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就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人”的发展,设法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从生活中长出灵气。这就是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出发点和原则。 一、确立科学的理念,明确改革的指向性。“课程”这个理念,根据我们的理解,包含多层含义:广义的包罗万象的“大课程”和狭义的指向明专业强的“小课程”;不同级别与层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时时处于流动变化之中的动态课程和比较稳定的明确的静态课程;等等。课程的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等就是素材性资
2、源,它作用于课程,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而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对课程的认识状况则是条件性资源,它虽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就是如此。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
3、本身。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这些观念包括:(1)课程制度观。三级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观。国家只制订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任何经国家认定准予发行的教科书,这样就要求教师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2)课程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对升学是否有用来衡量课程的价值;二是过早专门化与职业化,以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来衡量课程的价值。这些是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但课程的最重要的价值
4、在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要考虑课程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3)课程类型观。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课程,三级课程的试行,意味着课程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中将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并存。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4)课程开发观。三级课程政策把部分课时留给学校自己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要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教学
5、效果如何评价等等。如此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一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与此同时,教师的课程知识得到积累,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即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主体;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由此可以确定新课程改革实验理念为:人文至上,发展为本!由此也明确了我们改革实验的目标: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
6、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充分考虑当地和学校课程资源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多方“互动”中,充分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张扬学生的个性,开发多种潜能,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总之,我们要努力使课程具有独立性、统整性、学际性、开放性、弹性、主体性、合作性、现实性等特点。 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具体举措。(一)全身心去优化课堂的交流情境。事实上,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更是对学生学习经验和个性品质的改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跑道”,更是学生“奔跑”的过程。能开发学生不同潜能、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课程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课程应是开放的
7、、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应是封闭的、静态的、独裁的、经验的。现代课程观要求教师由单一的“消极接受者”变为“接受者与决策者兼而有之”;由被动的、不自觉的、隐性的课程开发者,变为主动的、自觉的、显性的课程开发者。在新课标的实施中,教师本人必须完成自我超越: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以引导者代替指导者;以情绪教育代替惟智教学;以个别创造代替团体一致性。必须树立新理念:教师即课程。即要充分调动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积极性而予以全方位和主动地介入,其中包括对新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教师要以自己对特定学生和具体课程内容的独到理解而鲜活地融入到新课程的生成之中,使
8、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伴随着新课程的健康成长得到奇迹般的自由释放。作为教师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新式的课堂应充满着平等、民主、安全、愉悦;课堂应是师生间感情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火种。课堂上教学设计,教师要呕心沥血“精心设计”:“设计”要凝聚着你对教学的理解、感悟、理想和追求,要闪烁着智慧和创造精神,成为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设计”要使课堂时时处于自我流动、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一次次的对话与交流成为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设计”的课
9、堂要始终充满悬念,要使课堂像考古挖掘那样,常给学生带来意外和惊喜,使学生不断地丰富自我,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二)创设多种渠道,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我校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在各年级开设了选修课、活动课,内容涉及到学科、科技、艺术、体育、社会等各方面,类型包括教师指导型、竞赛型、兴趣型、特长型、提高型、讲座型和活动型。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一班先由教师个人申报,经学校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估确定后,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多媒体、多功能厅及地下各类教室上。学校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学生自主发展时间,实验室、图书馆、微机房、运动场等所有课程资源向学生开放。这样,承
10、担课程的老师人尽其才,学生各得其所,学校设施物尽其用。 为了积极探索和建设符合我校校情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展示教师创造才能的校本课程,使之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除此之外,我们相继开设了“研究性学习指导”、“陶艺欣赏与制作”、“心理健康指南”、“劳动技术与操作”、“科技发展史”、“资源与环境”、“成才修养”、“网上学习”、“阅读指导”、“理化实验”、“历史评述”、“中外文化比较”、“时事评说”、“生物技术与生物行为”等许多课程。根据调查结果学校提出了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程框架,并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委员会”,制定了校本选修课程管理办法,把教师的课程开发情况与考核挂钩,把
11、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分联系。经过一段工作实践,我校已初步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条件的、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结构,包括学科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生活职业技能类、身心健康类等校本课程。(三)在总结中开发,在开发中改革。1、在实验中,我们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将实践中点点滴滴的心得和顿悟,进行理性的审视、思考、联通、提炼的系列性探究,从而总结出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的经验,编写成册,既作了理性的反思与总结,又成为校本课程。目前已编辑出研究性学习资料、语文活动课方案选粹、东海春潮、创新读本等四本书籍。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
12、、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象我校请外籍教师开设的口语课等其实都是校本课程。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程。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了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高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
13、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课程不仅不会影响升学率,反而会促进高考升学率的提高。我校2002年高考取得重大突破,逼近千人大关;2003年高考,我校遥居全市榜首。除此之外,我校有三位同学获得省作文大赛一、二等奖,遥居全市之首。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待升学率,我们的策略是“不为高考,着力人文;发展为本,高考必胜”,满意的升学率应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标。 三、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思考。1、注重研究、善于研究,教师才能成为课改的主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课程怎样实施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中去探索,去寻找。然而,这种探索与寻找应当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实
14、现的,没有经过研究的探索与寻找将是盲目的。很多教师能够随时扑捉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科研意识、问题意识。新课程中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所通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我们不能被动的等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的把这些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不仅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更重要还要研究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例如,在新课程实施以前我们进行了“新课程标准与旧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和“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在研究中我们了解新教材改革了什么以及改革的意图,明确改革的方向
15、,避免趋于惯性走向老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来实现我们的改革目的,我们又深入地进行“新课程下教学方式的改革研究”、“新课程下学习方式的改革研究”、“新课程下教学评价的研究”等等。2、转变观念、转变行为才是根本的转变。在教师行为变化中,教育理念的变化是上位的,是支配一切课程和课堂行为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在行为上有了一定的转变(1)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学会了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了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
16、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对自己的超越。 (2)教师的教不再是停留于传授知识,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教师们认识到,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不明示),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思维和方法,同时也包括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
17、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象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3)学过程和教师职业关注发生了变化: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当中去发现、去探索,并学会学习,在参与当中去感受,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变化。过去不称职的教师就是学科知识不完备,表达能力弱,板书不吸引人的教师。而现在人们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帮助者。(4)新课程中教材对教师和
18、学生的支配作用已经减弱,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新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一个在说一个在听,而是互相倾听和演说。教师和学生之间将彼此尊重观点和阅历,实现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3、锐意改革、乐于创新才能科学地驾驭教材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也是志趣、爱好、性格、才能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必然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地解决个性与共性、同一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和广阔的空间。那么,我们的教师在这广阔的空间里、在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中,将如何把握、驾驭
19、新教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其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造。为此我们广大教师能够做到:善于反思、敢于批判、勇于质疑、正确对待权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符合教育客观实际,把探索创新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参考答案去教,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使教师丧失了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是课
20、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在不断创造、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4、不断反思、升华经验才能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许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高、干劲足、锐意改革、勇于进取,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新的突破。例如:有的学校以教案为突破口,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让新思想、新观念尽快进入课堂。因为教案的
21、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应作为教师教学思想轨迹的介入,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如果能够记录下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原计划的变更,通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自己通过施教所获得的体会和感悟,并由此总结、积累、升华经验,形成教育理论,那么这个教案是最有价值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已不再规定教案统一写多少页,统一内容,统一格式,不要求一刀切,要求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要求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要求备课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形成教学理论。 当然,在课改的实施中,我们还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将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的改进、不断地总结经验,使我校的课改工作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