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探源与实践路径_杜长庆.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1170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探源与实践路径_杜长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探源与实践路径_杜长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探源与实践路径_杜长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9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农民地位和作用,不断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进程。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贯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与使命,以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为出发点,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矢志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共同富裕基本原则的指导,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懈奋斗。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探源;现实依据

2、;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14(2023)03-0099-07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新中国成立农民翻身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大大加强,再到新世纪伊始农业税的全面取消,直至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跃升。同时,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收入差距等都与农民生活与农村环境息息相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突

3、出、最明显的短板是农民,部分农村脱贫人口仍面临返贫危机。因此,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民农村是关键所在。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现阶段,理清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脉络与现实原因,探索符合中国农村实际、实现广大农民利益的共同富裕路径,对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一、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探源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有其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开拓创新的过程,贯穿于百年党史的四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阐释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农民

4、农村共同富裕奠定思想根基。中收稿日期:2023-03-20基金项目:2022 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2JDSZK002);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SDSZJD2022001)作者简介:杜长庆(1999),男,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闫长丽(1983),女,山东菏泽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探源与实践路径(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杜长庆,闫长丽2023 年 06 月第 40 卷第 3

5、期Jun.2023Vol.40.No.3长 治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100国共产党人对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探索,毛泽东是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思想首倡者与实践奠基者;邓小平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理论参考;江泽民、胡锦涛对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为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理论镜鉴;习近平对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实践路径以及新时代农民问题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性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思想奠基1.马

6、克思恩格斯对农民问题的思考虽然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未就农民的“共同富裕”问题进行具体论述,但他们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中包含着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思索,这些理论阐述为当今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创造性的揭示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不仅拥有日益富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从而反映了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在经典著作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恩格斯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农村问题,强调重视农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指出“变成合

7、作社的占有和合作社的生产”2即实现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是工农联盟的经济基础。只有把生产资料转归生产者公共占有并进行大规模经营,才是农民“惟一得救的途经”2。从而揭示了农民的生活富裕必须以掌握生产资料并进行大规模生产经营为前提。2.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建设过程中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列宁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俄国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改善做出了艰苦的探索与思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农民问题提纲初稿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等理论阐释以及新经济政策、农村文化建设等政策实施中。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矛盾在于必须要首先解决好农民问题。十月革命后,列宁

8、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亟需满足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对于土地的需求,从而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而国内战争时期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广大农民的不满,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巩固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专政,使年幼的苏维埃政权不至于在内忧外患中夭折,列宁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总结报告中指出“在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里,我们必须会采取从经济上满足农民要求的办法,采取更多的措施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3,与此同时,加强农村宣传工作,注意克服农村陋习等,体现了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对农村现实的尊重及农民地位的重视。(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

9、探索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思想萌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农村问题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其土地政策以及根据地建设等方面。1931 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并沿着这条路线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局部执政的条件下,就有领导农民走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探索,各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规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激发了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为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

10、础。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之初步探索毛泽东是共同富裕的首倡者,他多次提到共同富裕问题,必须“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4“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5,1953 年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以农民为出发点,首次使用“共同富裕”这一概念,“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6。可见,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民利益,其所指的共同富裕主体就是农民。同时,毛泽东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农民群众信任党并坚定跟党走的理由。此外,领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注意防止农村出现两极分化情况等,都是以毛泽东101为

11、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积极探索,为当下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打下了基础。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之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后,共同富裕被置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为推进共同富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少数农民的自发尝试到被中央所承认形成制度并不断改革创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新世纪伊始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无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里程碑式事件。同时,党中央认识到“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12、的有效手段,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技术培训,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工作,不断引领着农民增收、农村富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推进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置于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着重强调必须更加注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同时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2020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苦,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进一步扎实推进农民农村走向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

13、于此,2021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7的任务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8,明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之一,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逐渐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同时再一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8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拓共同富裕新篇章的信心与信念。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依据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置于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地为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懈奋斗,这是党自身初心与使命的生动写照,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现实考量,是对实

14、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断探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责任与担当。(一)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之应然: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回顾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弱到强,在攻坚克难中走向胜利,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究其原因是从根本上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地朝着这个目标奋斗,从而赢得了人民的信赖与支持。同时,中国共产党由农村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到领导全国政权,带领中国人民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都离不开对农业农村农民地位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农民的伟大贡献及对农业基础性地位的坚持。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生动写照,“

15、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9中国拥有 5 亿多农民,极大多数区域是农村,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为取得更加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必须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共同富裕作为义无反顾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视保障农民利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为使全体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二)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之实然:制约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举措解决了众多制约农

16、村发展的难题,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程度,极大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尤其是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解决了困扰中国人民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农民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部分农村的脱贫人口仍存在返贫危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等严重制约着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程度、社会保障力度及基102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强度等方面长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地区教师、技工、医生等人才资源匮乏,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形式主义10,我国整体社会保障体系虽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针对农民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尚未普

17、及,农民因病返贫、致贫的情况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严重影响着农民生活质量,制约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其次,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明显,沿海省份和中西部内陆省份之间现代化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沿海省份由于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镇化水平与农村的现代化水平远大于中西部内陆省份,相对贫困人口尚广泛存在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对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构成极大挑战。再次,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加剧。目前,农业仍处于产业链与价值链低端,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则仍属于低收入群体,这是制约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本点。适度的收入差距符合经济运行规律,但绝不能使合理的收入差距演变为两极分化,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前瞻性地指出:“社

18、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1习近平也指出:“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7因而势必要补齐农村一极的短板,防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遏止两级分化现象的苗头。中国共产党直面制约农民富裕与农村发展的问题与挑战,担当起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时代重任,为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以及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而奋斗。(三)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之使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7这一表述表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同,共同

