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次全球化浪潮下的国际传播秩序变迁,以及历史上另类传播系统与“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失败,揭示出意识形态的文化领导权、媒介资源的集中垄断权和传播网络的纵向控制权是欧美国家主导国际传播秩序霸权的主要抓手,重构国际传播秩序需要依托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外部环境,在意识形态共识、信息主权掌握和传播网络互动等三个方面协同发力。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倡议在突破依附体系结构的同时,为重构国际传播秩序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解构国际传播旧秩序中长久霸占文化领导权地位的西式自由主义价值理念和文明等级观的强有力的话语实践;第二,“一带一路”倡议的行动实效为重
2、构国际传播秩序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第三,“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拓展再度凝聚并彰显了发展中国家在重构国际传播秩序时的能动性与团结性。这样的历史机遇要求国际传播思维应当发生从重视“一个世界”到重视“共同世界”的转向,以促进信息流动在国际传播中的平等均衡,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秩序;信息主权;文明等级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 8 2 0;G 2 0 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8-2 4 5 X(2 0 2 3)0 5-0 0 7 1-0 8 作为国际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秩序在传播场域的延伸,国际传播秩序是各主权国家在
3、基于权力对比和本国利益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信息在跨国流动时所应遵从的规则公约13。发展中国家重构国际传播秩序的诉求,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后殖民时期延续至今。这种诉求来自发展中国家破除阻碍其独立发展的障碍以及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渴望。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意义上的独立解放,但依然在经济关系上处于依附发达国家的结构性困境,这种困境会在实质上导致政治关系的再度屈从。而文化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胁迫在彼时传播技术变革的电子媒介时代也愈加显著,发达国家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占据支配地位的现象是现实存在并颇具风险的。另一方面,长期的殖民压迫历史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发展差距
4、,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下所面临的急迫挑战是同时追赶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但电信、电视、卫星、互联网等传播通信系统却仅被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支配,这就意味着作为国家主权重要部分的信息主权 包括国际传播的信息资源、信息内容、流通方向以及在此之上形塑的国际舆论,也同样被发达国家所主导,这将极大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因此,从维护意识形态、捍卫信息主权和扭转舆论环境的意义上而言,重构国际传播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发展和国际话语权提升至关重要。事实证明,这注定是场艰难争取公平分配国际权力的斗争。2 0世纪7 08 0年代,关于“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
5、”的全球宣言一度将这一问题推到了前台,但由于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和文化领导权的不均匀分布,这一尝试最终以失败告17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9月 第4 3卷 第5期终。进入2 1世纪,关于国际传播秩序的讨论时有发生,却因为仍然缺乏主导性大国的介入,这一议题始终未能进入国际政治议程。直到2 0 1 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从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经济合作入手,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构国际传播秩序注入了崭新的可能性。一、三次全球化浪潮下的国际传播秩序变迁重构国际传播秩序的本质是改变国际传播秩序中长久存在的不均衡和不平等问题。理解既有秩序形成的根源和发生的变化,将有助于找
6、准重构国际传播秩序的抓手。鉴于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与全球化进程紧密相关,本文将国际传播秩序的变迁放置于全球化浪潮的语境和由此而形成的更宏观的国际秩序中来探讨。(一)欧式全球化与基于文明等级观的国际传播秩序从传播本质主义的视角看来,1 8 7 0年“三社四边协定”的签订是国际传播秩序在真正意义上形成的标志。英国路透社、法国哈瓦斯社和德国沃尔夫社以 通讯社条约 的形式,对各自在全球拥有新闻采集与发布权的领地进行明确划分。美国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协定,但未被允许插足美国以外地区的新闻事务2。这种以欧洲国家为中心、瓜分全球新闻传播市场的国际传播秩序,服务于通讯社所属国的资产阶级海外殖民活动,并
7、且和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在工业革命中取得的电报技术优势,以及和依靠维也纳体系建立起来的欧洲均势格局与帝国霸权秩序紧密相关。然而,“三社四边协定”虽然算是国际传播秩序形成的一个关键标志,但并不能被简单视为国际传播秩序形成的起点。因为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化浪潮和国际秩序在1 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即已开启,信息跨国流动伴随的人员往来、黑奴贸易和殖民战争也以各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展开。1 4 9 4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两年后,葡萄牙与西班牙签署了一项名为 托尔德西拉斯条约的双边条约,划定了标志现代国际秩序建立的子午线,欧洲人第一次在地球版图的意义上对世界进行了势力范围的划分。与之相伴随的,是一套让这种国际
