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3071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9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吴一平游宇摘要:本文利用 年公民文化与和谐社会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子女受教育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父亲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个单位后,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会提高 个单位;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个单位后,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会提高 个单位。采用解放初期家庭成分是否为贫下中农作为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工具变量,估计结果依然稳健。父母受教育水平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的渠道是生育子女的数量。就经济后果而言,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子女的相对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2、关系。关键词:代际教育传递;社会流动;生育决策一、引言教育与阶层流动是社会结构和分层研究中的经典议题,而教育的不平等代际传递则是其中的重要研究问题。自从 世纪 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收入不平等问题愈加突显(,吴一平(),男,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财政体制、政府治理、科技创新,:。游宇(),男,博士,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财政与地方治理、公众政治态度与行为,:。,;,)。收入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代际流动(,;周兴、张鹏,)。教育地位的获得在个人收入和代际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已经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同。一方面

3、,父母对孩子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主要通过教育来传递,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经济地位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被认为是向上流动的关键发动机。换言之,代际收入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代际间的教育传递(,;,)。教育的代际传递是如何产生的?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与社会地位?在微观层面上,和 ()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机制:其一,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收入相对较高,而更高的收入将有利于他们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教育;其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会影响父母的时间配置和教育孩子的效率;其三,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影响讨价还价的能力。受过更高教育的父母可以更多支配家庭开支以用于子女教育投资。这些影响机制仍有待于进行严

4、谨的实证检验。我们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异质性和后果。具体而言,我们将基于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从家庭生育决策的角度探讨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可以作为代际教育传递研究文献的重要补充。我们研究了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机制,进一步观察上述影响最终是否会传导至个人福利水平上。具体来说,我们使用 年 调查数据,识别了 岁时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与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采用 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父亲、母亲受教育水平增加个单位后,子女受教育水平会增加 和 个单位。更为重要的是,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是家庭生育决策。中国长期流行着“养儿防老”的观念,尤其

5、是在民众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父母忽视了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生育相对较多的子女作为普通劳动力,以劳动力规模投资实现养老目标。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估计了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与子女数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父母倾向于生育相对较多的孩子。正因为父母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而教育是决定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我们进一步检验了父母受教育水平的经济后果。结果显示,父母受教育水平对于个人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感产生了正面影响。在实证研究中,考虑到可能存在遗漏变量问题,利用家族在解放初期的阶级成分即是否被定为贫下中农成分构建了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工具变量,代际教育传递

6、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依然稳健。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两点:第一,本研究对于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文献做出了贡献。现有的文献主要从收入、时间配置和讨价还价能力等视角探讨了父母教育水平影响子女教育水平的渠道。本文从父母生育决策的视角探讨了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可以作为研究文献的补充。第二,本研究与代际教育传递的经济后果文献密切相关。近年来文献主要从收入贫困的角度加以探讨,本研究进一步拓展至个体幸福感和社会地位等主观评价领域,可以作为代际教育传递经济后果文献的重要补充。本研究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基于代际教育传递理论和生育决策理论提出了论文待检验的假说。第三部分是

7、检验理论假说的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第五部分是经济后果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及政策建议。二、代际教育传递:制度背景与理论假说受教育水平的不平等在多大程度上被传递,其机制如何,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宏观层面,学界存在着两种竞争性的理论假说。其一是布劳与邓肯关于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的经典研究(,),即“精英再生论”。该理论认为,父亲的职业地位和教育程度是“先赋性”因素,本人的初职和教育程度是“自致性”因素。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因素在子女教育获得和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个体的人力资本和努力等“自致性”因素则是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驱动力。其二

