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639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第5 9卷2 0 2 3年第5期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w e s 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V o l.5 9 2 0 2 3 N o.5 D O I:1 0.1 6 7 8 3/j.c n k i.n w n u z.2 0 2 3.0 5.0 1 8收稿日期:2 0 2 2 1 1 0 5;修改稿收到日期:2 0 2 3 0 4 2 0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资助项目(2 0 Y B 1 0 6);甘肃省教育厅2

2、0 2 3年高校产业支撑计划项目(2 0 2 3 C Y Z C-7 3)作者简介:何瑛(1 9 7 6),女,甘肃天水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旅游.E m a i l:1 1 4 1 3 2 0 7 0 1q q.c o m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何 瑛(兰州文理学院 旅游学院,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摘要:历史文化是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线索,甘肃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肩负着传承保护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研究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通过G I S空间分析技

3、术研究了2 9 6 9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分布结构层级分明,以传统技艺为主,民俗和传统美术次之;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点状镶嵌、圈状集聚的特征,以临夏、平凉高密度聚集区为核心向外辐射为聚集趋势逐渐递减的5个圈层,甘肃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集聚明显,西部地区分布较少;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空间格局受到地形地貌、气候因素和人口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空间分析技术中图分类号:F 5 9 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1-9 8 8(2 0 2 3)0 5-0 1 1

4、6-1 1G e o g r a p h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a f f e c t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t h e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HE Y i n g(C o l l e g e o f T o u r i s m,L a n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 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L a n z h

5、o u 7 3 0 0 0 0,G a n s u,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c u l t u r e l e f t b y h i s t o r y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c l u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u m a n s o c i e t y.A s a p r o v i n c e w i t h l a r g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r e s o u r c e s,G a

6、n s u s h o u l d e r s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t a s k o f i n h e r i t i n g,p r o t e c t i n g a n d c a r r y i n g f o r w a r d t h e e x c e l l e n t c u l t u r e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n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a f f e c

7、t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t h e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i n G a n s u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w a y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l e v e l o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D a t a f r o m 2 9 6 9 i t e m s

8、c o n c e r n i n g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a r e c o l l e c t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g e o g r a p h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y s t e m.T h i s s t u d y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t r u c t

9、u r e o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p r o j e c t s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i s h i e r a r c h i c a l,m a i n l y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k i l l s,f o l l o w e d b y f o l k c u s t o m s a n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r t;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10、n o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i s u n e v e n,w i t h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o i n t m o s a i c a n d c i r c l e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L i n x i a a n d P i n g l i a n g a r e h i g h-d e n s i t y a g g r e g a t i

11、o n a r e a s a s t h e c o r e,a n d t h e o u t w a r d r a d i a t i o n i s t h e f i v e c i r c l e l a y e r s w i t h a d e c r e a s i n g a g g r e g a t i o n t r e n d.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i n t h e c e n t r a l,e a s t e r n a n d s o u t h e r n r e g i o n s o f G a n s u

12、i s o b v i o u s,a n d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n t h e w e s t e r n r e g i o n i s l e s s;t h e o v e r a l l s p a t i a l p a t t e r n o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i s i n f l u e n c e d b y v a r i o u s f a c t o r s s u c h

13、a s t e r r a i n,c l i m a t e,a n d p o p u l a t i o n d i s t r i b u t i o n.K e y w o r d s: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f f e c t i n g f a c t o r;s p a t i a l a n a l y s i s t e c h n o l o g y611 2 0 2 3年第5期 何 瑛: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

14、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2 0 2 3 N o.5G e o g r a p h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a f f e c t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t h e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生活现代化潮流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遭受前所未有的文化震荡冲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

15、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无论是政府保护非遗政策还是学术研究方面都不断向纵深发展.众多专家学者对非遗保护传承、旅游开发利用