8、秩序被全世界心悦诚服地接受的文明等级标准的逐步确立。具体而言,欧洲人将海外探险所发现的全球地理空间分布的差异诠释为时间分布的差异,又进一步将时间差异解释为文明进化程度的差异,形成了从野蛮、蒙昧、半开化、文明到启蒙的文明等级观。通过国际法条文、政治地理教科书、欧洲国家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等手段,文明等级观最终在1 9世纪上升为所有主权国家的基本认知形态31-7。作为一种政治无意识,文明等级观让人们接受了非文明国家天然应受到文明国家教化的想法,造就了诸如西学东渐等信息在国际传播时主要从欧洲中心国家扩散到其他国家的流动路径。可以说,文明等级观作为一种全球性认知,为塑造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传播秩序
9、奠定了较为稳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基础。“三社四边协定”不过是欧洲大国内部争斗的短暂且脆弱的传播利益协调机制,美国在当时也因称不上是文明国家而被边缘化。(二)美式全球化与基于自由主义的国际传播秩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不平衡性,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文明秩序遭遇挑战,“三社四边协定”随之瓦解并被各国的战时宣传所取代。几乎没有受到战争摧残的美国不仅大发战争财,还依托移民优势、资金优势、科技优势和军事优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从1 9 4 1年的 大西洋宪章、1 9 4 4年的 布雷顿森林协议、1 9 4 5年的 联合国宪章、1 9 4 7年的“马歇尔计划”到1 9 4 9年的 大西洋公约
10、,一系列的宣言和协议将自由主义霸权秩序确立在西方国家之间 这是一个美国领导、形塑并作为中心的由多边规则、制度、开放市场、民主社群和地区伙伴关系组成的世界42 3。虽然雅尔塔体系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两极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但美国极力向全球传播自由主义价值理念,遏制共产主义运动的意图从未消减。为了更好地在冷战时期发挥内政外交政策的全球影响力,美国军事情报部门、基金会组织和学术机构相互协作,延续了战时宣传中的心理战研究,将传播作为帝国控制的统治技术,形成了科学专业主义伪装之下的“国际传播”新兴研究59 8,一套针对战后新兴国家发展需求的现代化范式粉墨登场。更重要的是,美国此时敏锐地将新兴的卫星
11、技术与辐射全球的组网计划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一体化的协议和标准、占据主导地位的投票权与管理权、严格的技术转让壁垒等策略,构造一个霸权性的单一系统全球网络6。尽管这种单一系统的构建设想在多边利益的矛盾之下未能完全实现,但2 0世纪7 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予了美国强权政治与垄断资本相互交织的共谋机遇,推动了以“石油美元”为核心的金融全球化过程7。美国充分保护电信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的垄断地位,并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开放天空政策”,依靠跨国资本集团的全球资源配置,成功维系了自身在国际传播秩序中的核心权力位置。(三)多极全球化与基于“点新自由主义”的国际传播秩序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
12、苏联解体,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也意味着大多数国家融入了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法则的国际秩序之中。几乎同步的27h t t p:s k x b.x j t u.e d u.c n虞鑫,王刚 多种声音,共同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传播秩序重构是,美国将互联网由军用迅速转为商用,并向全球拓展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民主”“开放”“去中心化”等数字乌托邦或被称为“点新自由主义”(d o tn e o-l i b e r a l i s m)8的话语开始建构且广泛传播。这类话语的一个面向是引发了世界对于自由民主虚拟空间的热烈追捧,另一个面向则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陷入了数字鸿沟的深度忧虑。由于信息基础
13、设施和政治实力不足,发展中国家只能成为这一国际传播秩序的被动接受者,眼看着发达国家“吃掉网络空间”9。实际上,美国于1 9 8 3年设置的T C P/I P网络协议,成为影响至今、应用最为广泛的互联网传输协议。1 9 9 8年,美国商务部推动成立的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 C A N N),负责在全球范围内对域名等互联网唯一标识符系统及其安全稳定的运营进行协调,是事实上的互联网最高管理机构。从技术规划、网络结构到治理机制,美国都拥有对全球互联网的绝对主导权和控制权。信息资本主义不断扩张的年代,南北关系的结构性不平等在国际传播领域继续拉大,重构国际传播秩序成为新兴多
14、极力量的心声。二、销声匿迹的尝试:失败的另类传播系统与“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三次全球化浪潮下的国际传播秩序变迁表明,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主导下,欧美国家是国际传播秩序的创制者,在信息的跨国流动中拥有意识形态的文化领导权、媒介资源的集中垄断权和传播网络的纵向控制权。但是,这种秩序并不总是稳定的,因为它从始至终对于各个国家行为体在信息流动中的规则安排都不平等、不均衡,是强国对于弱国的胁迫,在根本上无法取得国家间的可持续性共识。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动后,国际传播秩序也势必受到挑战。然而,历史上似乎只有美国成功重构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传播秩序,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传播秩序至今尚未被彻底颠覆。在美国霸
15、占国际传播秩序的过程中,一些另类传播系统其实也曾被设想或发展出来 所谓另类传播系统,是指不同于甚至反抗主流传播形式的信息系统,它们往往更少受资本或商业利益限制,更便于受众获得和参与,信息交流在这种传播系统中被视为一种公共利益而存在1 01。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另类传播系统无一能与美国构建的国际传播体系相抗衡。冷战时期,苏联同美国一样,也发射了自主研发的通信卫星,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电视网O r b i t a。但相比于试图构建全球卫星通信网络的美国,苏联秉持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守姿态,更加重视在国境内部和领土周边组网6,不同的传播思路迅速拉开了苏联和美国在构建国际传播秩序主导权上的差距
