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存在的高强度竞争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学人才培养中存在不合理与混乱之处,确实是社会存在着追求世俗成功的导向;大学中专业化的学生培养更多偏向于知识的传授,也会让学生丧失更多探索的可能性;培养人才只是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却不是全部,大学还担当着文明复兴的重任,大学真正的价值在于培养出创新人才,为其构筑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关键词:大学;高强度的竞争;功利化的导向;专业化培养;文明复兴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可以说承载了社会乃至人类进步的希望,而同时,大学也被看作是个人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提升素养的场所。也因此,大学既要对社会整体的文明水平负责,又应当为
2、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大学一向被视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但人才的前提是“人”,或者说大学所培养出的学生应当是比他们接受教育之前获得更多的幸福与人生意义。但是无论是 失去灵魂的卓越 还是 优秀的绵羊,其中都指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今大学生中按理来说本应当是最优秀的那一批人(也就是那些名校生)却并不清楚自己将来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可能在成绩上表现突出并且不同于“书呆子”,他们会参加各种公益事业、拥有多种特长但却依然迷茫甚至焦虑。这似乎是个巨大的矛盾,一方面,学生们奋力地追求着成为这样的优秀学生,但拥有了如此成功的这些学生却又少有人能在大学中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探究导致这些学生处在如此巨大
3、的压力之下的原因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高强度的竞争同学之间的竞争、繁杂的各种事务导致没有空闲时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脆弱甚至缺少真正的朋友或恋人带来的情感寄托。这几点之间又存在着相互的因果关系,为了获得竞争的胜利,学生们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去取得更好的成绩、参加许多活动丰富自己的简历(不论这些活动他们是否出于真心愿意参加),而竞争加剧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不得不将自己全部的时间投入其中,在各种“活动”之间奔波;没有时间的投入,人与人的关系自然会更加脆弱,而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又会导致竞争的加剧。这仿佛一个循环论证的怪圈,所有学生都被迫卷入其中,而每个人顺应怪圈环境的所作所为又让这个怪圈中的一
4、切得到了证明。很少有人会认为这种怪圈的存在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或大学培养人才,因为这种极度激烈的竞争环境本身就存在着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摧残,而竞争加剧后学生的平均成绩虽然提高了,但又很难说清那究竟是学生水平的提高还是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更强了。细究起来这一怪圈最初的起点便是这其中的竞争关系,我们当然不指望消除竞争,何况完全消除竞争也未必是好事,我们应当反思的是,当前这种高强度的竞争是否是合理的,或者说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关于这种竞争出现的原因,无非是争夺进入研究生院学习的资格、获得更好的简历为取得更体面的工作、通过成绩获得自身价值的认同。我们会发现,这之中并不包含着诸如成为精神更富足的人、获
5、得更渊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等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成为更好的人”所应当具备的标准。当然竞争并不与这些个人成长的目标完全矛盾,而是这些目标本身一定不是出于以比较为目的,并且这些真正意味着个人成长的变化事实上很难比较。可现实的矛盾似乎是,当代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竞争的方面,因此那些即使更重要却无法被纳入竞争结果评价之中的方面就会自然地遭到冷落。与此同时,当竞争的重要性被过度放大,竞争的形式就会侵蚀其原本“评价学生”的目的,使得整个竞争变成一场包装,原本对知识进行评价的考试演变为对考试技巧与信息收集的考察,原本衡量学生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的志愿活动变成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丰富而进行的“镀金
6、”。但是,当所有人都进行着类似的竞争时,那些真正以个人成长为目的的学生反而会受限于评价体系,使得跳出这个怪圈变得越来越难。更可悲的是,许多人可能并未深入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要参与到这种竞争之中,“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总是在追求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他们总会思索,曾经的努力是否都值得”。学生甚至从小就开始为他们的“目标”努力,但却从未思考过这样做的目的,或者说长时间的竞争使竞争的胜负变成了目的本身。而大学首要的目标,出于对每一个学生的重视,便应当是引导学生们去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这同时也是每一位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大学恰恰是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学生们看到各个学科领
7、域的风采,并从中发现自己真正适合与热爱的学科,而非盲目地跟随大众的观念做出选择。只有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个人发展才是有意义并且可持续进行的,因为真正的动力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自己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索的渴望,如果所有人都出于类似的目的,竞争环境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二、功利化的导向我们今天能够认同的一点是如今的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偏向商业化与世俗化,其现象诸如商科等未来从事更高收入职业的实用学科,而相对而言偏向于从事研究工作的理科、纯文科不如往日那样受学生及家长的青睐。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无非就是学生及家长们越发看重大学学位带来的社会阶层的提升而非对知识的探索。关于这种心理我们也不能加以苛求,