16、、资源数字化产业化等方面展开研究2-1 1.不少学者就不同空间尺度的非遗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做了研究1 2-1 6,但主要集中在云南省、河南省、山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 7-2 1.甘肃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分布着大量非遗.作为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非遗工作得到高度重视.截至2 0 2 1年底,甘肃省印发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7项省级非遗保护相关文件,自2 0 0 6年第一批名录入选开始,已成功申报五批国家级非遗,其中甘肃甘南藏戏、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等3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甘肃省已构建了省、市、县三级非遗

17、名录申报、审核体系.文中通过收集整理甘肃省最新的非遗数据资料,分析其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旨在为甘肃省非遗系统化挖掘、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本研究区域为甘肃省全境.2 0 2 1年5月2 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 8 5项),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了4批省级非遗代表项目名录和扩展名录.根据国务院建立的国家、省、市和县非遗名录体系,笔者梳理了甘肃省非遗的数据.为了确保数据的严谨性,本研究选择已正式公布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级名录数据对甘肃省的非遗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其中,国家级(包括扩展项目)项目数据主要来自中国非

18、物质文化遗产网,省级、市级数据均来源于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统计数据2 2(截至2 0 2 2年6月).1.2 研究方法1.2.1 数理统计 研究利用E x c e l的数据统计功能对甘肃省非遗类型、级别等基本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其总体特征.利用 A r c G I S P r o的核密度分析工具测度甘肃省国家、省和市三级非遗点要素分布特征.利用区位熵测度甘肃省不同类型非遗的空间集中程度.1.2.2 空间分析 1)最邻近指数将甘肃省各级各类非遗项目在地理空间上抽象为点状要素,利用最邻近指数对非遗点数据进行空间模式分析.最近邻距离指数I是通过比较计算最近邻非遗项目两两间的平均距离,并将其与随机分布

19、模式中的平均距离进行比较来分析偏离随机分布的程度,其计算式为2 3I=Ni=1di jN0.5AN,(1)其中,di j为任一非遗项目与其最近邻非遗项目的距离;N为非遗总数;A为研究区域总面积.2)区位熵利用区位熵对甘肃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以测度不同类型非遗的集中程度.计算式为2 4Qi j=(Gi j/Gj)/(Gi/G)(2)其中,i为非遗类型;j为地区样本;Qi j为j地区i非遗的区位熵;Gi j为j地区i非遗的得分值;Gj为 j地区的各种类型非遗的得分值;Gi为全省i非遗的得分值;G为全省非遗的得分值.3)核密度估计采用核密度法来测量空间聚集程度.核密度估计的定义为:设点

20、集X1,Xn是当作从密度函711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第5 9卷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w e s 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V o l.5 9 数为g的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估计g在某点x处的g(x).通常用R o s e n b l a t t-P a r z e n核估计,计算式为2 3g(x)=1n hni=1kx-xih ,其中,k为核函数;h0为带宽;(x-xi)表示估值点x到事件xi处的距离.2 研究结果与讨论2.1 甘肃非遗的类型

21、结构特征截至2 0 2 2年,本研究整理收集到权威机构发布的甘肃省国家、省和市三级非遗项目共计2 9 6 9项.具体如表1所示.全省非遗项目数量与级别之间为负相关,呈金字塔形分布,即非遗项目级别越高数量越少.数量庞大的地市级非遗项目显示出甘肃是非遗资源的富矿区,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已有的地市级项目并积极开展更高级别非遗名录申报,形成“申报保护利用再申报”良性循环的局面,应该成为各地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表1 甘肃省不同级别的非遗数量T a b 1 N u m b e r o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a td i f

22、 f e r e n t l e v e l s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非遗项目级别数量/项比例国家级8 32.8 0%省级4 9 31 6.6 0%市级2 3 9 38 0.6 0%总计2 9 6 91 0 0.0 0%2 0 0 6 年国务院公布 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将我国非遗划分为1 0大门类,2 0 0 8年对其中5个门类的名称进行调整,并沿用至今.调整后的1 0大门类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图1).本研究以国家认定的1 0种非遗类型对甘肃省

