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追求现代到回归传统:传统民居建筑的当代发展趋向——基于晋南地区Z镇的田野考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3877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追求现代到回归传统:传统民居建筑的当代发展趋向——基于晋南地区Z镇的田野考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追求现代到回归传统:传统民居建筑的当代发展趋向——基于晋南地区Z镇的田野考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追求现代到回归传统:传统民居建筑的当代发展趋向——基于晋南地区Z镇的田野考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是世界建筑史上一支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分布地域广阔的重要建筑体系。历史上无论是王侯将相的府邸还是普通民众的住宅,大多是以木架构为主的建筑。直至近代,木结构传统民居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形式。20 世纪 80、90 年代,晋南农村的民众几乎都居住在木结构建筑的四合院之中。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新式材料与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木结构建筑民居越来越少见。与此同时,晋南地区的村镇出现了很多仿古建筑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传统木结构民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式微,另一方面,生产传统建筑部件的工厂却到处林立。这既是建筑领域的变迁,又是现代化的呈现。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对全球化抱有一

2、种担忧,担心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进而导致世界变得单一和扁平。国内学者方李莉曾经探讨过地方文化的消失会对整个文化生态产生怎样的影响。1印裔美国人类学家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认为在民族国家、电子媒介等因素的影响下,生产地方性这一任务越来越艰难了2。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现代化的进程非但没有抹平各类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反而让人们转头开始关注文化的区域性和族群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摘要: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民居的变迁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居的变迁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通过对晋南地区Z镇的田野考察发现

3、,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和营造技艺发生了现代化变迁,此后民居建筑形态出现了回归传统的趋势,这一过程中呈现出“本土性的现代化”特征。当然,这不仅仅是晋南地区Z镇传统民居的现代性变迁过程与特色,也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经历的现代化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民居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特征,发生了现代性变迁。关 键 词:现代化;地方性;现代性变迁;传统民居;晋南地区Z镇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3)03-0141-09从追求现代到回归传统:传统民居建筑的当代发展趋向基于晋南地区 Z 镇的田野考察邱钰(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作者

4、简介:邱钰(1994),女,山西临汾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邱钰从追求现代到回归传统:传统民居建筑的当代发展趋向基于晋南地区 Z 镇的田野考察1412023 年第 3 期总第 310 期宗旨就是尊重、保护不同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正在以各种方式重新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 世纪末,美国人类学家海曼(Josiah Heyman)发现墨西哥部分地区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发生了现代性变迁,物质材料的变迁呈现出全球化和商品化的逻辑。具体来说,外来的、工业制成的

5、建筑材料逐渐取代本地的、手工制作的材料。而新式建筑材料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物质文化的替代,还意味新型建筑技术的引入。31998 年,英国人类学家菲利普托马斯(Philip Thomas)对马达加斯加乡村建筑民居的变迁过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发现当地民居建造过程确实存在海曼所提到的现代性转向,来自全球的标准化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民居建造中,而且外来人口取代了当地民众成为民居建造的主体。然而,在托马斯看来,现代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向传统逆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传统的空间和仪式行为将非本土的生产材料纳入当地文化模式之中,客观上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4。国内学者方李莉在景德镇日用陶瓷研究中发

6、现,随着传统民窑的复兴,与之相关的技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也得到了回归,但是新式陶瓷作坊是在传统体制、观念消失了的情况下重新生长出来的5。她指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景德镇所呈现的是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国际化相互交融在了一起。具体来说,传统制瓷业的行业文化与民间习俗开始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政府和学者的关注,逐渐得到了恢复和保护。景德镇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具有国际性的气息,这里聚集了更多来自全球的陶艺制作者和爱好者,常常举办国际性的陶艺活动和展览会6。上述研究对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晋南地区 Z 镇传统木结构民居及其营造技艺迎来危机,但是