16、。无独有偶,在苏联发展互联网的构想甚至早于美国阿帕网(A R P A-N E T)的开发。1 9 5 9年,苏联军事工程师、控制论先驱A n a t o l yK i t o v提出了名为“经济自动化管理系统”(E A-S U)的统一互联网方案。他希望设立一个国家统一计算中心网络,将军队和国民经济管理合二为一,但这一想法却被苏联军方认为对国家防御能力有害。1 9 6 2年,苏联科学家、计算机工程师V i k t o rG l u s h k o v和团队开始设计另一项名为“全国自动化系统”(O G A S)的大型网络计划,目的是通过对构成计划经济的信息流联网,让发展放缓的苏联社会主义升级1 1
17、5-1 0 7。悲哀的是,十余年后,这个社会主义信息社会的乌托邦愿景在苏联政府各级官僚为保全其部门地位的竞争中被抛弃,互联网更没有被苏联用来构建社会主义的国际传播秩序。而在地球的另一端,2 0世纪7 0年代阿连德政权下的智利则曾有机会开发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覆盖全国的实时经济信息网络C y b e r s y n。在阿连德提出的“第三条路”,即“智利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智利政府官员将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视为实现“人民团结”经济计划的结构性变革途径,催生了C y b e r s y n这一将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植入科技系统的设计创新。其初衷是改善政府与日益增长的国有企业领域的通信,帮助政府快速做出决
18、策,同时预测未来的经济行为,提前为危机做好准备,以及增进工人参与和主观能动性1 22 5 8。但在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下,美国挑起了智利国内的政治争端和经济崩溃,导致暴力武装政变发生,终结了智利社会主义和阿连德的生命,C y b e r s y n也随之破产。如果说苏联的案例说明重构国际传播秩序需要强大的内生驱动力,智利的案例说明挑战既有的国际传播秩序不能单独依靠个体力量,那么将二者结合起来又会如何?同样在2 0世纪7 0年代,一场关于构建“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激烈讨论活跃在国际传播领域,它是第三世界国家对发达国家在新闻流通中占据支配地位提出的抗议,可以被视作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信息传播方面追求
19、公正的里程碑式事件。1 9 8 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名为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的调研报告,以后殖民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为前提,从传播媒介、基础设施、现代技术、垄断集团、参与主体等角度论证了世界信息流通的不均衡现象和不平等现象,并直言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新闻自由和信息自由流通”只不过是“单向流通”和“纵向流通”,“自由流通”应当被改造为“自由和均衡流通”1 34 9。报告最后从加强独立和自力更生、树立从业人员的正直性和传播准则、推进交流民主化、促进国际合作、制定国际标准和文件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出了相应建议。然而,第三世界国家对于更加37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
20、年9月 第4 3卷 第5期公正的国际传播秩序的提议和畅想却被西方国家评论为“臭名昭著”“限制新闻自由”1 43 2 0。1 9 8 1年5月,美国1 0 0名印刷媒体与广播媒体组织的代表与其他2 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阿尔卑斯,发表了 塔洛尔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的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 论争 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1 5。随后,美国和英国分别于1 9 8 4和1 9 8 5年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几何时,作为争取国际传播新秩序重要力量的苏东国家发生剧变,新自由主义在全球长驱直入,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建构进程陷入低潮。由此可
21、见,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国际传播秩序“平等”问题的争辩,落脚到对于“自由”的定义和标准上来。发达国家对于信息自由的看法,鲜明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至上主义的原则,它们追求放任,反对道德立法和政府规制。但这种以人类自由名义推广的理论,普遍施加于发展程度不一的世界各国身上,就反而成为限制广大发展中国家自由表达的桎梏。发达国家基于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已经处于国际传播结构的优势地位,坚持“自由至上”对其而言是继续保持全球控制权的价值基础。但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掠夺,不仅处于国际传播结构的劣势地位,其表达自由的空间自然也被极大限制。事实上,自由主义是一个相对的关系概念,并不适用
22、于人类社会不同群体的公正发展愿景。回顾西方新闻自由理论的演进历史,1 6 4 4年弥尔顿 论出版自由 的发表,就标志着自由主义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其自身争取更加有利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提出的一套话语体系,这为其后续确立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保障。当发展中国家希望改变这种传播秩序的时候,就意味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地位将受到挑战,发达国家自然会以人类自由的名义予以回绝。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传播秩序上所捍卫的平等,不过是普遍人权意义上的机会平等,本质上捍卫了其既得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传播秩序中所寻求的平等,是在现有的自由秩序中更多强调公平和均衡,这