8、形成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也在 民主在美国 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阐述“人人都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升的规则变得没有伸缩性人们最后不得不经过相同的严格考验浪费掉他们的青春,丧失了他们的幻想到了后来他们能有所作为、干些不平凡的事时,兴致早就没有了”,托克维尔所强调的“崇高的理想”,表现在个人层面可以说就是今天在高强度的竞争中丧失掉的对精神富足、更完整人格的追求。那么,大学是否应当顺应这种潮流?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如果大学,作为新知的源头,社会中精神文明最辉煌的部分都放弃了这样“崇高的理想”,社会又能指望哪个机构再为社会提供那些短期看来无意义、但将会成为人类下一次飞跃之基石的知识呢?而如果没有这些新知,社
9、会岂不是将永远在之前的文明程度中徘徊不前。我们今天之所以会认为大学生培养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与混乱之处,归根结底是大学对于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目标越来越模糊。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原因确实是社会存在着追求世俗成功的导向,但正如布鲁姆在 美国精神的封闭 中所说“我从未想过大学只是从属于社会的一个部门。相反,我始终认为社会是从属于大学的一个部门没有它,理性生活的全部神奇成果都会陷入原始的泥沼之中”,大学本就应当引领社会前进,而不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站”,如果说美国的大学还会迫于赞助人的压力而进行被迫的改动,那么中国的大学在这一点上应当是具有天然优势的。大学,至少是最顶尖的大学,应当以为社会乃至人类做出杰出贡
10、献为己任,而非成为一条获得高薪工作的捷径。三、专业化培养当我们认可了大学应当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我们就不难推出大学应当培养的不是单纯拥有很多相关领域已经形成的经验、技能的人(职业教育就可以完成这样类似的目标),而是能将相关领域经验的边界进行扩展的人。而对于个体成长而言,在大学中的学习也不应当以获得已有的知识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作为基础,从中掌握更为一般的各种能力,诸如抽象性思维、对问题的发现等。从这一点而言,大学中专业化的学生培养倒未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多地偏向于知识的传授,而这并不对学生做出有价值的突破原先知识边界的学术贡献有明显的裨益。相反,这会让大学中
11、职业化的氛围更加浓厚,而“职业教育主义会导致浅薄和孤立。它剥夺了大学唯一的生存理由,即在不受功利或 结果 的压力牵制的情况下,为追求真理提供一个天堂”,对学生而言,过早的职业化也会让学生们丧失更多探索的可能性,导致学生成为马尔库塞所批判的“单向度的人”。而通识教育,恰恰能提供与之相制衡的作用力,看似“无用”的知识,却在塑造这一个个鲜活的人而非为某个职业准备的工具。虽然以上部分更倾向于谈论学生个人成长,但仍加入了许多关于大学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应当担负的责任。归根结底,培养人才只是大学一个重要的职能,却不是全部,大学同时还担当着文明复兴的重任。四、文明复兴的重任文明复兴的前提必然是广
12、泛的文化认同。在古代的中国,这种文化认同是以家庭为单位建构的,并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思想传统走向了一条官方的、明确的主线,几乎不面临着其他文化传统的竞争。但随着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封建过程,原本的儒家文化传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事实上新的文化传统并未建立,而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思想的涌入则加剧了文化认同的混乱。不过文化认同的减弱倾向并不仅出现在中国,事实上随着后现代思潮中关于个人化与解构主义的趋势盛行,共同文化认同这样中心化、宏大的一元化历史叙述本身就遭受着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够接受没有文化传统而造成的共同话语缺乏的局面,我们就必须寻找一种方式实现塑造文化认同的目的,进而实现之后的文明复兴。
13、事实上共同文化认同的塑造并非一定要在大学进行,例如“欧洲人从家庭、公立学校、大学预科获得了他们想获得的大多数文化,在这些地方他们的心灵同他们的文学传统融为一体”,不过在中国如今的教育环境下,将文化认同的塑造过程加入高中之前的学习将面临诸多的问题与阻力,因此这一重任自然应当由大学来承担。而具体到建立认同的方法,显然不能依靠于专业教育而必须着眼于通识教育及其对经典的要求。正是在阅读这些造就我们的共同精神文化基础的经典著作中,实现了文化认同的建立。而文明复兴,可认为是人的培养与文化认同建立后共同作用的自然结果。当大学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崇高追求的人才,同时他们又对自己自身的文化抱有极强的认同感,他们自
14、身的道德感与使命感将强力推动着他们去为自身的文化正名,必将有有识之士为自身文化的推广鞠躬尽瘁,因为他们心中会认可是这种文化传统造就了自己,并且他们的崇高理想会让他们放下对世俗利益的追求而投入到文明复兴这项更伟大的事业之中,而当世界看到了这样大批引领时代的学者时,又怎会轻视他们背后共同文明的价值?从社会意义出发,作为集中了社会中最高知识水平年轻人的机构,大学真正的价值在于培养出能做出突破性创新的人才,同时为其构筑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如此,文明复兴便水到渠成。而作为个体,我们应当把大学视为自我提升中的重要环节而不仅仅是一个“认证”。同时这种提升不应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崇高的理想,最后,寻找到自己短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参考文献:【美】德雷谢维奇,著,林杰,译 优秀的绵羊 北京:九州出版社,:【法】托克维尔,著,秦修明,译 民主在美国(上卷)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美】艾伦布卢姆,等,战旭英,译 美国精神的封闭 南京:译林出版社,:【美】赫钦斯,著,汪利兵,译 美国高等教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美】艾伦布卢姆,著,战旭英,译 美国精神的封闭 南京: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