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鄂伦春民间故事汉译本中的音译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8750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6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伦春民间故事汉译本中的音译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鄂伦春民间故事汉译本中的音译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鄂伦春民间故事汉译本中的音译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1卷第2期2023年4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kmbuir UniversityNo.2 Vol.31Published in Apr.2023鄂伦春民间故事汉译本中的音译探析孟娜佳(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021008)摘 要:部伦春民间故事汉译中采用大量音译法,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 题。本文以鄂伦春民间故事中的音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已有的译音词,探讨鄂伦春民间故事译 音词的种类、音译的原则和方法、译音词的引入方法及使用模式,旨在为规范和统一鄂伦春民间故 事中的译音词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鄂伦春民间故事;汉译本;音译中图分类号:H224 文献

2、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23)02-0043-05引言鄂伦春民间故事是鄂伦春族在长期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创造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在鄂 伦春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和文化传承作 用。由于鄂伦春族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传承民间故事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是翻译成汉 语。多年来,翻译成汉语出版的鄂伦春民间故事 在民族文化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读者不仅 了解了鄂伦春族独特的文化,也对鄂伦春语言的 发音特点有了初步体验,对其词汇有了一些了解。可以说,音译法是行之有效的,但笔者也发现音译 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 行探讨,旨在为规范和统一鄂伦春民间故事中的

3、译音词提供参考和借鉴。一、鄂伦春民间故事音译现状鄂伦春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 特的文化。在将其蕴含独特文化的内容翻译成汉 语时,就会出现由于文化不对等而导致的文化空 缺,而文化空缺必然导致词汇空缺,就需要进行音 译。“音译,顾名思义,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是 通过记录外语词的语音形式借用词语的方法。”1在翻译民族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时,音译法成 为了主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方法。因为音译是保 持特色文化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了对文化差异的 尊重。鄂伦春民间故事的整理者为了保留鄂伦春语 言、文化的原貌,在故事汉译中采用音译法翻译汉语 中的空缺词汇,根据词汇的鄂伦春语发音,在汉语中 寻找与其发

4、音近似的汉语译音词进行翻译。这种方 法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够真实展现鄂伦春民族文 化特色,也能有效增加文本的异域情调,更好地吸引 读者对鄂伦春语言文化的注意,客观上起到了传播 民族语言文化的作用。鄂伦春民间故事中的音译集 中体现在名词上(如表1)。表1常见鄂伦春语译音词例鄂伦春语国际音标记音汉语音译词含义tkalthe太贴祖母;母熊t3:purkhain托布堪火神sulsn奥伦高脚仓库meeth axa灭塔哈匏头角帽loxthee老考贴粘粥收稿日期:2022-08-24作者简介:孟娜佳(1978-),女,鄂伦春族,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对比与翻译。基金项目:202

5、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地方语言文字保护项目鄂伦春经典故事的语言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MW-YB-2022052)o43 上表中所列译音词是对一些民族文化专有项 进行的音译,保留了词汇的发音特点,目前已经有 了一定的接受度和传播度,属于音译运用较为恰 当的例子,但目前鄂伦春民间故事的汉译中还存 在一些音译使用泛滥和不规范现象。主要体现为 以下三方面:一是使用泛滥。即将一些汉语中已 有的对应词弃之不用,独出心裁地对一些常见动 植物的名称、甚至对颜色词进行音译。例如,“喜 鹊”音译为“沙吉雅”,“榆树”音译为“开拉混”,“枣红马”音译为“乌拉淋马”等。这反映了一些鄂 伦春民间故事的整理者对