23、种平等在乎对既有差距的弥合,追求的是结果平等,因此它首先要求改变现存的不平等的国际传播结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承认“新闻自由是基本的人权,也是一切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集体权利”,但也同时指出,“传播固有的性质意味着新闻自由的实施取决于周围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内民主和国与国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在国家一级和国际一级实行民主化,以及传播更进一步发挥作用使社会民主化,均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在2 0世纪全人类受到军备竞赛和不平等状态威胁的形势下,建立一个比较理想、比较公正和比较民主的社会秩序和实现基本人权是极为必要的”1 33 4 9-3 5 0。值得关注的是,这
24、种对于国际传播新秩序的设想,以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并在此原则上确定传播领域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的价值标准,是对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国际传播秩序的超越。遗憾的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发展中国家在依附体系中的局限性、经济危机和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多重影响,构建“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讨论逐渐式微并最终销声匿迹。三、突破帝国霸权:“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传播秩序重构 2 1世纪以来,发达经济体因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而陷入低迷或衰退,但亚洲、非洲、拉美等的发展中国家却稳步崛起,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行为体意识到,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传播旧秩序严重阻碍了本国的自主发展 西方媒体
25、的“双重标准”和西方国家极力推广的带有欺骗意味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已经让诸多发展中国家承受了不可挽回的社会冲突与人道灾难。于是,在全球的不同区域,就有半岛电视台、南方电视台、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等传播力量主动在国际传播旧秩序之外发出新的声音。当然与此同时,国际传播旧秩序也在积极防御,比如美国虽然将新自由主义市场原则作为基本的“普世价值”,但却在自身的薄弱领域百般刁难华为、抖音国际版(T i kT o k)等域外信息通信企业。可以说,如果想要构建一个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加平等的国际传播新秩序,则需要抓住内外部条件和机遇,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能动性与团结性,彻底挑战突破现有的霸权
26、秩序,打破帝国对于意识形态的文化领导权、媒介资源的集中垄断权和传播网络的纵向控制权。进而,国际传播新秩序将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意识形态共识为基础,让每个主权国家都能依靠牢牢掌握在本国手中的信息主权,通过自由多元的连接方式,与传播网络中的其他国际行为体展开平等均衡的横向互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由中国发起,1 5 0余个国家和3 0余个国际组织参与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这种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从意识形态共识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解构国际传播秩序中长久霸占文化领导权地位的西式自由主义价值理念和基于等级的文明观的强有力的话语实践。冷战时期,为
27、了与以“人民民主”为指向的社会主义国家争夺民主话语权,熊彼特、达尔、萨托利、李普赛特等西47h t t p:s k x b.x j t u.e d u.c n虞鑫,王刚 多种声音,共同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传播秩序重构方政治科学家参与了一场规范民主概念的行动,使自由民主观在民主化研究领域的范式地位被确立下来1 6。在苏联模式日益僵化的对比之下,以“竞争性选举”为核心要义的西式自由民主价值理念逐渐成为民主政治的唯一标准,并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政治改革药方推广至欠发达世界。伴随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2 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全球蔓延,席卷拉美、东亚、东欧、非洲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仿佛在实际层面论证了西
28、式自由民主价值理念何以被称作是“历史的终结”。这套自由民主话语也帮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质疑的文明等级秩序重塑了合法性,成为西方媒体在国际传播当中用来美化西方国家干涉他国内政行径,或是抨击抹黑非西式自由民主政体的利器。尽管西方国家通过经济制裁、政治施压、文化殖民等方式限制后发国家对非西方的另类发展道路的想象和探索,进而消解全球多元文明价值观、确立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永久中心地位的意图早已昭然若揭1 7,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危机也一次次地戳穿了西式自由民主的虚伪面纱,但能够替代其文化领导权地位的话语体系却直到近年来才逐渐从世界范围内形成气候。“一带一路”倡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
29、值理念,主张在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鲜明导向下,超越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以国际协商民主推动政府间的合作对话,强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其尊重文明多样性,坚持多元文化共存,致力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各国相互尊重与信任,共同追求世界和平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相应的,中国接连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形成了解构西方普遍主义和基于等级霸权体系的有力话语体系。从信息主权掌握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行动实效为国际传播秩序的重构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落
