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3265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学术论文May.2023Evaluation&Management2023年5月Vol.21 No.2与第2 期理价评管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分析吴汉玲吕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本文以“双一流”建设和第四轮科研评估数据为背景,利用青塔“学科云数据平台”相关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分析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一流与非一流学科高校的区别差异,通过探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不同高校中的发展趋势,运用FCM聚类算法总结分析了不同类别高校学科的发展特点,析了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双一

2、流”建设路径,提出通过学科评估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路径及策略。【关键词】学科建设;一流学科;非一流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对策与建议A Probe into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nstructing First-ClassDisciplines in Local Universities-Analysis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Wu Hanling,Lu Qiang(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Zhejiang Hangzhou,310018)A

3、bstract】Ba s e d o n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t h e D o u b l e Fi r s t-c l a s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t h e f o u r t h r o u n d o f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evaluation dat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n first-cla

4、ss and non-first-class universities by using the relevant data of Qingtas discipline cloud data platform,uses Wilcoxon rank sum test method,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n different universities,summarizes and analyzes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5、of disciplin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 by using FCM clustering algorithm,and analyzes the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The subje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path were explored,and the path and strategy to furth

6、er improve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level throughdiscipline evaluation wereproposed.Key word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First class discipline;Non-first class discipline;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引言“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科评估是对高校的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梳理,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学科内涵建

7、设提供参考。对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而言,学科评估是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双一流”大学采取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壁垒,实行适度开放,对于大部分非一流学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6 2 0 7 3 1 0 8)。地方院校来说,是发展机遇也面临挑战。在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有2 5所非“9 8 5”“211”的地方高校凭借优势特色学科身“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在2 0 2 2 年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又增加了7 所“非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地方高校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学科、人才和社会服务的发展机遇1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性23地方高校一流学

8、科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1.1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与第四轮相比,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标准,以“五育”和“建设者和接班人”理想信念的视角进行综合评价的人才培养导向。聚焦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科研提升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导向。学科评估的内容构成与指标权重是逐渐发展的,逐步探索建立了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大多数普通地方院校都立足地方,培养地方人才,毕业生投人地方建设。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更应该有所作为,坚持面向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和建构以学生成长为主体的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机制。在“双一流”建设驱动下,学科评估的结果

9、,与学科发展的动态性以及参评规则紧密相关,相比之前,第五轮学科评估有很多指标发生变化,特别凸显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1.2融入国家战略推动技术革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双一流”建设突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建设导向,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教育资源整合,聚焦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创新实施方式,多维度提升高校的学科实力。全国1 1 6 所2 1 1 高校,全部入围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9 8 5和2 1 1 重在对学校整体实力和水平的评估,双一流大学

10、重在学科建设评估,侧重学科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特色与优势,为增强区域化高校学科创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强的驱动力。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通过评价指标的变化,也重点突出了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落实中央重大决策的产业导向。1.3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学科评估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双一流”建设重要的政策工具。学科评估并没有分类分地域进行,评估时对9 5个学科分9 类建立了体系框架,每个学科独立设置权重,并充分考虑学科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可替代性和贡献度,给予不可替代性学科更高的权重。这种评价模式为高校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和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也能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和

11、区域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学科评估中,为凸显学科建设的特色,体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区域性发展需要,设置了“代表性成果”“学科简介”“社会服务贡献案例”等观测点来体现特色贡献,引导高校突出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地方性、特色性,传承和创新地方优秀特色文化。1.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一流”总的建设思想是参照上一流学科评估结果,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坚持质量、水平与需求相统一,激发出高校的办学活力,为教育强国增加创新动力。高校主要从科研平台、经费、项目、创新人才团队等方面提高科研投人,来获得高水平研究成果,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一流学科高校不同,“双非”的地方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更突

12、出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的的应用性,重点解决区域性发展问题,包括技术攻关、地方社会发展难题,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双一流”推进过程中,也都会把评估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倾斜的重要依据,为一些“双非”高校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迎来新的学科建设发展机遇。2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建设分析非一流学科高校可以据此分析当前学科评估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差距,通过评估的指标分析寻找其与“双一流”的内在区别,从而推动“双非”实现结构性改变。本案例参照了2 0 1 7 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相

13、关要求,探讨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流与非一流学科发展趋势,为非一流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更好地建设学科提供参考依据。2.1研究设计本文选取参与第四轮学科评估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1 1 4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避选出8 所“一流”和106所“非一流”学科建设点进行分类分析。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青塔旗下“学科云数据平台”。“学科云数据平台”提供的1 7 2 项学科评估指标,大致可划分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四大领域。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各级教学成果奖、重点教材、杰出校友等课程教学、国际交流方面。师资队伍与资源主要包括院士人才、创新群体获得情况以及国家级科研与教学平台

