 30.4 3 40.3 9 70.4 1 60.4 2 1辽宁0.3 7 80.3 7 80.3 5 40.3 3 00.4 4 00.4 2 20.4 3 50.4 2 40.4 1 10.3 7 7吉林0.2 4 70.3 2 20.3 3 70.3 5 70.

23、3 6 10.2 9 50.3 1 80.3 0 70.2 9 70.2 9 4黑龙江0.3 7 90.4 1 90.4 4 10.4 2 00.3 6 70.3 7 60.3 5 50.3 5 00.3 0 70.2 4 9上海0.5 2 70.5 2 70.5 3 10.5 5 40.5 6 00.5 5 00.5 3 30.5 4 40.5 2 10.5 3 8江苏0.5 9 50.6 7 30.6 8 00.7 0 90.6 7 40.7 2 10.7 1 80.7 0 80.7 0 60.7 0 3浙江0.5 2 30.5 6 50.6 2 10.6 8 80.6 9 50.6 8

24、30.7 0 40.6 9 90.7 2 60.7 2 8安徽0.3 6 20.3 9 10.4 1 80.4 3 70.4 4 60.4 7 30.4 1 80.4 7 40.4 8 40.5 2 9福建0.4 1 40.4 5 50.4 7 20.4 6 80.4 9 40.4 8 70.4 7 00.4 7 20.4 4 10.4 4 9江西0.2 9 30.3 1 70.3 3 80.3 4 50.3 4 00.3 3 30.3 3 80.3 6 90.4 2 10.3 7 7山东0.5 4 00.5 5 60.5 8 90.6 3 00.6 3 10.6 6 60.6 2 50.5

25、7 30.5 0 90.6 1 8河南0.3 5 30.3 9 70.4 1 00.4 3 40.4 2 90.4 1 60.4 4 10.4 5 60.4 6 10.4 6 5湖北0.4 0 50.5 5 90.4 5 60.6 2 40.6 1 20.5 2 40.5 2 10.4 6 20.5 0 30.5 8 6湖南0.3 3 70.3 6 70.3 8 90.4 0 90.4 2 90.4 3 40.4 7 70.4 3 00.4 5 50.3 4 0广东0.5 5 80.5 8 70.6 1 80.6 3 00.6 3 80.6 4 60.6 3 90.6 5 70.7 0 60.

26、5 7 8广西0.2 5 30.2 8 50.3 0 60.3 0 20.3 0 70.2 9 10.2 7 40.2 6 30.2 7 10.2 8 1海南0.2 5 90.2 7 70.2 5 60.2 5 90.2 6 50.2 3 60.2 5 80.2 5 00.2 6 50.2 5 5重庆0.3 6 10.3 5 90.3 7 40.3 9 30.3 7 70.4 1 20.4 0 60.3 9 00.4 1 30.3 3 2四川0.2 0 80.2 6 90.2 8 10.3 3 50.3 6 90.4 0 90.4 6 40.5 2 40.4 8 30.3 8 0贵州0.2 1

27、 10.2 4 50.2 4 90.2 9 70.2 7 90.3 0 90.3 2 30.3 3 50.3 3 50.3 5 0云南0.2 3 80.2 5 90.3 0 80.2 9 40.3 3 30.3 3 30.3 6 70.3 6 60.4 3 90.3 9 5陕西0.3 3 00.3 6 80.3 9 80.4 2 40.4 3 00.4 3 90.4 3 90.4 5 30.4 9 80.4 5 8甘肃0.1 5 70.2 2 80.2 6 10.2 2 40.2 7 10.2 3 80.2 0 70.2 3 20.2 8 10.2 5 9青海0.1 9 20.1 9 90.2

