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误区与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明天,制约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和社会风气。当前的德育教育形势在不断地发展,并呈现出多元性、个性化、不重复等特点。但当前德育教育的形势并不乐观,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导向、教育途径上存在着许多的盲点和误区,依然是“凭经验”、“跟着感觉走”,这与德育形势发展的反差越来越大。下面,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误区和对策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误区
教育观念误区:缺乏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当今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常以“管、
卡、压”等强迫的方式来进行,由于教育手段过多的注重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有效的载体,缺乏开展团队活动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的指导理论,使德育教育知识与道德理论缺乏鲜活的生活依据,缺乏亲身体验和感受,结果导致工作拓展难度增大,开展教育活动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由于长期浸润于这种不真实的道德教育情境中,极易造成学生的“言行不一”、“道德虚伪”和“双重人格”。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首先是要有科学的德育教育观。但现实是在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理论性教育活动中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如每所学校都配备了法制副校长,但真正发挥有效作用的却不多,很多法制副校长形同虚设。另外,少先队组织开展活动,有时家长不理解,领导不重视,活动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这就不可避免地走过场,思想教育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教育方法误区: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学生思想道德习惯养成的形式趋向组织化、
行政化、单一化,活动运用行政动员的方式过多,不少学校一开展活动,就大张旗鼓的动员、发动,场面宏大而热烈,并没有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也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践行的积极性。在内容上还存在“高、大、全、空”的现象,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是实实在在的,时时处处不在自己的身边,没有做到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结合,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学生,还没有处理好在学习、成才、理想、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以人为本,从娃娃抓起,从小事抓起,从基础抓起”这一基本准则。
教育导向误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机制。按照新课改及“五育”的要求,学校教
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但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并不完善,衡量学校绩效的重要指标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老师评优、职称、工资挂钩的也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学校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体验教育,在经费、精力、安全等条件的限制下,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特别是过于保守的安全教育更是极大约束了学生们外出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令学生们向往的夏令营活动都不能正常开展,这些都影响了学生们亲自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的程度,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育途径误区:“三结合”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
女,家长对他们溺爱娇宠、百依百顺,视他们为小皇帝。很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子女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从而造成了他们独尊、任性的缺点。他们不讲奉献,只求索取,惧怕困难,不能承受挫折,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家长对子女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而且学校没有充分的精力与家长们沟通,家庭与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甚至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对学生的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学生的价值取向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较大,许多社会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对策一:树立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最主要的渠道,学校在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树立起科学育人的观念,以培育“四有”人才为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注重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防止德育教育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的现象。要定好位,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体等其它几育的关系,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政治高度来切实抓好。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根据未成年人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改进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实现由灌输思想道德知识向发展思想道德能力转变,减少行政动员,体现主体性、社会化、生活化的教育观念,把真实的道德生活展现在未成年人面前,在现实的具体生活场景中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循循善诱,使思想道德教育入耳、入心、入脑。
对策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让未成年人在体验
中受到教育。要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了解民生。要化解安全教育和开展德育活动的矛盾,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近自然,感受祖国富饶的自然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们的自豪感,丰富他们的知识。常规管理和养成教育这“两根弦”不能放松,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是对中小学生在基本道德和文明行为方面的具体要求,体现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结合,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应认真贯彻,要求学生首先“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学校里做一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其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青少年志愿者行动”、“手拉手”、“献爱心”等活动,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品行,并让他们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能力。再次让学生去德育基地和小区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家里要求他们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等。第四要十分重视过程育人,要重视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净化校园和周边环境,要绿化校园,善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因为优美、雅静、宜人的环境,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起到于无声胜有声的德育教育功能,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第五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和群体意识,以及集体主义观念,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墙报、柜窗和宣传标牌等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并开展有关竞赛和评比活动,层层树立一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典型,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
对策三: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要把团队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之中,
培养一支专业化、知识化的教师队伍,不断丰富团队活动,充分发挥团队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考评体系,改变过去以学生成绩作为主要考评学校和教师绩效的依据。要进一步规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用规范化的管理提高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常规化管理,将一些好的活动形式坚持不懈的继承和发扬下去。
对策四:构建“三结合”教育的“绿色通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并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特别要防止个别学生“在家里是巨人,在班里是矮子”,导致其形成“失败心理”。因此,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长委员会、告家长书、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坚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掌握教育的规律和科学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的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关工委”等部门的作用,协调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多渠道、全方位地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充分利用社会的德育教育资源,教育学生远离黄、赌、毒,不进“三室一厅一吧”,从而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创新“三维”德育教育体系的外延和内涵,使其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更好地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具有科学的德育教育理念和新的德育教育行为,才能使受教育者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有刻苦踏实的精神、严谨的求知态度;有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有勤俭朴实、胸襟坦白的生活作风;有团结务实,勇于争先的集体主义精神。只有有了素质的理念、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有素质的教育,才能让学生走上一条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成长坦途。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