8、则是以布迪厄为代表的教育传递的“精英循环论”。该理论认为,个人在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前,通过家庭内部的早期社会化与代际传递,便已经获取了不同规模与类型的文化资本;同时,如果父母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子女往往在接受教育上具有先天优势,进而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层的代际延续和传递。因此,精英的再生产方式由家庭财产继承转向教育的传递,并实现从经济资本到文化资本的转换(,)。实证社会科学(第十卷)亦可参见(,)。对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阐释,参见(张似韵,)。在微观层面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会通过收入水平、职业地位以及内在品质等多方面改善个体的社会地位(,)。但是,学界更为关注的是,个体的教育获得与代际的不平

9、等传递的相关性程度。大量实证研究支持了“精英循环论”的假说,即个体教育机会的获得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及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除了先天的基因因素()之外,更多的则是后天的培育效应()。比如,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鼓励子女在文学、音乐与艺术等方面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等)(,;,),在子女学习与智力开发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与精力(,;,),让子女获取更好的初等教育资源(如学前教育、非竞争性的义务教育以及竞争性的课外辅导等)(,),以及利用父母自身的社会资本为子女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创造优势(,)。这些因素均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同时代出生人群间的机会不平等。无独有偶,以中国为背景的相关研究也得

10、出了代际教育传递不平等的结论。首先,尽管使用了不同的全国代表性抽样的微观数据,但相关研究均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即中国存在着越发严重的代际教育传递不平等的问题(,;,;邹薇、马占利,)。其次,这一代际教育传递不平等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异质性,比如,与中国农村相比,中国城市的代际教育流动性较低,女性的教育不平等机会要高于男性(邹薇、马占利,);农村致贫群体的教育流动性则更低,甚至有陷入教育贫困陷阱()的危险(,)。进一步,在关于影响机制的讨论中,父代对子代的影响相对较大,但父亲与母亲对子女教育水平的影响呈现差异化影响;由于农村地区较差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以及儿童营养不达标等因素影响,城乡的代际教

11、育流动性差距日益拉大(,;,)。除此之外,国家的政策干预也是影响代际教育传递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中国的某些时期尤为明显。比如,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中国在某些时期使用了配额的方式优先录取工农子弟,或者在录取考生时赋予政治成分更高的权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关于父亲和母亲影响的比较这一问题,相关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果,比如有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教育水平可以通过培养效应、收入传递对孩子的教育获得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母亲的教育(尽管较低)对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更大(邹薇、马占利,)。重等(,)。我国在 世纪末采取了大学扩招政策,使得大学生数量和高等教育

12、机会成倍增长,但却导致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上升(李春玲,)。一些基于全国性调查数据的研究进一步发现,高校扩招前(年)农村户口的孩子比城市户口的孩子由高中升入大学的可能性平均低了 左右;而在扩招后(年),该可能性平均低了约 (,)。因此,后天的培育效应、父母的社会资本等微观因素以及政策干预、城乡二元发展等宏观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不同群体之间的代际教育传递不平等程度。近年来,我国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逐步下降,年全国高考弃考人数超过 万,一部分农村地区家境贫寒的孩子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农村子女进入一流学府学习的难度逐渐增大,父母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贫穷家庭陷入低教育水平的怪圈。父母

13、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中,子女拥有更多社会资源和更优良的学习环境,更容易取得相对更好的成绩,这将进一步加剧阶层固化。虽然上述文献着重关注的是父母后天的培育因素,关于父母受教育水平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的机制,仍是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而且,由于各国的教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宏观教育政策存在差异,除了后天培育效应这一“普遍因素”之外,影响机制很可能与一些具体的国情或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就本文研究而言,我们认为这一机制源于中国家庭的生育决策。根据 年人口普查资料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观察我国育龄妇女在不同受教育水平群体中的生育孩次分布规律(见表)。育龄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分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

14、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等六个层次。未上过学的育龄妇女生育一孩的比重约为 ,随着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生育一孩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对于大学专科及以上的育龄妇女而言,生育一孩的比重大致超过了 。对于生育二孩及三孩的育龄妇女群体,随着该群体受教育水平提高,生育二孩和三孩的比重从未上过学的 下降至研究生的。从以上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我国育龄妇女生育孩子的数量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那么,产生这一规律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实证社会科学(第十卷)表 年全国按年龄、受教育水平、生育孩次分的育龄妇女人数比重一孩占比()二孩占比()三孩占比()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研究生