30、地的优先领域,除了铁路、港口和物流中心,信息基础设施的搭建为增进数字时代的国际交往与合作奠定了互联互通的基石。自2 0 1 6年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中首次提出“网上丝绸之路建设优先行动”以来,由中国承建的通信卫星、网络基站、海底光缆、跨境陆缆等项目相继在全球落地。它们不仅提升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及沿线国家彼此之间的信息传播效率,促进优质信息资源的有序流动和优质信息服务的共享共用,还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于媒介资源的掌控垄断,有力维护了沿线国家的信息主权。中非合作项目“万村通”是一个典型案例。“万村通”项目于2 0 1 5年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旨在为非洲国家的一万个村庄接入
31、卫星数字电视信号,并向2 0万个非洲家庭捐赠机顶盒,实现其卫星电视节目收看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中国民营企业四达时代集团是该项目的承建方。截至2 0 2 2年1 2月,该项目已在非洲2 1个国家顺利完成建设工作,覆盖非洲95 1 2个村落,直接受益家庭超过1 9万户,实现覆盖的民众近千万。“万村通”为非洲民众打开了接收外界信息的窗口,更加强了非洲国家的组织能力。该项目不仅以低于法国C a n a l+等老牌非洲数字电视运营商一半以上的普惠价格满足广大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还能够接入非洲国家的本土电视台,便于政府向农村选民宣讲自己的政策纲领。在西方势力面向非洲农村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不断煽动其国内
32、民族、宗教、党派矛盾的背景下,“万村通”项目显然有助于提升非洲国家对于信息流通和意识形态的主导能力,使其在国际传播新秩序中占有去依附且较为公平的一席之地。从传播网络互动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拓展再度凝聚并彰显了发展中国家在重构国际传播秩序时的能动性与团结性。如果说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差距是发达经济体在2 0世纪中期以“纵向控制”瓦解发展中国家“横向整合”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1 81 4 0,那么在发展中国家之间逐渐丧失历史共情与政治认同的后冷战时代,“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调用“丝绸之路”“第三世界”等历史话语资源的方式,为加深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合作往来奠定了“讲团结”的情感基础。而“一带一路”倡
33、议所连接的又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还包括欧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毛泽东“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思想,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在国际传播领域,这种团结合作鲜明体现在“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的成立上。截至2 0 2 2年1 2月,已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共1 0 1个国家的2 1 8家媒体加入联盟。其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互助互利、自主自愿为原则,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宗旨,加强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业务合作、人员往来和资源共享,共同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基于“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网站和新闻信息移动端聚合分
34、发平台,联盟以中、英、法、俄、阿、西、日、德、葡、韩等十种语言发布信息,提高“一带一路”故事的传播声量,是改变南北信息流动不平衡的有益尝试,也是各国民族独立自主与国际团结合作的辩证统一。四、余论:从“一个世界”到“共同世界”在评价“一带一路”倡议时,美国著名的批判传播学57中国援非“万村通”项目造福千万非洲民众E B/O L.(2 0 2 3-0 2-0 3)2 0 2 3-0 5-3 1.h t t p s:/w w w.y i d a i y i l u.g o v.c n/x w z x/h w x w/3 0 5 0 7 8.h t m.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9
35、月 第4 3卷 第5期者丹席勒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我们要避免将 一带一路 单纯看成一个权力扩张的诉求毫无疑问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网络将继续在国际上发展壮大。”1 92 1 5从中国权力扩张的角度看待“一带一路”倡议,是西方媒体报道的重要框架。然而,如果依循这一框架,无疑仍然延续了资本主义霸权秩序下的权力争夺思维,因为在以局部必须不平等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体系中2 03,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要求只有比强者更强,才能完成由受压迫者到压迫者的角色转换。如果说这种思维导致了霸权集团对于中国威胁论的渲染,倒不如说它们是因为担心失去在国际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而感到不安。中国的意图是以新霸权取代旧霸权吗?