7、其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回归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又得以“复活”。本文以晋南地区 Z 镇为例,探讨当地传统木结构民居在现代化的影响下所经历的发展历程。从民居的构筑形态和营造技艺两方面入手,阐述传统民居在现代化初期呈现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但随后又转向回归传统,并最终实现了“本土性的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一、追逐现代风潮: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民居变迁晋南地区 Z 镇地处汾河下游的平原地带,这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因此,晋南地区 Z 镇在历史上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人民生活比较富足,不但居者有其屋,而且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传统乡村

8、建筑的风格具有匿名性和集体性,它是属于大众的,因此也有人将乡土建筑称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7。概括来说,晋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是一种坡面屋顶的木结构“窄四合院”8,这种民居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流行于 Z 镇乃至整个晋南地区,即使当地富甲一方的晋商所建造的大院也无一不遵从上述的建筑规则。当地的民间工匠是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主要力量,他们凭借多年的经验和代际之间的技艺传承,将这种独特的建筑文化代代相传。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木结构传统民居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形式在当地日益式微。在新一轮的农村建房热潮中,晋南民居的建筑风格艺 术 博 览YISHU BOLAN142邱钰从追求现代到回归传统

9、:传统民居建筑的当代发展趋向基于晋南地区 Z 镇的田野考察迎来了变化,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的平顶房开始成为 Z 镇居民的主流选择。其中,以建筑形态的变化最为明显,传统的坡面屋顶被平顶房逐渐取代。这种变化与当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入现代之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农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其中联合收割机的出现使得粮食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为联合收割机可以在田间地头直接完成粮食脱粒,收割流程得到极大的简化,农民只需要进行粮食的扬尘与晾晒工作。传统小麦晾晒是在麦场里进行,麦场的位置一般离农户家比较远,不方便人们照看粮食。因此,人们开始探索在四合院内进行粮食晾晒

10、的可能性,然而晋南传统四合院的院落结构窄长,院落内部的采光和通风较差,难以满足晾晒农作物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平顶房成为晋南地区 Z 镇居民建造房屋的主要选择,因为相较于传统木结构房屋的坡面屋顶,平顶房的屋顶可以作为晾晒农作物的场地,更具有实用性。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在当地的传统民居的建造过程中开始更多地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晋南地区 Z 镇传统四合院的框架主体和屋顶的承瓦材料主要是木材,品种多为当地常见的红松、核桃木、白杨木、榆木、桐木等,主要来自当地农家院落、田地、沟渠甚至家族墓地等,都是地方性的木材。而新式民居则主要使用钢筋混凝土为原材料,这种材料往往不会与地方社会直接关联在一起,

11、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在随后的几年里,铝合金、断桥铝合金等更多的现代材料涌入当地民居建造中。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的民居建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化、全球性的建筑材料几乎完全取代了传统当地使用的建材。虽然结构理性主义认为每一种建筑材料都有其对应的建筑形式,而且不可以模仿其他材料9,但值得注意的是,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化建材在晋南民居中的使用,并没有改变民居的四合院这一基本形式,成为传统和现代融合的产物。随着建筑新材料的引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遭遇危机,民间木匠群体开始自发地寻求变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变革是技艺系统由封闭转向开放,突出的表现就是木匠开始接纳现代化的木工工具

12、。木匠的传统工具可以分为五类:以墨斗为代表的放线工具、以锯为代表的锯割工具、以斧子为代表的砍削工具、以凿子为代表的凿削工具和以手摇钻为代表的钻孔工具。制作和使用上述工具不仅是传统木匠的基本功,还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然而在现代化的语境下,这些工具已经显得“落后”和“低效”。在田野调查中苏师傅告诉笔者,他过去使用传统木工工具,去“家户上”打制一套家具需要 13 个月的时间。在购置了一批电锯、电钻、磨砂机等现代化的工具以后,制作同样一套家具所需的时间缩短至半个月内,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木匠群体不再满足于经验性的技能,而是开始积极吸纳科学知识。比如在传统民居屋面坡度确定的过程中,需

