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教育科学文摘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 期高考改革试点中家长对选科的认识及意向的调查分析黄晓玲,杨德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北京1 0 0 0 4 5复旦教育论坛2 0 2 2 年第5 期,约1 2 0 0 0 字理性选择。1.家长对高考改革的关注度较高,但实际了解程度偏低一方面,高考综合改革具有复杂性、周期性和长期性,从国家层面的整体设计到各省市试验时间的确定、试验方案的出台和实施节点不同;同时,由于改革试点时间紧、任务重,部分地区在相关实施细则上并未完全落实“三年早知道”原则,加之相关部门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的持续性、深人度不够,良好的社会理解和支持氛围有待形成,家长层面存在信息不对
2、称或信息缺失的情况。另一方面,家长投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加之信息获取渠道、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具体政策的了解、解读和把握存在差异。2.家长和孩子的选科意向、专业报考意向较为一致家长和孩子的选科意向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大学专业报考要求有所了解,对学科价值的认识与孩子类似,对孩子的学习和选择较为尊重;同时,家长和孩子的选择有了更多的文理交叉组合,体现出新高考所赋予的更大选择空间。在专业报考意向上,家长和孩子的意向较为一致,但家长相对更为“求稳”并看重专业的社会地位,尤其是一般校和农村校家长,通过对专业未来就业及社会地位、专业学习难易程度等的综合把握首选教育学,而
3、学生选择理学、医学和经济学的意向较为集中,学生的选择与当前高校专业改革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专业布局较为一致。从选科及专业报考依据看,家长把孩子的兴趣、学习能力及成绩放在首位,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和学习差异;其次是衡量课程难度、专业未来发展前景及学习要求,注重将孩子的潜能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孩子3.新高考赋予更多选择权,但家长的取向仍相对集中家长选科及专业报考意向背后的取向相对集中,且与家长学历、职业和家庭收人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是自我实现取向,即家长更为尊重孩子的兴趣、能力和自主选择等内在因素,选科及专业报考是为了更好的自我实现。孩子成绩优秀的家长,高学历、高收人家长,以及职业为企事业单位
4、管理人员,教育、医务、科研人员的家长,该取向更为明显。二是能力与现实平衡取向,即家长从孩子的学习能力、大学报考要求等实际出发,以成绩为主、兼顾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孩子成绩有待提高的家长和一般校家长,该取向较为突出。三是未来出路取向,即家长更多地考虑专业学习的难易程度、专业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地位等外在因素,“求稳”心态较为突出。部分孩子成绩有待提高的家长和农村校家长,该取向较为明显。调查结果同时也反映出学科兴趣和学业成绩仍然是影响选科的主要因素,并且选科也存在家庭和城乡、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与已有调研结果较为类似。4.家长和学生选择意向的趋利性特点仍较为突出家长和学生的趋利性选择客观存在且较为突出,城
5、乡差异、校际差异、家庭社会资本差异的影响仍不容忽视。一是部分学生避难就易,“弃理选文”。调查显示,学习成绩好、就读示范校的学生以及男生选择物理的比例较高,同时选科组合中理化生组合和“两理一文”的比例也较高;而成绩有待提高、就读一般校特别是农村校的学生以及女生选择政史地科目的比例较高,同时政史地组合和“两文一理”的比例也较高。这与示范校家长、孩子成绩较好的家长、男生家长,高学历、高收入家长,职业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教育、医务、科研人员的家长选择物理的43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 期教育科学文摘意向较为集中,其他家长选择比较分散的趋势类似。二是基于考试收益最大化进行趋利性选择。部分学生和家长在选
6、科时并非依据学习兴趣和潜能发展,而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选择难度较小和竞争较弱的科目,以取得最好的考试成绩,选科的功利性较为明显。学生选科不仅影响高考制度设计的预期效果和高校专业招生,也将影响高中学校的学科发展及办学定位,进而可能形成新的校际差异和区域差异。目前农村学校学生选科“泛文科化”现象明显存在,部分高中学校需重新审视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选科的功利化也带来对其他科目尤其是对选修课程的轻视,调查中学生和家长对选修课程的选择门数难以达到高中课程方案对选修学分的要求,学校选修课的开设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影响5.家长主要依赖学校获取信息,但家校社协同机制尚未形成家长较为信任学校,积极配合和支持
7、学校的工作,期待学校对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给予更多的反馈,并结合实际给予个性化指导;同时希望学校多组织和举办教育教学开放活动,为家长提供考试改革、学生辅导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学历和家庭收人相对较低的家长更为依赖学校,期待学校及老师给予更多帮助。访谈中家长对高考相关问题的关注和需求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选考科目赋分问题。家长担忧等级赋分可能因学科性质、命题难度、考试人数等差异造成高考分数的变动,从而形成新的不公平。二是选科背景下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体现扬长教育理念及减负取向,但家长也担心基础教育阶段过早的选科定向以及学生的功利或盲目选择影响其综合素质提升和未
8、来发展潜力。三是高校招生问题。高校专业招生指定选考科目主要依循学科逻辑,招生的实质还是“招分”,如何处理好学科发展与人的发展、考试分数与学生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仍是家长关注的问题。四是学段衔接问题。家长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高度关注,期待改革经过科学设计和论证,逐步试点、稳妥推进。针对家长的需求和重点关注问题,还需进一步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为家长提供支持。二1.政府推动高考综合改革在试点中持续优化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试点中稳步推进、持续优化并保持相对稳定也是家长的期盼。高考综合改革自2 0 1 4 年启动以来,已有五批省市进人试点,试点省市在选科模式、等级赋分、考试次数、时间
