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朱谦之-老子注释.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126186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DOC 页数:163 大小:5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谦之-老子注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朱谦之-老子注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道经德校释 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附录 老子韵例 后记 补遗 补注       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 钱大昕曰:案河上公注本“道可道”以下为道经卷上,“上德不德”以下为德经卷下。晁说之跋王弼注本,谓其不析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不知陆德明所撰释文,正用辅嗣本,题云“道经卷上”,“德经卷下”,与河上本不异。晁氏所见者,特宋时转写之本,而翻以为近古,亦未之考矣。予家藏石刻道德经凡五本,惟明皇御注本及此本,皆分道经、德经为二,盖汉、魏以来篇目如此。而此本为初唐所刻,字句与他本多异。如“无”作“无”,“愈”作“俞”,“芸”作“云”,“誉”作“豫”,“荒”作“忙”,“佐”作“作”,“■”作“翕”之类,皆从古字。又如“故能蔽不新成”,石本作“能蔽复成”。“师之所处,荆棘生”下,石本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二句。“上将军居右”下,石本无“言以丧礼处之”句。“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石本但云:“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此类皆远胜他本,聊举一二,以见古石刻之可贵也。武亿曰:分老子道经卷上,德经卷下,亦与古本相彷。 后陆放翁题跋云:“晁以道谓王辅嗣老子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今此本已久离析。”然则宋已失辅嗣定本。今邢氏论语疏引老子德经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此其可征之一也。然又考汉书注,如颜氏于魏豹传,引老子道经曰:“国家昏乱有忠臣。”田横传引老子德经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楚元王传引老子德经云:“知足不辱。”严助传: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之”者也。师古曰:“老子道经之言也。”扬雄传“贵知我者希”,师古曰:老子德经云“知我者希,则我贵矣”。酷吏传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师古曰:“老子德经之言也。”“下士闻道,大笑之”,师古曰:“老子道经之言也。” 西域传注:老子德经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为粪”。盖其所引以道、德分篇者若此,而与释文题“道经音义”、“德经音义”者并合。又贾公彦周礼师氏疏,亦以为老子道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其下案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章怀太子注后汉书,其于翟酺传也,则又谓老子道经曰:“鱼不可以脱于泉。”是数子于初唐时,并同所证。(梦真客碑:“稽之道经,以慈为宝。”)其必袭自晋、宋旧本,如此碑所分题,固有据也。 王昶曰:碑上卷题“老子道经”,下卷题“老子德经”,皆道、德分见,未尝混而为一,则玄宗所注,实从古本如此。董迥藏书志谓“玄宗注成,始改定章句为道德经,凡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类之下卷”,非也。 吴云曰:隋书经籍志载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晁说之、熊克重跋,皆称不分道德经,而今本释文实分上下二卷,或疑为刻者增入。然邢昺论语疏引老子德经“天网恢恢”二句,颜师古汉书注多引老子道经、德经,分之者当不自陆德明始。此石亦书德经,殆有据也。 孙诒让曰:老子上下篇八十一章,分题“道经”、“德经”。河上公本,经典释文所载王注本,道藏唐傅奕校本,石刻唐玄宗注本并同。 弘明集牟子理惑论云:“所理正于三十七条,兼法老氏道经三十七篇。”则汉时此书已分道、德二经,其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亦与今本正同。今所传王注,出于宋晁说之所校,不分道、德二经,于义虽通,然非汉、唐故书之旧。 第一章 洪颐烜曰:道德经王辅嗣本,今世所行,俱有分章。