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_纪志耿.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8301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1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_纪志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_纪志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_纪志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书书第 卷第期 年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纪志耿(),男,河南平顶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罗玲(),女,四川遂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纪志耿,罗玲(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农业现代化、精神贫瘠的农业现代化、资源耗竭的农业现代化老路,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

2、牢把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重点难点,科学认识风险和挑战,才能走出一条组织再造、数字赋能、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安全可控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展现中国力量。关键词: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我国人口基数大,小农户数量众多,资源约束趋紧,要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民致富增收,不能简单照搬国外农业现代化模式。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所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摒弃了西方

3、以资本为中心的农业现代化、精神贫瘠的农业现代化、资源耗竭的农业现代化老路,形成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风险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整体布局和实现进程。为此,必须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行深入探究,走出一条组织再造、数字赋能、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安全可控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也可以为世界农业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全新的选择。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所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中国式农业现代

4、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农业现代化、精神贫瘠的农业现代化、资源耗竭的农业现代化老路,形成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我国农村长期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更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要在几十年内完成西方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农业现代化目标,并且实现“并跑”“领跑”,必然涉及人力物力财力的大举调动。只有充分发挥党总领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才能够汇集各方力量,调动

5、各地资源,举全国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保证农业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做到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会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牺牲农民的精神文化世界为代价。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不会走掠夺他国、殖民扩张的老路,而是以自身农业的发展为世界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农产品。第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确保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规划与基层落实。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党中央制定战略目标和规划措施,谋大局、把方向,全国一盘棋,协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村干部

6、进行一对一帮扶,落实到人头,打通乡村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超越了西方国家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低效运行机制,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狠抓落实,形成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领导优势。(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农业现代化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绝不走牺牲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回顾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在“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主导下,西方资产阶级在农业现代化之初就对农民进行了血腥剥夺。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被驱逐,房屋和居住地被拆除。马克思曾感叹道,这不过就是原始积累的“田园诗法”,深刻揭示了西方农业现代化神话的虚伪本质。因为在城市工业发展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之前,这些被剥夺的农民

7、一直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随着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不发达的国家变成附属农业国,为其提供廉价的粮食,以便降低城市工人的工资。如今,农业则变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重头戏”,西方国家对外进行农业投资,耕种别国的土地,再把农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从中赚取巨额利润。从始至终,西方的农业现代化都不是为了满足本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粮食需求,而是为了农业资本的增殖。粮食安全与国际民生并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国际粮食生产的危机和风险更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导到了世界各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保证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先,满足中国人民的饮食需求为要。第一,中国式农业现

8、代化对小农改造采取“软着陆”的办法。“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中国的基本农情。即使未来城镇化率达到,仍然会有几亿人留在农村。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以牺牲小农利益为代价。我国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充分尊重“大国小农”的事实,提倡“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并主张利用集体经济“将小农户组织起来”。第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增殖收益必须惠及全体农民,让全体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鼓励以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民增收。第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并联式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为了实现城乡收入均衡,顺

9、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西方走的是“先工业化后农业化”道路,农村长期处于凋敝落后的状态之中。中国领导人一开始就提出要实现“四化同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的人认为,“三农”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贡献少,不如工业项目来得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还是向城市倾斜,“三农”往往排不上号。但是,“如果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也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基本前提。绝不能因为种植非农产品收益高就任由耕地用途改换,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

10、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马克思指出,合理的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资本主义破坏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导致“这样一来,它一方面汇聚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破坏了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条件 土地,因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 步,同 时 也 是 破 坏 土 地 肥 力 持 久

