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当前我国乡村有效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6573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我国乡村有效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当前我国乡村有效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当前我国乡村有效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当前我国乡村有效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宁泽逵,孙玥,杨书贤(西安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00)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在党建引领、治理有效、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以及数字化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由于我国城乡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当前乡村有效治理面临治理主体缺失、治理人才匮乏、治理模式受限以及治理方式老旧的挑战。当前应通过改善乡村治理的人口结构现状、提升乡村治理主体的综合素质、构建多元互动的乡村治理格局

2、以及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我国乡村有效治理的实现。关键词:乡村治理;有效治理;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72(2023)04-0130-07乡村治,社会安,国家稳。我国的农村社会经历了传统乡土中国时期、城乡二元结构时期,到现在的城乡发展一体化阶段。“三农”问题向来是中国农村社会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 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1。随着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城市中心化和乡村城镇化的特点日益明显,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乡村治理呈现以城镇为中心的趋势。在传统乡土中国时期和城乡二元结构时期,乡村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村

3、庄是乡村治理的最小单元。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传统农村社会分块划分,大多呈现社区化,此时乡村治理的最小单元变成了社区。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带来传统社会结构变化、“熟人社会”逐渐瓦解等新问题,乡村治理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区农村社区新型治理模式不断涌现,特别是决胜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乡村治理既是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的守门员,也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变革、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炮手。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一次大转变。现阶段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从二元结构走向一元结构;

4、其二,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促进大中小城市体系建设。2019年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 指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2而现实情况是基层农村社区的治理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大多干部群众思想上还不能完全领会政策的指导性意义,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照搬硬套”现象;二是治理工作虽有进展但收效甚低,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治理模式仍需不断打磨实践;三是有效治理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治理有效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因此,为推动我国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及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目标,有必要总结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取得的主要成就,剖析面临的重大挑战,进而提出应对挑战的对策措施。一、我国乡村治理的主要成就

5、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乡村工作,乡村治理在党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新时代尤其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乡村治理进程在党建引领、治理有效、建构收稿日期:2023-02-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社会人才下乡的动力机制与促进政策研究”(19BGL17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稳定匹配视角的中国家庭农业传承及模式创新研究”(17YJC790111);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动态激励视角下六盘山区乡村振兴人才瓶颈破解研究”(2019JM-185)作者简介:宁泽逵(1979-),男,湖南邵东人,教授,博士,主要从

6、事数字经济与乡村发展问题研究。第 25 卷 第 4 期石家庄学院学报Vol.25,No.42023 年 7 月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Jul.2023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方向更加坚定我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政策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完善发展阶段。自党的十六大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向以来,党中央的乡村治理战略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随后,党的十七大再次界定了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提出“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

7、设,优化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4,促进了我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政策的初步形成。十八大时期,党中央明确了乡村治理目标,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治理成为国家的重要风向标,进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阶段。此后,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6,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进入完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治理改革。在此期间,党建引领的适用范围覆盖了国家治理各层次、各领域,并迅速成为乡村治理的重点工作。党在乡村治理的百年实践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以实践型党建革新社会、培育党员、锤炼组织,呈现了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

8、治理有效范式。7全国各地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且有益的探索,诸如浙江省安吉余村形成了建设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标准的“余村经验”;北京市门头沟区在全市率先开展派选农村党建助理员工作8,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效率,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活力;山东省淄博市建立了“一网三联”乡村治理机制9,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海南省琼海市通过组织体系将最强的干部、最优的资源向薄弱村汇集,深化了基层党建建设,10使乡村基层党组织焕然一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核心是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其本质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党中央在乡村治理进程中,以领导智慧和实践经验,

9、不断推动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转型,逐步构建起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长效互动机制,这其中饱含着党对乡村治理的思量和剖析,蕴含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精粹。(二)治理有效,乡村治理的目标更加清晰随着我国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成为乡村治理更清晰的目标。治理有效体现了乡村治理理念的转变,其实质是乡村治理内涵的丰富与治理方式的完善。徐勇认为治理有效是比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的内容更为丰富的范畴,它包括国家治理乡村的国政方针、基层党组织的有效领导、地方和基层人民政府的有效管理以及广大村民的有效参与等,更关注解决问题,促进农村发展。11现阶段我国的乡村治理以治

