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什么是心理效应?
(1)心理效应与心理工作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心理效应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的认识并利用心理效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心理服务工作,要重视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降低心理效应的消极影响,从而有效管控员工的心理行为。
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青蛙效应”,其负面效应的危害就不容小觑。“青蛙效应”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青蛙会由于疼痛本能地跃出水面,寻求生存机会,而放在温水里逐渐加热时,开始适应水温不会反抗,并随着水温升高无力反抗而死去。开展心理工作不能做温水里的青蛙,应当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实践中遇有重大情况时,心理工作跟得上,见得着,但是在预防经常性心理问题方面,往往缺乏有效抓手,不能把心理工作作为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不能围绕各种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预案,不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工作方法。发生问题才想起总结教训,忽视了把问题想在前、防在前。心理服务贯穿经常性工作、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敏感时期、重要时间节点确定相应的心理服务内容、工作重点和方式方法,制定心理服务工作预案,实行有效地危机干预,高标准实现两个确保。
细节决定成败,心理工作更要把握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见微知著。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t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及其他因素的参与,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他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因此必须着眼公司建设全局,按照形势需要,关注细节,防微杜渐,注重关联,控制全局。既要了解员工个体心理,又要了解员工群体心理;既要了解员工的今天,又要了解员工的昨天;既要从生活细节了解员工心理,又要从整体环境把握员工心理。员工心理一丝细微的不好的变化,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调节,可能给公司带来非常大的危害,甚至会引发一场职场上的“龙卷风”。人事工作无小事,心理工作一定要善于捕捉对公司发展有益的“蝴蝶”,对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敏感和高度的重视,敏锐的查找偶然事件中可能存在的“蚁穴”,警惕千里之堤可能存在的危险,采取各种措施,让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心理工作要发挥 “森林效应”,优化环境、营造氛围。所谓“森林效应”是指,一棵树独立生长于旷野,即使成活也多半是矮小枯槁,发育不良;但如果生长于森林之中,则争先恐后破土而出,以致参天耸立郁郁葱葱。这一效应告诉我们:个人的成长是在集体中通过与人交往、与人竞争而成长的,良好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健康的人,不良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不健康的人。公司员工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性格特征都有很大不同,要使青春涌动的心灵保持健康和谐,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因此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从而对员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中释放压力、净化心灵、陶情励志;要营造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用真挚的员工情、员工爱成为员工的“心灵守护者”;要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进一步纯正公司风气,“阳光”处理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要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对员工多关心帮助、少苛求挑剔,多减压释负、少层层加码,多雪中送炭、少雪上加霜,切实使员工工作张弛有度,身心愉悦。
(2)认识自己最难
《老子》中写道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在东方,我们把他表述为:“人贵有自知之明”。而在西方,“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νθι σεαυτν),相传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古希腊人还把它奉为 “神谕”,是最高智慧的象征。许多哲人都这样告诫人们,由此可见,自知之明,对自己,乃至对社会都是很重要的品德。
自知之明,就是自己能了解自己,自己能认识自己。说起来很简单,但世上的事,往往是知易行难。大部分可以了解他人,了解环境,了解社会,甚至了解世界,但是,就是不会太了解自己。天文学家能看到百亿光年外的星星,却会被脚下的石子绊倒。所以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其实是难度很高的一件事情。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纸上谈兵;有的人,眼高手低。有的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有的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有的人,利令智昏,忘乎所以;……他们大多是,不知自己深浅几何,缺乏做人应有的自知之明。明明是自欺欺人,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知觉醒,还自得其乐自我麻醉。
另一方面,人对外部世界的错误反应,除了自身主观的原因外,还和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以及受他人的言行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他人心理暗示。比如,在公共场合,你往往会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如果有一个人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往往会受他的感染也打起哈欠来,仿佛这种行为是会传染的。
认识自己,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了解自己的态度 、情感和内部状态 。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我们的外显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但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进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而这段话,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人,其心理依赖性也也远较常人为高,更易进入暗示状态。加上算命先生懂得一定的心理知识,所说的话往往都针对求助者所需,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模棱两可的、符合巴纳姆效应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心理效应就是这样的神奇,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