36、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不结盟运动开始,到“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再到“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的政治表态,中国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确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且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但如果忽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真正底色,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就不仅会以上述资本主义的霸权逻辑看待“一带一路”倡议,还会以资本积累再生产的惯常逻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过是大卫哈维所谓的中国转移剩余资本的“空间解决”方法2 11 6。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取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与热情参与,这足以证明它不是中国的一厢情愿,而是呼应世界
37、发展大势的主动塑造。在以美国为中心的霸权秩序里,各国生活在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而相互连接的“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普遍主义想象的平坦的世界,实际却是一个充斥权力支配和不平等的等级性世界。在全球面临增长动能不足、治理体系滞后和发展失衡等挑战的背景下,以经贸合作为主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将沿线国家以发挥比较优势的方式连接起来,推动各国摆脱对美国霸权体系的经济依赖。当巴西与中国达成双边使用本币结算贸易的协议时,当肯尼亚总统鲁托呼吁非洲国家间贸易实现本币结算时,一个新的“第三世界”已经浮现出来2 21 2 7。当“和平”光缆项目由中非连通到欧洲,法德分别表示“不会完全依赖美国决策”“不认为数字时代与中国
38、脱钩是正确的”时,一个新的“第二世界”也逐渐清晰。相比于政治和经济领域对于“一个世界”的批判,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创新明显滞后,依然陷于由西方文化建制派构造的“一个世界”的话语圈套中,将更多力气花费在打通中西之间的纵向传播上,满足于回应西方国家在民主政体、债务陷阱等议题上对于中国的肆意指摘,渴望改变现存的至少对于中国而言不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但这些努力往往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和重视,甚至还会被以删帖、封号、算法限流等形式打压。中国“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症结就在这里,它不仅与传播内容的议程设置和传播渠道的拓展连接有关,更重要的是受到封闭单一的美国控制的纵向传播结构的束缚,使得对另一个世界和
39、另一种可能的想象力被限制。或许,这也能解释其他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类似的国际传播困境。当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呼声再度在全球响起,崭新的可能性绝不会在等级性的“一个世界”中生根发芽,因为历史的经验无数次告诉我们,多种声音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是无法被听到的,而更具意识形态包容性、具备信息主权可接入与可控性、从不同横向纵向维度多重构造的“共同世界”才能孕育多种声音唱响和声的宽阔舞台。“共同世界”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对“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既认清处于第一世界的美国、第二世界的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三者彼此之间的矛盾与联系,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
40、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三个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通过真诚友好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合作,尤其是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的传播互动,让国际传播的系统思维、效能思维和全球思维得以真正落实2 3,进而寻求全人类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一带一路”倡议为以“共同世界”为追求和目标的国际传播秩序重构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正如火如荼地在全球推进落地,继续发展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共识、搭建着互联互通的信息基础设施、整合着充满能动性与团结性的横向传播网络。国际传播领域应当与时俱进,从只看到“一个世界”转向面向“共同世界”,完善重构国际传播秩序的基本共识,制定国际传播新秩序的普遍规
41、则,促进信息流动在国际传播中的平等均衡,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参考文献1 赵晓航.国际信息传播秩序:变迁、行为与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2 2.2 周颖.全球传播秩序的演进逻辑与重构进路J.未来传播,2 0 2 0,2 7(6):9 1-9 7.Z HO UY.E v o l u t i o n l o g i c a n d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p p r o a c ho fg l o b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r d e rJ.F u t u r eC o m m u n i
42、c a t i o n,2 0 2 0,2 7(6):9 1-9 7.3 刘禾.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M.67中国推动“一带一路”信息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E B/O L.(2 0 2 1-0 3-1 5)2 0 2 3-0 6-0 1.h t t p s:/w w w.1 6 3.c o m/d y/a r t i c l e/G 5 5 8 A J 4 O-0 5 1 4 9 7 H 3.h t m l.h t t p:s k x b.x j t u.e d u.c n虞鑫,王刚 多种声音,共同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传播秩序重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 6.