10、理主体和治理范式的有效性作为治理有效的实现路径,从而推进乡村实现有效治理。实现治理主体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微观主体的赋权,通过建构以党委领导为核心、以规范的法治为保障、以制度性措施为方式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改变传统乡村治理中国家权力、资源的再次下乡,向乡村治理的微观主体农民赋权,以此提升农民自主治理的能动性,实现治理主体有效性,12,13促进传统乡村治理向现代乡村治理转变。而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的新范式正是以多元治理结构为特点,有效治理为宗旨,不断实现治理价值回归,走向乡村善治之路,14进而确保我国乡村治理范式的有效性。(三)建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的结构更加优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

11、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5,这既是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探究当前社会治理问题的着眼点,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思路和指引,即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兼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念和原则,同时又回应乡村治理实际需求,强调责任同担、行动一致、价值互通、情感相融、利益共享的群体,16旨在增强乡村凝聚力,实现农村发展,推进乡村有效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政策持续赋能乡村治理,一系列惠农、助农、富农政策相继颁布和实施,对乡村治理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建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国家政策持续助力乡村治理意味着资金、技术、人才等资

12、源的输入,完善了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了乡村生活环境,健全了乡村体制机制等,客观上解决了乡村治理“先天不足”的外部条件,直接推动了乡村社会发展和治理效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政策强烈的外部推动力激发了乡村社会原生资源的潜在能量,使得其他乡村资源得到整合,乡村治理获得了极大的内生力量,进一步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有宁泽逵,孙玥,杨书贤:当前我国乡村有效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第 4 期131效嵌入乡村治理为建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动力支撑。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要以模块化治理平台建设技术为中心,开发与之相关联的应用17,诸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已成为当前乡村社会治

13、理的重要手段。乡村治理以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为不在村域的治理对象搭建了新的治理平台和交流空间,形成新的共同在场和社会联结16,不仅重塑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加强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还增强了乡村社会的聚合力,激发村民治理意愿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形成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氛围,对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构起到重要作用。(四)数字化乡村,乡村治理的效能更加显著数字治理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治理行为。乡村治理融合数字信息技术,根本目的是提高乡村整体治理效能,而构建乡村治理数字化则开垦了人类产业变革的坦途,为当前解决乡村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机遇。18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14、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19,将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摆在重要地位。为建设数字化乡村,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乡村治理过程要广泛应用数字信息化技术,通过数字治理信息化重组公共资源,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20例如,上海宝山区打造“宝山社区通”微信服务平台,让村居党组织以“在线”的方式,及时了解群众心声,线上线下解决群众需求,让乡村治理“脚踏实地”,治理更有温度,从而更有效能。此外,数字治理信息化还可以有效地实现技术赋能,并可助力技术赋权,使得技术赋能与技术赋权相互支撑。21例如,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通过实现村民技术赋权,在乡村重大议题上采用“三上三下三公开”

15、,不仅激励了村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提升了公共事务的决策效率,增加了村庄事务的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彰显了数字治理的技术优势。乡村治理伴随着数字治理信息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促进了数字乡村的建设。数字化乡村是数字治理信息化融合并应用于乡村治理过程,其展现了不止某一种或某几种的数字治理方式,而是多种治理方式的集合。例如,福建南安市梅山镇灯光村的“智慧灯光”治理模式成功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其以“智慧灯光”微信公众号为数字支撑,连接覆盖全村免费 Wi-Fi即可查看村内实时监控22,促进了“平安乡村治理”建设。安徽省蒙城县作为数字乡村试点县,全力推动“数字下乡”,积极建设信息基础

16、设施。各村(社区)依托村务微信群,实现各类事项“全程网办,村级可办”,探寻数字乡村发展新路。23数字乡村建设是我国乡村治理方式的一次大变革,其现实意义不止于此,依托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建设数字化乡村,既提高了农村的数字化发展能力,培育了农民的数字化学习素养,提高了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24,为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和转型打下坚实基础。二、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在乡土中国时期,乡村治理以传统治理为主。在城乡二元结构时期,则对传统因素否定较多。城乡一体化区别于城乡一样化,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治理方式,而是要利用传统治理要素推进乡村治理创新。25进入新时代

17、后,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乡村社会中传统的治理结构逐渐消解,因而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着重大挑战。(一)人口净流出使治理主体缺失,乡村治理结构面临新挑战2021 年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63.89%,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 36.11%,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 个百分点。26一方面,人口大量流出的现象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长期存在的城市偏向政策,使得广大乡村地区的精英群体以及青年群体具有强烈的城市偏好,大多乡村组织缺乏人才流入,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大部分村庄也呈现空心化状态,村民代表会议的开会时间、会议质量

