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说文解字》的农耕词汇训释看中国古代农耕文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4219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说文解字》的农耕词汇训释看中国古代农耕文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说文解字》的农耕词汇训释看中国古代农耕文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说文解字》的农耕词汇训释看中国古代农耕文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说文解字 是一部映射百科万物的汉字文化库,其中农耕词汇数量众多且语义丰富。通过训释 说文解字中与农耕有关的汉字,从作物种类、农耕器具、田官制度、祭祀文化等方面反映先民重农敬农的价值追求,进一步解读先民农耕文化信息,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文明演进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 说文解字;农耕词汇;农耕文化;训释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年 月,国学大师陈寅恪在给沈兼士的回信中评论其“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 一文时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作为我国首部按照部首编排的字典,东汉许慎创作的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 说文

2、)将先贤典籍、字书等文献中出现的 个汉字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形音义的不同分为 个部首,其内容“万物咸睹,靡不兼载”,是一部“从文字训诂出发而映射至百科万物的汉字文化库”。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早在 多年前的“神农氏”时代,发祥于黄河中下游广袤平原的华夏民族就已经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农业实践,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直观地体现在语言文字中。通过梳理可以发现,说文 一书农耕词汇数量众多且语义丰富,涉及作物、器具、制度、祭祀等,反映着先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训释 说文 中与农耕有关的汉字,分析其词义系统,进一步了解古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3、,挖掘潜藏的、影响深远的农耕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从 说文 看农作物的种类及其发展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禾、黍、麦(大麦)、来(小麦)、纖(,稻)等粮食作物的记载。说文 中所收录的粮食作物种类,主要集中在“禾”部字,其中古代“五谷”稻、黍、稷、麦、菽中,说文“禾部”不仅直接记载了稻、稷等粮食作物的种类,还记载了这些粮食作物的品种特性以及生长状貌。粮食作物的概念分为广泛意义上的“泛指”以及特定意义上的“特指”。例如,广义泛指粮食的禾、(,谷)、粮(,粮)、糈()等。说文:“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从木,象其穗。凡禾属,皆从禾。”“禾”是象形字

4、,甲骨文“”字形就像一株穗头下垂的禾谷,非常形象生动。“禾”的本意多用来泛指所有禾谷作物,后来“谷子”的字义被“”所取代,也就是今天的简化字“谷”。说文“米”部:“粮,也。”粮,粮食的总称,作为传统食物的“五谷”都可以称为粮。“糈,粮也。”段玉裁注:“糈,精米。所以享神。”糈,作为粮食总称,泛指用以祭神的碾磨后的精米。除了农作物种类的泛指以外,先民还根据农作物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别给予其细致的命名,最具代表性的是“五谷”的记载。说文:“稷,齐也。五谷之长。”典籍中关于“稷”的解释说法不一。公认的说法有三类:第一种认为是粟,也就是小米。尔雅释草:“粢,稷。”宋代邢籨疏的 尔雅正义 指出,粢、稷、粟指

5、的是同一作物。第二种说法为高粱。广雅疏证 指出:“稷,今人谓之高粱。”清代程瑶田作 九谷考,称:“稷,大名也。粘者为秫,北方谓之高粱。”第三种说法认为黍中不粘为稷。本草纲目“谷”部记载:“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稷可作饭,黍可酿酒。”多义性不仅表现在农作物“稷”上,说文 中如稻、黍、来(麦)等其他表示农作物种类的文字中也有类似表现。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先民对于作物观察得更加细致入微,并体现在语言文字的描摹和概括上。说文 一书收录了大量详细描述粮食作物部位名称、生长状貌的文字,显示了词义的精细性。例如,稻禾的芒尖称为“秒”,禾末称为“颖”,禾茎称为“盪”,谷皮称为“?”也

6、。另外,说文 还记载了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具体叫法。以“禾”为例,说第 卷第 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 月 文:“?(),幼禾也。”段玉裁注释:“后种曰?引伸为凡幼之称,今字作稚。”也就是说,“?”一开始是形容未长大的幼苗或晚植的谷类,后词义扩大为“幼小”。“稍,出物有渐也。”表示禾苗出土、慢慢生长的过程。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稍,按此字当训禾末,与秒为谷芒者别。”也就是说“稍”还有禾末之义,之后还引申为官府按月发给的官俸、粮食,副词表意为“逐渐”“略微”。如 核舟记:“其船背稍夷”一句当中的“稍”为“逐渐”“略微”之义。“秋,禾谷熟也。”甲骨文当中“秋”字以蟋蟀作为象形,其本义是“禾