14、拥有情况。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各级科研基金资助和成果奖励获得情况,以及国内外重要期刊论文收录引用情况。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主要包括“双一流”学科人选、全国学科评估结果、大学学科排名等。本文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该方法是一种非参数检验,不依赖于总体分布的具体形式,可以不考虑被研究对象为何种分布以及分布是否已知,实用性较强。基于FCM聚类方法将非一流学科高校分为四类,分析非一流学科高校的短板及其发展特点。本文从统计的角度上,对比学科在不同类型指标上的差异性,作为分类和评价的依据。2.2研究结果2.2.1一流学科与非一流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发展水平24与理评管价的比较基于青塔数据

15、,按照教育部给出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中一流学科与非一流学科的划分结果,本文给出了不同学科类型的四类指标统计如表1 所示。可以看出,一流学科在各项指标下的统计结果均明显好于非一流学科。Wilcoxon秩和检验数据进一步说明,一流学科与非一流学科在各项指标发展水平上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一流学科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两方面的数据标准差较小,表明一流学科内,各高校学科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小,但师资队伍与资源,以及科学研究方面,一流学科内各高校之间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总体实力方面区分度明显。对于非一流学科,各高校在学科上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在科学研究方面差异性显著。表1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统计结果人才培

16、养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学科类型学科数量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一流学科815.191.805313.9836.07127.8667.2989.2520.49非一流学科1068.18472.5471.3162.2758.4244.6094.3521.773Wilcoxon秩和检验p=5.9145e-06显著p=2.20e-06显著p=4.4978e-06显著p=2.7292e-06显著图1 显示了高校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不同指标上的得分均值分布。可以看出,一流学科偏重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与资源建设方面,而非一流学科偏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在师资队伍与资源

17、建设方面发展情况非常不理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学科一流学科师资队伍与资源声誉豫非一流学科科学研究图1 一流学科和非一流学科各维度对比通过上述的数据对比,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以下特点:(1)一流学科与非一流学科差距显著。在科学研究上,一流学科得分为2 7.8 6 6,非一流学科得分为8.42 4,说明一流学科基础研究实力较强,且重视科学研究,而在其他方面的发展重视程度略显不够。一流学科内部各高校科学研究也有较大差别,标准差为7.2 9 8,说明在一流学科内的8 所高校,科研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流学科得分为13.983,而非一流学科得分为1.3 1 6,说明一流学科师资力

18、量雄厚,大部分的人才聚集在一流学科,而非一流学科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引进方面仍需加强。(2)重视科学研究,轻视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总体上看,一流学科和非一流学科均重视科学研究,轻视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一流学科科学研究得分比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得分高1 8.6 1 4分,非一流学科科学研究得分比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得分高4.0 7 2。这一点说明,一流学科和非一流学科产生了许多科研成果,但这些科研成果并没有转化成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存在科研成果浪费的情况,并且企业对学科的认同度不高,影响力有限。(3)非一流学科短板明显。非一流学科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发展较为均衡,但在师资队伍和社会服务方面发展较弱,

19、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得分1.3 1 6,说明人才过于集中在一流学科内,非一流学科严重缺乏重量级师资力量。此外,非一流学科内在培养机制不够健全,自身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以支撑现在的发展,由于平台规模受限,非一流学科对人才吸引力不强。2.2.2非一流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1)非一流高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分类分析采用FCM算法对第四轮学科评估的高校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在不同的指标维度上,不同类型的高校得分不一样。我们把1 0 6 个非一流学科分成4类如表2 所示,第1类学科1 1 所高校,第2 类学科有1 9 所高校,第3 类学科26所高校,第4类学科有50 所高校。从表2 可以看出:第

20、1 类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和B+类学科,该类学科具有较好的学术积累,所在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采用的FCM分析方法所得结果基本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相符合。第2类学科:主要是B+类和B类学科,部分学科为A-类和B-类学科。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为A-,北京交通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该类学科在所属院校一般为优势学科,所在高校较为重视。第3 类学科:主要为B-类和C+类学科,部分为C类学科。例如:渤海大学和青岛大学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C类。该类学科一般不是这些高校的特色学科,高校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应的发展水平受限。第4类学科:省属地方高校较多。一般该类学科在这

21、些高校中属于弱势学科,学校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进一步限制了该类学科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得分较低。25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表2 非一流高校的主要类型类别成员第1 类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北京工第2 类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燕山

22、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合并)、华北电力大学、渤海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合并)、上海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武第3 类汉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合并)、重庆邮电大学、青岛大学、东华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郑州大学、厦门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安徽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南通大学、河海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济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山

23、西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沈阳第4类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黑龙江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表3 非一流学科统计结果学科人才培养师资

24、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学科类型数量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第1 类1112.7841.9386.8152.95818.312.7667.3040.815第2 类1910.1021.7922.0660.88812.3951.7836.2830.881第3 类267.9781.7860.7560.7447.9241.0124.4350.917第4类506.5511.1870.1130.2955.0011.4592.9270.6392.2.3非一流高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特点为更加直观地分析各类高校控制学科的发展特点,我们运用统计表格和雷达图将1 0 6 个非一流学科