此本虽不记章数,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别之。其中亦有与今王本不同者,如今王本“道冲而用之”至“象帝之先”为三章,“天地不仁”至“不如守中”为四章,“谷神不死”至“用之不勤”为六章,此本皆并为一。“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今王本属十二章,此本无“故”字,二句属下章之首。“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今王本为二十七章,此本属上章之末。陆德明老子音义已为后人改变其分章,惜不得与此一本证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俞正燮曰:老子此二语,“道”“名”,与他语“道”“名”异;此言“道”者言词也,“名”者文字也。文子精诚云:“名可名,非常名;着于竹帛,镂于金石,皆其麤也。”上义云:“诵先王之书,不若闻其言;闻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故名可名,非常名也。”上礼云:“先王之法度有变易,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也。”淮南本经训云:“至人钳口寝说,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着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其麤也。晚世学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缪称训云:“道之有篇章形埒者,非其至者也。”道应训云:“桓公读书于堂,轮扁曰:‘独其糟粕在耳。’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皆以老子“道”为言词,“名”为文字。 谦之案:俞说是也。老子着五千之文,于此首发其立言之旨趣。盖“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高诱注淮南泛论训曰:“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伪关尹子推而广之,谓“不可言即道”。实则老子一书,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非不可言说也。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也。自解老者偏于一面,以“常”为不变不易之谓,可道可名则有变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则无变无易(林希逸),于是可言之道,为不可言矣;可名之名,为不可名矣。不知老聃所谓道,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变之名。故以此处世,则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以此应物,则“建之以常无有”(庄子天下篇),言能常无、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无,故曰“复命曰常”(十六章),“知和曰常”(五十五章),常即非常也。夫旦明夜闇,死往生来,安时处顺,与时俱往,庄子所云:“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若不可变、不可易,则安有所谓常者?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严可均曰:“无名”,各本作“无”,下皆放此。“天地始”,御注与此同。河上、王弼作“天地之始”,下句亦有“之”字。 魏稼孙曰:严校云:“各本作‘无’,下皆放此。”后“行无行”一条,校语同。按是刻道经皆作“无”;德经前作“无”,“行无行”以下作“无”。此条当云“道经放此”。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本“无”皆作“无”,下并同,御注石本作“无”。又景龙、御注、敦煌三本均无二“之”字,河上本有。 谦之案:经典释文卷二周易音义云:“‘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说文云:‘奇字无也,通于元,此虚无道也。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俗作“旡”,非。旡音暨,“■”等字从之。老子作“无”,与易同。又王弼、傅奕、范应元本均有“之”字。范本“万”作“万”。“无名天地始”,史记日者传引作“无名者,万物之始也”。王弼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似两句皆作“万物”,非。案“始”与“母”不同字义。说文:“始,女之初也。”“母”则“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以此分别有名与无名之二境界,意味深长。盖天地未生,浑浑沌沌,正如少女之初,纯朴天真。经文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四十章:“有生于无。”