28、 0 60.2 0 70.2 1 60.2 5 90.2 4 20.2 7 30.2 5 70.1 9 5宁夏0.2 8 20.3 0 00.3 1 80.3 3 80.3 0 40.2 9 90.3 0 90.3 2 20.3 0 90.3 4 3新疆0.2 9 90.3 9 70.4 2 80.4 0 90.3 7 00.3 8 40.3 9 20.4 2 20.3 8 50.3 5 5东部均值0.4 8 10.5 0 70.5 3 00.5 3 80.5 4 60.5 4 70.5 4 40.5 3 40.5 2 40.5 1 7中部均值0.3 4 10.3 9 70.3 9 90.4

29、2 90.4 2 40.4 2 00.4 1 10.4 0 90.4 1 30.3 9 4西部均值0.2 5 90.3 0 30.3 2 50.3 3 70.3 3 60.3 4 70.3 5 10.3 6 20.3 7 20.3 4 3全国均值0.3 6 30.4 0 30.4 2 00.4 3 50.4 3 60.4 4 00.4 3 80.4 3 70.4 3 90.4 2 125 第1 7卷图1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全国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二)耦合协调度分析1.整体分析。由表4可知,2 0 1 12 0 2 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有小幅上升,但水平整体不高,耦

30、合协调度在0.5以下的样本共有2 2 0个,比例高达7 3.3%,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调状态,且处于失调状态的地区以中西部地区为主,东部地区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虽均有小幅上升,但并非平稳上升趋势,呈现先上涨后回落的变化趋势,说明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处在不断地尝试和变化中,还未达到稳定状态。各地区耦合协调度跨度在0.1 5 70.7 2 8,涉及7种耦合协调类型。其中,最低值出现在2 0 1 1年的甘肃,最高值出现在2 0 2 0年的浙江,耦合协调度差距较大。分地区 来 看,东 部 地 区 的 耦 合 协 调 度 均 值 为0.5 2 7,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中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

31、值为0.4 0 4,处于濒临失调状态;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3 3 4,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从整体发展趋势上可知,我国各省份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特征。这说明我国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不同地区差距较大。2.时间演变分析。虽然2 0 1 12 0 2 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小幅上升状态,但仍有部分省份有所下降。耦合协调度出现下降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山西、辽 宁、黑 龙 江、海 南 和 重 庆,占 比 为2 3.3%。其中,黑龙江的下降幅度最大,是唯一一个下降绝对值超过0.1 0 0的省份。黑龙江的耦合协调度由2 0

32、 1 1年的0.3 7 9下降至2 0 2 0年的0.2 4 9,降幅为3 4.3%,耦合协调度等级由轻度失调转为中度失调。结合耦合系统的综合评价值来看,黑龙江耦合协调度出现下降的原因是地区产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后有所发展,但高技能人才系统的综合评价值急剧下降。黑龙江高技能人才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由2 0 1 1年的0.2 3 9下降至2 0 2 0年的0.0 2 7,产业结构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由2 0 1 1年的0.1 1 9上升至2 0 2 0年的0.1 3 2。实际上,高技能人才系统综合评价值出现下降的情况不仅仅存在于黑龙江,其他地区也有此类情况出现。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2 0 1

33、12 0 2 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2 0 0 0年至今,有关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统领性文件虽较多,但具体政策却较为缺乏,并且在政策的执行上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在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中,还存在着政策供给滞后现象,政策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从而导致高技能人才发展规模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1 5。这可能导致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成效,影响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薪酬不高,年收入分配制度不能发挥导向作用1 6,与高技能人才生活成本不匹配的薪资水平可能会引起各地区已有高技能人才的流失。耦合协调度上升的省份中,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

34、、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实现了跨越。除江苏、浙江和安徽耦合协调度跨越了两个等级之外,其余省份均跨越了一个等级。从耦合协调度的增长幅度来看,排名前 三 的 省 份 分 别 是 四 川(8 2.6 9%)、云 南(6 5.9 7%)、贵州(6 5.8 8%),均为西部地区。需要说明的是,此类地区增幅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耦合协调度的基数小,均在0.2 0 0左右,这三个省份耦合协调度的绝对值变化分别为0.1 7 2、0.1 5 7和0.1 3 9。虽然绝对值变化较大,但这三个省份并不全是绝对值变化排名前三的省份。绝对值变化排名前三的省份是浙江、湖北和四川,变化值分别是0.2