15、合计 数据来源:中国 年人口普查资料,作者整理。首先,对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父母而言,更有可能从事复杂程度较高的工作。根据 年人口普查资料提供的信息,全国就业人口中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比重大约为 ;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就业人员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比重大约为 ;在金融业中,就业人员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比重大约为 。这两个工作复杂程度高的行业中,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就业人员比重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同时,这两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在所有行业中也是处于前列的,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都会相对较高。因此,从职业生涯的发展来看,这一群体会生育相对较少的孩子。其次,我国需要为

16、广大民众提供公平优质的公共服务,比如质量相对较高的幼儿园和小学等,现有的公共服务无法满足高标准的需求。比如,大中型城市围绕学区房所展开的竞争日益激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尹上岗、胡信、马志飞等,)。正是因为这些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职业人士会生育相对较少的孩子。最后,我国传统文化里有着“养儿防老”的理念,对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而言,教育所带来的高回报可以替代子女养老的功能,因此,他们也不倾向于通过生育更多的孩子来实现养老目标。而且,养儿防老的“成效”本身也依赖于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即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往往与子女可以提供的赡养水平、生活习惯以及幸福感等紧密相关,从而显著影响父母的认知与身体

17、健康(,)。总之,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倾向于生育和抚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养数量较少的孩子,从而可以将固定的教育成本投入到孩子身上,提高每个子女的教育投入,最终提升孩子的受教育水平。进一步,在经济后果上,代际教育不平等传递又会进一步加剧贫困代际传递(刘新波、文静、刘轶芳,)。相关研究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在 年 四 轮 数 据 的 分 析 后 发 现:中 国 的 代 际 收 入 弹 性(,)显著增加;而且,“代际收入持续性”的增加在低收入群体中特别明显,这也意味着代际贫困陷阱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诸多研究则表明,这一代际持续性在低收入群体的显著增加,在很大程度

18、上则与代际教育的传递紧密相关(,;,)。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和推论:假说: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子女受教育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说: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父母倾向于生育较少的孩子,提高每个子女的教育投入,因此子女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三、数据与变量本文使用 年公民文化与和谐社会调查()数据,在个体层面检验上述假设。该项调查由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和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合作进行。调查时间从 年月日至月日。该调查采用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首先根据地理行政划分和城乡差异将 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分为 个层,依照比例分层的方法共抽取 个县区作为初级抽样单位(

19、),每个县区中再选取两个乡镇或街道作为次级抽样单位(),共选定 个乡镇 街道。然后在各乡镇 街道使用与单元格人口密度成比例的 区域抽样方法抽选单元格,在每个单元格内部按照等距抽样的方法抽选受访地址,在受访地址内按照 抽样表抽取一名符合调查条件的成年人作为受访人,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严洁等,)。该问卷调查实际抽样中符合调查条件的地址总数为 个,最终完成有效样本数 份,有效完成率为 。本研究的主要被解释变量是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其中受教育实证社会科学(第十卷)水平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同等阶段教育)、大学本科及以上(及同等阶段教育)五个层次,我们分别赋值为 。关键性 的 解 释

20、变 量 是 受 访 者 岁 时 父 亲 和 母 亲 的 受 教 育 水 平(,),其中受教育水平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同等阶段教育)、大学本科及以上(及同等阶段教育)五个层次,我们分别赋值为 。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的个体特征和地区特征在计量模型中也被控制,主要包括:性别(,男性)、年龄(,样本受访时点的年龄)、民族(,汉族)、户口(,农村户籍)、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和受访者所在县区的人口规模()。本文重要的影响机制是子女的数量(),采用受访者以及兄弟姐妹的总量来度量。父母受教育水平影响的经济后果包括受访者的家庭相对收入水平()、个人社会地位()和幸福感()。其中,家庭相对收入水平采用

