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二元对立到双向循环: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嬗变逻辑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4304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二元对立到双向循环: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嬗变逻辑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二元对立到双向循环: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嬗变逻辑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二元对立到双向循环: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嬗变逻辑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6 -【资源配置】农业经济 2023/6从二元对立到双向循环: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嬗变逻辑研究*王乙竹 朱忆天 摘 要: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先后经过了以乡支城、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出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循环的发展趋势。以马克思城乡发展设想和中国共产党城乡思想为基础,深刻理解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嬗变逻辑,进而以人民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践履双向循环城乡发展的思路,无疑对新时代建构城乡融合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关系;二元对立;双向循环;嬗变逻辑城乡关系始终是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进程需要直面

2、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何协调处理城乡发展问题关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成效。从中华民族谋求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看,当代中国已实现了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跃升,协调城乡关系不仅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要求,而且是社会主义城乡发展的本质规定。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城乡关系呈现出了不同阶段特征,但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其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的嬗变轨迹。新时代城乡关系实现了由“以乡支城”“以城带乡”单向发展向“城乡融合”双向循环发展阶段的演进,为此在把握住新时代城乡关系呈现出新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把握住其背后的理论逻辑,以双向循环思路为指导全面解决好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3、的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嬗变:新中国城乡关系双向发展的历史演进轨迹(一)以乡支城: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简单的双向发展阶段(1949-1978)新中国成立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除恢复过渡时期,到改革开放前总体处在计划经济阶段。当时为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国防和工业的战略。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党和国家建立起计划经济模式,集中一切人力、物力优先发展工业和国防,农业农村为此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当时国家制定了农业户籍管理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等,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农民所得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同时农产品和工业产

4、品的“剪刀差”,使得工业和国防以无形且稳定的方式取得农业生产领域的剩余价值。总体看,这一历史时期一系列优先发展工业和国防的政策,让农村为城市发展贡献了大量农副产品和资金,农村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发展,国家总体发展水平获得了较大提升。另一面,农民从事从业生产的必要收益被剥夺,严重打击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贫穷落后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停滞不前,这是城市乡村二元对立结构形成的根源所系。这一时期城乡之间呈现出了简单的双向互动发展态势,尽管中间也出现了知青下乡等支援乡村建设的行动,但总体趋势是以乡村支援城市发展为主。农业生产领域积压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

5、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激发,这急需新的城乡关系思想来指导推动乡村和城市融合发展。(二)以城带乡:改革开放新时期城乡融合的双向发展阶段(1978-2012)改革开放新时期城乡关系是以融合发展为导向的,总体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划分为两个时段。一是 1978-2002 年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破冰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城乡关系发展迎来全新机遇。党和国家开始深化探索推动城乡社会融合发展的路径,一系列惠及农业农村的政策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产品市场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体制的确立,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多,由此中国形成了“半工半耕”的独特社会结构1。总体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和国家探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创新举措,全面推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不断汇集到城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发展速度被远远甩在后面。二是 2003-2012 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阶段。面对市场经济对城乡发展的现实冲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由此标志着城乡进入了纵深融合发展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总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急需转变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牺牲农村发展城

7、市的思维方式,要以政策保障打破城乡二元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论述研究(批准号 21JZD003)-107 -【资源配置】农业经济 2023/6对立结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完备的社会制度保障。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让农村真正享受到了社会主义城乡发展福利,道路、通讯、电力等行业深化发展,农村生活全面实现了与现代化接轨,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致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城乡间双向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强化。这一时期乡村劳

8、动力涌入城市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产生很多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乡村教育及养老问题成为困扰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三)双向互动:新时代城乡双向循环发展阶段(2012-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识城乡关系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城乡在双向互动基础上明显呈现出了双向循环趋势,一方面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另一方面农村也在以新的姿态为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乡关系推动下,城乡正以自身独特优势形成了城乡互补的双向循环发展格局。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获得了历史性改善跃升,党和国家在教育、医疗、环境卫生、住房安全、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帮扶贫困人口,全面打赢了

9、脱贫攻坚战,以乡村绝对贫困人口脱贫续写了人类发展历史上推动城乡循环发展的大事件。与此同时,以改厕、雨污分流等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建设举措全面改善和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针对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的土地抛荒问题,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的现状,党和国家提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为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提供了顶层制度保障。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在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建构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面貌。事实确实如此,通过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与城市进入了双向循环发展的新阶段,农村为城市提供了以乡村旅游、生态

10、农业等新兴业态投资项目,城市为农村提供了市场、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支持,城市和乡村共同推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即城乡要素真正进入了双向互动、双向循环的全新发展时期。二、逻辑:新时代城乡双向循环发展的深层理论诠释(一)马克思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阐释新时代双向循环发展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从不乏对城乡关系的理论阐释。尽管马克思生活时代的城乡关系与今天不同,但理论逻辑却具有相通之处。追溯马克思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论述,对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变迁逻辑特别是新时代双向循环发展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在经典作家论述中,理想社会是城乡对立消失的美好社会形态,“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指出

11、按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将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阶级对立、城乡对立将消失,社会成员的才能将得到全面发展。”2需要指出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形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上层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为快速提升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根据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条件制定优先发展工业和国防的方针政策,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发展规律。“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乡二元分隔主要是农业和工商业差异造成的,农业和工商业在