35、 0 5、0.1 8 1和0.1 7 2。此外,绝对值增长超过0.1 0 0的省份还有内蒙古、江苏、河南、陕西和甘肃。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来看,2 0 1 9年以前各省份变化趋势大相径庭,但在2 0 1 92 0 2 0年,绝大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均35第4期蔡文伯,等 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出现了明显下降,这很可能与2 0 1 9年底暴发的新冠疫情有关。受新冠疫情影响,各类证书、技能考试时间不断延迟,部分产业也处于停工停产状态,这导致获高级技工和技师证书的人数减少,产业停滞不前,对高技能人才规模扩大和产业发展均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导致两个系统的耦

36、合协调水平大幅下降。3.空间差异分析。由于地区经济条件、教育水平、政策措施等要素差异较大,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也会存在差异。结合表4和图1发现,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常年低于全国均值。在2 0 2 0年时,东部地区已经达到勉强协调状态,而中西部地区还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地区差异非常明显。从耦合协调度的增长值来看,西部地区增长最多,增长了0.0 8 4;中部地区增长了0.0 5 3;东部地区仅增长了0.0 3 6。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长期处于较低状态,提升相对容易。东部地区的耦合协

37、调度相对较高,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快速提升,需要两个系统持续不断地共同发力与积极配合,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具体到各省份来看,耦合协调度一直位于前列的省份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这些地区十年间耦合协调度均从未低于0.5 0 0,长期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上水平,说明这些地区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较好。可能的原因是上述地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经济优势明显,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促进了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但东部地区也仅仅只是处于最低的协调水平,高技能人才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与产业结构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

38、距。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现有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与产业结构需求还不匹配。耦合协调度不高的省份包括广西、海南、甘肃和青海,其耦合协调度常年低于0.3 0 0,处于比较严重的失调状态。主要原因是此类地区以西部地区为主,经济优势不明显,发展较为落后,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导致高技能人才系统的综合评价值较低。另外,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第一、第二产业占G D P的比重较高1 7,产业结构不合理,现有的经济条件与人才储备均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了产业结构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两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均不高导致了耦合协调值较低,耦合协调度长期处于较低状态。(三)

39、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1.模型设定。耦合协调度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不高。本研究选取影响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因素主要来自耦合子系统本身,因此,本研究从耦合协调系统内部确定核心解释变量,即从高技能人才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中分别选取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从耦合协调系统外部选择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产生影响的次要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由于耦合协调模型的测算结果是0,1 的非负随机变量,不满足线性回归(O L S)中被解释变量呈正态性分布的假设。因此,本研究选取T o b i t模型建构回归方程:Yi t=+1I F

40、i t+2E Fi t+i t.方程中,Yi t表示2 0 1 12 0 2 0年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i和t分别代表省份和年份;I F为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核心解释变量,包括高技能人才数量(W1)、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W2)、产业结构合理化(W3)和产业结构高级化(W4);E F为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发展水平(l nC1)、对外开放水平(C2)、政府干预程度(C3)、技术创新水平(C4)和人力资本水平(C5);i t为随机误差项;、1、2为各变量系数。2.变量说明。一是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由前文测算所得。二是核心解释变量。本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为高技能人才数

41、量、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由于高45 第1 7卷技能人才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均对耦合协调度产生影响,本研究分别从两个系统选取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高技能人才系统方面,高技能人才数量及其占就业人口比重反映了高技能人才的供给规模和结构,制约着产业发展,是影响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系统方面,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我国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亟须形成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才结构1 8。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和高级化水平反映了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不同产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就业结构,而高技能人才的就业结