6、音译的使用范围比较模 糊甚至存在误解,亦或在音译的使用中太过随意;二是“同音不同译”。即一个民族专有词汇在汉语 中对应多个译音词。例如,对鄂伦春民族的传统 住房就有多个译法,主要有“歇让座”“仙人柱”“斜 仁柱”等;再如,鄂伦春人冬天戴的犯头角帽,目前 常见的有“灭日塔”“灭塔哈”“灭塔”等译音词。这种“同音不同译”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主客观两方 面原因:客观原因是方言的差异导致词汇发音的 差异,从而引起译音词的不同。根据韩有峰的研 究,中国鄂伦春语主要有三大方言区,分别是大兴 安岭、小兴安岭和鄂伦春自治旗,三个方言之间主 要存在元音的差别,辅音也有个别差异。0主观方 面是音译者对译音词选择存在个

7、体差异。这些音 译泛滥和不统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读者产 生困惑,笔者认为只要在故事中进行有效注释,仍 可接受;三是释义欠缺。有些故事编者可能出于 某种考虑,在文中使用译音词,没有进行任何注 释。例如,宝马说:“西方有个大白音,畜群滚动起 来,有如大海翻波浪。”这个句子中的“白音”是鄂 伦春语,意思是“富人”,如果不加以解释,读者可 能推测其为官衔、人名甚或地名,从而难以准确理 解原文。还有些情况是,编者虽然进行了解释,但 并不充分。例如,对鄂伦春族的传统饮食“老考 贴”,笔者发现很多故事都是用了文内夹注的方式 进行了最基本的语义解释,解释为“粘粥”或“肉粘 饭”,但对其独有的文化内涵没有进

8、行必要的说 明。以上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读者对鄂伦春语 言文化的了解。哪些词需要音译、什么时候需要 音译、如何音译才恰当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二、鄂伦春民间故事中的常用译音词根据玄奘的“五不翻”原则中的“此无故”,那 些在目的语中没有源语言对应形式的词要进行音 译。具体来说,就是当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词汇,在 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对应表达的时候,适合采用 音译法。在鄂伦春民间故事中,这类词汇主要分 为:生产生活类、社会生活类和宗教信仰类。(一)生产生活类音译法主要适用于那些植根于鄂伦春民族独 特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汉语中没有对应表达的特 色词汇。鄂伦春族长期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使他 们拥有富有民族特色的生

9、活物品,这些物品体现 着鄂伦春民族的智慧,代表着鄂伦春民族的文化,在汉译中一般采用音译法,以保留原汁原味的民 族文化特色。鄂伦春民间故事中的这类词汇主要 包括服饰类、饮食类和建筑类等。服饰类:“温得”(高黝兽皮靴)、“考胡鲁”(皮手套)、“苏恩”(女式 皮袍)等;饮食类:“拉力”(黄米饭)、“布拉玛日”(烧面圈)等;建筑类:“铁克沙”(简易房屋的桦皮 围子)、“得尔垦”(林中贮藏用的高架台)等。(二)社会生活类鄂伦春民间故事中的社会生活类词语主要包 括亲属称谓语和生活方式类词语。亲属称谓语分 为直接称谓和间接指称两种。一般在对话中直接 称谓时候多用译音词,例如,“阿迈”(父亲)、“额 聂”(母

10、亲)、“波日艮”(嫂子)等,而在叙述中间接 指称时多用汉语对应词;生活方式类词语主要包 括民族歌舞、社会组织、节日娱乐等,例如,“依哈 嫩舞”(圈舞)、“罕贝舞”(一种围着篝火跳的集体 舞)、“坚达翁”(民歌)、“乌力楞”(部落)、“嘎啦 哈”(动物踝骨做成的玩具)。(三)宗教信仰类鄂伦春族的宗教形式主要有图腾崇拜、自然 崇拜和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主要是对熊和虎。体 现在对它们的称谓上,不是直呼其名,而是用对祖 先的称呼或敬词。例如,对公熊称呼为“阿玛哈”(舅舅)或“雅亚”(祖父),母熊称为“太贴”(祖 母);对虎的称谓是“乌塔其”(老爷)。这些词在民 间故事中一般都直接采用音译法,而不使用亲属

