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4276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城乡融合中赋能乡村振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斐然,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突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机遇,这就要在融合发展中强化以城带乡、赋能乡村振兴,关键是要聚集城乡互联互通的农村“新基建”动能,释放资源要素城乡对流的市场动能,激发城乡主体合作共赢内生动能,把握城乡人口流动规律的价值动能,激活城乡体制一体化制度动能。【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以城带乡;赋能【中图分类号 F323;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 0 9

2、6-0 16 6(2 0 2 3)0 4-0 0 4 1-0 9城乡融合发展实质上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通过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进行部署推动,目的是破解我国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性原因造成的城乡隔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进人新发展阶段,践行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重塑城乡关系,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赋能乡村振兴。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中国自古以农立本,乡村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地,农耕

3、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百年来,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而言,农民问题始终是最根本的问题。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2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城乡关系成为党的政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城乡失衡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受各种客观因素所限,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城市收稿日期2 0 2 3-0 4-2 0【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YB)22-80】【作者简介】成秋英(19 7 9 一),女,湖南湘潭人,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南省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社

4、会学、社会管理。412023年偏向发展战略。19 5 2 年,我国刚刚进人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2.4 6%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鉴于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各种互助合作形式(如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出现的农业合作化完成了农村主要生产资料改造,农村生产资料由个体农民私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农户与集体转变为一种承包关系,这为农村工业积累奠定了基础。但当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农业农村中很大一部分资源、资金筹集起来支持工业发展。因此,那时我国不仅产生了依靠行政指令和行政手段配置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形成了城乡二元严重分割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治理格局。这一时期,乡村主要通过农业

5、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资产、资金、资本。(二)改革开放至2 0 世纪末期:艰难调整期改革开放后,依托农村经营体制变迁、土地制度改革等,我国城乡关系逐渐进入艰难调整期,从“农村支持城市”逐渐转向“城市支持农村”。1978年安徽小岗村自发进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19 8 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确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 8 3年底全国9 8%以上农户实行了承包责任制4 。19 7 8 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之比为2.5 7:1,19 8 3年下降到1.8 2:13。可以说,相对于城乡失衡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较为显著的转变,特别是“统分结合

6、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础性改革,容纳并推动了价格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但在该阶段,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使得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比如“七五”时期,农业基本完成计划规定目标,工业生产增长加快,19 9 0 年农业总产值7 38 2 亿元,比19 8 5 年增长2 5.3%,平均每年增长4.6%;工业总产值2 38 5 1亿元,比19 8 5 年增长8 5.1%,平均每年增长13.1%。在此时期,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 6.13%、2 4.4 0%、23.69%、2 3.0 3%、2 3.6 4%,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下降5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三农”问题

7、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问题。(三)新世纪初至党的十八大前:融合改善期为了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缓解城乡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在2 1世纪初,党中央开始对城乡关系作出重大调整。2 0 0 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 0 0 0 7 号)发布,取消了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此后,中央接二连三地推出一系列政策,打“组合拳”,比如,废除农业税,直接补贴农业,推出了新农合医疗保险等,开始对城乡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作出重大调整,为乡村发展注人新的动力。2001年,中国加人WTO,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

8、了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保障农民生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科学发展的“五个统筹”,并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置于“五个统筹”之首,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2 0 0 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以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此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使得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得以初步建立。然而,这一时期国家出台的相关惠农政策和相关涉农保障制度只是兜底基本服务

9、,并没有从根本上理顺工农城乡关系。42南海学刊第4 期成秋英: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四)新时代以来:实质性融合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城乡发展一体化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之一。党和国家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了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 0 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 0

10、 18 年至2 0 2 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发展”,再到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思路的不断升华,形成了城市与乡村功能互补的全新关系定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发展重点逐步转向挖掘乡村潜力,激活乡村文化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人与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重塑农村社会、经济、文

11、化、生态价值,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主要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已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基本特征。这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村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发挥“压舱石”

12、作用。同时,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乡村振兴,开创了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历史机遇。(一)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机遇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实践中,最关键的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同时,人口规模巨大,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仍有4 亿多人口在农村。这就要求以高质量乡村振兴来拓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重点是发展农村现代生产力,促进农村传统生产力向现代生产力转变,以高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关键是在于产业振兴,紧抓资源特色和地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振兴乡村产业。目