18、等也面临诸多困难。27,28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的难题在于缺乏可选拔的基层治理人员,表现为村籍人口不在村、“人地分离”等现象,而深层的影响则是治理结构的尾部断链,18乡村治理缺少治理对象参与,不少乡村因此陷入了“因为落后而留不住人,越留不住人越落后”的恶性循环,进而国家权力难以下沉,导致乡村治理的低能和悬浮29。(二)村庄空心化使治理人才匮乏,乡村治理效益面临新困境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程度,村庄发展缺少主体力量,并且留守村民的综合素质低,导致乡村社会的衰落。整体而言,对比城市居民文化素质,我国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明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 年 7 月132显欠缺。根据 20

19、19 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我国农村居民初中文化程度者占比达 41.5%,还有 7.9%的农民未上过学,而未上过学的农村女性所占比重比男性高 43.4%。30农村女性的文化素质弱势更为明显,尤其在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农村成为了“386199 部队”(妇女、老人、儿童)的留守地18。同时,留守村民由于自身治理能力有限,治理意愿不强,对村庄公共事务参与度低,进一步导致了村庄治理困境,具体表现为在村庄选举中参选率和投票率较低等现象。其次,基层村干部的治理效率低,治理方式落后。客观上的低效是简政放权和基层改革所导致的,上级政府各项事由逐级加码,基层村干部承受过多的工作压力,呈现“小马拉大车”的

20、状态;而主观上的低效是基层村干部自身治理能力弱、治理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尤其是在基层党组织中,没有新的血液流入,人才匮乏、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后继乏人31,因而基层乡村治理能力长期处于疲软状态32。(三)社会组织介入少使治理模式受限,乡村治理力量面临新短缺乡村治理需要协同多元治理主体,构建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的治理格局,以达成治理有效的目标。在农村的现存治理模式下,村委会主导村内各项事务,掌握大多公权力,容易“专断独行”,忽视其他可能的“治理力量”,加之没有完善的乡村群体决策以及监督审议机制33,使得治理效能无法极大发挥。而乡贤组织作为一种独立于村两委与上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民间组织,是多元治理主体的重要

21、组成部分,其具有自发性和独立性,可以代表民意、表达民声,协助村委会处理村内公共事务。同时,乡贤组织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干群关系、调和干群矛盾。但处于“强国家、弱社会”的治理背景下,像乡贤组织之类的民间组织更希望得到政府的合法性支持并进入体制之中,最后成为政府政策的“执行工具”34,因而初心有失疏于治理。因此,乡村治理过程缺乏第三方“治理力量”的参与,加剧了乡村治理中跨群体矛盾,并扩大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分歧,让乡村治理民主实践更加艰难。(四)制度滞后性使治理方式老旧,乡村治理机制面临新局限贺雪峰认为实现乡村善治,配套的制度安排是重要条件。35但由于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存在滞后性,没有及时确立新的适应

22、现代技术的乡村治理体制,使得乡村社会存在信息数据遗漏、缺失、外泄等安全风险36,造成新的治理困境。此外,现实中各项事由的繁杂琐碎、服务对象的具体性、工作人员的局限性也会不同程度地阻碍乡村治理机制运转31,造成制度的滞后失效,治理过程中还存在民主自治制度敷衍了事、做表面文章等严重现象,违逆了我党“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做主”的治理本意。因而,必须借助制度建设发挥制度优势,才能在基层乡村治理民主实践中发挥制度效力,进而优化基层乡村治理效能,使基层乡村治理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37在乡村治理制度的设计上,要兼顾村民自治诉求的合理性与村民自治制度的滞后性,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以发挥村民自治功效;要

23、考虑制度设计的具体规则、程序和方法,使村民行使法定权利,表达自治意见,维护其利益。38三、乡村有效治理的对策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治理有效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征程上,我国乡村治理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治理有效”为导向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一)改善乡村治理的人口结构现状,注入乡村有效治理的人才源泉城乡二元结构驱使大量的人力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这是许多乡村凋敝的根源所在。改善乡村治理人才资源匮乏现状,首先要重新连接“失连”人口参与乡村治理,重温乡村情怀。乡镇政府要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以数字平台为依托,实现线上线下“双轨治理”,让在籍不在户

24、的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治理,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同时要大力建设乡村文化,激发留守村民的治理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建美好乡村。其次,要创造“留人”优势,留住乡村本土英才,吸引外来卓越人才。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6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人才“引流”是关键。一方面,要完善相关优惠政策,为返乡人才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解决返乡人才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乡村环境,吸引人才返乡,以使技术与资金等资源注入乡村,激活资源要素参与乡村振兴。另一方面,

