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存量城中村的焕新路径研究——基于深圳龙华清湖村的微改造实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3062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存量城中村的焕新路径研究——基于深圳龙华清湖村的微改造实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存量城中村的焕新路径研究——基于深圳龙华清湖村的微改造实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存量城中村的焕新路径研究——基于深圳龙华清湖村的微改造实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图 21.园艺爱好者需求分析及设计策略图 23.住区中立体的、多样的园艺空间图 25.“园艺友好型”户型的设计与总图组合图 22.园艺爱好者住区方案生成图 24.退台种植的内部公共空间图 26.住区入口的“洞穴”空间图 27.高低起伏的连续立面1.引言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在取得举世瞩目建设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近年,国家明确提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举措,以全面治理城市疾病,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拓展逐步走向存量优化阶段。基于此背景,学界相继提出城市微更新、微改造理念,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泛的实践。然而,微更新行动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出现“千城一面”、“网红化”、或“形象工

2、程”等问题。因此,对微更新的理论内涵展开分析,挖掘其本质内容,纠正更新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就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城中村是我国城市重要的存量功能片区,其改造一直是各地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微更新实践的主要场所。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各地出现不少成功的城中村改造案例,较好地弥补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的不足,成为外来打工人员热门的聚居地;但改造过程中出现的租金摘要:在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拓展走向存量优化的背景下,微更新逐步成为改善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常态化手段。然而,微更新行动在取得令人瞩目成果的同时,也出现诸如“形象工程”、“网红化”及驱赶低收入群体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此背景,本

3、文在对微更新理论内涵及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微创式”和“针灸式”两种微更新范式,并以深圳龙华清湖村为实验场地,通过对“边界治理”和“文化+”两个设计概念的分析与介绍,展示两种策略的应用场景及多效目标导向的实施路径。成果有助学科探索存量城中村微更新模式的同时,也反思当下更新营造及存量规划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关键词:微更新,“微创”与“针灸”,城中村Abstract: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moving from incremental expansion to stock optimization,micro-rege

4、ner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regular means of improving and upgrad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However,while micro-renewal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image project,Netflix and driving away low-income groups have also emerged,which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5、 in the society.Based on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and perspectives of micro-renewal,summarizes two micro-renewal strategi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nd Acupuncture.And then,by using Qinghu Village in Longhua Shenzhen,as an experimental site,this paper in

6、troduces two design concepts of In-betweenness and Culture+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the two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paths.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can help the discipline to explore the micro-regeneration mode of urban villages,and at the same time,reflect on curre

7、nt ideas and methods of regeneration and stock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Keywords:Micro-regeneration,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nd Acupuncture,Urban village.A Study on the Rejuvenation Path of Stock Urban Villages:A Micro-Renovation Experiment Based on Qinghu Village in Longhua,Shenzhen存量城中村的焕新路径研究基

8、于深圳龙华清湖村的微改造实验作者:凌晓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杨锶雅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 Text/images by LING Xiaohong Associate Professor,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YANG Siya Graduate Student,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978268);亚热带建筑和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实验室开放课题(20

9、20ZB08);2022 年广东省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上涨过快、驱赶低收入群体、忽视城中村原有的空间秩序、以及对城中村未来价值认识不足等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议和学界的反思1。因此,在解读微更新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存量城中村的焕新路径,同时反思当下更新营造及存量规划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就有一定必要性。2.微更新理论研究与实践微更新理念其实继承了西方有机更新理论,并借鉴“有机疏散城市”、“城市触媒”、以及日本“新陈代谢”派的一些内容与观点2,3。这些理论或学说大都主张按照城市的内在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从“有机更新”到新的“有机秩序”,实现人文复兴或人居环境的整体改进。伴随西方城市更新理论

10、的发展,我国学者也开始探讨如何继承与保护传统城市特色的问题。二十世纪70年代,吴良镛教授就提出符合中国实际需求的“有机更新”理论;他认为,城市建设应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关系,从而奠定了我国微更新研究与实践的理论基础4。关于微更新的学术定义,学界并无共识。具体而言,微更新是在整体保护原有城市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强调通过自下而上的动员和居民参与,尊重社区内在秩序和规律,把握地区各系统的核心问题,通过局部小地块的改造以形成区域自主更新的连锁反应,创造出活力、有归属感及富含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空间形态等的营造过程5。城市微更新既是空间改造,也