11、 称谓,按对话还是叙述采取不同的表达。鄂伦春 人的自然崇拜,主要体现在对“恩都力”(天神)、“白那查”(山神)、“托布堪”(火神)、“欧伦”(北 斗星神)等的崇拜上,鄂伦春人还将制作的神偶称 为“玛鲁”。44 综上,民间故事的汉译过程中那些具有民族 特色的生产生活类词汇、社会生活类词汇和宗教 信仰类词汇应该采用音译法。三、音译的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刘祥清在梳理汉语音译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名从主人”是汉语音译的唯一原则。汉语音译中 的“名从主人”,是指人名地名应按该人该地所属 的国家(民族)的读法来译。英语专名按英、美的 读音来译。俄、日、德、法等文字的专名按各该语 言的发音来译。“名从主人”是较为宏

12、观的指导原则。在实际 翻译时,还需结合鄂伦春民间故事中的音译现状,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一)同音同译音译是按照源语的发音,在目的语中寻找发 音接近的表达方式。这种“接近”程度的判断,主 观性较强。例如,“火神”一词目前已有的译音词 就有“托布堪”“托布日坎”“托欧宝日堪”和“透欧 博如坎”等,在翻译中如何选择或者重新进行音译 都取决于译者。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人们对 音译的接近程度判断各异,另一方面也与汉语的 特点有关。汉字中同一个音对应多个汉字,如何 选择也因人而异。例如,“捋颗贴”“老考贴”“烙烤 贴”,几种译音词指的都是鄂伦春族的一种传统面 食,这三个译音词发音都较为接近,音

13、节数也一 致,只是选取的汉字不同,造成了音译中的“一词 多译”,影响了音译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因此,笔 者建议鄂伦春民间故事整理者在进行音译时应广 泛查阅该语言项目已有的音译形式,结合译音词 的语义内容,尽量做到“同音同译”,避免一些可能 的指代混乱和文化误读。(二)音意兼译在根据词汇的本族语发音选择目的语的译音 词时,可能会面临选择项目众多的情况,这时要在 保证发音一致或尽量接近的前提下,选择字面意 义与该词含义一致或接近的译音词。这是由于汉 字(尤其是形声字)是形音义结合体,人们已习惯 于理解词义时“望文生义”,这种词语理解机制由 来已久,已经成为一种认知模式。所以,在选择译 音词的形式时,

14、要尽量兼顾音和义,这样才能更好 地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例如,鄂伦春族在游猎时 期的简易房屋整体外观呈圆锥形,是用二十到三 十根直细木杆搭建而成。该词目前主要有三个译 音词:“歇让座”“斜仁柱”和“仙人柱”。目前,“斜 仁柱”和“仙人柱”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斜仁 柱”发音和词义都比较接近鄂伦春语,因为这种房 屋就是由木杆倾斜搭建而成,而“斜仁”在鄂伦春 语中是“木杆”的意思,“柱”是“房屋”的意思,所 以“斜仁柱”一词,在鄂伦春语者内接受度较高。至于“仙人柱”,在发音上同样比较接近,可理解为“仙人居住的房屋”,带有浓郁的文学性和美学意 味,在书面鄂伦春民间故事中也较为常见,但鄂伦 春语者在写作中

15、较少采用。再如,鄂伦春人的婴 儿摇车一般由桦木或柳木制成,上面刻有彩色的 花纹,背部还吊着一排大小统一的兽骨、铃铛等,母亲在搬迁时或外出采集时,通常会背在身上。已有的译音词有“额莫刻”“恩母刻”“恩母克”等。根据“音意兼译”的原则,笔者认为“恩母刻”能更 好地展现其词义。所以,音译时最好选择音和义 两方面都比较适切的译音词。(三)优胜劣汰译音词并不是一经产生就一成不变的,其生 命力取决于是否能被整理者或译者选择。译音 词,尤其是有“同音异译”词,通常面临着优胜劣汰 的问题。如鄂伦春语中的亲属称谓“大娘”,常见 的译音词有“额聂赫”和“阿娘哺”。根据笔者的观 察,目前第一个译音词更常见,这是因为