7、谷成熟、收获”。尔雅释天 记载:“秋为白藏秋为收成。”“秋”又可以指粮食收获储藏的季节,有“白藏”“收成”等别称。可以看到,农耕社会的先民对于“秋”的认识从一开始的“谷物成熟、收获”概念逐渐扩大为表示“时间的、收获的季节”的概念,也就有了对四季的认识。类似的,说文 中“年”“稔”也表现出相似的词义发展规律。由此可见,古代农业生产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以农耕为基本生产方式的古代先民,在精耕细作过程中,对农作物的认知呈现出从单一到多样、从模糊到具体、从笼统到精细的过程。据段玉裁注,稻中有至黏者,称为“?”(,糯);有次黏者,称为“?”(,粳);有不黏者,称为“?”()。“?”与“?”相比则不黏,与“?

8、”相比则黏。从黏与不黏的角度区别了稻的品种,因此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谷物名称,同株异名、一词多字等现象也多有体现。同时,在原始农业发展过程中,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要围绕备耕、播种、施肥、收获等具体活动而进行,因此 说文 中一系列词语的本义是围绕农作物和农业的,如“?”“秋”“年”“稔”。随着先民认识的细化和深化,这些词语词义进一步扩大到生活各个方面,也就是“由原义上升到了人文世界,具有了文化意义”。二、从 说文 看农耕器具的发展变革我国古代农业有着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农耕器具的发展与变革就是其重要体现,也标志着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上古时期的常用农具“耒耜”到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以及牛耕技术的

9、出现与使用;从石器时代的大量石制、贝制、木制农具到奴隶社会的铜制农具,以及封建社会的铁器农具。时代在发展,农具在进步,这些农耕器具的发展变革,都可以从 说文 所收录的文字中窥斑见豹。农作物下种或栽种前需对土地进行翻耕,于是就出现了翻耕农具。先秦时期最常用的农具是耒耜。“耒”和“耜”原本指两种不同的木制农具。说文“耒”部:“耒,手耕曲木也。从木推?()。古者垂作耒以振民也。”说文“木”部:“(),絃()也,今俗作耜。”可见“耜”“”是同义异形词。耒耜上部把柄的部分为“耒”,下部起土的部分为“耜”。周易系辞传 记载,神农氏在伏羲氏去世后,砍削木头做成耜,弯曲木头做成耒,从而发明耒耜用来翻耕和除草,

10、“以教天下”。受“耒”字“松土农具”本义的影响,以“耒”作为表意构字部件的一系列字如?、耙、耕、耘、耦、耨等多与农具和农事劳作有关。殷商时期,先民驯服了牛,并将其用于农耕生产。牛的出现,让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以牛耕代替人耕,这一耕作方式的变化也记载在 说文“牛”部中,主要表现为以文字的构形会意造字。说文“牛”部:“,耕也。从牛黎声。”康熙字典“牛”部:“,与魿同。”说文“耒”部:“耕,魿也。”根据许慎的解释,“”简写为“魿”,与“耕”字意思相同,两者互训、互为转注。段玉裁是从耕作方法上区分“魿”与“耕”的,推测初始“人耕者谓之耕,牛耕者谓之犁。”说文 还记载了多样的牛耕方式。如 说文“牛”部

11、:“,两壁耕也。从牛,非声。一曰覆耕种也。读若匪。”可见“”有两层字义,一是指两牛东西相向而耕,二是再耕之而后种植。这种“两壁耕”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冶铁技术的进步,以金属材料的使用为标志,人类相继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铁器时代,更为先进的铁农具开始出现和使用。说文 中就记载了以“金”为偏旁的农耕器具。说文“金”部:“钱,铫()也。古田器。”“铫,温器也,一曰田器。”也就是说“钱”的本义并不是指货币,而是与“铫”同义,指类似铁锹一类的农具。说文:“?(),立薅()所用也。”这里“薅”指的是拔去田间野草。段玉裁注:“云立薅者、古薅?()坐为之。其器曰?()。其柄

12、短。若立为之、则其器曰?。其柄长。?之用浅。?之用可深。”这说明先民一开始是使用短柄木制工具?(耨)蹲着除草的,之后开始使用长柄的站着除草农具?(锄),即今天的锄头。铁器大量应用于农作物收割器具镰刀上。说文 金部字中表示不同类型镰刀的字就有许多。例如,说文:“?(),(,获)禾短镹(,镰)也。”释名:“?,获黍铁也。”尔雅:“禾穗谓之颖,截颖谓之?。”“?”专指用来收割禾苗穗的短型镰刀。说文“金”部:“頷(),两刃,木柄,可以刈()?。”也就是木制把柄,两边有刀刃,可以除草的一种特殊镰刀称为“頷”。它的刀刃长约二尺,宽约三寸,能够很快割断荒草或者麦禾等。说文 中“镹”和“锲()”互相训释,都可

