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综述美国的Cronbah发现智力分数与中学生校园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50,国内报告说初一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智商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6777。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一般学校中智力正常的学生人群几乎占100,但很多智力正常的学生其学业方面很不理想,尤其是理科学业方面显得更为突出。而且,智力水平越低的学生,其考试成绩与智商的关系越密切,而智力水平越高的学生,其考试成绩与智商的关联度越低。非智力因素的外延十分广泛,除智力以外的所有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影响较大的、关系较密切的主要有学生个人的动机、兴趣、态度、情绪和意志等五个因素。它对学习起着间接作用,智力
2、因素不为学习活动本身所固有,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照样可以进行,只是效果不好而已。正因为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活动的外加物,同时由于它的参与,可以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就把非智力因素定为学习活动的心理条件,学习的动力。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完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需要智力因素的直接参与,而且还需要学习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启动、加强、维持和调节,才能使学习活动顺利开展。本文探究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详细论述了努力改变学生外部环境参数,引导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的应对策略。首先,从学习的个体内因看。学生是
3、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情绪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关系。1动机、兴趣与学习。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动性、积极性则是他们学好知识的内因,也就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它可以来源于内部,也可以来源于外部。内部动机来自对知识本身的向往,紧张学习(包括解题)后感到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需要。动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每门学科的学习动机、兴趣,并非一开始学习它时就明确存在,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增强的。记得去年第一学期,我总是用一种和颜悦色的态度与学困生交谈,鼓励他们
4、失败了不要灰心,振作精神一定会追上其他同学本以为一番忠言,能令他们奋发图强,迎头赶上。殊不知,当时的他们表现出一副言听计从的模样,事后却依然我行我素,俨然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考起试来依然不及格。于是,我试着实行了另一种办法,在一个星期一的下午,我把几位最差的同学叫到身旁,对他们说:从今天开始,你们都不要跟班上其他人比,每位同学都与面前人相比,看看每次作业或考试谁第一名。事后,我每天从工作中或闲暇时抽出时间给他们辅导,并嘱咐班委平时要多给予几位同学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看着他们那因得了第一名而高兴万分的模样,我知道,成就感让他们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让他们有了胜利的喜悦,更有了进步的勇气,
5、学习的兴趣。2学习态度、情绪与学习。学习态度可分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重视学习方法的改进;寻求对学习的理解和组织;注意学习的保持;善于应用学习资料。消极的学习态度则表现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学习被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差;不讲究学习方法,对所学的知识常常是一知半解,遗忘率高,不关心与学习有关的课外读物。学习态度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分析学习的价值。学生一旦领会与接纳某一学习的价值之后,其学习态度必然趋于积极;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分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结果
6、,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新情境中去探索、去发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取和探索,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习的兴趣才会浓厚,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才会得到发展;正确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3学习情绪情绪是人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心情愉快,便能激起学习兴趣,增进学习信心;如果他们的心情沮丧,就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分散注意,从而影响学习。良好学习情绪的培养。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情绪的条件之一。如果一个学生遭到教师过多的斥责或嫌弃,就会产生自
7、卑或对抗情绪。因此,教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心灵上都感受到温暖,感到教师对他的重视和关心。其次,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能有偏见,不可凭偶然的印象,草率从事。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必要的批评是需要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于差生,应善于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及时予以鼓励。第三,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采取耐心诱导的方法。4意志品质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意志坚强的人,就会自觉地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其预定的目标而奋斗,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服从既定的目的和信念。而意志薄弱的人,就会知难而退。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能克服畏难
8、、懒惰和消极的情绪,以坚韧的毅力去刻苦学习。其次,从监护人(家长和教师等)的外因看。监护人(家长和教师等)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大脑潜能的方法中效果明显应用广泛的首推保加利亚科家乔治拉扎诺夫的暗示法。因此,监护人的作用都不容忽视。例如,1997年,刚在北京四中读完高二的张驰,就得到英国爱塞克斯(Essex)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随后在因签证延误8周课时的情况下,第一学年仍获得学院第一名的好成绩。2000年毕业时,他成为全校4位获得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学生之一,同时接到4所英国著名大学直升博士的深造邀请函。事实上,据张驰的父母介绍,“张驰并不是天才、神童,
9、只是一个具有普通智力的孩子。但他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情商是很高的。而这些,都是我们自他小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慢慢培养起来的。”监护人如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综合因素。1先要培养兴趣和求知欲。2有意识地给孩子一点儿心理暗示。3养成良好的习惯。4家长和老师多沟通。5有意识地通过一些小事情的处理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6能吃苦还是必要的。7学会做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很重要。8还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并富有责任心。再次,从学生的最近交往圈看。对于某一学生来说,交往圈的结构中,总是存在着一个核“最近交往圈”。它由这一学生最愿意接近,感到最有意义的人组成。在课内外活动中,我们不难发
10、现某几个同学总是形影不离,看到甲时必能看到乙,同样,有乙的身影时必有甲的身影。他们相互间交往频率高,精神价值交流最畅通。改变学生“最近交往圈”的结构,充实他们交往的内容和破坏不良的“最近交往圈”,是指导和校正学生交往的重要手段,是老师主导对学生施教和育人的重要一环。1分析班中同学的“最近交往圈”,鼓励优等生与优等生、优等生与中等生、优等生与后进生、中等生与中等生交往,并指导优等生成为人们交往圈的核心,用优等生的好学上进、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影响、教育中等生和后进生。2破坏不良“最近交往圈”,防止优等生、中等生“近墨者黑”,后进生自暴自弃。更要防止有优等生与后进生互为利用,中等生与中等生甘于中庸,
11、中等生与后进生、后进生与后进生不思进取等不良“最近交往圈”。最后,从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教学看。在前面就教育方面如何引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已作了详细的探讨,其实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绝大部分是在课堂进行的。如果恰当运用非智力因素,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事半功倍。1应精心导入新课,引发学习兴趣。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常见的新课导入法有:以旧引新、以疑生趣、以问激思、以试促研。我在导入新课时,常在这些方法中加入暗示的思想,让学生从思想上先入为主,屡屡见奇效!2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教学规律,因人施教,分层教学。对于简单的基础
12、知识,应多运用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把教材分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要求学生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对学生的反应及时的反馈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及时的评价,而且要以正面评价为主。3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应积极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评价却往往被忽视,这个忽视不是不评价而是不重视评价,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是评价,甚至教师的不言不行的这种不作为也对学生构成评价!这个“忽视”是指教师忽视“评价”这个工具对学生的态度、情绪和学习付出等因素进行肯定或否定,以鼓励或纠正学生的学习行为。事实上,及时的评价有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学
13、习能力的提高,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将非智力因素引入课堂,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又是一个多系统配合的工程。除教师参与外还应有家庭、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学校环境的约束等多方面共同合作。教师在其中所能做的是尽自己最大努力谐调和平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参考1 徐剑,学生智力水平与考试成绩的关系,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7年第十期;2 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三篇;3 程刚,剑桥“奇才”的非智力因素引发众人关注,北京日报,2004年10月;4 杨仲东,差生非智力因素分析与对策,张掖日报,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