25、要开发周边城市大量退休的人才资源,助力乡村建设。引进周边城市的退休人才,不仅可以为乡宁泽逵,孙玥,杨书贤:当前我国乡村有效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第 4 期133村社会注入成熟的治理经验,也可以组织动员退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最后,优化乡村精英治理体系,健全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人治色彩浓厚是精英治理的特点,同时也是其局限性所在,缺乏有力的监督约束,就会产生诸如权力滥用、寻租等一系列弊端。因此,乡村治理既需要乡村精英的参与,也需要乡镇政府对公权力进行制约,更需要广大村民作为有效主体进行监督。政府要建立健全村民评价、监督与举报机制来约束并规范乡村精英的行为,促进乡村治理过程有治有序,形成“全民

26、监督,人人治理”的乡村治理氛围。(二)提升乡村治理主体的综合素质,重塑乡村有效治理的本土优势“谁在治理”是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关注维度之一,而治理主体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其治理水平的高低。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主体是基层村干部和村民,因而须得以主体视角提升治理素质。首先,要对党员干部队伍进行一场思想洗礼,提升其觉悟和素质。要提升政府治理队伍的素质和认知,可以借助系统内的教育培训,强化理念学习,使其思想观念得到升华,杜绝官僚作风,坚持走群众路线,并针对部分村干部存在的乡村治理专业化思维不足、治理思路不清晰、治理意识淡薄等问题重点解疑答惑。其次,基层村干部可以采用外出考察学习的方式,及时掌握先进地区的治理经

27、验。在学习他乡治理经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切忌照抄照搬。尤其在大范围村域探索治理模式时,可以采用“先试点,再推广”,小范围治理取得成效后,再推广至整体乡村社会。再次,实现长效治理须得补齐短板,逐步提升整体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通过定期开展生产技术培训、文化教育活动等方式,教授村民参与治理的方式方法,提高村民的治理能力,使村民树立牢固的治理观念。最后,要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提升村民综合素质。发展教育支撑文化繁荣,发展教育推动人才兴旺,文化振兴、人才振兴才能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教育对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国家政府层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28、政策资源向乡村教育倾斜,改良乡村办学基础设施,优化乡村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社会个人层面要提倡鼓励城市教师深入“农村支教”,吸引优质教育资源注入乡村,致力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构建多元互动的乡村治理格局,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良性发展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缺乏群众广泛参与,村民拥有自治权,却往往不能行使自己的权利,难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违背了“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做主”的治理初衷。因而,治理过程需要其他治理力量的参与。乡村组织作为独立于上级行政机关和村两委的自发性组织,其成员由村民自发选举或推举产生,能够切实有效保障村民的利益,代表村民们的利益与意愿,且不受行政任务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

29、解群干关系矛盾,起到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治理的作用。各级政府要“支持、鼓励、引导”乡村群众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一方面,上级行政机关要积极构建村民、组织、村两委共同参与、决策村级公共事务的治理机制,规范乡村群众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程序,使其合法化、合理化。另一方面,乡村精英是乡村群众组织的重要主体,要正确引导和积极接纳其参与乡村治理。尤其是技术型精英和资源型精英,要充分利用其经验优势,发挥其治理智慧,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促进全面乡村振兴。此外,在构建乡村群众组织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得当有序、过程结果有理有据,针对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乡村,要兼顾组织成员的比例均衡,摒弃“本土化”思维,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共

30、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治理格局。(四)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乡村有效治理的现实路径乡村社会要实现长久治理有效目标,关键是建立完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是核心,法治是保证,德治是支柱。在自治方面,第一,要明确相关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和权利义务,厘清治理关系,便于治理工作的开展。第二,要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治理能力,并发动广大群众加入治理队伍。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薪酬待遇、职位晋升等调动基层干部的治理积极性;同时鼓励引导村庄村民参与治理过程,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在德治方面,要注重乡风文明的建设。在乡村社会倡导乡风文明以达到德治目标,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尤其要重视社

31、会公德、家庭美德等乡规民约的道德宣传教化作用以及对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引作用。社会层面也需要崇尚良好的道德风尚,倡导积极正面的文化风气;个人层面也要鼓励道德先锋的治理行为,树立榜样标杆。在法治方面,法治是德治与自治的强制保障和实施依据,也是乡村社会治理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 年 7 月134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 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9):11-16.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32、N.人民日报,2006-02-22(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7刘涛.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功能定位、实践逻辑及时代任务J.人文杂志,2021,(8):10-18.8贺勇.党建助理员在乡村治理中大有作为 N.人民日报,2018-09-30(11).9 孟祥夫.“一网三联”促乡村治理N.人民日报,2022-07-12(19).10赵

