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师怎样做行动的叙事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086048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怎样做行动的叙事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怎样做行动的叙事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怎样做行动的叙事研究 近几年来,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更引起了一线老师的研究兴趣,已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我们一线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实现对教学、教育的总结、研究、反思。如果要用一个简明扼要的数学公式来表达,那就是“故事+总结、反思、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式。其特点主要有: ①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将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发展成课题,设计出解决方案,并逐个实施,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②研究的主体是教育行动实践者。中小学教师互相之间,他们与理论工作者之间合作研究是其显著特点。 ③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研究过程也是实践过程,边实践,边研究,边解决问题。 ④研究具有动态性。方案可以不断修改,方法可灵活多样。有人用三句话概括行动研究的特点,即: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还有人对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作了如下简要的概括:“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教育行动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当前发生的教育实践,研究者本身就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研究的目的旨在提高行动质量,增进行动效果。这是行动研究在研究的范围、主体和目的方面与其他形式研究的区别所在。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育实践者日常遇到和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学习了胡适的《我的母亲》, 教育行动研究的操作方法:教师的行动叙事研究中,简单说,就是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过程。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就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为了让教师有话可说,可以配合“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用钢笔录像”,也可以将这个过程解释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个人叙事”。 教师可以“夹叙夹议”,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某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考虑。这便是教育叙事中的夹叙夹议。这类叙事故事积累多了,教师便可以去讲道理,以教育论文形式发表出来。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教师的“叙事”除了“教学叙事”,还包括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涉及教师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可分别称之为“德育叙事”、“管理叙事”,一起构成“生活叙事”。   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中发生的某些学生生活事件叙述出来,写成一份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管理叙事”,如果针对某个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踪研究,那么,这种“班级管理叙事”会显得更有价值。   在教学中,天天发生着一系列关于学校生活的故事,比如关于班级“积分教育”的故事;关于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的故事,关于高校课堂中教师成长的故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故事,关于“五星少年”每月评选的故事等等,然后借用“教学叙事”中“用钢笔录象”的做法,将过程进行整理。这类生活叙事比教学叙事更具有可读性,因为这些生活叙事与教学相关,又没有学科的界限,适合于所有学科的老师阅读。 今天第一节课学习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虽然课前设计,自认为已经很详细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感觉到有不妥之处。 1、导入的重新设计 《我的母亲》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并且带领同学们一起诵读一句关于母爱的名言。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感觉到学生缺少责任感和对父母社会的感恩的心,上课学习积极性差,而且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所以,就布置学生让他们回家后好好的看看整日为自己操劳的父母,想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感恩的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意识到这样的导入,游离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所以就改成了引导学生一起读单元提示,领悟到本单元第一课是《藤野先生》到这第二课的《我的母亲》都是回忆性的文章,而回忆性的文章应该如何学习,回忆性文章中内容的如何计和安排,这样的一个总结加上引导,带学生开始学习第二课《我的母亲》,明确回忆性的文章应该选择以往的难以忘怀的事情,表现被回忆者的思想感情和品行,观察角度多是当年的视角,不是单纯的对被回忆者的评价,重点写的是难以忘怀的典型事例,让读者自己体会感悟。本课《我的母亲》语言平实,选取了作者童年少年的视角来写,选取了母亲的几件令其难忘的事情,表现母亲的品行。这个重新设计的导入,似乎长了些,但是与课文学习紧密相关。 2、课文学习要深入 《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按照教参设计的,基本上解决了教参上出现的所有的难点重点,包括课后的练习题。但是这样一个泛泛的学习,缺少深入的研究,如何把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入呢?