此无名天地始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则生生不息;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有名万物母也。又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亦皆“天地”与“万物”二语相对而言。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范应元曰:古本并河上公、王弼、李若愚、张君相“常无”上并有“故”字。又引音辩云:“常无、常有,合作断句。” 王应麟曰:首章以“有”“无”字断句,自王介甫始。 严可均曰:御注与此同。“观”上,河上、王弼有“以”字,下句亦然。 罗振玉曰:敦煌三本均无“故”字及二“以”字。又“徼”,敦煌本作“曒”。 俞樾曰:按易州唐景龙二年所刻道德经碑无两“以”字,当从之。司马温公、王荆公并于“无”字绝句,亦当从之。 易顺鼎曰:按庄子天下篇:“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常无有”即此章“常无”“常有”,以“常无”“常有”为句,自庄子已然矣。 谦之案:御注、邢玄、景福、庆阳、楼正、磻溪、顾欢、彭耜、高翿均无“故”字。“徼”,傅、范本与碑本同,宜从敦煌本作“曒”。十四章“其上不皦”,景龙本亦作“曒”,是也。一切经音义卷八十四引:“说文‘徼’作‘循也’,以遮遏之。”是徼有遮训,在此无义。又卷七十九、卷八十三引:“说文‘曒’从日,■声,二徐本无。”田潜曰:“案慧琳引埤苍‘明也’,韵会云‘明也’,未着所出。诗‘有如曒日’,诗传云:‘曒,光也。’说文古本旧有‘曒’字,后世或借用‘皎’。‘皎’,月之白也,诗‘月出皎兮’是也。或借用‘皦’,皦,白玉之白也,论语‘皦如’是也。字义各有所属,‘有如曒日’之‘曒’,碻从日,不从白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笺卷七)经文“常无观其妙”,妙者,微眇之谓,荀悦申鉴所云:“理微谓之妙也。”“常有观其曒”,“曒”者,光明之谓,与“妙”为对文,意曰理显谓之曒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谦之案:陈景元藏室纂微篇以“此两者同”为句。严复曰:“同字逗,一切皆从同得。”惟“同出”“异名”为对文,不应于“同”字断句。又蒋锡昌曰:“‘此两者同’下十二字,范本无。”案续古逸丛书范本有此十二字,蒋误校。又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两者盖指有无而言。有无异名,而道通为一。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谦之案:“玄”字,绩语堂碑录因避清帝讳,改为“元”,当据原碑改正。以下仿此。盖华夏先哲之论宇宙,一气而已,言其变化不测,则谓之玄。变化不测之极,故能造成天地,化育万物,而为天地万物之所由出。鸢飞鱼跃,山峙川流,故曰“众妙之门”。张衡曰:“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钥元气,禀受无形。”(御览引玄图)扬雄曰:“玄者,幽摊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太玄经玄摊图)义皆出此。 【音韵】李道纯曰:“此经文辞多协韵。”邓廷桢曰:“诸子多有韵之文,惟老子独密;易、诗而外,斯为最古矣。”刘师培曰:“欲考古韵之分,古必考周代有韵之书;而周代之书,其纯用韵文者,舍易经、离骚而外,莫若老子。”今试以江有诰老子韵读为主,参之以吴棫之韵补,顾炎武之唐韵正,江永之古韵标准,姚文田之古音谐,邓廷桢之双砚斋笔记(卷三),李赓芸之炳烛编,推求经文古韵,句求字索。又刘师培、奚侗、陈柱及高本汉之老子韵考(BernhardKarlgren:ThepoeticalpartsinLao-Tsi)说老子古音,颇多肊说,亦有可取者,间附以己见,然后知五千文率谐声律,斐然成章。韵理既明,则其哲学诗之为美者可知矣。以下试分章述之。此章江氏韵读:道、道韵(幽部),名、名韵(耕部),始、母韵(之部,母,满以反),妙、徼韵(宵部,徼,去声),玄、门韵(文、真通韵,玄,胡均反)。谦之案:“玄”,真部,“门”,文部,文、真通韵。姚文田:玄、玄、门韵,余同。又高本汉:同、名为韵,非。邓廷桢:道、道,名、名,无韵,亦非。 右景龙碑本五十四字,敦煌本同。河上本(宋刊本)、王弼本(古逸丛书本)、傅奕(经训堂本)、范应元(续古逸丛书本)并五十九字。严可均曰:“‘众妙之门’句下空一字,所以分章,御注不空。河上于‘道可道’前,题‘体道第一’,王弼题‘一章’。此无标目,下皆放此。”今案老子著书上下二篇,后世乃有分章,有分五十五,六十四,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一之殊,碑本虽不记章数,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别之,与河上、王弼、傅、范诸家分章略同,今即以诸家所传分章为准。又此章范本题“道可道章第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下句作“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彭耜曰:“达真、清源‘皆知善之为善’上,并有‘天下’二字。”范应元本同,范注云:“古本。”又论语集解义疏九引“皆知”,并作“以知”。