13、要根据梁和柱的长度来确定屋面椽的长度,也就是根据两条相互垂直的边来确定长边的尺寸。传统的做法是将梁和柱连接好之后平放在地面上,用墨斗弹出第三条长边,测量出这条边的长度就可以得到椽的长度。后来,工匠在施工现场学习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计算方法后,替代了原先以墨斗弹线方式的计算,并将其应用在木结构民居的营造活动中。总之,这一时期的木匠群体改变了原有的技艺系统,开始积极和自发地从外1432023 年第 3 期总第 310 期部引入新的知识和技术。尽管如此,传统木工技艺在新材料、新技术体系的冲击下仍然走向了衰落。农闲时从事木架构民居的营造活动已经成为过去时,很多大木匠选择在农闲时到城市里寻找工作机会,这

14、导致手工技艺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10。先进的工具和新式的材料来自现代化,对晋南地区 Z 镇地方化的传统民居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就民居风格而言,传统木结构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材等天然材料,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与地方气息,而钢筋混凝土的平房则采用更加现代化的建造材料,这也就意味着本土历史文化遗产的衰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的浇筑技艺所取代,技艺传承面临困境。类似的现象在其他地区也有发生,例如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技艺11在工业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现代化初期,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在有些情况下现代化的引入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二、回归传统转向:后工业时代民居建筑

15、的审美追求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将美分为两种类型:美术之美和工艺之美12。美术是伟大的、崇高的,需要从远处仰望,而工艺之美则注重实用性和平凡特质。13在晋南地区 Z 镇,当地的民居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备独特的审美特色,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工艺之美与美术之美。在后工业时代,传统审美在消费市场中重新被重视13,具有深厚内涵的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复兴,在城市中体现为民俗旅游成为游客选择的热门消费项目,在传统建筑中则表现为人们开始回归历史的审美取向,同时还促进了传统木作技艺的发展。总的来说,传统民居呈现出一种回归传统的景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得城市中出现了“乡愁”消费的风潮,主要体现在民俗旅游的兴起。由于传统

16、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有助于营造民俗旅游所需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空间,因此成为民俗旅游景点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旅游空间中的传统建筑不一定是当地原生的建筑,其中许多是从周边地区内拆除并“移植”到旅游景点上去。虽然这些传统房屋在现代化的乡村中显得并不协调,但当被“移植”到旅游景点或是建筑文物的附近时,其历史文化价值则被更好地体现出来。在旅游空间中的民居建筑脱离了其原有的属性,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商品,被展示在当地的旅游景点中供人们消费和观赏。在民俗旅游兴起的过程中,传统民居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晋南地区 Z 镇几个旧物收购商开始收集当地民居建筑构件,最常见的是老房

17、子的木构件、窗框等14,将其修复后在西安、北京、天津,或者本地的古玩市场进行售卖。旧物收购商最初收购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房梁,房梁是木结构建筑中最为重要的承重部件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承接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一般选用硬度较高的优质木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旧物收购商人在农村收购老宅中拆下来的梁,并将其售卖给制作木材工艺品的个人或者公司赚取利润。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商人开始收购整个宅院的房屋构件,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民居建筑部件的商品化趋势。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有一段时期晋南地区 Z镇开始流行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平顶房。然而,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之后,在晋南地区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晋南地区夏季炎

18、热干燥,平房屋顶的隔热效果比坡面屋顶要差很多,导致夏季屋内温度偏高,不适宜人们生活;二是晋南艺 术 博 览YISHU BOLAN144邱钰从追求现代到回归传统:传统民居建筑的当代发展趋向基于晋南地区 Z 镇的田野考察地区降雨相对比西北多,而平房的屋顶不能有效地保护墙面。2021 年山西省境内突发大规模、长时间的降雨,导致大部分地区的房屋严重漏水,许多农村建筑此后变成危房。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人们又回到了传统建筑中寻找答案。当地传统民居的屋顶造型大多数是坡面屋顶,其中北房屋顶通常为双面坡样式,其他房屋则是单面坡。这是由于北房的后墙通常接触不到阳光,因此雨水一旦浸入墙体就难以蒸发出去,从而有损坏墙体