有关母亲的事情都找出,并且分析了母亲的品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写与母亲有关的事情时,要写上一件表现母亲有刚气的事情呢?问题就在于这里作者要表现的是,母亲并不是一个性格懦弱的人,性子绵软的人,而是因为作为一个后母希望家庭的和睦团结团圆,希望全家人都好好的,一切都如同她丈夫在世时一样,其实母亲所有的忍让和忍耐包括对作者严格的教育都是源于对丈夫的深沉的爱,这种爱都发展到崇拜的程度,所以她希望,虽然丈夫不在了但是儿子在她的教育下成为了像他老子一样的人,希望丈夫的孩子们能如同以前的一样的生活,她严格教子,她宽厚待她那些非亲生的孩子。忍让是因为爱,严格也是因为爱,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个充满了爱的母亲。这样的一个深入研究,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明了母亲那些做法的真正背景是什么,才可以真正的了解母亲的品行,她的善良、宽厚,仁慈和崇高。 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出现,就是因为当时备课太草率,没有真正的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是需要耐心而细致的,备课更是如此。 3、在教学设计上,学生活动还是太少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效果才会更好,这节课,如果加上更多的学生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如学生在课上完成《能力训练》,能把课文多读几遍,思考问题的时候,能真正的动脑动口…… 学生自有学生本身的特点,有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的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认真的全心全意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让学生走上学习的正途上来。所谓的教无止境是也。 近几年来,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更引起了一线老师的研究兴趣,已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定义非常多,但基本上大同小异。这里简单归纳其认识,即,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总之,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我们一线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实现对教学、教育的总结、研究、反思。如果要用一个简明扼要的数学公式来表达,那就是“故事+总结、反思、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在概念上,我们恐怕对这一新颖的教育研究方法还比较陌生,但是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其实已经在无意识地将这种教育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之中。典型的有《历史教学》2007年第1期和第5期陈红老师的《备课日记》和胡勇老师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备课笔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1期和2007年第6期夏辉辉老师的《由升国旗而展开的历史教育》和管桦老师的《一节失败的初中历史展示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手记》。当然,这一类文章所占的比重还是非常小的,没有形成气候。不过,可喜的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创办的中国历史课程网“历史博客”上,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一线历史老师撰写的大量精彩的“历史教育故事”。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历史教育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是如何进行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的,可以深刻感受到我们一线历史教师正在逐渐成长并成熟起来。   实践证明,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越来越多的棘手问题,进行历史教育叙事研究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积极应对的重要策略,也是我们一线老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理由在于:我们一线历史教师在工作时间基本上就是与“课程故事”为伍,如果每天以自己参与的、接触的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显然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和便利性,这是学院派专家不具有的优势。可以这样说,课程故事本来就应该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活水”和“源头”。而且,与以往教育研究中注重逻辑推理的实证研究相比,教育叙事研究的起点和专业要求并不高,是我们每一个历史老师都可以尝试,且行之有效的教育研究方法。另外,从反思性教学角度看,历史教育叙事研究无疑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的重要成果和表现形式。同时,通过一线历史老师大量的教育叙事研究,我们可以及时了解一线教学最真实的发展动态,进而为国家中学历史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行动支持。     一   这里我们以中国历史课程网“历史博客”为例,对这一带有新鲜理念的教育叙事研究做一简单分析。一般来说,历史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分为“课堂叙事研究”和“生活叙事研究”两大类。其中,“生活叙事研究”针对的是教师历史课堂以外的生活故事,但与历史教学存在着密切联系。这里,我们拟以不同案例对其做一简单分析。   关于历史课堂叙事研究,比如:   案例一,江苏省南京宁海中学刘向荣老师在“历史博客”上发表的《骨鲠在喉,不得不反思的学生回答》,原文如下:   本来是昨天的事情了,可到现在这个细节却始终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今天一觉醒来,依然很清晰,总感到要是写出来,否则有如骨鲠在喉一般,不吐不快。到底何事情? 昨天下午第一节课,我在初二(6)班上历史课,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当通过启发引导,学习完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内容后,我向学生指出,这些措施的消极影响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中国还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再加上苏联又逼迫中国还债等原因,致使中国出现了历史所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或着“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为了具体地说明这种严重困难,我用数字加以做了说明,指出据报道,在这一阶段,中国大约饿死了几千万人口(不确切,只是以前看书或上网了解的大致数字,还受自己家乡长辈们的讲述影响)。