23、各级各类非遗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甘肃省不同类别非遗项目的数量差异,可以将非遗类型结构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的传统技艺(7 1 2 项)是所有类型中数量最多的,约占总数量 2 3.9 8%;第二等级是民俗(5 6 6 项)和传统美术项目(4 0 4项),分别占总量的 1 9.0 6%和 1 3.6 1%;第三等级是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民间文学,项目数量为2 8 9项、2 7 1项和2 6 8项,分别占总量的表2 甘肃省不同级别各类型非遗数量T a b 2 N u m b e r o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24、e o f d i f f e r e n tl e v e l s a n d t y p e s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国家级省级市级合计/项比例/%传统戏剧1 13 91 1 81 6 85.6 6传统美术87 13 2 54 0 41 3.6 1传统音乐1 25 52 0 42 7 19.1 3传统技艺1 21 1 35 8 77 1 22 3.9 8传统舞蹈1 15 62 2 22 8 99.7 3民俗1 26 44 9 05 6 61 9.0 6传统医药21 64 36 12.0 5曲艺72 55 99 13.0 7民间文学73 52 2 62

25、6 89.0 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1 91 1 91 3 94.6 8合计(项)8 34 9 3 2 3 9 3 2 9 6 9 1 0 0.0 0图1 甘肃省非遗类型结构图F i g 1 S t r u c t u r a l m a p o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t y p e s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9.7 3%,9.1 3%和9.0 3%;第四等级为传统戏剧(1 6 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 3 9项)、曲艺(9 1项)和传统医药(6 1项),各占总量的

26、5.6 6%,4.6 8%,3.0 7%和2.0 5%.其类型数量结构特征表现为:传统技艺项目的数量最多,民俗次之.传统技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到园林宫殿、道路桥梁的建设,传统工艺几乎融入了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甘肃地处相对封闭的西北内陆省份,在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中社会生产方式较为稳定,更新迭代缓慢,因此,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数量最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全省常住人口中有5 4个少数民族,其中保安族、裕固族和东乡族是甘肃特有的3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811 2 0 2 3年第5期 何 瑛: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

27、影响因素研究 2 0 2 3 N o.5G e o g r a p h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a f f e c t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t h e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史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融合互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具有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艺术基因,在民族众多的甘肃省,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民间文学等非遗类项目数量多,品位高,例如甘南藏族自

28、治州的甘南藏戏、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甘肃花儿都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享有甘肃省世界级“非遗”的盛誉.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和传统医药等类非遗项目在全省非遗项目中占比偏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传统体育、民间游艺等项目长期浸润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对它们的关注较少,没有当作文化遗产进行整理挖掘;二是对传统戏曲、传统医药项目重视不够、保护不到位,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缺乏兴趣,加上这些项目技术难度大,往往后继乏人,发展动力不足.2.2 甘肃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2.2.1 宏观集聚特征 利用A r c G I S P r o软件的a v e r a

29、g e n e a r e s t n e i g h b o r工具计算出甘肃省各类非遗的最近邻指数如表3所示.一般认为,I0.5为聚集分布,I1.5为均匀分布,0.5I0.8为聚集随机分布,0.8I1.2 为随机分布,1.2I1.5 则为随机离散分布2 5.由表3可知,甘肃省非遗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凝聚性.从类型来看,甘肃所有非遗类型均呈现出聚集随机的分布模式,其中曲艺类非遗项目聚集性最强,I指数为0.5 8 6 8;民俗类非遗项目的聚集性最弱,I指数为0.6 9 5 9.总体而言,甘肃省非遗项目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性,但不同类型项目的集聚程度又不尽相同,民俗类、传统戏剧类、传统