11、指向市民生活方式的重塑6。城市如同一个有机体,任何微小尺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带来生活环境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微更新是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本身,且伴随居民的广泛参与,以普通人的视角,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维护街区的归属感与固有特征7。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微更新具人本主义特性,NO.212 世界建筑导报 4140 WORLD ARCHITECTURE REVIEW 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微更新策略应用场景治疗方法作用机制治疗目标操作手段与步骤周期性微创式出现明显病变或痛点外科手术针对超出自身能力的结构性病症或恶疾进行紧急地处理更定向明确的目标,较具体地解决问题清除恶性结构或物质 寻找痛点 微小

12、介入 局部治疗 催化作用短期与局部,以此为触媒针灸式无明显病征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顺应城市肌体,靠自身调节恢复机能带宽泛的目标,施加非定向的影响整体机能的调节与提升 敏感穴位识别 微小介入 整体原则 渐进性治疗长期与整体具体包括空间的公平正义性、空间尺度的宜人性、安全便捷舒适性以及适老性等8。另有学者认为,存量发展语境下,微更新是对宏观政策、行业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回应,并具有更低门槛成本、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及合作方式等特点,且为正统建筑学带来“重实践”、“跨界社会”和“具人性”的启示与反思9。除了探究内涵与意义,相当部分学者重点关注微更新的操作手段与方法。例如,龚书章以台北多元社会为例,基于城市社会

13、学,探讨如何自下而上,借社会创新及常民培力等共享行动,来启动一个城市的微更新行动10。另有学者引入与微更新息息相关的“都市针灸术”;“都市针灸”最早由西班牙建筑师曼努埃尔.德.索拉-莫拉莱斯(Manuel de Sola Morales)提出,是一种与大拆大建完全不同的城市更新模式。其强调微小介入,以激发城市肌体的机能,具有可行、可操作与渐进的特点,具体包括穴位识别、微小介入、催化或触媒效应、循序渐进等治疗步骤11。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都市微创手术”,并认为它与“都市针灸”互补共生,代表微更新的一种思路与方向12;两者虽然作用机制不同,但最终都起催化作用,促进城市空间自发地、缓慢地修补与

14、优化;或通过微小要素的介入,引发“链式效应”,促使整体发生变化。近年,城中村改造成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着力点,不少文献因而集中关注城中村的微更新实践。这些文献中,学者多关注城中村稀缺资源公共空间的重构及其改造思路。如从居住者需求出发或从韧性提升、景观海绵化等视角提出改造策略13,或从局外人生存视角探讨城中村公共空间更新方法14,或探索营建绿色宜居社区的路径等。另有学者指出,城中村存在对城市多元机能完善,多层文化认同,多元活力塑造以及社会生境营造四方面的未来价值,继而从定制化与复合型功能引导、在地化与持续性的文化培育、低扰度和微介入的空间重塑角度提出相应的城中村改造策略15。近年有学者开始关注村

15、/城共生问题;他们通过引入大型城市事件,推动城中村的更新与改造,推动其与城市空间或功能上的融合16。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成本高、与原住居民互动不足、扰动原有社会网络等问题。3.城中村微更新范式探索综合以上文献,可归纳当前城中村微更新存在的一些局限:(1)以政府和专业设计师联合推动的微更新模式经济成本较高,资源利用效率低,缺乏可持续性。而基于利益最大化、以开发商主导的更新容易使城中村“士绅化”,提高空间环境品质的同时,也导致租金增长过快,剥夺外来人口的生存空间,引发极富争议的社会公平问题。(2)其次,在许多微更新项目中,改造常集中微观要素或小尺度空间的治理上。这些手段无疑能及时解决城中村现存的一

16、些问题,但此类改造也易出现“短视行为”或导致“形象工程”,对整体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根本性改变所起的作用有限。(3)此外,当前的城中村改造多集中村落本身环境品质的提升及功能置换,较少关注城中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表 1.“微创式”与“针灸式”治疗特征比较形成的“孤岛”效应及社会分异等问题。尽管不少城中村不存在物理意义上的围墙或边界,但无论形态肌理、街道体系、基础服务设施、居住环境与居住群体都呈现与城市整体不兼容共生的格局。因此,关注其开放与渗透性,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连接与互动,调动自身的能动性,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无疑是实现城中村永续发展的一种思路。为寻求存量城中村的焕新方法与路径,本文对两种微更新