广明本、赵孟俯本引下“已”作“矣”,李道纯本上“已”作“矣”,苏辙本、董思靖本两“已”并作“矣”。“已”“矣”古可通用。说文五:“矣,语已詞也,從矢,■聲。”字亦作“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谦之案:敦煌本、遂州碑本、顾欢本无“故”字。六“相”上,广明、景福、庆阳、磻溪、楼正、室町、彭耜、傅、范、高翿、赵孟俯本,及后汉书朱穆传注均有“之”字,王弼、河上本无。李道纯曰:“‘有无相生’已下六句,多加一‘之’字者非也。” 严可均曰:“相形”,王弼作“相较”,见释文。 谦之案:作“相形”是也。毕沅曰:“‘形’,王弼作‘较’,陆德明亦作‘较’,并非。古无‘较’字,本文以‘形’与‘倾’为韵,不应用‘较’又明矣。”刘师培曰:“案文子云:‘长短不相形。’淮南子齐俗训曰:‘短修相形。’疑老子本文亦作‘形’,与生、成、倾协韵,‘较’乃后人旁注之字,以‘较’释‘形’,校者遂以‘较’易‘形’矣。”案:淮南齐俗训“故高下之相倾也,短修之相形也”,有二“也”字。“长”,因避父讳改“修”。 马叙伦曰:“较”,各本并作“形”。说文“荆”之古文作“○”,则古文“形”或亦有作“○”者。“爻”旁与“○”字之“爻”旁相同。或老子本作“○”,传写脱讹成“爻”,读者以为义不可通,加车成“○”,后世“较”行“○”废,因为“较”字矣。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谦之案:“前”,敦煌本作“先”,遂州碑本、顾欢本、强思齐本亦作“先”。蒋锡昌曰:“按顾本成疏‘何先何后’,是成‘前’作‘先’。强本严君平注:‘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是严亦作‘先’。老子本书‘先’‘后’连言,不应于此独异。如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六十六章‘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七章‘舍后且先’,皆其证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谦之案:遂州碑本“人”下有“治”字,敦煌本同。成玄英疏:“故云‘是以圣人治也’。”又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无“治”字。 万物作而不辞, 毕沅曰:河上公、王弼并作“万物作焉而不辞”。陆希声及太平御览引皆无“焉”字。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三本均无“焉”字。 谦之案:遂州碑本、傅奕本亦无“焉”字。又“不辞”,遂州、敦煌、傅、范本作“不为始”。范应元曰:“王弼、杨孚同古本。”是范所见王本亦作“不为始”。 易顺鼎曰:考十七章王注云“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数语,全引此章经文,是王本作“不为始”之证,但比傅本多一“焉”字耳。 谦之案:作“不为始”是也,当据订正。 毕沅曰:“古始、辞声同,以此致异,奕义为长。”劳健曰:“说文‘○’籀文从台作‘’,夏竦古文四声韵引石经‘词’作‘○’,古孝经‘始’作‘○’,盖二字古文形本相近。”今按吕氏春秋贵公篇曰:“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又审分篇曰:“全乎万物而不宰,泽被天下,而莫知其所自始。”盖皆出老子此章,作“始”义长。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罗振玉曰:“生而不有”,敦煌本无此句。 谦之案:遂州碑本亦无。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同此石。 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严可均曰:御注、王弼作“功成不居”,河上作“功成而弗居”。 罗振玉曰:景福本作“功成不居”,敦煌本作“成功不处”。又“夫唯弗居”,景龙、御注二本“弗”均作“不”,敦煌作“不处”。 马叙伦曰:王弼注曰:“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则王作“不居”。今王“不”作“弗”者,或后人据河上改之。 蒋锡昌曰:按淮南道应训及后汉书朱隽传注引“弗”并作“不”,易系辞正义引“而弗居”作“不居”。强本严注:“夫唯不敢宁居。”是严“弗”作“不”。强本引成疏经文“成功不处”,是成作“成功不处”。古本所引“弗”皆作“不”。二十四章“故有道者不处”,三十八章“不居其薄,不居其华”,七十七章“功成而不处”,“不居”或作“不处”,“居”“处”盖可互用。惟“弗”均作“不”,以老校老,可证老子原本如此。 谦之案:王注旧刻附孙矿古今本考正云“‘弗居’,一本作‘不居’。”又纪昀校据永乐大典本“功成而弗居”,无“而”字,“弗”与“不”同,作“不”是也。又论衡自然篇曰:“故无为之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亦即此章“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也。盖天下之物,未有无对待者,有矛盾斯有前进。故有美者,则有更美者与之相争,而美之为美斯不美已。