30、音乐类、传统技艺类非遗在地域上具有相对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全省分布的范围较广,各地均有相应的非遗项目分布;而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类型非遗项目主要集聚在少部分地区.表3 甘肃非遗最近邻距离指数 T a b 3 N e a r e s t n e i g h b o r d i s t a n c e i n d e x o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e h e r i t a g e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类别平均最近邻距离/k m期望最近邻距离/k mIZ值P值分布类型传统戏剧3 04 30.6

31、 9 2 0-7.6 3 7 70.0 0 0 0聚集随机传统美术1 62 70.6 2 0 9-1 5.8 6 9 00.0 0 0 0聚集随机传统音乐2 43 50.6 9 0 9-9.6 9 9 60.0 0 0 0聚集随机传统技艺1 42 20.6 8 2 9-1 9.7 3 1 00.0 0 0 0聚集随机传统舞蹈2 23 30.6 7 1 1-1 0.6 6 0 30.0 0 0 0聚集随机民俗1 62 40.6 9 5 9-1 6.1 3 4 80.0 0 0 0聚集随机传统医药4 46 50.6 0 3 1-4.8 4 3 50.0 0 0 0聚集随机曲艺3 45 50.5 8

32、 6 8-6.8 7 9 70.0 0 0 0聚集随机民间文学2 43 50.6 4 4 6-9.4 8 9 10.0 0 0 0聚集随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 64 20.6 2 5 0-8.4 2 8 60.0 0 0 0聚集随机2.2.2 市域分布特征 1)密度特征分析从区域空间角度分析非遗的密度,表明甘肃省不同区域的非遗密度具有差异.从行政市域角度来看,全省各市(州)非遗分布的数量不平衡,如表4所示.酒泉市各级别非遗项目总数达到4 1 1项,甘南州拥有4 0 1 项,定西市3 6 5项;其次是平凉有 2 6 0项,陇南有2 5 8项,天水市有2 1 5项,而张掖市、临夏州、白银市、兰州

33、市、武威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分别拥有1 8 4,1 6 9,1 5 5,1 5 0,1 2 5,6 2,3 9 项.从行政市域密度分布角度分析,1 4个地州市的平均密度为 6 9.4 2项(万k m2)-1,在平均值以上的达 1 0 个,其中以嘉峪关的平均密度 3 1 8.3 7项(万k m2)-1最高,而庆阳、张掖、武威和酒泉4个市均位于平均值以下.总体而言,行政市域非遗数量和密度成正比,但由于省内行政市域面积差异很大,敦煌、嘉峪关两个城市非遗数量和密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如图2所示.酒泉市的非遗数量是全省最多的,但其土地面积占甘肃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3 9.4 1%),因此,非遗的市域平

34、均密度2 4.5 1项(万k m2)-1,是全省最低的.相反,嘉峪关市的非遗数量是全省最少的,但因其土地面积只有0.1 2万k m2,非遗的市域平均密度却是全省最高的.911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第5 9卷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w e s 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V o l.5 9 表4 甘肃省非遗行政市域分布T a b 4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35、 r a l h e r i t a g e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c i t i e s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市域国家级数量/项比例/%省级数量/项比例/%市级数量/项比例/%面积/万k m2密度项/万k m2白银市22.4 12 14.2 61 3 25.5 22.0 0 9 97 7.1 2定西市1 01 2.0 54 99.9 43 0 91 2.9 11.9 6 3 01 8 7.4 7甘南州1 31 5.6 64 99.9 43 4 41 4.3 83.6 7 7 41 1 0.4 0金昌市11.2 11 22

36、.4 34 92.0 50.7 6 2 58 1.3 1酒泉市67.2 34 59.1 33 6 11 5.0 91 6.7 6 9 62 4.5 7兰州市89.6 45 31 0.7 59 03.7 61.3 2 0 01 1 4.3 9临夏州1 11 3.2 52 85.6 81 3 05.4 30.8 0 2 12 1 0.7 0陇南市56.0 24 38.7 22 1 28.8 62.7 8 8 59 3.2 4平凉市33.6 12 95.8 82 2 89.5 31.1 1 2 12 3 3.7 9庆阳市56.0 23 97.9 11 1 64.8 52.7 1 0 75 9.0 3