33、鹏,黄晓慧,朱荣鹏.让美丽乡村更有精气神N.人民日报,2020-10-13(19).11徐勇.民主与治理:村民自治的伟大创造与深化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4):28-32.12罗旋.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的五维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18,(11):1-6.13蒋锐,刘鑫.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从嵌入汲取型到整合服务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1,(2):55-61.14李辉.迈向党委统领的乡村善治:中国乡村治理范式的新飞跃J.探索,2021,(5):92-102.1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34、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16廖慧勤.建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境遇与选择J.理论导刊,2022,(1):73-79.17陈明,刘义强.交互式群治理:互联网时代农村治理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9,(2):33-42.18邱泽奇,李由君,徐婉婷.数字化与乡村治理结构变迁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2):74-84.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2(1).20陈荣卓,刘亚楠.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的技术偏好与适应性变革基于“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多案例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

35、2019,(4):112-120.21梁正.数字技术助力基层韧性治理的逻辑进路J.国家治理,2021,(41):15-19.22赵秀玲.数字乡村治理的观念变革与有效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9.23 郁静娴,常钦.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更有效N.人民日报,2022-05-13(18).24丁波.数字治理:数字乡村下村庄治理新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2):9-15.25徐勇.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23-26.26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 EB/OL.(

36、2021-05-11)2023-01-29.https:/ J.中国农村观察,2022,(2):117-129.33 梁纪毅.新时代乡村治理:困境与破局 J.农业经济,2021,(10):43-45.34 吴理财.全面小康社会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5):1-7.35贺雪峰.乡村治理的制度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2):25-27.36沈费伟.乡村技术赋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策略选择J.参考文献:的底线和屏障。没有法治的乡村治理将缺失底线原则,甚至触犯法律法规,因此在乡村社会中法治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强化对村两委权力的监督与制

37、约机制,让公权力行使在阳光下;另一方面,基层干部要摒弃“人治色彩”等传统的治理思维,转换身份角色,创新治理方式,树立服务意识。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村民的法治意识,引导村民知法用法。总而言之,自治、法治和德治缺一不可。太过强调单一治理会让乡村社会治理面临更多弊病,比如自治过于“迷惘”,德治过于“软弱”,法治则太过“刚硬”,而三治融合则会使乡村治理宽严并施,既充分发挥了自治、德治和法治的单一治理效能,又实现了乡村治理困难和窘境的破解与治理能力的提升,诠释了有效治理的意义。宁泽逵,孙玥,杨书贤:当前我国乡村有效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第 4 期135参考文献:1中国旅游研究院,马蜂窝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38、.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EB/OL.(2022-05-21)2022-12-10.https:/ 14 家单位为第一批全省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EB/OL.(2020-10-20)2022-12-10.https:/ 韶山市人民政府.韶山市红色文化教育培训机构名单公示 EB/OL.(2018-01-22)2022-12-10.http:/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Industry of Red Education inShijiazhuangDUAN Ying-hao,ZUO Xiao-li(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

39、nt,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Abstract:Shijiazhuang possesses many types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with high quality.The red education andtraining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ased on Xibaipo and Zhengding become a new highlights in tourism and culturalindustry progression.How

40、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small scales and weak impact,insufficientbrand effect,lagging indust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city of Hebei Province,to build a first-tier city of r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h

41、ina,Shijiazhuang should improve the top design,research and cevelopment courses,build core products,establishXibaipo r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rand to vigorously develop new forms of r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hijiazhuang.Key words:Shijiazhuang;r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Xibaipo;high-quality de

42、velopment(责任编辑张转)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ffective Rural Governance in ChinaNING Ze-kui,SUN Yue,YANG Shu-xian(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Shaanxi 710100,China)Abstract: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roposed

43、to comprehensively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prioritiz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and accelerate the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Rur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44、 guarantee for achieving modernization ofrural governance.Since the new era,Chinas rural governance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leading partybuilding,effective governance,building a community for rural social governance,and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However,due t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

45、e traditional soci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effectiverural governance is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s of lack of governance talents,limited governance models,and oldgovernance methods.The current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rural governance in China are to improve thepopulation s

46、tructure of rural governance,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rural governance entities,build adiversified and interactive rural governance pattern,and improve the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of three governancecombinations.Key words:rural governance;effective governance;rural vitalization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2):1-12.37陆聂海.治理民主:内在机理、表现维度和实现基础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7(2):37-43.38曹利.村民自治的困境与出路 J.广东社会科学,2010,(4):196-200.(上接第 129 页)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 年 7 月1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