有善者,则有更善者与之相争,而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一对待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一对待也;难以易显,易以难彰,无难则无以知易,无易则无以知难,此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一对待也;寸以尺短,尺以寸长,无长则无以明短,无短则无以见长,此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一对待也;山以谷摧,谷以山颓,无山则无以见谷,无谷则无以知山,此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一对待也;安乐悲怨,其出不同,无悲则无以知乐,无乐则无以知悲,此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一对待也;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无后则无以知先,无先则无以知后,此先后之相随也(用严君平义)。由此观之,天下之物,无处不有矛盾,即无处不在其对待之中各自动作。夫唯无心而顺自然者,不求功,不求名,因天任物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深澈乎万物相反相成之理,消息盈虚,与时俱行。万物并作,而吾不为始;吾所施为,而不以迹自累;功成事遂,退避其位。不可得而美,故不可得而恶;不可得而先,故不可得而后。立于对待之先,是谓不居;超乎有无六境之外,是谓不有。有而不有,物不能先;居于不居,是以不去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生、成、形、倾韵(耕部),和、随韵(歌部,随,徐禾反),事、教、辞、有、恃韵(之、宵合韵,教协音记,辞,去声,有音以),居、居、去韵(鱼部,去,平声)。姚文田、邓廷桢同,惟未及事、教。又陈柱以已、已为韵。谦之案:“辞”,敦、遂本、傅、范本作“始”,“居”,敦本作“处”。高本汉以始与事、教、有、恃协韵,处、处与去协韵。又教,宵部,事、辞、有、恃,之部,之、宵合韵。顾炎武曰:“随”,古音句禾反,引老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和、随为韵。旁证:管子白心篇:“人不倡不和。”又“不始不随”。韩非解老:“大奸作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又“故竽先则钟瑟必随,竽唱则诸乐皆和”(唐韵正五支)。江有诰曰:辞,似兹切,按古有“去”声,老子养身篇“万物作焉而不辞”,与“事”“教”合韵。又曰:“居”,九鱼切,按古有“去”声,当与御部并收。老子养身篇“功成而不居”,与“去”协(唐韵四声正七之、九鱼)。 右景龙碑本七十八字,敦煌本八十五字,河上、王弼本八十八字,傅奕本九十三字,范应元本九十七字。河上本题“养身第二”(一作“美善章”)。王弼本题“二章”,范本题“天下皆知章第二”。 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严可均曰:各本“上”作“尚”。 罗振玉曰:敦煌本作“不上宝”。 谦之案:作“上”是也。“宝”字疑误。“上”与“尚”同。淮南齐俗训:“故老子曰‘不上贤’者,言不致鱼于木,沉鸟于渊。”引亦作“上”,与景龙、敦煌、遂州诸本同。遂州“民”作“人”,下句同。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谦之案:河上、王、傅、范各本,“盗”下均有“为”字,遂州、敦煌、御注本与此石同省。北堂书钞二七引作“不贵货,使民不盗”,是所见本亦无“为”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严可均曰:“使心不乱”,王弼“使”下有“民”字。 毕沅曰:河上公作“使心不乱”,无“民”字。案淮南子引亦无“民”。 易顺鼎曰:晋书吴隐之传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文选东京赋注、沈休文钟山诗注两引亦皆无“民”字。素问卷一王冰注引老子亦无“民”字。 纪昀曰:原本及各本俱无“民”字,惟永乐大典有之。据弼注“故可欲不见”,上承“没命为盗”,则经文本有“民”字。 刘师培曰:文选东京赋注引作“使心不乱”,易艮卦孔疏引此文亦无“民”字,盖唐初避讳删此字也。古本实有“民”字,与上两“民”一律。 谦之案:纪、刘之说非也。王弼注:“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是王本并无“民”字。永乐大典盖沿袭吴澄本妄增“民”字。刘氏谓无“民”字乃唐初避讳所删,不知古本实无“民”字,唐初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亦无“民”字。此如与避讳有关,则何不并上两句“民”字删之?此非妄删,直妄增耳。但吴澄亦有所本,褚遂良贞观十五年跋之王羲之帖本,作“民心不乱”,与傅、范本同,知其误已久。傅、范虽称古本,实亦为后人所改,其字句均较他本为繁,此其一例耳。 圣人治: 严可均曰:各本句上有“是以”二字,王弼“人”下有“之”字。 吴云曰:傅本“圣人之治”下,有“也”字;李道纯无“之治”二字。 谦之案:有“之”字是。