21、受访者对家庭收入的自我评估进行度量,相对收入水平分为,数值越大表示家庭相对收入水平越高。个人社会地位采用受访者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评估进行度量,个人社会地位分为,数值越大表示个人社会地位越高。幸福感采用受访者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评估进行度量,幸福感分为,数值越大表示个人幸福感越高。表列出了相关变量的简单统计指标。表变量描述性统计观察值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 .().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续表)观察值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 .四、实证结果与解释(一)基本结果父亲的受教育水平与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相关性的初步回归结果见表。估计结果显示,的估计系数在 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第

22、列包括变量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和县(区)固定效应,结果显示,父亲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个单位后,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会提高 个单位。第 列逐步加入性别、年龄、民族、户口、宗教信仰和县(区)人口规模等控制变量,与第列估计相比,的估计系数逐渐变小,但是统计显著性没有显著变化。第列的估计结果显示,父亲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个单位后,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会提高 个单位。回归结果表明,父亲的受教育水平与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将父亲的受教育水平替换为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估计了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与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相关性。估计结果显示,的估计系数在 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第列包括变量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和县(区)固定效应

23、,结果显示,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个单位后,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会提高 个单位。第 列逐步加入性别、年龄、民族、户口、宗教信仰和县(区)人口规模等控制变量,与第列估计相比,的估计系数逐渐变小,但是统计显著性没有显著变化。第列的估计结果显示,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个单位后,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会提高 个单位。我们的研究结果与现有的文献研究结论相同(,;,;邹薇、马占利,),这也凸显了作为转型大国的经济发展特征。代际教育传递模型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同时影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最终影响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我们进一步采用工具变量方实证社会科学(第十卷)法解决上述内生性问题。我们采用解放初期家庭成分

24、是否为贫下中农作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的工具变量,构建了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受访者家族如果在解放初期被划定为贫下中农,那么他的家族经济条件相对较差,难以满足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需求,这会影响到他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但是这对于他本人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选用被解释变量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并在模型中控制了县区固定效应。表报告了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第一阶段的统计值大于,这表明模型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根据表的估计结果,和 的系数分别是 和 ,表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与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依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 父亲的受教育水平与子女的受教育水平相关性()()()(

25、)()()()()()()()()()()()()()()()()()()()()()()()()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在省级层面聚类处理;、分别表示在、和 的水平上显著。表 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与子女的受教育水平相关性()()()()()()()()()()()()()()()()()()()()()()()()()()()()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在省级层面聚类处理;、分别表示在、和 的水平上显著。与表和表的最后一列控制变量相同。实证社会科学(第十卷)表 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在省级层面聚

26、类处理;、分别表示在、和 的水平上显著。(二)机制分析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父母受教育水平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的渠道是子女的数量。为了识别子女数量这一影响机制,我们采用受访者报告的兄弟姐妹数量加上受访者本人构建了子女数量这一指标,估计了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子女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具体的估计结果见表。表第列估计了父亲的受教育水平与子女数量的相关性,第列估计了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与子女数量的相关性。第 列的估计结果显示,父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越高,生育的子女数量越少。第列估计了子女数量与受访者受教育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兄弟姐妹越多,他本人的受教育水平越低。上述估计结果表明,父母亲的受教育水平通过

27、生育子女数量这一渠道影响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表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与子女数量()()()()()()()()()()()()()()()()()()()()()()()()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在省级层面聚类处理;、分别表示在、和 的水平上显著。(三)经济后果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观察父母受教育水平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的经济后果。具体来说,我们将从家庭相对收入水平、个人社会地位和个人幸福感三个方面来考察,估计结果见表和。表和表的第列估计了父母受教育水实证社会科学(第十卷)平对受访者家庭相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增加个单位,家庭