17、策略“微创式”与“针灸式”的作用机制与作用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进而制定相对具体的操作手段与行动步骤,使之成为指导微更新行动的有效工具(表1)。首先,“微创”属外科手术(恶性物质和结构);“针灸”则偏向中医治疗(机能)。其次,两者作用机制存在不同;“针灸式”顺应城市肌体,靠自身调节恢复机能,而“微创式”是针对超出自身能力的结构性病症或恶疾进行紧急处理。“针灸式”带有宽泛的目标,施加非定向的影响,而“微创式”则有比较苛刻的科学理论基础,更定向、明确的目标,和较具体地解决问题。此外,两者实施手段与步骤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检验两种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深圳龙华清湖村为具体的改造对象,结合城中村现实

18、情况的调研与分析,进行相应的设计实验。4.基于深圳龙华清湖村的微改造实验4.1 清湖村的背景介绍深圳龙华清湖老村是一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图 2.清湖村空间肌理图 1.清湖村区位图是深圳最早有人群居住的区域之一。清湖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目前留存的历史村落及保护建筑就有清湖古村、三届庙和廖氏宗祠等。清湖村的区位条件也较特殊,北面与东面分别有两大高速公路(沈海与梅观高速)通过,西面毗邻龙华区重要城市道路梅龙大道,而西面与南面则被观澜河环绕,东面是清湖文化公园,自然景观资源也相当丰富。此外,清湖村位于龙华的核心地带,周边已被高度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功能用地包围,其中包括富士康、龙华行政服务中心等

19、,是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文化激烈碰撞的地方之一,其未来发展因而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图 1)。清湖社区内部的环境要素多元复杂,存在的问题也较突出。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缺乏与城市同步的规划,清湖村呈现碎片化发展格局。具体表现为与周边城市环境割裂,老村衰败及与新村异质并置,老村环境卫生问题突出,新兴工业园区与居住社区的硬质切分但又流动性糅合,自然景观要素与建筑环境的互动渗透不足,以及历史文化场所活力不足等,另还有烂尾楼、废弃建筑等的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说,清湖村是浓缩了深圳城中村发展若干问题的一个片区。针对清湖村存在的问题,设计确定以下几个改造目标:(1)对村/城关系进行缝合与修补,使清湖村成为深圳龙华区的

20、有机组成部分。(2)尊重清湖村原有的肌理与现有的社会形态,着重关键性要素的治理。(3)设计干预尽量微小及采取渐进方式进行。(4)重视非物质要素与基因挖掘,培育社区文化因子,图 3.“界间治理”微改造路径设计图 4.“界间治理”的设计概念为低收入群体创造教育及培训机会,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长远有利城市整体的公平健康发展。基于以上目标,设计在实地调研与分析基础上,提出清湖村的两个改造方向,分别为“界间治理”与“文化+”。4.2“界间治理”“界间治理”可以说体现了“微创式”策略的应用场景。由于清湖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异质拼贴现象突出,因而出现一系列的边界空间。而这些边界恰恰是造成村落与城市隔绝、村内空间

21、环境无序杂乱及碎片化的结构性原因之一,设计因而制定以下治疗手段与行动步骤。(1)边界识别:首先对清湖村的边界类型进行分析,最终识别了四种界间类型,分别为“村与城”、“老村与新村”、“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场所与现代生活”界间。(2)痛点问题:分别对不同类型界间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城中村存在与周边城市连接不足及各自为政,老村与新村空间与功能割裂,村落与周边自然景观互动及利用不足,以及历史文化场所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等痛点问题。(3)微小介入、局部治疗:受“柔性边界”、“边界效应”等理论的启发,设计采取不同手法对不同界间进行修复与治理。例如,对村城界间的滨水空间进行织补,营造线性

22、生态公园,提高市民与村民可达性,实现村城融合共生。而针对新村与老村之间的街道,则进行缝合,提高两者街巷网络的连通性与渗透性,构建核心活力带。对村落与自然景观公园界间则加强融会,见缝插绿,营造社区景观带。针对历史建筑与场所,则通过植入新功能的方式进行活化,使其与现代生活融合。由于改造设计集中“界间”此类结构性要素的治理与完善,因而可有效避免对现有居住空间及居民群体造成较大的扰动或驱赶。(4)催化作用:在各类界间治理的基础上,设计进而制定长远的行动计划及步骤,发挥界间的触媒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激发清湖村整体在空间、功能、交通、居民参与等层面的更新及改善。4.3“文化+”有别于“界间治理”的设