11、源 泉 的 进步”。土地私有权的存在更是造成了资本的短视行为。由于土地不归自己所有,租地农场主力求避免在租期内无法收回投资的风险,竭力掠夺土壤肥力,加速了土地贫瘠化的进程,不利于土地的长期投资和改良。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绿色发展底线。第一,重视农村的生态屏障作用。我国不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江黄河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制度。第二,塑造“三生空间”,建设美丽乡村。为了给农民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我国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处理工程,保证农村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第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12、农村生态环境好了,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我国加快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增殖,将自然资源变成资产、资本,带来了巨大的增殖收益,农民也从中获益,做到“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不吃亏并得到实实 在 在 的 利 益,让 农 民 成 为 绿 色 空 间 的 守 护人”,充分调动了农民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总之,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资产与资本,破解了西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抉择难题。(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的农业现代化我国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13、明协调发展,绝不走挤压农民精神生活空间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造成了农民精神文化的长期匮乏。第一,西方资本主义破坏了农民的精神生活。资本主义“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农业资本主义使得农民陷入无休止的体力劳动当中,不能从生产中增长智慧,享受文化。第二,西方资本主义破坏了农民的精神交往。农业资本主义使得农民分散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又将他们同城市居民隔离开来,隔断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这无疑造成了农民的精神荒漠。第三,西方资本主义造成了农村文化的衰落。因为在历史上,西方大农场主拆除了农民耕地上的小屋,破坏了农村文化传承的场域和载体。同时,“资产阶级撕破了

14、笼罩在家庭关系上面的温情脉脉的纱幕,把这种关系变成了单纯的金钱关系”。西方资本主义造成城市对农村文化的消解与控制,以赤裸裸的金钱利益观念和商业文化替代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业现代化不只是物质的现代化,也包含精神的现代化,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尤其强调农民精神世界的富足。第一,重视中国农耕文明的传承。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源源不断地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传承农耕文化,就是要保留中国人优秀的文化品质。第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在传承保护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新风正气,倡导移风易俗。同时,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15、,不断焕发乡第期纪志耿,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村文明新气象。第三,保留农村文化传承载体。中国的乡土建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我国支持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程度保留农村的古镇、古村落、古建筑,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避免了城市对农村文化的挟裹,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厘清主干与旁支,抓重点抓关键,才能明确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更加高效、顺畅地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目前,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如下。(一)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关系重

16、构 年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农业生产关系的适度调整与农业现代化密切相关。因为农业机器与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嵌入,有赖于劳动产品、劳动资料、劳动过程社会化。据有关学者统计,年种粮收入和其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收入构成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一直在下降,占比从 下降到 ,其中,种植业的收

17、入占比更是从 下降至 。传统的小农经济能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却不能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当前,“弃耕”“抛荒”现象频发,“土地流转”与“土地托管”面积不断扩大,已经展现了土地等生产要素脱离小农的趋势。未来要建成社会主义农业强国,就要围绕土地制度、集体所有制进行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实现生产方式重构。利用集体经济、社会资本改造小农户,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农业生产集聚,农业生产资料社会化,农业产品社会化。(二)农业现代化的现代技术嵌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着重强调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设施农业”。我国在生物技术(种业)、化学技术(

18、肥料、农药)、机械技术(农机)、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方面仍需要全方位补齐。就农业机械技术而言,我国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成本高昂与粮食价格倒挂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现代技术嵌入农业现代化全过程和全链条,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第一,现代农业技术的嵌入可以改造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农业分工和协作的形式得以改变,实现了劳动过程的变革,使新生产经营形式稳固下来。因此,现代农业技术的嵌入能够与农业现代化改革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第二,现代农业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列宁提到,“机器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在这以前,农业几乎完全停留在社会发展进程之

19、外”。年,美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总成 本()分 别 为 元亩、元亩、元亩。中国稻谷、小麦、玉米总成本()分别为 元亩、元亩、元亩。由于现代农业技术嵌入有限,中国的粮食生产成本大大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的自立自强,我国必须强化农业生产的科技装备。第三,现代农业技术可以有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农业科技有助于“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生态农业、创意农业、共享菜园等,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创新延伸,保证原产业链提质升级。(三)农业现代化的要素自由流动农业现代化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口、土地、资金等组成部分,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促进人口自由流动。未来我国城乡人口

20、流动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愈是专业化,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农业人口减少得就愈多,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就愈小。”随着农村生产经营形式变迁及产业化的发展,必定会游离出一部分农民。因为推进人口城镇化不仅能游离出大量的土地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也会提供大规模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据统计,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人户分离的人口 亿,其中流动人口 亿。由此可见,当前城镇务工的人口虽多,但他们真正的身份却是数量庞大的“兼业农民”,这类农民与土地联系密切,使得农业生产日趋“拐杖化”和“内卷化”。如果农业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农业人口基数过大,那么农业现代化根本不可能实现。未来