9、安排、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依据等方面结合实际不断调试,推动改革设计不断优化。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建立、立德树人机制完善过程中,高考改革需进一步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统一性的基础上突出针对性和差异性,拓展个性化的制度空间。就高中阶段而言,还需进一步协同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实施,突出教一学一考一评一招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段之间的衔接和贯通,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高校发挥在招生和育人中的重要导向作用首先,选科要求应突出学生中学知识素养和大学专业学习的关联度,引导学生专业兴趣的发展,尽量避免学生“避难就易”的投机行为和功利性选择。其次,重视综合评价和多元评价,探索高考分数、学业
10、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及高校考核结论、专业培养特色要求等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打破“唯分数”的录取标准。再次,在课程开发、学生指导、资源支持、信息共享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与高中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力度,加强学段衔接和贯通培养,3.高中依托高考综合改革推进育人方式改革高考综合改革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点领域,也是普通高中扭转片面应试倾向、推动育人方式改革的突破口。当前高中学校应坚持“考改”与“课改”协同,着眼时代新人培育、风格教师培养和学校特色发展,推进学校育人生态的系统变革。首先,加强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丰富课程供给,满足学生选科及综合素质提升需求。其次
11、,建立适应选课走班、共同体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组织管理机制,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三,探索针对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引导学生的去功利化选择,促进其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第四,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在基础性、通识性、群体性指导的基础上突出针对性、个别化指导,关照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4.家长提升认识并引导孩子理性面对选科选考高考改革中家长的角色和认识已逐步转变,作为“局内人”还需主动关注教育改革,做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首先,理性认识高考和高考改革。高考不但事关孩子发展、家庭幸福,也事关国家战略、社会福;高考是关联多个社会层面、
12、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国家人才选拔制度,高考改革具有复杂性、渐进性和周期性。家长需从整体性、发展性的角度认识改44中小学教育教育科学文摘2022年第4 期“双减”中的父母教育焦虑:表征、原因及其应对罗阳,刘雨航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西安7 1 0 0 6 2;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 0 0 2 4 1教育与经济2 0 2 2 年第5 期,约1 2 0 0 0 字“双减中父母教育焦虑的具体表征1.主体性层面:从普遍焦虑转向特殊焦虑在“双减”政策之下,应试教育的结构性压力有所缓解,普遍教育焦虑正在向特殊教育焦虑转型,父母的教育焦虑来源、焦虑对象和应对方式更加多样。
13、“双减”后父母教育焦虑主要来自家庭教育能力不足、课外培训压力、教育投资不足、升学压力、教育竞争、择校压力、校内教学质量不高,课后服务水平有限等多个方面。“双减”政策所指向的教育减负,在减轻家长压力的同时,使家长角色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主体性作用增强,家长将承担更多的主体性义务和责任。特殊焦虑的产生根源更多来自家长的主体性意识,同时,其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化。虽然“双减”政策旨在通过教育减负拓展素质教育的实践空间,但“应试教育”的成绩压力却并未消失,因此,普遍焦虑与特殊焦虑共同构成了“双减”政策下父母焦虑演化的“复合叙事”2.实践性层面:经济焦虑减少与教养焦虑增加“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所进行的治
14、理减轻了父母的教育经济压力和随之而来的焦虑,但父母在子女教育上从一种“外包式”的市场化路径转向一革方案与推进策略,为孩子提供发展方向上的引导和操作策略上的指导。其次,指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理性选择,学会自我负责。5.家校社协同优化高考改革的社会环境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需共同关注以下学生成长中的重点问题:一是如何开展有效的发展指导,帮助学生尝试生涯规划;二是如何开展个性化的学业指导,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学习;三是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提升,扭转片面应试倾向并减种“内生式”的主体化路径,需要在子女教育中承担更多新任务、新角色,也将面临更多新挑战3.价值性层面:应试焦虑与成长焦虑并存校内外的减
15、负措施,为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家庭教育的责任和重要性不断凸显。在规制转变和观念变迁之中,热衷于名校教育和校外补习的中国父母们逐渐在教育理念上有所反思,应试焦虑已然无法涵盖当前父母教育焦虑的全部,传统的应试焦虑逐渐与成长焦虑并存,共同在价值性层面影响着父母的教育选择。“双减中父母教育焦虑的原因分析1.教育政策变迁的不确定性“双减”政策的出台在客观上属于教育政策变迁的范畴,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现阶段“理性选择”过程正在遭遇教育政策变迁的“不确定性”挑战:一是政策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双减”作为新出台的教育政策,家长们对双减”政策内涵、目标和具体措施的认知和理解需要过程。此外,“双
16、减”政策的各地方行动方案更是尚在建构之中且不同区域之间的异质性程度较强。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对双减”政策的理解不够深人甚至有所误解,这限制着“理性选择”的认知基础。二是父母对政策的认识也具有不确定性,现实情境中的自主判断能力参差不齐,政策少其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四是如何获取高考相关信息,更好地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依据。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在传播教育新理念、提供教育改革咨询以及学生发展指导方面,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拓展形式,丰富途径。家长需加强与学校和教师的交流互动,依托方便快捷的资讯途径与时俱进地开展学习,加强亲子沟通并做好与学校的配合。政府、高校及其他社会机构、相关媒体、网络平台等,应及时、客观、全面、真实地宣传高考改革,共同优化改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