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罗振玉曰:释文:“‘强’,又作‘强’。”敦煌本作“强”。 谦之案:楼正本亦作“强”。又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缺“虚其心”四句。 常使民无知无欲, 严可均曰:“常使民”,御注作“使人”。 罗振玉曰:御注本避讳作“人”。 谦之案:王羲之本无“常”字,遂州本无“民”字。 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严可均曰:“使知者”,各本“使”下有“夫”字。“不敢为”,各本句下有“为无为”三字,王弼有“也为无为”四字。 罗振玉曰:“知”,今本作“智”,释文出“知者”二字,注音“智”,知王本作“知”。景龙、御注、敦煌三本亦作“知”。又景龙、御注、敦煌、景福四本“为”下均无“也”字。 谦之案:据罗氏影印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校敦煌本,“敢”下有“不”字,罗考异中失校。又遂州碑本亦作“不敢不为也”。强思齐引成玄英疏:“前既舍有欲无欲,复恐无欲之人滞于空见,以无欲为道,而言不敢不为者,即遣无欲也。恐执此不为,故继以不敢也。”是成疏本亦作“不敢不为”。惟顾本成疏作“而言不敢为者,即遣无欲也”,脱此“不”字。今案“不敢”、“不为”乃二事,与前文“无知、无欲”相对而言,“不敢”断句。经文三十章“不以取强”,各本“不”下有“敢”字,“敢”字衍文。但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九章“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七十三章“勇于不敢则活”,以“不敢”与“不为”对,知顾本成疏经文有误脱。老子原意谓常使一般人民无知、无欲,常使少数知者不敢、不为,如是则清静自化,而无不治。 又案不敢、不为,即不治治之。论衡自然篇曰:“蘧伯玉治卫,子贡使人问之:‘何以治卫?’对曰:‘以不治治之。’夫不治之治,无为之道也。”谊即本此。盖老子之意,以为太上无治。世之所谓治者,尚贤则民争;贵难得之货,则民为盗;见可欲则心乱。今一反之,使民不见可尚之人,可贵之货,可欲之事。如是,则混混沌沌,反朴守醇,常使民无知无欲,则自然泊然,不争不盗不乱,此所以知者不敢不为。至德之世,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此则太古无为而民自化,翱翔自然而无物不治者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高本汉以腹、骨、欲为韵,陈柱同。陈又以为、治韵,云:“盖歌之音变也。”谦之案:王念孙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欲”“腹”均入幽部,引乐记“君子乐得其道”二句,道、欲为韵。诗经蓼莪四章鞫、蓄、育、复、腹为韵。楚辞天问育、腹为韵。谦之又案:“贤”“争”为韵。孔广森诗声类二阳声二十出“坚”字云:“行苇:‘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案‘坚’从‘○’,‘○’即古文‘贤’,今十七真有‘礥’字,‘礥’乃‘贤’声正读也。”又出“贤”字云:“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行苇见‘坚’下。”案“贤”与“争”音近,印度旧译“贤豆”,可为旁证。王念孙古韵谱与“坚”同入真部,“争”(音真)入耕部,此为真、耕通韵之证。 右景龙碑本五十七字,敦煌本五十八字,河上本六十六字,王本六十七字,傅本六十八字,范本六十九字。河上本题“安民第三”,王本题“三章”,范本题“不尚贤章第三”。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 谦之案:“冲”,傅奕本作“盅”,“盅”即“冲”之古文。说文皿部:“盅,器虚也。老子曰:‘道盅而用之。’”郭忠恕汗简(上之二)“冲”字,引古老子作○。毕沅曰:“说文解字引本书作‘盅’,诸本皆作‘冲’,淮南子亦作‘冲’,并非是。”盖器中之虚曰盅,盅则容物,故庄子应帝王篇曰:“太盅莫胜。” 严可均曰:“久不盈”,各本作“或不盈”。 罗振玉曰:景龙本作“久”,敦煌本作“又”,乃“久”之讹。 俞樾曰:“道盅而用之”,“盅”训虚,与“盈”正相对,作“冲”者,假字也。第四十五章“大盈若冲”,“冲”亦当作“盅”。又按“或不盈”,唐景龙碑作“久不盈”,久而不盈,所以为盅,殊胜今本。河上公注曰:“或,常也。”训或为常,古无此义,疑河上本正作“久”也。 谦之案:作“久”是也。太平御览三百二十二引墨子曰:“善持胜者,以强为弱,故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有弗盈即又不盈。贾昌朝群经音辨曰:“有,又也。王弼注:‘故冲而用之,又复不盈。’”是王本亦作“又”,不作“或”。有、又、久古通。马叙伦曰:“墨子引作‘有’,河上作‘或’,易州作‘久’,四字古皆通。‘又’‘有’‘或’古通,具见经传释词,譣义则‘久’字为长。‘又’‘有’‘久’亦通。庄子至乐篇:‘人又反入于机。’列子天瑞篇‘又’作‘久’。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久。’殷敬顺、陈景元释文曰:‘久音有,本作又。’汉书杨王孙曰:‘精神者天之有。’即本此文,并其证。盖‘又’‘久’‘有’三字声,并属之类也。” 