21、必须促进农民稳定有序地离农进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相应的,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农民将会回到农村,实现从“半工半耕”到“半城半乡”的过渡,到县城买房生活,城市农村两头跑。少部分对于农村田园生活十分向往,立志于建设农村的城里人也会进入农村。当前必须破除城乡人口流动的各项制度约束,降低人口迁移与流动的成本,支持进城农户安家落户,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收益权”有偿退出政策。第二,加快土地要素化改革。土地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点,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制度的每一次变革都意味着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强国战略目标的

22、提出,都离不开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民积极性的调动。当前,土地的要素化、市场化改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土地流转不够通畅,导致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需求难以得到解决。农业经营主体除种植面积需求外,还有看管场所、经营场所、产品存储、农具存放等的用地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土地自由流转的制度性约束将阻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因此,对有流动能力和转移意愿的农民,应鼓励其流转土地,充分破除阻碍土地自由流转的一切制度性障碍、观念性障碍和现实性障碍。鼓励农民以土地流转换取积分落户、养老保障、城市买房优惠,尽可能解决农民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同时,对于没有流动能力和转移意愿的农民,要充分赋予其土

23、地产权权能,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收益,充分保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第三,推动资金回流乡村。历史上,通过“以农养工”“剪刀差”等形式,我国的工业化实现了快速的积累。但是,这也造成了农业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目前的农业银行、农村合作社银行存在“抽水机”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的流失。这是由于,现代的信贷机构能够将一切游离资金汇集起来,以供大型企业借贷之用,而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却流向了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城乡金融资源的失衡。因此,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信贷机制。鼓励农村发行小额贷款,以优惠政策、财政补贴引导信贷资金向“三农”流动,保证农村信贷机构的支农方向。政府适度发放“无息贷款”,鼓励农民自筹资金

24、,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组。同时充盈集体资产,利用集体资产进行抵押;或采取免抵押免担保,通过构建村民联保体等方式实现资金融通。除此之外,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服务于农业现代化,改善资本投资环境,鼓励城市工商资本率先投资农产品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以充分发挥资本的“造血”功能。鼓励下乡资本开发好农村的土地和房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康养业,把农民的闲置资源变成优质资产。(四)农业现代化的产业重构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大而不强的特征突出,通过产业重构,能够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加农业总产值,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产品品牌,提供优质绿色产品,可

25、以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第一,挖掘乡村文化旅游价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人不免怀念农村田园生活,致力于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结合各乡镇发展实际,积极开发本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三产融合为重点,将农业生产与乡土文化传第期纪志耿,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播、原生态旅游、康养功能等结合起来。第二,挖掘农村绿色产品价值。城市居民对于肉禽蛋奶的消费提高,对于原生态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实现农产品的精加工,进行标准化生产与食品包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农产品消费需求。第

26、三,打造农产品品牌价值。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仅要在国内打好粮食品牌,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全球知名的高端品牌。当前,很多国家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了收益最大化,如日本的神户牛肉、法国的葡萄酒、智利的水果等都是有着较高溢出效应的国际知名品牌。我国也应加快品牌打造步伐,积极出口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困难挑战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布局和稳步推进。这些难点问题必须巧妙施策、精准对接、谨慎对待,务必要打通当前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堵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困难挑战如下。(一)农业现代化

27、的风险防范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应有能力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粮食安全保障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底气。当前,国内外局势日益复杂,各类风险和冲突不断,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仍然面临着技术、生态、国际冲突等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第一,种业科技“卡脖子”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种业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国产种业研发能力同国外差距较大,部分种子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一旦国外种子断供,我国部分农产品可能面临无优质种子可用、种质退化、影响供给安全等难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产业链上游种业严重依赖于外国供给,在种业前沿技术方面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第二,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油料、大豆,如果折合成土

28、地来算,国外仍然有近 亿亩土地在供给中国粮食。农业是基础性产业部门,一旦国外断供,很有可能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因此,要确保解决国内的基本吃饭问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第三,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风险。据联合国五家机构发布的 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创经济,食品消费价格随之上涨,以致近 亿人无力负担健康膳食。各国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的供应链受到日益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的不利影响。俄国和乌克兰两国均是全球重要的主粮、油料和肥料生产国,双方交战导致了供应链断裂和食品价格上涨。当前,国际局势依旧紧张,极端天气仍无法预料,加上一些国际粮食垄断企业有可能炒作粮价,极易引发粮