42、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程度也会影响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由获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证书人数之和计算所得;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由当年高技能人才数量与就业人数之比计算所得;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参考干春晖等人的研究进行测算1 9。产业结构高级化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计算公式为:T L=ni=1YiYl nYiLi/YL.公式中,Y表示产值;L表示就业;i表示产业;n表示产业部门数。三是控制变量。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政府干预程度、技术创新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展会影响人才流动和产业结构变化,本研究选用人均实

43、际G D P的对数来衡量。对外开放水平反映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程度,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进步提供了途径,有利于二者协调发展,本研究采用各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 D P比重来衡量。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政府干预特征2 0,会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故本研究选用各地区地方财政支出占G D P比重来衡量政府干预程度。技术创新水平反映了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是影响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各地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项专利的年授权总数来衡量。人力资本是产业发展中重要的投入要素,尤其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本研究采用各地区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

44、占六岁以上人口数比来衡量。3.回归分析。本研究将以上所有变量带入回归方程,使用S t a t a1 6.0进行T o b i t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5 2 0 1 12 0 2 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T o b i t回归结果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标准误t值P值W15.4 5 e-0 7*5.2 1 e-0 81 0.4 70.0 0 0W21 8.5 6 4*1.9 7 19.4 20.0 0 0W30.0 0 40.0 1 90.2 20.8 2 6W4-0.0 1 0*0.0 0 5-1.9 60.0 5 0L nC10.0 8 9*0.0 1 09.1 20.0

45、0 0C20.0 0 30.0 1 10.2 60.7 9 1C3-0.2 0 9*0.0 2 6-8.0 20.0 0 0C43.2 8 e-0 7*3.3 2 e-0 89.8 90.0 0 0C50.3 7 2*0.0 7 15.2 40.0 0 0c o n s-0.6 3 3*0.1 0 3-6.1 30.0 0 0L Rc h i2(1 8)8 1 8.6 7P s e u d oR2-2.2 4 1P r o bc h i20.0 0 0注:*、*、*分别表示在0.0 1、0.0 5、0.1 0水平上显著。由表5可知,本研究选取的9个变量中,除产业结构合理化(W3)、对外开放水平

46、(C2)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余7个影响因素均至少在5%的统计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本研究选取的各变量对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具有重要影响。核心解释变量中,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W2)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最大,是促进两个系统耦合协调最为关键的因素。我国应牢牢把握这一关键因素,着力发展技工教育,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优化高技能人才结构,促进高技能人才和产业结构的融合协同发展。高技能人才数量(W1)同样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相对较小。这是因为整体上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较为缺乏,且高技能人才的省际分布不均衡,会出现高技能人才55第4期蔡文伯,等 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

47、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数量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效应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故整体上高技能人才数量对耦合协调度仅表现出了轻微的促进作用。如东部地区具有强大的经济优势,吸引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对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会造成高技能人才流失,高技能人才数量的减少可能会阻碍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W3)的回归系数为正,对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这说明该促进作用尚不稳定,可能是因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高级化(W4)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 度 的 影 响 显 著 为 负,即 产 业 结 构 越 高

48、级,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越不协调。这是因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更高,而高技能人才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4,现有高技能人才的结构和规模无法完全满足产业结构的需求。因此,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提升,高技能人才与产业供需逐渐失衡,进而表现出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负向影响。控制变量中,除对外开放水平(C2)以外,其他变量对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有显著影响。政府干预程度(C3)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政府干预会对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产生负向影响。可能的解释是近几年,我国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干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结构在迅速优化,高技能人才较难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从而

49、导致了二者的不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水平(l nC1)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对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产生正向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越大,同时也就越能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对外开放水平(C2)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说明其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促进作用不稳定。对外开放水平反映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往来情况。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开放会带动与贸易有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对外开放也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短期内无法

50、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显现。技术创新水平(C4)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虽然该系数相对较小,但技术创新水平在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推动作用2 1。技术创新水平越高,意味着产业整体技术也会相应提高,就越能有效促进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从侧面反映出高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高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服务现代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