谦之案:傅本“盈”作“满”,陆德明曰:“‘盈’,本亦作‘满’。”盈、满同义。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说文“盈”作“器满也”。二徐本作“满器也”。田潜曰:“案水部‘溢’下云:‘器满也。’器满即溢,亦即盈也。故‘满’下云:‘盈,溢也。’训义甚明。”可证“盈”“满”可互用,惟原本当作“盈”。马叙伦曰:“‘满’字诸本作‘盈’者,荀悦曰:‘讳盈之字曰满。’盖汉惠帝名盈,讳之改为‘满’也,‘盈’字是故书。” 深乎!万物宗。 严可均曰:“深乎”,御注作“渊似”,河上作“渊乎似”,王弼作“渊兮似”。“万物宗”,河上、王弼“物”下有“之”字。 罗振玉曰:敦煌本作“渊似万物之宗”。 谦之案:释文出“渊○”,云:“河上作‘乎’。”毕沅曰:“○,古兮字。”卢文弨曰:“‘○’,今本皆作‘兮’。” 又傅、范本:“渊兮似万物之宗。”范“万”均作“万”。玉篇:“‘万’,俗‘万’字,十千也。”举此一例,知范本多古训,亦存俗字。又案“深”与“渊”义同。玉篇:“‘渊’,水停又深也。”小尔雅广诂:“‘渊’,深也。”劳健曰:“景龙作‘深乎万物宗’。当是唐人避讳改‘渊’作‘深’。” 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俞樾曰:按释文,河上公本“纷”作“芬”;然“芬”字无义。此句亦见五十六章,河上公于此注云:“纷,结恨也。”……于彼注云:“纷,结恨不休。”注文大略相同。则河上本“芬”字当读为“忿”,若以本字读之,则注中结恨之义不可解。……王弼本五十六章作“解其分”,注云:“除争原也。”则亦读为忿矣。顾欢本正作“忿”,乃其本字,“芬”“纷”并假字耳。 武内义雄曰:“解其纷”,河上作“芬”。按“芬”当作“忿”。此句在四章,又见于第五十六章。旧钞河上本,彼章作“忿”,此章作“纷”。王本于彼章作“分”,据其注,则“分”者“忿”之讹。此章与旧钞河上本同此,王、河两本字亦同。至景龙碑及敦煌本此章之“纷”,皆改为“忿”,此以假借字而还为正字者也。 谭献曰:五十六章亦有“挫其锐”四句,疑羼误。 湛常存。 严可均曰:河上作“湛兮似若存”,王弼作“湛兮似或存”。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二本均作“湛常存”,敦煌本作“湛似常存”。 武内义雄曰:敦本此句作“湛然常存”,遂州本“湛似常存”。 王昶曰:邢州本“湛似或存”下句“谁”下有“之”字。 谦之案:傅、范本与王弼同。邢州本旧谓即遂州本,今知非是。又十四章“是谓忽恍”,王昶曰:“诸本并同,邢州本无此句。”案今遂州本实有,作“是谓忽怳”,此亦一证也。又“湛”,说文:“没也。”小尔雅广诂:“没,无也。”此云“湛常存”,言其虚灵不眛,似无而实有也。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严可均曰:“谁子”,河上、王弼作“谁之子”。 焦竑曰:“谁之子”,陈碧虚司马本无之。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三本均无上“之”字。 谦之案:室町本“谁”上有“其”字,下有“之”字。案无“之”字是也。广雅释言:“子,似也。”“吾不知谁子”,即吾不知谁似也,语意已足。此段意谓神耶帝耶?此世所称生杀之主,而道独居其先。道者疑似之间,若不知其谁子;然而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纷、尘、存、先韵(文部,先,思殷反)。姚文田、邓廷桢同。邓曰:“‘先’,古音读若‘诜’。”谦之案:盅、盈、宗亦韵。奚侗、陈柱、高本汉说同。姚鼐曰:“道冲”为句,与“宗”为韵,言道之体至冲也。奚侗曰:盅、盈、宗为韵。东、庚之变,如二十四章以“功”韵“明”,庄子在宥篇以“虫”韵“情”“成”“鸣”也。又纷、尘、先为韵。素问八正神明论“先”与“神”“存”韵,楚辞招魂“先”与“纷”“陈”韵。钱大昕曰:说文“冲”读若“动”。书“予惟冲人”,释文:“直忠反。”古读“直”如“特”,冲子犹动子也。谦之又案:“湛常存”,河上、王“湛”下有“兮”字,“兮”字为楚辞最常见之助字,老子书已发其端。孔广森诗声类七曰:“‘兮’,唐韵在十二齐,古音未有确证。然泰誓‘断断猗’,大学引作‘断断兮’,似‘兮’‘猗’音义相同。‘猗’,古读‘阿’,则‘兮’字亦当读‘阿’。” 右景龙碑本三十七字,不分章。河上、王弼、傅奕本四十二字,范应元本四十三字,敦煌本三十九字。(武内本云“三十七字”,实三十九字。罗卷注“四十九字”,“四”乃“三”字之误。)河上题“无源第四”,王弼题“四章”,范应元题“道冲章第四”。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 严可均曰:“○○”,别体字。 罗振玉曰:景龙、广明二本作“○”,敦煌本作“○”,均“刍”之别构。 谦之案:河上、王弼、傅、范并作“刍狗”。释文、群书治要及遂州本“刍”作“■”。李文仲字鉴曰:“‘刍’,说文:‘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从二屮,即‘草’字也。俗又加‘草’,非。” 刘师培曰:案刍狗者,古代祭祀所用之物也。淮南齐俗训曰:“譬若刍狗土龙之始成:文以青黄,绢以绮绣,缠以朱丝,尸祝○袨,大夫端冕,以送迎之;及其已用之后,则壤土草○而已,夫有孰贵之?”高诱注:“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说山训云:“圣人用物,若用朱丝约刍狗。”又曰:“刍狗待之以求福。”高注:“待刍狗之灵,而得福也。”