28、相对收入水平增加 和 个单位。根据这一估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提高子女家庭经济收入方面的积极影响。其中的原因是,父母良好的教育背景通过代际传递给子女,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之后,可以获得高额的教育投资回报,直接在家庭收入上反映出来。父母受教育水平除了对于受访者的家庭收入产生积极影响,还影响着受访者的社会地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会被他人所尊重,进而在社会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表和表的第列估计了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受访者社会地位的影响,结果显示,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增加个单位,个人社会地位增加 和 个单位。幸福感是个人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各类要素中获得的满足程度。父母受教育水平对于家

29、庭相对收入和个人社会地位产生正面影响,那么这些影响综合起来就反映到了个人幸福感层面,最终对于幸福感也产生了正面影响。表和表的第列估计了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受访者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增加个单位,个人幸福感增加 和 个单位。表 父亲受教育水平的经济后果()()()()()()()()()()()()()()()()()()()()()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续表)()()()()()()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在省级层面聚类处理;、分别表示在、和 的水平上显著。表 母亲受教育水平的经济后果()()()()()()()()()()()()()()()(

30、)()()()()()()()()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在省级层面聚类处理;、分别表示在、和 的水平上显著。实证社会科学(第十卷)(四)稳健性检验在基准回归中,部分受访者是 年之前出生的,占有效样本的比重为 。以 年为界的我国制度巨大差异可能会对估计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剔除了 年前出生的受访者样本,重新估计了父亲和母亲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结果见表的第 列。我们发现,剔除 年前出生的样本,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受教育水平依然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估计系数与表和表的最后一列没有显著差异。此外,我们将估计模型的聚类处理替换成县级单位,重新估计了模型,结果见表的第 列。我们发

31、现,估计结果与表和表的最后一列没有显著差异。表 稳健性检验()()()()()()()()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在省级层面聚类处理,()()在县级层面聚类处理;、分别表示在、和 的水平上显著。包含的控制变量与表第列相同。五、结论在本文中,我们为代际教育传递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我们的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子女受教育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体而言,父亲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个单位后,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会提高 个单位;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个单位后,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会提高 个单位。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受教育水平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的渠

32、道是生育子女的数量。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都会相对较高;子女教育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职业人士会生育相对较少的孩子;对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而言,教育所带来的高回报可以替代子女养老的功能,他们也不倾向于通过生育更多的孩子来实现养老目标。正因为上述原因,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倾向于生育和抚养数量较少的孩子,从而可以将固定的教育成本投入到孩子身上,提高每个子女的教育投入,最终提升孩子的受教育水平。父母受教育水平通过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最终影响了子女的家庭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感。本研究对于政策设计具有启示意义。解决贫困的关键点是提升民众的受教育水平。过去对于该问题的认识仅仅

33、停留在静态层面,实际上教育或人力资本会呈现代际传递的规律。因此,为了解决部分民众收入水平低乃至贫困问题,必须对于每一代人都加强教育投资,经过若干代的传递,最终能够解决这一难题。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或者受教育水平低的群体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受教育水平低 生育孩子多 教育投资不足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打破这一链条,需要政府对于受教育水平低的弱势群体提供相对较多的教育补助,帮助他们通过人力资本积累走出贫困怪圈。参考文献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 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社会学研究():刘新波,文静,刘轶芳,贫困代际传递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严洁等,公民文化与和谐社会调查数据报告北京:社会科学

34、文献出版社尹上岗,胡信,马志飞,等,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城市学区房价格时空效应 以南京主城区公办小学为例经济地理():张似韵,学校教育体制与社会等级制的再生产 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评述社会():周兴,张鹏,代际间的收入流动及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中国人口科学():邹薇,马占利,家庭背景、代际传递与教育不平等中国工业经济():,实证社会科学(第十卷),:,:,:,:,:,():,:,():,:,:,():,:,():,:,:,():,: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 ,():,?,:,:,():,:,():,():,:,():,():,():,:,():,:“”,():,():,:,():,?“”:实证社会科学(第十卷):,;,:;代际教育传递的机制与经济后果:来自中国微观调查的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