19、富裕是一个整体目标,其主体是全体人民,要实现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富裕,不是少部分人、少部分群体的富裕,也不是部分区域的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所追求的目标,是着眼于全局的整体性推进,体现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前进,同时,也要把握好矛盾体系中的主要矛盾,这是正确对待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哲学审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7,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制约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问题,是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懈追求的最好证明,归根结底是为了社会

20、的全面发展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为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逐步实现,必须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问题上下苦功夫,使农民稳步走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的前列。三、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要解决好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不断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承担起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积极探索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握好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一)以乡村振兴为重大任务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战略基础党的十九大

21、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2,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8,突显乡村振兴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乡村振兴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与实践路径,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农业农村发展,是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要求。首先,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环境宜居程度,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关乎农民根本福祉,关乎农村和谐美丽,关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民是建设生态宜居新乡村的主体,要以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宣传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农民身体健康的密

22、切联系,提高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重要性的整体认知水平13,并使农民以主人翁身份广泛参与到农村环境的治理过程中。政府与企业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切实承担起应该履行的责任与义务,要继续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综合处理力度,更要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与财政支持,切不可因环境治理而103加重农民负担。此外,应积极防范忽视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及可持续性的形式主义,加强对农村环境治理的监管力度,提高维护农村环境治理的执法水平,真正做到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较于城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物流等方面的远远落后,成为制约农村发展不可

23、忽视的原因。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中国共产党必须着力补齐农村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的短板,在政策、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倾斜。要建设更好惠及全体农民的保障力度更大的医疗与养老保障制度,防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等问题;要加强农村公共交通建设,力求做到村村通公路;进行农村电网的改造升级,减少因天气等原因造成的停电问题对农民的困扰;同时,要实现互联网在乡村全覆盖,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各个环节的应用和深度融合,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让农民搭成互联网快车,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14为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新动力。再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民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4、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齐头并进,同样,乡村文化振兴亦是乡村振兴极为重要的一环,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要两手抓,一手抓农民物质生活,一手抓农民精神生活。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着力点,中国共产党要积极发挥领导作用,通过文艺演出、建设村文化场所等形式以及利用好文化广场、村文化室、体育健身器材及其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拓宽农民丰富精神生活的渠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地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和保护各乡村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和良好习俗,使农村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精神归宿。最后,加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产业兴旺是

25、农民生活富裕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利引擎。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立足自身优势与发展潜能,同时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过程中,党要切实发挥好领导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支持,引领规范农村产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以共同富裕基本原则为指导推进农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促进共同富裕需要把握好四个原则,即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为扎实推进农民农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首先,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习近平总

26、书记多次强调幸福美好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农民农村的共富之路是通过农民的勤劳智慧开创出来的,要使农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在走得好、走得稳,必然离不开奋斗精神,离不开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激发农民进取心,增强其致富本领。同时,要为农民创造更多致富机会,拓宽增收渠道,畅通发展通道,给更多农民以平等的机会和上升的空间。15其次,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要大力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立法等形式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健康发展,为农民致富提供更多机会。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

27、中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作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尤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对农民生活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使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落到实处。再次,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抓住机遇,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同时,又要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保障和改善农民生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使农民农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最后,坚持循序渐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需要经历一个稳步探索的过程,党领导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坚持久久为功,实打实地接续办好

28、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每一件事。此外,要支持共同富裕乡村示范区建设,为广大农村的持续良好发展提供范例引导,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样板典型。104(三)以基层党组织为保障筑牢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战斗堡垒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面貌发生极大改观。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引擎。在新时代新征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党既要发挥好领导作用,又要以实际行动投入到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伟大进程,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能力,激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增进农民福祉,保障农

29、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首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积极主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确保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要着力解决好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把党在农村的工作做牢做实,16筑牢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其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面对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一新的重大任务,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扬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优良传统,持续抓好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农村党员,强化党员责任担当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农民农村共

30、同富裕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同时,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使共同富裕成为全体农民的自觉追求。再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广大农民是共同富裕实践的主体,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因而,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工作能力,深入农民群体之中,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以实际行动切实提升广大农民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参与感。最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号召力。凝聚起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一切资源、一切组织参与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推进过程中,积极争取上级党组织支持和帮助,力求

31、更多的资源、政策、资金向农村倾斜。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体现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一项长期事业,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解决制约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问题,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698 页。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

32、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582 页。3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59 页。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437 页。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 308 页。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 662 页。7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 20 期。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33、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 年 10 月 26 日,第 1 版。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第 52 页。10吕德文、雒珊: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及其实现路径,中州学刊,2022 年第 1 期。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195 页。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105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 10 月 28 日,第 1 版。13于法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人居环境整治,中国特色

34、社会主义研究,2019第2期。14张光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借鉴与选择,理论月刊,2019 第 2 期。15韩振峰、王露: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的理论探源、核心要义及价值意蕴,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22 年第 6 期。16王琳: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核心要义、内生逻辑与实践策略,甘肃社会科学,2022 年第 5 期。Du Changqing,Yan Changli(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AbstractAbstract:Since its founding,the Communist Part

35、y of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atus and role of farmers,and constantly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farmers and rural areas.The promo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farmers and rural areas has a profound theoretical origin.It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36、 the Chinese peoples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t shows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dheres to its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mission,takes solving problems of rural develop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and pursues common prosperity for a

37、ll the people.The report to the Partys 20th National Congress pointed out that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and called on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38、 throug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On the new historical journey,the CPC must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ommon prosperity,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s a fighting fortress,and make unremitting e

39、ffort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for farmers and rural areas.Key words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and rural areas;theoretical exploration;reality basis;practice pathThe Theoretical Source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and Rural Areas(责任编辑秦丽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