37、天水市89.6 45 01 0.1 41 5 76.5 61.4 2 7 31 5 0.6 3武威市67.2 33 57.1 08 63.5 93.2 4 0 33 8.1 9张掖市56.0 23 36.6 91 4 76.1 43.8 4 6 84 8.0 9嘉峪关市00.0 071.4 23 21.3 40.1 2 2 53 1 8.3 7合计(项)8 31 0 0.0 04 9 31 0 0.0 02 3 9 31 0 0.0 04 2.5 5 2 76 9.7 5图2 甘肃省行政市域非遗数量和密度F i g 2 Q u a n t i t y a n d d e n s i t y o

38、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i n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c i t i e s o f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2)区位熵分析以甘肃省1 4个市(州)非遗分布数据为中观研究对象.非遗保护级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遗保护现状水平,本研究依据非遗项目级别对其赋值,其中,国家级非遗赋值4,省级2,市级1,经计算得出甘肃省1 4个市(州)1 0 种不同类型的非遗区位熵如表5所示.根据行政市域各类型非遗项目区位熵值的方差,各个市(州)在民俗、传统音乐和传统技艺类型区

39、位熵值差别不大,3 种类型的非遗在市域空间尺度上分布较为均衡,反映出甘肃各地均具有数量较多的不同特色的民俗、传统音乐和传统技艺类型的非遗分布.传统医药、曲艺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型的区位熵差异则很显著,这3种类型的非遗项目呈现表5 甘肃省非遗的区位熵T a b 5 T h e l o c a t i o n e n t r o p y o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类型白银定西甘南金昌酒泉兰州临夏陇南平凉庆阳天水武威张掖嘉峪关传统戏剧1.0 21.0 70

40、.4 71.6 01.0 71.6 90.4 01.2 61.3 41.2 90.8 01.3 70.6 60.0 0传统美术1.4 30.9 30.9 00.5 80.9 10.5 20.5 51.0 01.5 91.6 61.1 00.6 21.0 21.1 3传统音乐1.3 00.7 41.0 60.5 40.6 10.5 40.8 11.4 90.9 31.5 41.2 81.1 51.2 40.6 7传统技艺0.7 81.4 50.7 31.0 70.6 61.0 21.2 81.0 61.0 00.8 91.2 70.8 60.8 41.9 7传统舞蹈1.4 00.8 41.1 9

41、0.6 41.6 71.5 50.8 50.9 00.2 60.5 00.7 80.8 70.8 80.8 5民俗1.2 20.9 21.1 51.8 71.1 40.8 00.9 61.0 80.8 40.7 00.6 90.8 91.2 60.4 8传统医药0.7 51.4 21.1 90.0 00.8 61.7 90.7 90.2 81.0 60.6 30.6 31.7 61.3 60.0 0曲艺0.3 00.3 01.1 01.0 60.5 72.0 22.5 91.1 11.0 00.3 81.5 91.8 10.2 30.0 0民间文学0.3 10.9 51.0 90.7 41.7

42、 10.8 00.9 00.5 80.7 31.5 00.4 41.6 50.9 31.4 9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0.3 80.4 72.0 10.3 00.6 81.0 11.7 00.2 21.7 00.0 01.5 10.3 81.5 80.5 0021 2 0 2 3年第5期 何 瑛: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2 0 2 3 N o.5G e o g r a p h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a f f e c t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t h e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43、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出相对集中的分布态势,如图3所示.传统医药类主要集中于兰州、武威.兰州作为省会城市拥有优越的文化条件,武威自古以来就有中医药文化传统,曾出土国宝级文物汉代医简,区位熵领先于全省;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高度集中于临夏回族自治州,由于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传统不易被破坏.同时,能歌善舞是少数民族的特色图3 甘肃省3种非遗的集聚分布F i g 3 T h e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a n d d i s