29、食价格的巨幅波动,影响粮食安全。(二)农业现代化的资本治理农业部门关系国计民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蓄水池”和“稳定器”。国家和政府必须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避免资本跑马圈地、无序扩张。第一,资本下乡不能与民争利。某直播平台选购入价七八毛的玉米,经过品牌包装卖出六块的高价,引发了较大的争议,原因在于生产端的农民获利颇少,销售平台却赚得盆满钵盈。平台经济虽然实现了农产品的成功售卖,但若是资本全部投入流通过程中,则于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改进毫无贡献。第二,资本下乡可能引起生态环境问题。资本具有先天的逐利性、短视性,在进行耕种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塑料薄膜,等到地力枯竭时又直接跑路,换个地方继续耕种

30、。农产品加工、包装环节的农业企业通常也不愿意承担生态维护的成本。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监管和审核,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追责机制。第三,资本下乡存在套取补贴的问题。随着多项农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农业补贴和项目扶持资金成为不少人眼中的“唐僧肉”。由于农业补贴机制滞后以及监管不到位,部分企业主将国家用于农业生产的财政补贴收入囊中,建了一批空壳合作社、空壳公司等。必须加强农业补贴管理,严格处理企业套取、骗取补贴资金的违规行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三)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农民

31、“唱主角”“当主演”。然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最难调动的就是小农户的积极性。干部卖力吆喝,农民手揣裤兜;资本热火朝天,农民冷眼旁观的现象屡见不鲜。当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必须以利导之,以情动之。目前影响农民积极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分享农业增殖收益低。从各国现代化的历程来看,农业产值占 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我国有亿多农民分享其中的收益。即使是土地流转收益、集体资产分红收益等,在数量众多的小农户面前,也显得极为稀少,难以撬动小农户的积极性。第二,农民存在保守观念。我国现代化进程飞速推进,而农民的观念仍然没有转变过来,农民对于土地的无限留恋,对于生存伦理的坚守,对于风险的厌恶,都严重滞后于

32、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第三,农民缺乏“带头人”。我国是小农经营占主体的国家,由于生产分散和利益分散,难以统一意志,难以组织起来。多方博弈之下话语权缺失,难以与外界进行平等沟通、有效沟通。要充分调动小农户的积极性,必须要有一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农民对“带头人”的信任与崇敬,能够提升农户的凝聚力,有助于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四)农业现代化的利益协调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利益。一是避免各农业经营主体恶性竞争。当前必须做好规划布局,各村镇避免同质化生产,尽力做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破除农业中的技术垄断、信息垄断,严惩低价恶意竞争等,规范农村市场

33、秩序,加强市场监督。处理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关系,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好、带动好小农户。二是必须建立多方共赢的机制。要实现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收益多留在农村,多流向农民,就要设计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共赢的利益分配模式。鼓励农民多以土地、技术入股等方式获取分红收益,建立起农民与企业利益共同体。三是避免农业现代化的急功近利。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性的目标。农民如果愿意自己田间劳作,满足自身所需,也一定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在土地流转、集体投资、房屋搬迁等方面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进行广泛调研与民主决策。(五)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补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34、。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建设工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尽管如此,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欠账多、周期长,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和难点。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可从三方面努力:第一,以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保障。道路、供水、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利民惠民的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年轻人才会愿意回来生活,农村才能有人气,乡村治理才有主体。第二,继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之后,农村“脏乱差”现状有所改善,但农村人居环境打造还需要继续升级,不一定按城市的路子来,一定要注意保留

35、农村的特色风貌,展现独有文化,打造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活空间,增强农村的吸引力。打造舒适整洁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能够打破人们对农村的固有印象,展现智慧、文明、体面、有活力、奋发向上的新农民形象。第三,克服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存在的短板。农田整治力度应当加大,尤其是我国山区、丘陵地区的高坡地,水肥、机器等根本上不去,农村耕作条件改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任务艰巨。对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充分利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第期纪志耿,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势,走好中国式农业