13、作为镰刀的总称。另外,根据段玉裁注释,方言 当中,不同地方对镰刀的叫法不同,常见的有刈?(,钩)、?、?()、餕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卷()、镹、锲等,这些文字也成为上古农业生产力水平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锄耕”的佐证之一。三、从 说文 看重农敬农的价值追求民以食为天。在农耕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农业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它既为国家、社会、居民提供了足够的粮食和衣物资料,又为国家提供了绝大部分的财政税收 。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无不重农敬农。生存必须依赖大自然,因此,先民自发产生了对农业的高度信仰和崇拜,通过祈谷、求雨、祀祖、祭神等方式,寄托风调雨顺与五谷丰登的生活期盼。训释 说

14、文 中与田地、农官、祭祀等有关的文字,是了解农耕社会先民重农敬农价值追求的重要渠道。田地是先民安身立命的基础。“田”是象形字,甲骨文中“田”为“”,像田猎战阵之形,也就是“田”最初是指狩猎场所。说文:“田,陈也。数谷曰田。象四囗。十,阡陌之制也。”这里的“阡陌之制”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推行的井田制。许慎对“田”的训释已经变为“耕作的田”。农耕社会,男性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从事农田耕作的主力。甲骨文中“男”为“”,“力”指耕地工具“耒”(犁),从田从力,由此构成会意字“男性”。说文:“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根据段玉裁的注释,“男”还有“任”的意思,“任”指功业。王公以下的男性

15、都必须从事农田耕作,其中年壮力强的男性倍受尊敬,因此五等之制“公侯伯子男”中“男”还可以代指爵位。对“田”“男”等字义的训释,直观地体现出以农耕为主的父系社会对农耕活动的重视。说文:“(),农夫也。”段玉裁注,“农夫,田官也。”“,田大夫也。”也就是说,“”指的是直接指导农民进行王室籍田耕种的农官,通常是熟悉耕种技术、懂得观察气候时令的人,最早见于 诗经。例如反映周代早期农业生产的农事诗 豳风七月:“同我妇子,?()彼南亩,田至喜。”关于“”的职能,礼记月令 云:“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善相丘陵、阪(,坂)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导民,必躬亲之。”天子下令布置

16、春耕事宜,“田”需要视察地形地貌,判断适宜种植的作物,亲自将种植方法教授给农民。根据郑玄注释,这里“田”就是指农官“田”。“”倍受先民的崇拜与尊敬,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亲而尊之,死而为神,则祭之。”“”生为田官、死为田神等现象都源自于古代先民对农业的重视。祭祀作为早期先民沟通自然的媒介,传达着先民对外部世界的无限想象以及渴望真理的憧憬 。作为国家的代名词,“江山”与“社稷”二词常连用互文。说文 中“社”和“稷”其本义乃祭祀名,“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农耕社会,“社”“稷”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说文:“社,地主也,从示土。”汉代应昭在 风俗通史祀典 引 孝纬经 解

17、释:“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五土以为社。”这里的“主”指的就是“神”。广袤的土地以“社”为代表接受先民祭祀。和“社”一样,由于粮食种类繁多,人们就以“稷”作为农作物的代表来接受祭祀。先人春祈秋报,求雨御水,通过祭祀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趋吉避凶。因此以土神和谷神来充当国家代名词,所反映的正是我国古代祭祀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织影响的结果。这种重农敬农的高度信仰,造就了以重农抑商为根本的农业国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综上所述,古代先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化。说文 内容不仅只限于对汉字形、音、义的说解,还“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当时人们

18、的思想认识及心理状态等。”说文 中的农耕词汇,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农耕文化信息,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训释农耕词汇、解读先民生产生活真实面貌,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历程,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参考文献 王宁,谢栋元,刘方 说文解字 与中国古代文化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许慎 说文解字 北京:中华书局,: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李时珍 本草纲目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尔雅注疏 十三经注疏 阮元,校刻 北京:中华书局,:樊虹 浅谈时间词“年”“春”“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胡泽学,付娟 农耕文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盛不衰之原因阐释 农业考古,():程俊英 诗经译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杨天宇 礼记译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刘斌 说文解字 中“示部”字的文化研究 文物鉴定与鉴赏,():应劭 风俗通义校注 王利器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王贵元 汉字与文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责任校对:朱艳君第 期张硕勤:从 说文解字 的农耕词汇训释看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