19、的风险。而双面坡的屋顶造型可以通过屋檐将雨水引导至地面,能够更好地保护房屋的墙面。于是,这种传统的屋顶形态又开始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虽然当下可应用于屋顶建造的材料和工艺越来越丰富,但是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来建造屋顶。这是因为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瓦片、木材和竹板等具有自然美感和古典风味,能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融合。传统的建筑工艺经过数百年的实践和改进,已经被证明在耐久性和可靠性方面表现出色,能够经受各种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考验。虽然新型建筑材料和工艺可以提供更为高效和便捷的解决方案,但对于一些居民来说,传统的屋顶建造方式体现了他们对于传统建筑美学、审美风格方面的认知和追求。随着现代

20、传统民居营造活动不断增多,2008 年晋南地区的 Z 镇成立了第一家仿古建筑修缮公司Z 公司,这为当地木匠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舞台。此时,作为技艺传承主体的现代木工与传统木匠已经存在明显差异。过去木匠常用的手工工具已被大型木材加工机器所取代。现代木工不再像传统木匠那样能够在任何地方随手开展工作。以前,木匠只需携带一个小工具箱并游走于城市或乡村之间,就能自如地从事木工活动。而现在,由于现代木材加工机器庞大且需要固定的使用场地,这些机器不可能像传统木匠的工具一样灵活方便,而必须要在厂房内使用。随着现代木工加工手段的推广,传统工艺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伴随生产方式转变的还有木匠身份的转变,

21、传统的木匠的社会角色是农民兼匠人,当下 Z 公司的木匠已经是专职木工,日常生活不再以农业为主,而是在工厂从事建筑构件的加工和安装工作。木工之间的代际关系由传统的师徒制拓展为企业内部的师徒制。技艺传承不仅发生在师傅和徒弟之间,而是拓展至企业、师傅和徒弟三者之间。传统的拜师活动转变为企业的面试,学员一般不能自主选择师傅,由企业主指定和安排。传统的学艺活动变成了在企业内的实习活动,时间由过去的 23 年缩短至半年左右。组织成员基于地缘、亲缘关系的技艺传承已经完全削弱,因此这一时期大木作技艺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一位旧货商人告诉笔者,他当时请来拆装木架构的木匠师傅的年龄绝大多数是 50 多岁甚至 60

22、多岁的老匠人,不再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术。在笔者调研中遇到的苏师傅,就是一名有着 20 多年工作经验的木工,现在是 Z 公司木工“领头”。他 25 岁跟随岳父学习家具制作,由当初上门客户家里制作家具到后来进入家具厂,最后又转行来到了 Z公司,跟着当地年长的、高水平的木匠学习大件木制品的制造。苏师傅现月收入在一万元以上,比普通农民的收入要高很多,然而,他没有把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儿子。当问及具体原因时,苏师傅说:“我儿子开了个汽车美容的店铺,自己当老板,他平常在城里住,人家不学这个就能养活自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日趋凸显,这种现象是人们实现文化1452023

23、年第 3 期总第 310 期自觉和寻求认同的一种方式,在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民居和营造技艺向传统的回归。在晋南地区 Z镇,以钢筋水泥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现代化民居中引入和应用了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元素。在民居发展历程中,传统木结构房屋部件再次成为市场化的商品,重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传统木匠技艺未能完全恢复到传统社会的水平,但是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持续发展,不至于完全消失。三、“本土性的现代化”:传统民居现代变迁的逻辑建筑被认为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是空间化的社会生活15。21 世纪初期,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山西晋南地区传统、独特的民居在建筑材料与营造技术等方面发生了现代性变迁。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

24、到传统民居之美的不可替代性,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些民居。正如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强调的,在过去的优秀作品中存在着永不褪色的、普遍有效的古老人文价值和经典思想16。正因为如此,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和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中所包含的普遍价值和人文精神,并致力于将其传承和发扬。当代晋南 Z 镇传统四合院的外在形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特点,不仅继承与保护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满足了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传统民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地方性建筑的“文法”,这为当地人所认可,并为匠师们长期遵守和传承17。有关房屋营造规则属于地方性知识的一部分,工匠更熟悉这些规则的细节。因