23、计方向,“文化+”展示的是“针灸式”的治疗场景。其重点关注清湖村的文化内涵挖掘及文化基因的培育,并将其作为激发肌体功能的“穴位”来处理。(1)文化因子识别:有别于城中村“毒瘤论”,已有不少学者认为城中村具备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内涵。而针对清湖村,可识别的文化因子包括:是一种空间形态创造,体现极端化状态下的“空间文化”;为大量低收入劳动力提供居所,增加城市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蕴含“打工文化”;居住人口多为年青人,处于人生奋斗期,他们存在文化素质提升的需求,因此“青年人文化”在村内彰显;清湖村历史悠久,但“传统历史文化”面临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此外,清湖周边生态系统丰富,“生态文化”图 5.“界间”设计展

24、示NO.212 世界建筑导报 4342 WORLD ARCHITECTURE REVIEW 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微更新策略应用场景治疗方法作用机制治疗目标操作手段与步骤周期性微创式出现明显病变或痛点外科手术针对超出自身能力的结构性病症或恶疾进行紧急地处理更定向明确的目标,较具体地解决问题清除恶性结构或物质 寻找痛点 微小介入 局部治疗 催化作用短期与局部,以此为触媒针灸式无明显病征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顺应城市肌体,靠自身调节恢复机能带宽泛的目标,施加非定向的影响整体机能的调节与提升 敏感穴位识别 微小介入 整体原则 渐进性治疗长期与整体具体包括空间的公平正义性、空间尺度的宜人

25、性、安全便捷舒适性以及适老性等8。另有学者认为,存量发展语境下,微更新是对宏观政策、行业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回应,并具有更低门槛成本、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及合作方式等特点,且为正统建筑学带来“重实践”、“跨界社会”和“具人性”的启示与反思9。除了探究内涵与意义,相当部分学者重点关注微更新的操作手段与方法。例如,龚书章以台北多元社会为例,基于城市社会学,探讨如何自下而上,借社会创新及常民培力等共享行动,来启动一个城市的微更新行动10。另有学者引入与微更新息息相关的“都市针灸术”;“都市针灸”最早由西班牙建筑师曼努埃尔.德.索拉-莫拉莱斯(Manuel de Sola Morales)提出,是一种与大拆大

26、建完全不同的城市更新模式。其强调微小介入,以激发城市肌体的机能,具有可行、可操作与渐进的特点,具体包括穴位识别、微小介入、催化或触媒效应、循序渐进等治疗步骤11。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都市微创手术”,并认为它与“都市针灸”互补共生,代表微更新的一种思路与方向12;两者虽然作用机制不同,但最终都起催化作用,促进城市空间自发地、缓慢地修补与优化;或通过微小要素的介入,引发“链式效应”,促使整体发生变化。近年,城中村改造成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着力点,不少文献因而集中关注城中村的微更新实践。这些文献中,学者多关注城中村稀缺资源公共空间的重构及其改造思路。如从居住者需求出发或从韧性提升、景观海绵化等

27、视角提出改造策略13,或从局外人生存视角探讨城中村公共空间更新方法14,或探索营建绿色宜居社区的路径等。另有学者指出,城中村存在对城市多元机能完善,多层文化认同,多元活力塑造以及社会生境营造四方面的未来价值,继而从定制化与复合型功能引导、在地化与持续性的文化培育、低扰度和微介入的空间重塑角度提出相应的城中村改造策略15。近年有学者开始关注村/城共生问题;他们通过引入大型城市事件,推动城中村的更新与改造,推动其与城市空间或功能上的融合16。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成本高、与原住居民互动不足、扰动原有社会网络等问题。3.城中村微更新范式探索综合以上文献,可归纳当前城中村微更新存在的一些局限:(1)以政

