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计算题的问题与诊断.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089108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题的问题与诊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计算题的问题与诊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业设计、试题编制中的问题与诊断 问题4  计算题的问题与诊断 计算题是小学数学命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检测学生的计算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小学阶段,单独的计算题就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再加上其他题型中隐含的计算题,其分值就在70%以上。有的人认为,计算题就是简单的计算,难度较小。然而往往不少学生容易出错。究其原因,是小学数学计算命题的重要性被忽略了,设计者只根据所学习的内容设计一些计算题,没有针对性,没有创意,枯燥呆板,学生容易产生计算的疲惫,没有计算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计算题的选择和设计要有一定的目的性、针对性、创新性、趣味性,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展示】 案例1 (一)口算。 0.5×6=     1.4×5= 0.5×1=     9×0.05= 3×0.8=     2.4×10= 2×3.4=     0.8×8= 0.24×3=    4×0.25= 5×1.2=     10×3.3= 4×2.5=     0.7×9= (二)用竖式计算。 9.3×0.289.6×0.53 1.95×8.60.78×1.05 0.05×0.481.39×0.78 (三)脱式计算。 1.25×8×5.83.4×0.3×0.2 4×0.8×2.50.7×29×3.2 案例2 (一)你能根据25×32=8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吗? 25×3.2=(   )     25×0.032=(    ) 2.5×0.32=(    )       0.25×3.2=(     ) 0.25×0.32=(    )      2.5×3.2=(     ) (二)你先计算:37×25=(     ),然后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37×2.5=(     )      25×0.037=(    ) 0.37×25=(     )     0.25×3.7=(    ) 0.25×0.37=(     )    2.5×3.7=(    ) 案例3 你能接着算吗? 【案例解析】 以上几道计算题,都是对小数乘法计算的检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小数乘法的计算能力。 案例1是几道传统的口算、竖式、脱式计算题,属于题海战术,没有新意,忽视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计算,这样的单一的命题使得一部分学生对计算产生抵抗情绪,尤其是原有的学习热情和愿望也一点点地消失殆尽。同时学生会越算越疲倦、厌烦,正确率低下。学生练习之后,没有收获,对小数乘法计算的基本要领不够深刻,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案例2是针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一道命题,学生通过以25×32=800和37×25=925为基础,能很快计算出下面的几道计算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小数乘法法则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和区别,对以后提高小数乘法计算的正确率打下了基础。另外,此命题主要是小数点的移动,学生容易接受,对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增强计算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3有别于一般的用竖式计算的命题,学生看到习题就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因为练习题已经把第一步做好了,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虽然第二步是关键,但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第二步就会迎刃而解。由于学生有“案例2”的巩固练习,在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时候,也是轻松自如,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对策建议】 计算题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试题编制中必不可少,且有相当大的比例,不但以口算、估算、列式计算、用竖式计算、脱式计算、简便运算、解方程等形式出现,而且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解决问题中都牵涉到计算,这使得一次检测、复习巩固都离不开计算。如果学生作业的设计还停留在呆板、枯燥的模式当中,那么将无法为课改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计算类的练习,有其种类的特殊性,学生容易轻视、容易厌倦。因此,小学数学计算题的设计非常重要,要有针对性、有新意性、有趣味性、有挑战性等,让学生在解决计算题时体验成功与快乐,让数学思维在计算过程中得到训练、自信心得到增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计算题的设计要有挑战性、趣味性 计算题是学生完成数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命题上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和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请看下面试题。 (1)送动物回家。(连线) 以上三个案例,生动有趣,学生不觉得枯燥单一、机械重复,很容易接受计算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第(1)题实质是估算的运用,但题上说的是“送动物回家”,这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虽然没有说“估算”,但是学生必须经历估算的过程;第(2)题实质是“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的练习,这里改成“看谁摘的星星多”,运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计算效率;第(3)题是要学生知道“谁和谁在打电话”,必须计算正确,当学生连好线以后,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计算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地落实某个法则、意义、定律 教师如果盲目地让学生计算,设计的计算没有针对性,而是一味地搞“题海”战术,将扼杀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葬送学生未来发展的罪人。因此,我们在命题时,应针对某个法则、运算定律、意义进行专题训练,一道计算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加强学生的认知表象,培养学生探究、思考、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如下面试题。 以上两个案例是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的计算题,如果只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用大量的习题强化训练,会使学生陷入传统练习当中。本题要求举例和模仿设计,既有实际的应用计算,又能了解学生对几种运算定律的辨析程度、简便运算的理解及应用,避免了单一地去考查学生对规律的机械记忆。其设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自我建构一种思考策略,形成相应的数学应用意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创新思维的机会。 3.设计错题,让学生在纠错中加深理解 在计算命题中教师可引进“改错课”,即把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作为新的信息源,对学生进行再教育。改错课作为练习课的一种,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学生会在改错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出错因、解决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又培养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认真、仔细、耐心读题,思考运算过程,查正每步计算的学习习惯。如下面试题。 很多学生在解决以上计算题时,往往是由于粗心,或者对法则、规律等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而出现错误。如第(1)题:有很多学生在完成48-25.6+4.4 时, 想当然把25.6+4.4先算等于30,然后用48-30等于18,这样算还有点得心应手,但就是没有想到把运算顺序搞错了,这样的错误在学生中屡见不鲜;第(2)题是学生根本没有掌握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关系。教师通过改错,辨析错误的地方,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