25、四个维度的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表3 和图2 所示。(1)第1 类学科的建设水平总体上接近一流学科,并且在各项指标上明显好于后面3 类学科。此外,第1 类学科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社会服务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相对较弱。说明第1 类学科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人才培养效果较好,但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人才的引进受到了较多的限制。(2)第2类和第3 类学科是非一流学科中的中坚力量,学科总数占非一流学科总数近50%,各项指标数据低于第1 类学科。和第1 类学科类似,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得分较高,而社会服务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得分较低,各方面发展不够均衡,说明整体上资源投人和教师培养的侧

26、重点过于偏重于基础研究。(3)第4类学科各项指标均偏弱,特别是师资队伍与资源基础薄弱明显,均值只有0.113,超过半数高校得分为0,社会服务和学科声誉维度也都偏低。此类高校人才引进不够理想,对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重视程度不足,数量较为庞大,占所有非一流学科数量约为50%。第类第2 类一一第3 类第类人才培养2015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图2 非一流学科4类高校各维度对比总的来看,非一流高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存在两种趋势:第一种是重视科学研究,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带动人才培养,吸引优秀人才,提高社会声誉,以第1 类和第2 类学科为主;第二种是重视人才培养,同时也在加强基础科

27、研能力,但是在社会声誉以及26与理评管价吸引人才方面并不理想,没有竞争优势,以第3 类和第4类学科为主。3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索通过前面全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一流学科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也会相对较好,但科研成果转化效果不理想,社会服务与声誉不高。相似的,非一流学科向一流学科学习,非常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但同样社会服务程度不高,并由于自身平台和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得分也较低。非一流高校大部分在地方,如何加快布局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地方学科优势显得非常重要3.1坚持国家战略引领,聚焦重大需求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教

28、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四个面向”,聚焦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及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主动对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难点痛点。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科学研究是学科评估的关键,各高校非常重视基础科研,从而在人才引进以及年度考核与分配机制上,重视发表论文和申请国家基金类项目,轻视社会服务类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这就导致了高校的科研人员更重视理论创新,无法解决当前国家与地方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因此,需优化当前的考核与评聘制度,在重视基础研究的情况下,同样重视社会服务。地方高校根据地方特点构建“科学研究一产业发展一

29、人才培养”育人正向循环机制,使其成为助推地方经济的重要引擎3.2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推进学科专业提升以学科建设夯实基础、整合资源、引领创新发展的方向。地方大学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高校特色学科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的产教深度融合,强化高校科研成果和关键技术创新在产业领域的应用,抢抓机遇、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前沿科技创新研发和关键技术的地区影响力。通过科技管理服务职能转变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体系建设,深化校院联动、学科交叉、产研协同,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支撑国家战略需求作出更大的贡献。还需要不断完善学科布局与生态,积极推进学科特色发展和交叉融合,构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体系。根据

30、前面分析,当前一流学科高校和非一流学科高校的科研实力提升很大,而人才培养得分相对不均衡。如何用科研优势支撑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科建设回归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本身,这是我们要探索的重要课题。3.3坚持重点学科引领,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地方高校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科学分析整体学科专业布局结构,研判学科专业结构存量、新学科专业增量和传统学科专业能量,激励高校各展所长、特色发展,注重社会引领作用,勇于承担区域发展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内涵式发展以提高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创新水平,使之成为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高校的

31、核心要素是学生、教师以及由他们所构成的学科和专业,以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第五轮学科评估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重要的观测点趋势。在学科建设中应该坚持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兼顾,加强对本科生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视,不要忽视了学科建设的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3.4坚持高质量发展引领,决胜结构改革攻坚地方双非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特色明显,主动围绕向应用研究型大学转变的目标定位,促进产业和教育互动,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上办出一流大学,助推这些优势学科激发出资源投入的叠加效应。如,浙江省属于典型的经济强省,省内以两批重点大学建设为

32、推手,推进“双一流”建设,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地方“数字经济”一号工程、3 1 5科技创新体系等领域,深入推进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地方的产业提升保持同频共振,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成效明显,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高校也应优化高校师资队伍为改革切入点、创新激发点、提质关键点,持续深化教师聘任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改革,促进教师潜心创新人才培养。参考文献1包万平.借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基础性地位.中国科学报2 0 2 0.7.2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M.国发【2 0 1 5 6 4号.3王海燕、陈达强、瞿焱、向剑勤.我国省属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J.研究生教育研究2 0 2 0(6).4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M教研函20172号.5青塔.学科云数据平台 EB/OLhttps:/.作者简介吴汉玲,女,(1 9 8 1),湖北红安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与高等教育研究吕强,男,(1 9 7 9),辽宁抚顺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展与规划处副处长,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