28、府和专业设计师联合推动的微更新模式经济成本较高,资源利用效率低,缺乏可持续性。而基于利益最大化、以开发商主导的更新容易使城中村“士绅化”,提高空间环境品质的同时,也导致租金增长过快,剥夺外来人口的生存空间,引发极富争议的社会公平问题。(2)其次,在许多微更新项目中,改造常集中微观要素或小尺度空间的治理上。这些手段无疑能及时解决城中村现存的一些问题,但此类改造也易出现“短视行为”或导致“形象工程”,对整体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根本性改变所起的作用有限。(3)此外,当前的城中村改造多集中村落本身环境品质的提升及功能置换,较少关注城中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表 1.“微创式”与“针灸式”治疗特征比较形成的“

29、孤岛”效应及社会分异等问题。尽管不少城中村不存在物理意义上的围墙或边界,但无论形态肌理、街道体系、基础服务设施、居住环境与居住群体都呈现与城市整体不兼容共生的格局。因此,关注其开放与渗透性,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连接与互动,调动自身的能动性,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无疑是实现城中村永续发展的一种思路。为寻求存量城中村的焕新方法与路径,本文对两种微更新策略“微创式”与“针灸式”的作用机制与作用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进而制定相对具体的操作手段与行动步骤,使之成为指导微更新行动的有效工具(表1)。首先,“微创”属外科手术(恶性物质和结构);“针灸”则偏向中医治疗(机能)。其次,两者作用机制存在不同;“针灸式”顺

30、应城市肌体,靠自身调节恢复机能,而“微创式”是针对超出自身能力的结构性病症或恶疾进行紧急处理。“针灸式”带有宽泛的目标,施加非定向的影响,而“微创式”则有比较苛刻的科学理论基础,更定向、明确的目标,和较具体地解决问题。此外,两者实施手段与步骤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检验两种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深圳龙华清湖村为具体的改造对象,结合城中村现实情况的调研与分析,进行相应的设计实验。4.基于深圳龙华清湖村的微改造实验4.1 清湖村的背景介绍深圳龙华清湖老村是一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图 2.清湖村空间肌理图 1.清湖村区位图是深圳最早有人群居住的区域之一。清湖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目前留存的历史

31、村落及保护建筑就有清湖古村、三届庙和廖氏宗祠等。清湖村的区位条件也较特殊,北面与东面分别有两大高速公路(沈海与梅观高速)通过,西面毗邻龙华区重要城市道路梅龙大道,而西面与南面则被观澜河环绕,东面是清湖文化公园,自然景观资源也相当丰富。此外,清湖村位于龙华的核心地带,周边已被高度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功能用地包围,其中包括富士康、龙华行政服务中心等,是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文化激烈碰撞的地方之一,其未来发展因而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图 1)。清湖社区内部的环境要素多元复杂,存在的问题也较突出。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缺乏与城市同步的规划,清湖村呈现碎片化发展格局。具体表现为与周边城市环境割裂,老村衰败及与新村异质并

32、置,老村环境卫生问题突出,新兴工业园区与居住社区的硬质切分但又流动性糅合,自然景观要素与建筑环境的互动渗透不足,以及历史文化场所活力不足等,另还有烂尾楼、废弃建筑等的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说,清湖村是浓缩了深圳城中村发展若干问题的一个片区。针对清湖村存在的问题,设计确定以下几个改造目标:(1)对村/城关系进行缝合与修补,使清湖村成为深圳龙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2)尊重清湖村原有的肌理与现有的社会形态,着重关键性要素的治理。(3)设计干预尽量微小及采取渐进方式进行。(4)重视非物质要素与基因挖掘,培育社区文化因子,图 3.“界间治理”微改造路径设计图 4.“界间治理”的设计概念为低收入群体创造教育及

33、培训机会,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长远有利城市整体的公平健康发展。基于以上目标,设计在实地调研与分析基础上,提出清湖村的两个改造方向,分别为“界间治理”与“文化+”。4.2“界间治理”“界间治理”可以说体现了“微创式”策略的应用场景。由于清湖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异质拼贴现象突出,因而出现一系列的边界空间。而这些边界恰恰是造成村落与城市隔绝、村内空间环境无序杂乱及碎片化的结构性原因之一,设计因而制定以下治疗手段与行动步骤。(1)边界识别:首先对清湖村的边界类型进行分析,最终识别了四种界间类型,分别为“村与城”、“老村与新村”、“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场所与现代生活”界间。(2)痛点问题:分

