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此论文发表于2006年第一期《当代教育创新》杂志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多年以来的传统教学方法,在重成绩不重能力的教学目的的引导下,多偏重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只需直接掌握教师灌输的知识、被动地完成老师安排的教学过程。诚然,这种单向交流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学生和教学内容,但却忽视了学生个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反应。学生在这样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中学习,缺乏积极思考和参与的意识,更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配角,只需掌握教师传授给他的就足够了。因而学生的反应只能是机械呆板的。与此相反,在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即强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着主导作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双向、多向式的教学交流渠道,为学生主体创设着丰富、宽松、活泼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充分发挥着主体的作用,以积极主动的心理趋向投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知识得到了充实,能力得到了培养。受以上两种不同教育意识引导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教育效果说明,学生置身于主体地位之后,他才能主动地投入课堂活动中,去认识、思考、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获得能力,才能激发出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面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的差异,作为置身于教育改革大环境下的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肩负的责任,那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身教育理论修养和专业素质,勇于转变教学观念,自觉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位置上退下来,努力将“我来教”的教学主体意识转变为“帮你学”的主导意识。这样做,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以更高的水平和更强的能力来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尽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以相应地使学生达到更高的能力。其次,教师应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主体作用对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引导学生品尝发挥主体作用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会游泳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而达到获得能力的目的。
根据心理学中实践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这一观点,我认为,作为教学过程主导的教师应从创设尽可能多的、符合实际的、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以及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人手,调动学生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近些年较受推崇的情境教学法,它的基本模式包括四个方面:
一、 拓宽教育空间,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 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三、 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
四、 注重实际操作,落实全面发展的目标。
这四个方面中,前两点为心理和情绪准备,后两点为具体实施内容。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都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担当角色,使教育内容形象化、现实化。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了主体意识,诱发了主动性,使学生在优化了的教学环境中,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兴趣盎然而生,并较稳定和持久的保持下去。我校初中年级英语教师将情景教学引入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成绩,和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反应,也同样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好处。其它学科的教师也不妨一试,结合本学科知识的特点,创设有特色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然,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关键。但事实也并非像说得这么容易,它需要我们教师实实在在的做出一些努力和探索,真正地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图个形式走个过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