43、4 伊肯伯里.自由主义利维坦:美利坚世界秩序的起源、危机和转型M.赵明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3.5 辛普森.胁迫之术:心理战与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1 9 4 51 9 6 0)M.王维佳,刘扬,李杰琼,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7.6 王维佳,张涵抒.超越地缘?全球卫星网络的创造与失败J.全球传媒学刊,2 0 2 2,9(6):3-2 0.WA N GWJ,Z HA N GHS.T r a n s c e n dg e o p o l i t i c s?T h er i s ea n df a l lo fag l o b a ls a t e l l i
44、 t en e t w o r kJ.G l o b a lJ o u r n a l o fM e d i aS t u d i e s,2 0 2 2,9(6):3-2 0.7 虞鑫.超越帝国:国际传播的普遍主义迷思及其范式转型J.新闻与写作,2 0 2 2,3 9(1 2):5-1 1.Y UX.B e y o n de m p i r e:t h em y t ho fu n i v e r s a l i s mi ni n-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i t sp a r a d i g mt r a n
45、s f o r m a-t i o nJ.N e w s a n dW r i t i n g,2 0 2 2,3 9(1 2):5-1 1.8 王维佳.“点新自由主义”:赛博迷思的历史与政治J.经济导刊,2 0 1 4,2 3(6):2 5-3 6.WA N GWJ.“D o t n e o-l i b e r a l i s m”:t h eh i s t o r ya n dp o l i-t i c so fc y b e r m y t hJ.E c o n o m i cH e r a l d,2 0 1 4,2 3(6):2 5-3 6.9A L D E NC.L e t t h
46、 e me a t c y b e r s p a c e:A f r i c a,t h eG 8a n dt h ed i g i t a l d i v i d eJ.M i l l e n n i u m,2 0 0 3,3 2(3):4 5 7-4 7 6.1 0C O Y E RK,D OWMU N TT,F O U N T A I NA.T h e a l t e r-n a t i v em e d i ah a n d b o o kM.L o n d o n:R o u t l e d g e,2 0 0 7.1 1B E N J AM I NP.H o wn o t t
47、on e t w o r k a n a t i o n:t h e u n e a s yh i s t o r yo f t h eS o v i e t I n t e r n e tM.C a m b r i d g e:T h eM I TP r e s s,2 0 1 6.1 2梅迪纳.控制论革命者:阿连德时代智利的技术与政治M.熊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0.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种声音,一个世界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第二编译室,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 9 8 1.1 4朱特.事实改变之后M.陶小路,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 0 1 8.1
48、5罗昕.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建构的脉络变迁与中国进路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 0 1 9,4 0(1):1 6 0-1 6 6.L U OX.T h ec o n t e x t u a lc h a n g e s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n e w w o r l di n f o r m a t i o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r d e ra n dC h i n as a p p r o a c hJ.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2 0 1 9,4 0(1):1 6 0-1 6 6.1 6张飞岸.自由民主的范式确立与范式危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 0 1 9,4 0(2):1 8 0-1 8 9.Z HA N GFA.T h e p a r a d i g m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a n dp a r a d i g mc r i s i so f l i b e r a l d e m o c r a c yJ.C o n t e m p o r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