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生成性教学案例参考表单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初一教学形式教 师葛滨单 位如皋白蒲镇初中课 题生成性案例描述(课堂上非预设的、意外的情况发生的背景情况、经过、应对办法和效果等)新课程下的课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经常会有与课前设计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教师如何化解,如何趁势点拨,如何即兴发挥、随机调控,巧妙地把问题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化意外为精彩,就成了一门学问。案例我在教九年级课文愚公移山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评价文中的人物。在自由讨论时,有同学表示欣赏愚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称赞他明知困难重重而绝不退缩;有同学欣赏智叟的,觉得他聪明,明知不可为而不为;还有人感叹
2、愚公“真够傻的”,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当时我觉得如果一味肯定,因此而模糊了学生的是非观念,误导了学生,那么自己这堂课将是失败的。这是一篇经典课文,“愚公移山”是一个惯用成语,大家都知道是形容人做事情有毅力、面对困难懂得坚持,所以故事情节学下来很轻松;然而学生表面上认可了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事实上心里压根儿没有受到触动,怎么办?面对这种情景,我没有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是急中生智地抓住了文中那个“始龀”(刚换牙)就来帮愚公移山的孩子,让大家思考:为什么孩子会来帮忙?莫非孩子比愚公更愚吗?就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当时学生就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他们经过深入的讨论、交流,明白了
3、:愚公移山的行为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所以得到的不仅是家人的认可,也赢得了别人的支持。再联系生活中的很多例子:比如社会上那些生活并不富裕却资助了上百名失学孩子完成学业的现代“愚公”,比如身边那些牺牲休息时间来为班级出黑板报的同学的“愚”,最后归结到雷锋式的“傻子精神”,告诉大家崇高的目的往往带来持久的动力。然后我回过来再与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差别?作者想透过这个故事给人们以怎样的启迪?这样一来,孩子们对于愚公的看法就不再是“智叟”式的了,同学们纷纷表示“其实愚公是挺了不起的”、“确实很伟大”、“精神可嘉啊”。我知道到此时,同学们才真正从心里认可了愚公,对愚公以及
4、“愚公们”有了正确的认识,有了原本就该有的尊重和敬佩。这也算是我意外的收获吧。案例反思与启示(评析案例中的成败、需关注的细节等,如果类似情况发生将如何处理更好,对如何应对非预设情况发生有何经验或教训等)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意外”是必然现象。但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生“意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自身的因素,有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还有教学环境等客观条件。教师的心理情绪、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面和视野的宽窄、备课的充分与否,这些因素都会引发“意外事件”。而学生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思维活跃,对问题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还可能存在着很强的片面性,爱钻牛角尖。由于学生个人
5、生活体验、欣赏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超出平常的质疑、见解等,这些都是我们事先难以预设的。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意外,正充分表现了学生质疑的大胆主动;反映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感受;也展示了教师面对意外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所做的鼓励和引导。所以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比如案例1中,如果我当时很粗暴地一下子否定某些学生的观点,也就无形中泯灭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而且对你教师会产生一种不以为然的抵触情绪,他会认为现实社会中像愚公这样的人肯定是行不通的,而没有把它当一篇寓言故事来读,而他内心对老师的观点肯定也是不接纳的。这时作为教师就要善于从学生看似“离谱”的回答中,敏锐地洞察,冷静地思考,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恰当地处理,挖掘其中的有效资源,才能使课堂“尴尬”不再尴尬,“意外”不再意外,并成为教学知识新的增长点和活力所在,为学生的学习开拓一番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