25、此在建造过程不需要图纸,也不需要设计师,只是通过口头协商或者纸质合同来确定具体的尺寸、布局、场地等因素18。如今关于风格和派系的讨论是初期建造方案确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有地域上的“京派”“徽派”“苏派”等不同的风格,还有唐风、宋式、清制等时段区分。诚然,历史上某一地域的民居设计和建造风格同样会吸收其他区域的建筑特色和元素,比如山西运城李家大院就大量运用了徽派建筑的标志性元素马头墙,部分院落建筑还融入东洋和西洋的元素,有日式的推拉门和欧洲哥特式的亭台和栏杆等。传统建筑对于外来文化的吸纳往往显得拘谨和克制,不会动摇传统民居的主体风格和样式。如今晋南地区Z 镇的民居建筑风格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6、。历史上的传统民居风格具有地域特色,呈现出单一性特征。在当下的山西民居建筑中地域性特色逐渐消解和弱化,开始大规模运用外来特色的建筑形式。四合院内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传统四合院通常是由四面房屋围合而成的一个院落,如今随着家庭规模的核心化和宅基地政策的进一步紧缩,只需建造北房就能够满足家庭的生活需求。因此,庭院的空间就更为开阔,亭子、游廊等原本不用于民居的建筑形式开始进入四合院当中。国内民俗学者王娜对关中地区的寺坡村、庞留村传统民居的调研中发现,二层楼房、西式别墅取代了当地传统的四合院民居,成为更多人的居住选择19。在晋南地区,我们观察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缓慢融合,而不是激进的变迁。虽然当地

27、民居形态逐渐趋向多元化,但是其变迁仍旧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形式和特征,这也是传统建筑审美在现代生活中的持续。当代晋南地区木作技艺的传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木工知识的传承过程由原本的言传身教转变为依托于文字文本和图纸。传统木作技艺原本没有形成科学化的系统,传统工匠按照当地习惯进行施工,依靠口诀来记忆构件的加工与装配艺 术 博 览YISHU BOLAN146邱钰从追求现代到回归传统:传统民居建筑的当代发展趋向基于晋南地区 Z 镇的田野考察过程,因此只能进行单线的师徒传承。随着建筑样式的多元化,新式建筑技艺则已经超出当地工匠的知识体系,原来做“硬山式”屋面的工匠,就不懂“飞檐翘角”的屋面的制作。在 Z

28、 公司的调查中发现:Z 公司创新性地设计了一道制作“分解图”的流程来帮助工匠理解新式做法与工艺,具体来说,就是将整体的建筑拆成相互独立的部件,详细地标注出每个部件的加工尺寸。最初的“分解图”是请当地的画师绘制的,经验丰富的木工将具体的尺寸告知画师,画师根据提供的信息画图,最后木工们按照分解图进行加工。后来工厂有匠人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了 CAD、SketchUp 电脑软件辅助画图技术,这使得分解图的绘制步骤更加简单和高效。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有关木工技艺的知识,即使原先被视为行业内部机密,部分已经变得公开、透明。当前木工学习木作技艺的渠道主要有古建筑和园林方面的专业图书,还有木工学

29、校、短视频平台等。晋南地区 Z 镇的赵师傅原先是一个古建筑爱好者,经常在业余时间背着相机去周边地区的古建筑遗址“采风”,拍摄了大量的当地古建筑的照片,把自己拍摄的照片加工、制作成古建筑微缩模型。在古建筑微缩模型制作过程中,他逐渐掌握了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尺寸和模数等专业知识,后来加入 Z 公司转行做大木工,并且在技术方面丝毫不亚于那些曾经拜师学艺的木匠。山西省境内遍布的建筑文物有着丰富多样的形态,而专业参考书将原本隐匿在这些建筑形态内部的结构展示出来,将被视为“神秘复杂”的木作技艺定格在可以查看的文本上。在现代化进程中,晋南地区 Z 镇民居开始呈现出一种回归传统的趋势,然而,木作技艺则已经脱开了传