12、发展速度和规模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就此而言,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并非“中国特色”,而是人类社会“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4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国家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乡关系演变进程正是党和国家依据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实际创设实现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动鲜活展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党和国家为全面消除“以乡支城”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发展困境,探索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扶持措施。由此农业农村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真正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

13、国共产党全面践行使为人民谋福祉的初衷,致力于改善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以双向循环发展为发展方向真正建构起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根源在工商业和农业的分离,为规避资本主义城乡发展中资本对乡村无穷占有矛盾,真正实现城乡关系的历史和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推动了城乡双向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二)中国共产党城乡发展思想:阐释新时代双向循环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协调城乡关系发展,在谋求民族复兴的百年实践历程中深刻践行了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思想。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革命斗争需要,逐渐破除了苏俄城市革命道路

14、束缚,以具体历史国情为依据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为革命发展服务的城乡关系思想。无论是打土豪、分田地,还是进行土地改革,目的都在协调城乡发展关系,充分激活乡村资源活力,更好地为革命斗争发展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发展生产力、建设工业和国防的历史任务需要,以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以乡村支援城市(工业国防)发展的城乡关系思想。这一时期面对国内外特殊环境,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充分发掘城市和乡村的生产潜力,主要型构了募集农业生产剩余劳动价值为工业和-108 -【资源配置】农业经济 2023/6国防发展服务的工业塑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中,逐

15、渐生成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全面激活了乡村发展潜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城市和乡村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最终消除城乡对立,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发展现实问题,逐渐生成了城乡融合发展思想。进入新时代,面对强起来特别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推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历史基础上,富有创见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建构双向循环的城乡发展思想提供了新的战略支撑。三、实践:新时代城乡双向循环发展的未来践履路向(一)在城市层面要全面践履人民城市建设要求第一,要逻辑探索建构适

16、宜人民群众居住的城市空间模式,为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机遇提供居住权益保障。由于人口源源不断的流入城市地区,居住空间紧张导致房价高企,流入人口要想在城市获得居住空间往往需要来自乡村地区家庭资源的支撑,由此进一步放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人民城市建设要从共商共建共享视角出发,全方位采取措施为人民群众提供必要居住空间支持,在深层根源上破除了城市对乡村发展资源的单向度“虹吸”。一是要全面落实“房住不炒”要求,全面采取措施稳定城市房价,避免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带来的发展问题。以稳健的货币信贷政策,建立起城市房间合理上涨机制。二是要以宏观调控方式加大住房空间的市场供应,以社会保障型空间优化住房市场供应

17、模式。现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紧张根源在市场逐利带来的房价非理性上涨,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势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供应保障型住房,为优化住房市场秩序提供必要保障。第二,要逻辑探索建设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要素流动模式,真正为建构双向循环发展城乡关系提供物质基础保障。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生产要素流动,要建构双向循环发展城乡关系,就要打通城市生产要素流向乡村的阻碍机制,为乡村发展供应源源不断的资金、技术、人口等生产要素支持。一是要以人民城市建设为依托,建构起城乡协同联动的生产要素流动机制。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人民群众,只有从人民发展权益出发寻求破解城乡生产要素单向度流动问题,才能获得治本之策。城市人民群众追

18、求美好生活需要来自乡村的农业产品,如建构起城乡联动的有机农业产品生产销售模式,不仅可以巩固乡村为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物质基础保障,而且可以激活城市人才、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对农村的支持。二是要以美好生活建设为依托,建构起城乡协同联动的非物质生产要素流动模式。乡愁是城市人民群众进入乡村寻求心理慰藉的精神要素,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必然会加快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以乡愁为中介的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城市和乡村各类资源的双向循环。(二)在乡村层面要全面践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第一,要全面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发掘乡村发展优势提供必要条件支持。与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相比,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论是

19、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都制约了城乡双向循环发展格局的实现。一是要以新时代社会发展现实为依托,全面加强乡村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乡村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需要在信息化建设背景中及时补足历史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硬件支持。二是要以农民全面发展为依据,全面加强乡村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地区的吸引力在城市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裕的物质基础、更便利的生活条件和更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乡村地区要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全面强化软性基础条件建设,不断增强乡村对城市、对青壮年人口的吸引程度,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第二,要全面采取措施激活农民主体性,为建构双向循环城乡发展格

20、局提供主体力量支持。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在青壮年人口的流失,要全面参与城乡循环发展格局需要农民主体性的回归,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主体力量支持5。一是要以“三权分置”为出发点全面优化农业生产模式,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发家致富提供必要生产资料支持。小农模式并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规模,农民生活条件因此受到方方面面限制,就此可以说农民之所以进入城市目的在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三权分置”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现实可能,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起规模化市场化生产模式,可以获得更好地物质生活条件,可以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二是要以农产品深加工为基础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稳定乡村青壮年人口提供

21、产业支持。种植业以体力扶持为主且受自然环境影响大,难以留住青壮年人口。在第一产业发展基础上深化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大量的青壮年劳动人口,由此可以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发展的主体力量,进而为双向循环新发展城乡关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6。参考文献1 夏柱智,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 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117-1372 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姜方炳.“乡贤回归”:城乡循环修复与精英结构再造以改革开放40年的城乡关系变迁为分析背景 J.浙江社会科学,2018(10):71-786 胡博成,朱忆天.乡村振兴战略场域中的“中坚农民”培育:困境与应对策略 J.经济学家,2021(11):110-118.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3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