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类先有言语交际,后有语言学,所以每一条语言规律都有反例。如: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性成分的,不能修饰名词。但有的表程度高的副词却能在表方位的名词前出现:最东边、顶西头。语言学把语言和言语做了区分。说话行为和说的话,叫做言语。也就是说,我们说的、写的一句句话和一篇篇文章是言语,从无数的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言单位(音位、音节、语素、词语、句式等)和一套语法规则就是语言(这是指语言学中的语言)。语言存在于整的词典和语法系统中,存在于说该语言的人的言语之中。语文教学提到的语言能力是指运用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汉语的言语能力。语文学习中出现的内容是言语(文本),言语中蕴含着语言的知识。学生学习汉字、词语、句子、篇章就是要掌握汉语的书面语系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孤立的汉字,当然是文字系统的单位(语言的书面系统),但学习掌握汉字是在话语中进行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运用汉字,所以不懂造字法,不懂理据,不妨碍他掌握这个字。但反过来看,既然言语中蕴含着语言的知识,那么就有一个如何认识这种相对静态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问题,更有一个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它的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在需要的时候,用它们帮助学生掌握与运用言语,何乐不为呢?也就是说在教学里应该有一些必要的语言知识。这些知识要精要,比如字的形音义的关系、字词的多义(义项的关系)、词类、句法结构与关系、修辞方法、言外之意等。当然,这些静态的知识是不需考的,只是用来指导言语运用的;而对教师,倒是应该通过考试来督促大家掌握必要的语言学知识。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语言和言语的概念,就会出现一些教学盲点,就会搞机械训练,用条件反射原理来训练学生。教师缺乏语言学的知识,在学生出现认知障碍时往往会束手无策。这样就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更难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