原本我是说明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灾难,可是,有一名学生听到大量人口饿死之事,却站起来这样讲(大意):“老师,当时要不是饿死这么多人口,那中国今天的人口就更多了。” 听了这句话,我有点愕然,限于课堂时间有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我只是简单地点出,不能这样理解。但课后一直到现在,我却心情有点沉重,因为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反思的问题。 反思什么呢?1、时间才过去了几十年,我们的后代已经对这段伤痛的历史快要遗忘了,历史不能忘却,究竟如何评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后人要从中汲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2、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思考?3、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历史教师究竟如何平衡应试和学生素质关系?4、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究竟要如何体现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不一而足。   简析:刘老师的这篇教育叙事研究中,他首先讲述了这节历史课上学生由错误的历史思维而引发的不当言论的过程,之后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学反思。首先反思的是,自己对于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提出了一个看似正确实际上错误的观点感到“愕然”、“如骨鲠在喉”、“心情有些沉重”,这是自己在备课时绝对没有料想到的,有些措手不及。不过刘老师迅速发现了学生“观点陈述”背后价值观的扭曲——对生命的漠视(当然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接着,刘老师的思维从“历史课堂”上跳出来,反思中学历史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人文素质,这是属于对历史教育本质的反思认识,充分体现了刘老师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最后,刘老师反思的是历史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问题。   由于客观原因限制,刘老师在历史课上只是简单指正了学生的错误,并没有对学生的认识进行更深一步的引导,但是通过这样一个课后的深刻反思(虽然只是反思,并没有反思出解决办法),我们相信,善于思考的刘老师会在日后教学中对这个问题给以恰当的解决。   案例二,一位网名叫“夕阳天使”的老师在“历史博客”中发表的《一节特别让我尴尬的历史课》,原文如下:   今天我是早上一、二节的课,课程内容比较简单,比较具体。讲的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课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这节课我组织学生自学,老师给以指导。按照课本体例,先学习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学生分组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搜集材料,并展示给全班同学,每个组都做的很好,我也表扬和点评了每个组,不足的地方提出并补充。 下面让学生了解社会习俗有那些变化?有些学生提到:婚姻制度及仪式,我让个别同学具体谈一下。同学甲:以前,主要是父母包办,现在主张婚姻自由;以前是一夫多妻,现在是一夫一妻;以前礼节繁琐,现在简单,去教堂就可以。我问谁还有补充的?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对一夫一妻制不理解,现在很多人都包“二奶”,养情妇,是不是冲击一夫一妻制,将来会变成一夫多妻吗?(全班同学大笑,场面可想而知)。我也没想到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我有点晕),一分钟过后,我平静地赞扬了这位同学,说他联系现实,敢于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对全体同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分析这种东西迟早会被人类文明所剔除,我们自己就是先行者,从我做起。 接着,又讲了社会礼节和称呼的变化,以“同志”为例。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新中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引领学生结合实际去感受。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课堂属于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是老师的主要任务。   简析:和案例一相同,这位历史老师的课程故事也是一个教学片段的截取,讲述一节课上因为学生提出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而即时调整教学设计,展开教学的。之所以说其有意思,是因为学生的问题来源于社会上出现的丑恶现象,进而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机智,同时这个问题还是非常尖锐的,从“全班同学大笑,场面可想而知”就能看出来。这位历史老师“没想到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顿时“有点晕”。不过这恰好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素材,绝对不能放过。……   课堂上学生突发性的提问常常超出了教师的备课设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历史老师怎样巧妙应对处理,这往往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机智提出挑战。这位历史老师的做法是,首先是表扬学生的思维敏捷,能联系现实思考问题,然后寻求解决学生问题的办法,最终避免了一场教学尴尬局面的出现。课后,这位历史老师对这一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从成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课堂属于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是老师的主要任务”的教育理念。遗憾的是,针对学生的突发性提问,这位老师究竟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加以巧妙解决的,这本是这个历史教育叙事研究的亮点,可惜没有记录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