是古代祭祀,均以刍狗为求福之用。盖束刍为狗,与刍灵同,乃始用终弃之物也。老子此旨曰:天地之于万物,圣人之于百姓,均始用而旋弃,故以刍狗为喻,而斥为不仁。 谦之案:吕氏春秋贵公篇高诱注引老子二句同。又庄子庚桑楚篇:“至仁无亲。”齐物论:“大仁不仁。”天运篇:“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语皆出此。 天地之间,其犹■蘥。 严可均曰:“■蘥”,御注作“橐钥”,河上、王弼末有“乎”字。 谦之案:王弼注“‘橐’,排橐也。‘钥’,乐钥也。”孙诒让曰:“案一切经音义一云:‘○○’,东观汉记作‘排’,王弼注书作‘■’,同皮拜反,所以冶家用,吹火令炽者也。又十二云:‘排筒’,东观汉记‘因水作排’,王弼注:‘橐,■囊也。’(玉篇○部云:‘■,吹火囊。’)据玄应说,则所见王注‘排橐’作‘■囊’,今本及陆氏释文并作‘排橐’(释文云:‘排,扶拜反。’与皮拜音同。‘排橐’,亦见淮南子本经训高注)。‘排’字正与汉记同,岂唐时王注固有两本乎?”(今本王注不分道、德二经,与释文本异。又释法琳辩正论引“人法地地法天”章注,与今本不同,亦唐时王注有别本之证。)又乐钥之说,与成玄英“钥,箫管也”说同,而与吴澄之释橐钥异。吴澄曰:“‘橐钥’,冶铸所以吹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罩于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扇于内者,钥也。天地间犹橐钥者,橐象太虚,包含周遍之体;钥象元气,絪缊流行之用。”吴说义长。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严可均曰:王弼、顾欢作“不掘”。“俞出”,各本作“愈出”。 谦之案:傅、范本亦作“俞”。 罗振玉曰:今本王作“屈”,与景龙、御注、景福三本同。释文出“掘”字,知王本作“掘”。释文又云:“河上本作屈,顾作掘。” 谦之案:作“屈”是也。王注“故虚而不得穷屈”,是王注本原作“屈”,范本同。傅本“屈”作“诎”。劳健曰:“按说文‘屈’训无尾,引伸为凡短之称,故有竭义。‘诎’训诘诎,乃‘诎伸’本字。掘与搰互训,释文引顾云‘犹竭’者,谓通假作屈也。傅之作‘诎’,盖释为诎伸,非是。此字当作‘屈’,训竭,音掘。” 毕沅曰:“俞”,诸本并作“愈”。案古无“愈”字,盖即用“俞”也。诸本并非。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谦之案: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中作忠。”知法京图书馆所藏河上本敦煌残卷作“守忠”,与遂州碑同。惟“忠”字无义,淮南道应训引上二句作“守中”,是。又“多言”,遂州碑本作“多闻”,文子道原篇引亦作“多闻”,强本成疏:“多闻,博赡也。数穷,多言也。”盖据遂州本而强为之辞耳。 又案“守中”之“中”,说据章炳麟文始七:“中,本册之类。故春官天府:‘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郑司农云:‘治中,谓治职簿书之要。’秋官小司寇:‘以三刺断民狱讼之中,岁终则令群吏计弊狱讼,升中于天府。’礼记礼器:‘因名山,升中于天。’升中犹登中,谓献民数政要之籍也。尧典‘允执厥中’,谓握图籍也。”此章“守中”,谊同此,盖犹司契之类。罗运贤曰:“中亦契也。为政不在多言,但司法契以辅天下,所谓无为,正此意耳。”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屈、出韵(脂部),穷、中韵(中部)。诸家并同。孔广森诗声类五,阳声五上冬类引论语:“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老子道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德经:“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庄子:“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管子:“举所美,以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大抵所同用者,不越乎“中”“终”“穷”三字,以见冬韵之狭,非可滥通东、钟者也。谦之案: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亦中、穷为韵。又老子“中”“穷”各上一字“数”“守”,亦相为韵。此为韵上韵。本马叙伦说,见毛诗正韵后序。 右景龙碑四十四字,不分章,敦煌本字同。河、王、傅、范本四十五字。河上题“虚用第五”,王本题“五章”,范本题“天地不仁章第五”。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毕沅曰:陆德明曰:“谷,河上本作浴,云:‘浴,养也。’”案后汉陈相边韶建老子碑铭引亦作“浴神”,是与河上本同。 俞樾曰:“浴”字实无养义。河上本“浴”字当读为谷。诗小弁篇、蓼莪篇、四月篇并云:“民莫不谷。”毛传并云:“谷,养也。”“谷”亦通作“谷”。尔雅释天:“东风谓之谷风。”诗正义引孙炎曰:“谷之言谷,谷,生也,生亦养也。”王弼所据本作“谷”者,“谷”之假字。河上古本作“浴”者,“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