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和祖父的园子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清文章的脉络,能分段。4、学习课文第2、13两个自然段,感受园子里充满生机,自由自在的景象。教学重点:体会园子里充满生机、自由自在的景象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走近萧红,激发学生的情感1、“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这本书就是呼兰河传(板书)这本书曾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写这本书的人名叫萧红,她3
2、1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 2、现在让我们走进萧红笔下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我和祖父的园子)不管怎么读,“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看看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这个园子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如诗如画如歌,成为作者心中不可缺少的园子。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有不懂的词语做上记号,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一想意思。、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发现大家都读完了,放下书本,身体坐正)、检查自读:读准字音,联系课文或经验理解:蜂子 蝴蝶 蜻蜓 蚂蚱韭菜 谷穗 倭瓜
3、 谎花 栽花 拔草 下种 铲地 瞎闹(出示课件,老师这里有三组词,同学们会读准字音吗?)指名读,一人一行。(蜻蜓的蜓读后鼻音。 倭瓜,读wo第一声。)【预设1】 下种的种,在这里应该读什么音?对,读第三声zhong。要想读准这个多音字,我们要将这个词带到句子里去研究研究。出示句子: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指导“种”的读音和“杆”的读音及“溜”的读音。指名读句子。(请为多音字注上读音)齐读句子。齐读三组词语。【预设2】大家看这些词,哪个词你不理解?请提出来。 蜂子。好,让我们看课文插图
4、,找到蜂子了吗?因为作者是东北人,她的家乡话称蜜蜂为蜂子。 蚂蚱。那让我带你们去看看蚂蚱,出示蚂蚱图片。 倭瓜。师:哪位同学通过预习知道倭瓜是什么。生:我查了资料,倭瓜就是我们说的南瓜。师:对,倭瓜就是南瓜的意思。指导写字。 (穗 帽)想一想,找特点学完生字词,我们来看看这三行词语有什么特点。(动物、植物、农作的动作)(第一、第二行写的是园子里有什么,第三行写的是我们在园子里干什么)写园子里有什么的是哪两个小节(2、13),写我们在园子里干什么是哪几个小节(312)。3、理清脉络,课文分段试着根据这两条主线为课文分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出示:a. 第一段(12)园中生机勃勃b. 第二段(312
5、)祖父劳作,“我”边干活,边玩耍c. 第三段(1314)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鲜活的(画上分段符号,书写段意)三、学习第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过渡:课文的第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就是直接写园子的。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在“我”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一)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相机指导)1、这句话里说的是“样样都有”。也就是说,不仅只有这些种类,一定还有其他种类,如果这是你的园子,你希望还有什么呢?(蜗牛、蚯蚓、小甲虫)总之,不管是天上飞的,草里藏的,知名的,不知名的,样样都有。这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园子啊。2、这还是个怎样的园子?听老师读。师读“蝴蝶有白蝴蝶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
6、的”你感受到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美丽的、色彩缤纷的、充满神秘的)谁能读出这美丽的色彩来。(指名朗读)是啊,那白一定是轻轻浅浅的,那红一定是艳丽浓重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3、课件出示: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读读这个句子,喜欢吗?(写出了蜂子的可爱,就像一个小毛球。对呀,这句话,就像一个特写的镜头,放大放大放大,让我们看到了蜂子可爱的样子)4、这么多可爱的昆虫,色彩缤纷的昆虫,如果你就是这位小姑娘,你会怎样来介绍这个园子呢?带着怎样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读第二小节!(齐读)小结:多么有趣啊。我们
7、仿佛看到了小女孩在满园跑着,听到那开心的笑声,她的天真、快乐感染着我们。这个园子对于她来说充满着快乐,所以这个园子其实就是她的乐园!(二)学习第13自然段师:在童年的萧红眼中,这园子还是个怎样的园子呢?请你们再读一读第13小节。1、学生自由读第13自然段。 读着读着,哪个词语扑面而来。(师板书:自由) 2、你是萧红的知音,请你说说从哪里感受到这份自由的。(自己先花两分钟找一找,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待会儿由小组代表发言。)(1)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1】“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指导朗读。(读完这句话后,齐读“一切都活了”这句话,
8、感受语言美和“活了”“自由”) 同学们,喜欢这句话吗?说说看。 是啊,作者想说的不就是:花活了,鸟活了,虫子活了吗?但作者直接写了吗?(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避免了重复,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预设2】“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也没有人管。” 这段话写得非常特别,看看哪个句式出现得最多?“愿意就”。你们不觉得罗嗦吗?(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作者采用的排比修辞手法,感受这样的修辞手法能增强气势,更加让我们感觉自由。)是啊,让人感觉到那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自由, 现在我请四个小组依次来读读这段话,比比哪个组能读得最自由,能把这随心所欲读出来。句式训练:此时你们就是园子里的动物植物,以“我是_愿意_就_,愿意_就_。”的句式,说一说(青蛙、蚂蚁、兔子、苹果、西瓜)【预设3】“蝴蝶随意地飞又高又远。” 同学们,在这个园子里,仿佛连空气都弥漫着自由。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蔬菜、植物都是自由的,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一次自由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师生配乐齐读)四、总结 这篇散文的作者回忆了童年时祖父园子里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景象以及和祖父一起劳动的情景。这情景一定很有趣吧!究竟有多有趣呢?又会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园子呢?我们是否能从童年的“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想到自己的趣事呢?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