13、的是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不断提高村民的收人水平和生活质量,让村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二)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促进城乡平衡发展提供机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实践中,最关键的是促进城乡平衡发展。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城乡间在公共资源分布、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仍是432023年制约乡村发展的短板。这就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重要抓手,以县域城市为重要载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制度和政策牵引作用,促进各种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等在城乡间均衡发展。加快数

14、字乡村建设,助力各种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平等双向流动。(三)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促进乡村社会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遇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实践中,最关键的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高效实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行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丰富乡村物质产品、提高村民物质生活水平,也能培育乡风文明,续乡村优秀文化,提高村民文化素养、提升精神境界。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乡村振兴,乡村农耕文明可得到重视和积淀,传统村落、古树名木和传统建筑等可得到保护和利用。在保存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魅力底色的

15、同时,不断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物质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乡村中开展各种文体娱活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村民素养,提升村民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两山”理论转化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提供机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实践中,最关键的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乡村振兴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要发展各种产业,搞好乡村建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走生态安全、绿色发展道路。实质上就是,既要体现和实现人的生存、生活所需,又要尊重、敬畏和保护自

16、然,使其有再循环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贯彻和践行“两山”理论,发展低碳环保产业,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乡村生产方式和村民生活方式,加快发展智慧农业。三、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斐然,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阻碍因素,村庄治理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居民收人比是衡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重要体现,更是体现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不够的重要表征。近年

17、来,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地实施,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从表1可见,2 0 13年至2 0 2 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同比增长速度每年均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人差距比值逐年缩小,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从2 0 13年的2 6 4 6 7 元(城镇)、9 4 30 元(农村),到2 0 2 1年的4 7 4 12 元(城镇)、18 9 31元(农村),城乡收人比由2.8 1逐年降至2.5 0。城乡居民收人比虽有缩小趋势,但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如2 0 17 年至2 0 2 1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分别为2 2 9 6 4 元、2 4 6 34 元、2 6 338 元、2 6

18、 7 0 2 元和2 8 4 8 1元,而且差值逐年加大。44南海学刊第4 期成秋英: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表12 0 132 0 2 1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统计表居民人均城镇居民居民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均可支年份可支配收人同比增人元配收入/元长/%比增长/%201318 311201420 167201521 966201623 821201725.974201828228201930733202032189202135 128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 0 2 2)整理。(二)资源和要素流动不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是城乡关系的主线。当前,我国市场要素在城

19、乡之间的流动仍不顺畅,市场分割已经成为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困境。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优越性使得我国大量的优质劳动力、资金等要素从农村单向地流向城市,促使城市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而相关要素依据市场价格实现从城市到农村的流动是偏少的。尽管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性倾斜,但是资源和要素流动不畅的状况还未彻底改变。除传统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之外,技术、数据等成为新要素并对其他要素的再配置产生催化作用,而这些新的要素资源恰恰是农村最为紧缺的。(三)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长期以来,农村实行自上而下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大部分农民的需求、意愿和选择难以得到重视和满足,造成农村公共资

20、源供给严重不足,公共供给服务效率低下。较为薄弱的公共资源、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既不利于城乡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也难以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良好基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但从质量上来说,农村与城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以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例(见表2),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 0 16 年为37 5.5 5 万张,2 0 17 年为4 0 1.8 2 万张,2018年为4 2 6.2 7 万张,2 0 19 年为4 4 5.5 4 万张,2 0 2 0 年4 5 9.8 万张,多于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而且农村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也

21、在逐年增加,但农村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量却远远少于城市。可见,农村由于底子薄,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表2 2 0 132 0 2 1年我国城乡医疗机构床位数统计表城市医疗卫生 农村医疗卫生医疗卫生机构每万人医疗机年份机构床位数/机构床位数/床位数/万张构床位数/张万张万张2013618.22014660.12015701.52016741.1农村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城乡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人均可支配收入同配收入同收人差/元收人比配收入元比增长/%一26 46710.128 8448.931 1958.433 6169.036 3968.739 2518.9423594.743 834

22、9.147 412294.85316.99341.82365.5一9.08.27.88.37.87.93.58.2323.34343.13359.7375.559.43010 48911 42212 36313 4321461716 02117 1321893145.548.551.153.68一11.28.98.28.68.89.66.910.5城市每万人医农村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疗机构床位数/张数/张73.633.578.3735.482.737.184.1339.0917 03718 35519.77321 25322.96424 6342633826 702284812.812.752.