30、统模式,向着现代化迈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民居的空间形式与营造技艺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新的演进模式。现代工厂制造出来的民居组件具有浓厚的传统风格和古旧风味,但它们的制造过程却使用现代机器和设备。在传统民居建筑现代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本土性元素,实现了传统民居的“本土性现代化”。民居建筑的回归传统与现代营造技艺的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当地民居建筑的发展。四、结语现在存在材料的消亡速度与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目标严重滞后的事实。在此有一种悲观的意味,但人类学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原住民的消失和减少而停滞,反而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下跳出了研究原始文化的桎梏,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探寻研究范式的转型。在现代化的

31、冲击下,晋南地区 Z 镇传统的木结构民居由兴盛走向了衰落,与之相关的是传统建筑的传承面临着一些问题,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经历了建筑材料和营造技艺的现代性转变。在这背后不仅是传统民居文化的衰落,更是传统农耕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的式微。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化,作为优秀地方文化的传统民居开始成为一种消费趋势和审美取向,促进了传统木结构民居构件的商品化。在此背景下,传统木作技艺与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相结合,传统手工业加入了工业领域,这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民居的创新性发展。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性融入传统文化模式当中。在文化的演替过程中,传统文化会为新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原有的

32、文化基因也会与新的文化相结合,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1472023 年第 3 期总第 310 期当下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助力之下,更多来自全球化、现代化的异质文化会进入我国的乡村世界。可以预见的是,农村的传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还会进一步发生变迁。在此过程中,地方文化的生态会被打破,并在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生长出新的文化,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充满各种冲突、博弈、协商和演替,但这也是在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_参考文献1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5106.2阿尔君阿帕杜莱.消散的现

33、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M.刘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252.3Josiah McC.Heyman.Changes in House Construction Materials in Border Mexico:Four ResearchPropositions about CommoditizationJ.Human Organization,vol.53,no.2,1994:132.4Philip Thomas.Conspicuous Construction:Houses,Consumption and“Relocalization”in Manambondro,South

34、east Madagascar J.Journal of Royal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vol.4,no.3,1998:425446.511方李莉.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66200,41.6方李莉.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 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6):2027+205.7鲁道夫斯基编著.序言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M.高军,译.邹德侬,审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8王金平,徐强,韩卫成.山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5、,2009:157.9阿德里安 福蒂.混凝土:一部文化史M.尚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07.10罗伯特莱顿.民族艺术与民间艺术中的非物质和物质遗产J.关祎,译.李修建,校.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4):14.12柳宗悦.工艺之道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8.13张娜.后工业时代手工艺文化的审美重构及其实践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20(5):163164.14刘言.旧物商品化进程中的文化表达与情感生产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85.15郑光复.负正论建筑本质新析J.新建筑,1984(2):10.16刘丹凌.从新感受力美学到资本主义文化

36、批判苏珊 桑塔格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0:244245.17梁思成,林洙.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4168.18Amos Papoport.House Form and Culturer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69:6.19王娜.寺坡、庞留村民居近百年间的历史变相M/王宁宇.关中民间器具与农民生活.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60175.(责任编辑闫博)艺 术 博 览YISHU BOLAN148Modern Changes of Vernacular House from Pursuing Modernity to

37、Returning to Tradition:A Field Study Based on the Z Town in theSouth of Shanxi ProvinceQIU YuAbstract:The modern change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Vernacular houses have gone through visible changes with different stages,each showing unique styles.Through

38、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Z Town in South Shanxi Province,it is found that the traditional folkhouses have undergone modernization change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modernization,and then were returning tothe traditional form.In this process,they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local modernization”

39、.Of course,thistrend is not only witnessed in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the Z Town,but also in most parts of China.In theprocess of modernization,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teg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radition and modern,and presents the modern chang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modernization;locality;modern social change;traditional vernacular house;the Z Town in theSouth of Shanxi Province邱钰从追求现代到回归传统:传统民居建筑的当代发展趋向基于晋南地区 Z 镇的田野考察1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