34、别对不同类型界间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城中村存在与周边城市连接不足及各自为政,老村与新村空间与功能割裂,村落与周边自然景观互动及利用不足,以及历史文化场所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等痛点问题。(3)微小介入、局部治疗:受“柔性边界”、“边界效应”等理论的启发,设计采取不同手法对不同界间进行修复与治理。例如,对村城界间的滨水空间进行织补,营造线性生态公园,提高市民与村民可达性,实现村城融合共生。而针对新村与老村之间的街道,则进行缝合,提高两者街巷网络的连通性与渗透性,构建核心活力带。对村落与自然景观公园界间则加强融会,见缝插绿,营造社区景观带。针对历史建筑与场所,则通过植入新功能的方式进行活化,使其

35、与现代生活融合。由于改造设计集中“界间”此类结构性要素的治理与完善,因而可有效避免对现有居住空间及居民群体造成较大的扰动或驱赶。(4)催化作用:在各类界间治理的基础上,设计进而制定长远的行动计划及步骤,发挥界间的触媒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激发清湖村整体在空间、功能、交通、居民参与等层面的更新及改善。4.3“文化+”有别于“界间治理”的设计方向,“文化+”展示的是“针灸式”的治疗场景。其重点关注清湖村的文化内涵挖掘及文化基因的培育,并将其作为激发肌体功能的“穴位”来处理。(1)文化因子识别:有别于城中村“毒瘤论”,已有不少学者认为城中村具备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内涵。而针对清湖村,可识别的文化因子

36、包括:是一种空间形态创造,体现极端化状态下的“空间文化”;为大量低收入劳动力提供居所,增加城市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蕴含“打工文化”;居住人口多为年青人,处于人生奋斗期,他们存在文化素质提升的需求,因此“青年人文化”在村内彰显;清湖村历史悠久,但“传统历史文化”面临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此外,清湖周边生态系统丰富,“生态文化”图 5.“界间”设计展示NO.212 世界建筑导报 4342 WORLD ARCHITECTURE REVIEW 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也比较突出。(2)问题与潜力:通过详细的调研分析,设计最终明确清湖村存在“生态资源未利用”、“社区文脉彰显不足”、“文化基因待

37、培育激发”、“日常生活待拓展”等问题。(3)微小介入:在制定“生态为基、承传历史、培育因子、植根日常”改造目标的基础上,借鉴“针灸”治疗理念,首先进行各类文化载体的搭建工作。通过对现有活动节点的疏通与培育以及一系列活动的策划,启发民智,为外来青年群体提供社会交往及学习进修的场所与机会。(4)整体原则及渐进式治疗:设计进而制定长期和整体的更新行动计划,通过生态渗透、文脉梳理、民智网络构建、空间联动、功能植入、街巷拓展等治理手段,构建城中村文化网络,实现拓展社区文化生活、构建外来打工青年生活链、塑造城中村独特景观、增强社区归属感等改造目标与愿景。5.总结(1)微更新自提出以来,就在我国城市引发一系

38、列的城市更新运动,对我国城市存量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有目共睹。然而,由于学界对微更新的理论内涵及本质内容缺乏共识,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出现不同的价值判断及操作模式,并导致“形象工程”及驱赶低收入人群等问题。因此,学界有必要结合我国城市环境的独特性,进一步探讨微更新的价值标准及构建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行动指引。图 6.“文化+”微改造路径设计图 9.“文化+”局部设计示意图 7.“文化+”设计概念(2)通过清湖村的设计实验发现,“微创式”与“针灸式”是两种具有明确目标和治疗方案的微更新策略。首先,它们符合微更新所强调的遵循城市内在的秩序与规律、贴近日常生活、手段微小及循序渐进、重视挖掘地方特色等核心内容与

39、观点。其次,两种策略能给当前的城中村改造带来一定的启发与创新。设计可通过识别关键性要素,确定具体的改造手段及行动步骤,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渐进式地激发城中村自我更新及增殖能力,从而产生知微见著的效果。(3)未来有必要对两种微更新思路作进一步的科学论证与实验,提供更明确具体的设计指引或操作方法,为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注: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设计实验基于作者知道的华南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深化。参考文献:1 叶继红.城中村社区居民的空间权利及其实现以苏州市城湾村为例 J.江苏社会科学,2017(02):35-41.2 伊利尔.沙里宁(美),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M,中国