16、第一种译 法中含有鄂伦春语“母亲”的译音词“额聂”,很容 易令人联想起相近词义。而后者之所以慢慢淡 出,可能因为其含有的“阿娘”一词与鄂伦春语中 的“母亲”一词发音不接近,反而与老一代客家人 对母亲的称呼、上海话里对“奶奶”的称呼一致。而且“哺”这个字引起的联想主要是模拟声音方面 的,较难引起关于亲缘关系的联想。所以,笔者认 为这个音译形式就会慢慢淡出,最终“优胜 劣汰”。四、音译的引入方法音译应该如何引入文章中呢?例句,“他系好 一扣,身子长一点,系一扣,长一点,等他系到腰 襟,腰身已够着得尔垦了。”因为译者对译音词“得尔垦”没有在文中或注解处进行任何注释,读 者无法通过上下文的语义关联对该

17、词的语义进行 推测,故这种音译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音译词在 故事中有效引入的方式主要有:45(一)音译+注释注释的方式主要有用小括号进行文内夹注、用破折号引出汉语对应词语和文外脚注三种。在 目前鄂伦春民间故事汉译中的音译用法中,第一 种最常见,为大多数民间故事整理者所使用。例 如,“他穿上了父亲的卡日米达(貂皮做的衣服),背着弓箭,向悬崖陡壁的卧虎山走去。”使用破折 号进行音译注释的方式在鄂伦春民间故事中较少 出现。例如:“此时姑娘从怀中拿了崩龙基一口 弦琴,吹奏起了动听的音乐。”与前一种使用小括 号进行注释有异曲同工之妙,释义简洁,使读者能 快速理解其含义,避免过度增加读者阅读时的认 知负担。

18、但如果词语蕴含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需要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说明时,文外脚注的方 式可能更适合。例如,”老考贴”(鄂伦春族传统食 物,将煮熟的米饭用饭勺捣成有稠又黏的稀饭,然 后拌熟肉丝、野猪油、盐和葱等佐料吃,常被用做 祭祀的贡品。新婚夫妇在结婚当天也有用同一双 筷子吃同一碗老考贴的习俗,象征夫妻同甘共 苦)。这一方面避免过多打断读者的阅读,影响其 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如果读者对该词感兴趣,也会 很容易在文中找到解释。(二)音译+属性词完全使用音译不能清楚地表明原词的含义 时,除了用上文提到的用括号或者破折号进行文 内解释的方法之外,也可以采用音译加上表示类 属特征的汉语词素。这种方式比较多见,如

19、“得色 赫山”“玛鲁神”“奇卡米靴子”“依哈嫩舞”等。虽 然读者可能对具体的语义内容掌握不清楚,但至 少能激发已有认知图式,从而进行整体理解0(三)音译+解释性词句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一方面要保证 语义明白晓畅,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 体验,不要太过强加给读者鄂伦春词汇的认知负 担。译音词的呈现方式也要兼顾阅读的流畅性,尽量不打扰读者的阅读,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语 义或借助语境进行词义推测。例如,“大老婆和二 老婆想把她赶到欧伦上面去生。欧伦的底座离地 面一丈多高,去里面拿储藏的东西,得登梯子才能 攀上。”句中的译音词“欧伦”的语义,读者可以通 过其后面的解释性语句得以理解。有时候,

20、民间 故事的编者会把“音译+属性词”和“音译+解释 性词语”两种音译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不着痕迹 地对译音词进行解释。例如,“她摘下了裹住头发 的米亚特帽子。”以上三种主要的音译引入方式中,前两种较 为常用,优点是直接呈现、简洁清晰。第三种方式 目前使用率较低,但因其解释得不留痕迹,兼顾了 语义晓畅和读者的阅读体验,还关照到大众读者 对“异质”文化的心理接受度以及对其表达“陌生 化”的心理预期等问题,有其独有的优势。五、译音词的使用模式鄂伦春民间故事通常篇幅一般都不太长,一 篇故事中多次重复出现某个音译词的情况也不是 很常见。如果某个词在一篇故事中反复出现,是 需要每次都采用译音词还是译音词与