23、732.722.712.692.642.562.50452023年医疗卫生机构年份机构床位数/机构床位数/床位数/万张构床位数/张万张万张20177942018840.42019880.720209102021945.01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 0 2 2 整理。(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面临较大短板农村人居环境较为落后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又一重要体现,直接影响农村居民对农村现代化成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脏、乱、差仍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仍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顽疾和短板。以排水和污水处理情

24、况为例,2 0 2 1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 7.8 9%,而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乡占全国乡区域总量比重为36.9 4%,污水处理率仅为2 6.9 7%6 。(五)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融合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国家给予乡村产业大量的帮扶政策,泾渭分明的城乡产业形势呈逐年持续改善趋势。但是,乡村产业的产业链仍不够完善,农产品附加值不够高,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养殖业,还是旅游业或医疗康养业等,都难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以提升产品附加值,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也很难为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稳定基础。四、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举措在逻辑上,城市和乡村是相对应

25、的概念,它们是有着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有机体。城市和乡村作为人类的生存空间,各有其特定的生存条件和表现形式,它们是互相对应且相对独立的社会有机体7 。与此同时,城市与乡村共同构成社会有机体,二者相互依存。进人新发展阶段,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8 只有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重构新格局,培育新力量,在融合发展中强化以城带乡,才能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破除阻滞农业农村发展的障碍因素,持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生共荣。(一

26、)聚集城乡互联互通的农村“新基建”动能在乡村振兴中,要坚持整体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电供气、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交叉、并网、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互联互通。打破城乡之间的地理界限与空间壁垒,聚集城乡一体化的农村“新基建”动能。一是以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部署,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是加快推进城乡交通网、水网电网气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三是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宜居水平。继续实施水域治理,加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46南海学刊

27、表2 (续)城市医疗卫生农村医疗卫生每万人医疗机疗机构床位疗机构床位数/张数/张392.2401.82414.14426.27435.15445.54450.2459.8497.03447.97第4 期城市每万人医农村每万人医57.2287.5460.28876387.8164.688.16774.741.8745.648.0949.560.1成秋英: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设,继续推进供水节水和自来水村村通工程,巩固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四是走新型能源建设道路,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及其续建配套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适宜地区推广沼气、

28、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五是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加快推进农村地区通信网络和宽带网络覆盖,加强城乡互联互通,让农村享受与城市同等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机会。六是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国土、交通、通信、电力、财政等诸多部门,需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加强部门间、上下级间的协作与配合。(二)释放资源要素城乡对流的市场动能城乡间资源要素是否实现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关键在于市场能否发挥资源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市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才能真正体现资源要素本身的价值。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

29、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数字等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存在诸多障碍,主要表现为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较多,而城市向乡村回流极少。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向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要突破要素单向向城市集聚的现状,加快实现资金、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具体来讲,一要挖掘农村特有的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康养等新功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诗与远方”的需求。农村这些特有新功能是吸引城市人流、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的重要动力。二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要素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资源要素双向自由

30、流动机制、平等交换机制、共建共享机制,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市场机制动能,使得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持续顺畅流动。三要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性障碍,加快形成能够激活、释放城乡各资源要素的制度、政策体系,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制度效能。(三)激发城乡主体合作共赢内生动能“人”具有创新性,拥有强大的创造力,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城乡参与主体积极性与主动性至关重要。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离不开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也离不开投资建设农村的企业家,投身农村的大学生、技术干部、返乡的退伍军人、退休的教师医生和公职人

31、员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将众多的城乡主体凝聚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发掘有效合作价值动力,劲往一处用,力往一处使。积极寻求城乡主体间合作共赢的最大公约数,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的重点工作。把握城乡融合多元主体间的需求点和平衡点,采用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主动探寻各主体间合作共赢最大公约数,激发多元主体的创造力和活力。一要把乡村建设摆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县(县级市)作为基本单元,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公共服务、村落保护与开发等,提升县城和乡镇对农村的综合服务能力。二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新