40、建筑出版社,1986.3 韦恩奥图(Wayne Atton),唐洛干(Donn Logan)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 M.王劭方,译.台北:创兴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图 8.“文化+”行动计划4 吴良镛.北京市的旧城改造及有关问题 J.建筑学报,1982(2):12.5 孙远卓,臧佳明,单学军等.“品质、共享、活力”大连街道空间微更新基于西岗老城区的实证研究 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 城市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773-1790.6 高家驥.微更新,为城市赋能 EB/OL.人民日报,2022-05-17.7 曲

41、菲,吴然,张轶伟.日常公共空间的重塑 探索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实践式建筑教学 J.时代建筑,2022(02):164-169.8 刘彬,吕贤军,古杰.人本视角下城市微更新规划研究以益阳市康富片区为例 J.城市学刊,2018,39(03):87-92.9 李彦伯.城市“微更新”刍议 兼及公共政策、建筑学反思与城市原真性 J.时代建筑,2016(04):6-9.10 龚书章.以再生与公共意识启动城市的微更新行动 J.时代建筑,2016(04):29-33.11 吴中平.都市肌理的“针灸术”“微小”介入的“巨大”效应 J.新建筑,2015(03):4-8.12 方鱼伽马.一种细致入微的城市更新策略 EB

42、/OL.城市笔记本,https:/ 张理政,叶裕民.城中村更新治理 40 年:学术思想的演进与展望 J.城市规划,2022,46(05):103-114.14陈子龙.“局外人”生存视角下的城中村更新改造思考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 城市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605-614.15 王鹏.深圳城中村的未来价值与“微更新”模式探究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8):22-25.16 孟岩,林怡琳,饶恩辰.村/城重生 城市共生下的深圳南头实践 J.时代建筑,2018(03):58-64.摘要:党的二十

43、大报告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2 年,深圳提出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工作目标。工作实践中,存在对宜居城市的概念理解过于泛化,工作内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问题。本文围绕“以人为核心”的中心理念,解析宜居概念的本质和宜居评价的相对性,以深圳为例,通过政策沿革分析梳理宜居城市建设历程,探讨新发展理念下宜居城市评价重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一流的宜居不仅仅体现在国际城市间发展水平的比较,更表现为最大限度调动城市自身资源,充分灵活满足市民现阶段居住生活需求,同时促进城市生产和生态平衡发展。结合近期工作要求,形成深圳一流宜居城市

44、建设评价思路建议。关键词:深圳;宜居城市;宜居评价;高密度住区改造 Reflections on Building a World-class Livable City in Shenzhen关于深圳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思考作者:刘一玮 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哲学博士Text/images by LIU Yiwei Doctor of philosophy,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for Real Estate and Urban Construction,Shenzhen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

45、ional Congress emphasized a new type of People-centered urbanization,and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building livable,resilient,and smart cities b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eoples city built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Shenzhen has set itself the target to build a world-class livable city sinc

46、e 2022.In practice,however,there still exist obstacles due to the vaguely-defined notion of livable city and lack of a holistic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scheme and implementation plan.This paper takes Shenzhen as an example.Through explaining the evolvement of the inhabitation environment construct

47、ion policy in Shenzhen,discuss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 livable city 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assessing and improving the livability of urban communities,it summarize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of the evaluation of livable city and the main problems faced.The study indicates t

48、hat a world-class livable city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livable cities ranking but also in the ability to efficiently use urban resources to meet the residential needs of various groups of people fully and flexibly,while promoting a long-term balance of urb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

49、l environment.Keywords:Shenzhen;livable city;livability evaluation;high-density residential area renewal宜居,是恰如其分地回应人的居住需求,是顺应自然环境支撑城市持续“宜业”的基础,是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发展的关键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2 年以来深圳提出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工作目标。尽管宜居城市的概念和建设实践由来已久,立足当下深圳城市发展阶段,仍需首先回答何谓“宜居

50、”、何为“一流”等关键问题,明确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方向和思路。一、关于宜居城市的基本认识今天,宜居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城市标签,其内容似乎可涵盖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工作中也常出现概念泛化而导致工作边界模糊不清、工作内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现象。纵观宜居城市理念发展,不难发现城市“宜居”和“宜业”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宜居诉求的核心是顺应人的需求。同时,宜居评价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因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城市建设发展重点而不同。1.宜居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是顺应人的需求宜居理念,起源于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尖锐的城市矛盾和严重住房问题的反思。1845 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中对曼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