44、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r e e 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s i t e s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之一,临夏回族聚居区拥有培育民间曲艺的广泛群众基础.拔腰、赛马、打炮嘎等丰富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成为临夏体育游艺类非遗项目生长的沃土.2.2.3 空间聚集 从图4可以看出,甘肃非遗的分布并不均衡,主要分布甘肃中部、东部和南部片区及河西走廊沿线主要城市,形成了 2个高密度核心区,2个次级密度核心区和若干小核心区域.2个高密度核心区中,一个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核

45、心,辐射甘南藏族自治州;另一个平凉为中心,辐射庆阳地区;2个次级密度核心区,其一是兰州,其二是定西.河西走廊沿线在敦煌和嘉峪关地区形成了一个小核心区.全省非遗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点状镶嵌、圈状集聚的特征.其中甘肃中部、东部和南部片区形成了以高密度聚集区为核心由内向外辐射,聚集趋势逐渐递减的五个圈层,这五个圈层基本覆盖了黄河干流沿线及以东的所有地区.这些地区是甘肃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由此可见,产生并传承于人们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非物质文化主要受到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非遗也随之向四周扩散,形成了由核心区域向外辐射状的圈层分布特征.同时,即便在人口较为稀疏

46、的地区,如果拥有集中的文化资源,也会形成非遗聚集的特殊现象.另外,地理环境因素也是影响非遗分布的重要原因,甘肃中、东和南部(黄河沿线及以东地区)由于地处黄河、渭河、泾河、洮河以及长江水系的白龙江、嘉陵江等冲积平川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为优越,人口聚集,经济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创新不断出现.加之甘肃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通道以及中原汉族和西部少数民族融合的区域,多样性图4 甘肃省非遗分布的核密度F i g 4 K e r n e l d e n s i t y o f t h e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eh e r i t a g e i n G a n s

47、 u P r o v i n c e121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第5 9卷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w e s 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V o l.5 9 的文化形态在这里兼容并蓄,拥有非物质文化产生、发展、分布广泛的地理条件.传统技艺和民俗是甘肃数量最多的两类非遗项目,在全省各市县均有分布,例如,国家级非遗项目,临夏的古建筑修复技艺、生铁冶铸技艺、东乡族擀毡技艺,定西的洮砚制作技艺和天水的雕漆技艺、天水丝毯织造等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传统技艺

48、和民俗是区域聚落民众生活方式的积累和沉淀,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会形成一种相互认同并会自觉维护并发展的生活方式.临夏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是甘肃两个民族自治州之一,这里生活着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4 2个民族.其中回、东乡、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定西、天水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农耕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临洮马家窑文化、秦安大地湾文化的留存就是证明.因此,在这一地区出现了传统技艺和民俗类非遗项目的高度聚集现象,如图5所示.图5 甘肃省传统技艺、民俗类非遗的热点分布F i g 5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h o t

49、s p o t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r a f t s a n df o l k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通常借助语言、文字、绘画、音乐和形体等表达,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类非遗项目源于生活,对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各类元素进行了抽象和夸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在甘肃的高密度聚集区仍主要分布在定西、天水、平凉等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分布的高密度聚集区位于酒泉

50、(肃州区)、嘉峪关一带,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虽然自然条件局限性较大,人口少,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在保持中华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和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最先完成了异质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升华,造就出辉煌灿烂敦煌的文化,如图6所示.甘肃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但种类数量并不均衡,其中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曲艺、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数量较少,高密度聚集地区主要分布在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图7所示.2.3 甘肃省非遗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空间的物质基础在塑造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为视角,将甘肃自然地理特征与各类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的聚集性特征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