32、乡村”,把乡镇建成服务城乡参与主体的区域中心,为多元主体创造优质的基础性环境。三要强化多元主体间的合作意识,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加快推进农旅、农创、农养、农科融合发展进度,提升融合层次,提高融合质量。四要充分利用城市与乡村的472023年比较优势,搭建城乡要素对接平台、农业与科技融合交流平台等,实现城市各优质资源要素对乡村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强效拉动,激发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内生动能,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四)把握城乡人口流动规律的价值动能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农村,大规模人口流动路径意味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新发展阶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人以及实现以人为核

33、心的有机融合,重塑城乡劳动力结构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结构。一方面,将县域城镇化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实践中,一部分农村人以“农民工”身份进入大中城市,通过辛勤劳动获得较高报酬,进而在大中城市周边的县城、中心乡镇购房置业,在城镇落户,实现了农业转业人口向市民的身份转换9 ;一部分农民通过易地搬迁,在中心镇或中心村集聚,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居住结构。在新发展阶段,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助推城乡空间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县(县级市)域在城乡对接中的枢纽作用,将县(县级市)域城镇化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和集聚。要把握和顺应城乡人口流动规律,破解乡村人才紧缺瓶颈,特别是积极

34、出台返乡人员创业兴业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具有家乡情怀、愿意扎根守土的大学生、退伍军人、退休教师医生和公职人员等返乡,激发他们建设乡村的热情、激情,激活农村创新活力,使他们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各地应积极完善农村引才政策,健全引才机制,加大返乡人员就业、创业、兴业的政策补贴力度,为其在农村的发展、生活提供更多保障。积极探索岗编适度分离,挂职、兼职和在岗、离岗创新创业制度,鼓励城市科教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或长期服务乡村。积极探索允许拥有一定社会地位、享有一定社会声望又有意愿参与乡村建设的返乡人员享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各项权利或部分权利,利用农村土地、村民房屋、

35、农村劳动力等来开展合作开发,带动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展示出农业产业有“奔头”、农村创业有“甜头”、农民职业有“干头”。(五)激活城乡体制一体化制度动能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就业制度、社保制度等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性。目前,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一体化,就必须改变城乡体制的这种差异性。进人新发展阶段,激活城乡体制一体化制度新动能,一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回归户籍人口登记功能,彻底消除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积极推行以身份证为唯一标识的居住证制度,让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市民身份转换时在城镇进得来、住

36、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二要培育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保障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三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拓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探索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政府救助相融合的多元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四要注重提高城乡住房保障能力。住房保障是人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要打通商品房和保障房的互通轨道,鼓励房地产企业适当降低房价,地方政府以出资或入股形式,建设城市保障房,让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住房保障 。五要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形成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担机制。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

37、补助建设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48南海学刊第4 期【责任编辑:曹秋秀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成秋英: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农业就会更有奔头,农村就会更有看头,农民就会更有盼头。参考文献:1共同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一全国政协“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协商会综述(2023年7 月14 日),http:/ 8 2 年,第4 7 页。3孔祥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一新

38、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及发展趋势(2 0 2 1年5 月8日),http:/ 4 9 2 0 0 6 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 0 0 7 年第1期,第2 3-31页。5关于“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 9 1年3月13日),http:/w w w.s t a t s.g o v.c n/s j/t i g b/ndtigb/qgndtjgb/202302/t20230206_1901934.html。62 0 2 1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 0 2 2 年10 月12 日),https:/w w w.mo h u r d.g o v.c n/g o n g k

39、 a i/f d z d g k n r/s j f b/t j x x/i n-dex,html。7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的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 9 2 年,第16 页。8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并讲话(2 0 18 年9 月2 2 日),https:/ 0 19 年第3期,第12-15 页。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China s Modernization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CHENG Qiuying Decision Adv

40、isory Department,The CPC Hai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Hainan Provincial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Haikou 571199,China Abstract:To promote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take the road of socialist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 must take the path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

41、pment and empower ruralrevitalization through urban-rural integration.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agricultural andrural developmen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but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insufficient rural development is still prominent.When it enters a

42、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Chinas modernization brings opportunities for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Thisrequires strengthen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with a focus on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taking cities to drive rural are

43、as.The key is to gather new rural infrastruc-ture momentum that connects urban and rural areas,release market momentum for resource factor flow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stimulate endogenous momentum for cooperation and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grasp the value momentum of population flow law between urban and ruralareas,and activate the institutional momentum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Keywords: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urban-rural integr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city-led ruralareas;empowerment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