21、其对应汉语 表达交错使用呢?笔者分析了两部民族文化体裁 的叙事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穆斯林的葬礼 英译本中民族特色词汇的音译情况,发现额尔古 纳河右岸中民族词汇的使用较为分散,通常首次 出现时用音译,后续出现时则译音词和汉语对应 表达结合使用。亲属称谓比较特殊,既可以用在 对话中直接称呼,也可以用于叙述性语句中。鄂 伦春民间故事中也存在这一现象。例如,“艾加尔 贝一听母亲想岔了头,忙把这些天遇到的事儿说 了一遍。”末了说:“额聂啊,我无兄无弟,就让他住 进咱家,给您当干儿子,给我当干弟弟吧。”本句 前半部分是叙述性语句,用了“母亲”这一汉语对 应表达,后半部分是对话,用了“额聂”这个译音 词。在

22、穆斯林的葬礼中,民族文化词汇基本每 次出现都进行音译,并且每次都进行了注释。译音词的具体使用需要结合目标读者对这种“异质”文化的认知和整理者(或译者)的目的等诸 多因素进行考量,笔者在此对孰优孰劣不进行判 断。具体到鄂伦春族民间故事,其读者从整体上 来讲对鄂伦春族语言文化有一定的接受度,否则 也不会主动进行阅读,这为译音词的使用提供了 良好的土壤。因此,译者需要权衡并努力构建两 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平衡,适当进行少数民族语言 文化推介。结语鄂伦春民间故事汉译本中的音译法主要应用 于民族文化特有的语言项目包括生产生活类词 汇、社会生活类词汇和宗教信仰类词汇,客观上起 46 到了保留民族语言文化的作用

23、。音译时应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同时要考虑同音同译、音义兼 译和优胜劣汰等维度,根据词汇蕴含的文化深厚 与否、是否影响读者阅读为参考点,酌情采用音译+注释、音译+属性词、音译+解释性词语等方式 进行音译。音译词产生后,也要观照到读者的心 理接受情况和文章的行文流畅度,确定是密集采 用译音词还是译音词与汉语对应表达交错使用。笔者希望鄂伦春民间故事有效采用音译法,从而 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各民族文化交流发挥更积极的 作用。参考文献:1 赵元任.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 A.吴宗济,赵新那.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 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 韩有峰,孟淑贤.鄂伦春语汉语词典 M.哈尔滨:北方文

24、艺出版社,2019:571.3 林宝熄.谈“名从主人”与“约定俗成”J.外语学刊,1998(4):77-80.4 方梦之.译学词典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2004:90.注释:本表中的国际音标的标注,参照了韩有峰、孟淑贤编写 的鄂伦春语汉语词典。分别选自峻林、国富、宝华编写的鄂伦春民间故事集 成中的妹救哥哥和卡图艳。张凤铸、蔡伯文编写的鄂伦春民间文学选中阿拉坦 布托的遭遇里用括号注释为“肉粘饭”。分别选自孟淑珍鄂伦春民间文学中的聪明的妻 子和好心人和坏心人。分别选自伊和白乙拉主编的内蒙古三少民族民间 故事鄂伦春族卷中的莫日根打虎西鄂勒吐和鸟那 格冬的故事和么劳先莫日根。On Trans

25、literation in Chinese Versions of Oroqen Folk StoriesMENG Na-jia(Hulunbuir University,Hailar,Inner Mongolia 021008)Abstract:Transliteration,a widely-accepted way of translating culture-specific expressions into other languages,has been frequently employed i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Oroqen folk stori

26、es and generally achieved the desired effect of preserving the uniqueness of Oroqen culture despite some existing problems.The paper takes as its object the transliteration in Oroqen folk stories,analyzes its classifications,methods,and usage so as to shed some light on relevant future researches.Key words:Oroqen folk stories;Chinese version;transliteration责任编辑:娜布其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