36、现代化道路。(一)以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发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作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优势和特色。截至 年,我国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约 万个,服务营业收入 亿元,服务对象数量 万个(户),其中服务小农户数量 万个(户)。事实上,同农业服务专业户、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比较起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小农户的数量、营业收入并不算多,大多数只是充当着规划者、引领者、中介等不可替代的角色,间接

37、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集体经济不能只“隐形”不“现身”,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拓展、强化其服务功能:第一,充分发挥新型集体经济的组织功能。新型集体经济有利于组织农民、整合土地经营权、跨区域整合要素资源,能够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提高其议价能力并保障其基本权益。我国通过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壮大小农户的力量,探索出了一条基于“大国小农”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独特优势。第二,充分发挥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功能。集体所有制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改变私有制下农民分化带来的巨大贫富差距。各类农户凭借集体所有权,不仅可以获得兜底保障,

38、还可以凭借集体资产经营收入共享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缩小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集体经济结余通常也可以用作福利分配,覆盖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各个方面,确保集体经营收入能够更好地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第三,充分发挥新型集体经济的“沟通桥梁”作用。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充当中间调节者这一角色,起到多方利益联结的“桥梁”作用,将对接小农户与农业企业的经济成本转化为行政成本,从而降低大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对接小农户的交易成本和沟通成本。总而言之,通过“村社再造”的集体经济组织,我国实现了农民共同富裕和农业现代化改造相统一。(二)以“数字赋能”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

39、快建设数字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数字农业有利于统合过往的一切生产力,并实现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早在 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电气化、机械化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只有建立在数字经济之上的农业产业,才能推进更高水平、更优路径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现对西方农业现代化的超越。当前,中美欧已经形成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三极格局,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我国以“数字赋能”推进农业现代化有较强的竞争力。不仅如此,由于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集体经济高度耦合,我国也具有独特的数字农业建设优势。当前走“数字赋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通过数字经济改造农村传统劳动

40、生产、分配形式。通过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金融等,城乡可实现部分资源共享,以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数字经济催生了零工经济、非正式雇佣形式等,农民的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就业机会更加充足,在农村也可以远程办公,在城市也可以胜任部分农业岗位,弥补了农业现代化初期岗位不足,雇工需求零散且呈现季节性特征的问题。智慧农业的发展,在实现个性化生产的同时,又尽可能避免了农业生产监督难的问题。智慧物流的发展,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空间距离,增强了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拉动作用。第二,数字经济可以使农业商品流通、消费环节不断升级。数字经济能够实现农业市场需求与农业生产的精准对接,酒香不再怕“巷子深”,再偏远的农产

41、品也能端上城市居民的餐桌。数字经济能够满足当前城市居民异质性、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促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同时,数字经济能够打破各方信息的不对称,增强普通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农户自主配置资源要素、进行农产品销售及对外进行平等经济合作的能力。第三,通过数字经济推进农村新业态发展。利用数字经济推进农村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农耕体验、线上旅游、农作物认养、个性化产品定制等服务,实现农业产业链纵向延长,促进农民创收增收。(三)以“城乡融合”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城 乡 关 系 一 改 变,整 个 社 会 也 跟 着 改变。”把握好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重塑农业农村的发展格

42、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城市与农村之间有着直接的利益对立,造成了城市的拥挤以及令人诟病的住宅问题,破坏了农民精神发展和城市居民体力发展的基础,导致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城乡融合则“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必须将城市与农村视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实现“以城带乡、工农互促”。第一,以城乡融合推进要素流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前提。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等单向流入城市,造成了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要实现城乡融合,必须率先破除约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的制度壁垒,同时加快我国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第二,以城乡

43、融合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郡县治,天下安。”党在 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县城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以县域为突破点推进城乡融合,难度相对较低,作用范围更广。当前应当做好县域规划和建设,让县城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并与农村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使农民就地市民化。在提高县域综合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构建县乡一体的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贸易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第三,推动城乡精神融合。城乡精神融合是城乡融合的重要一环。当前应该提炼城市与农村的精神文化特质,通过生产联系、商业联系、社会关系加快城乡精神融合。以乡村和善淳朴、崇尚自然、守望相助的文化与平等、开

44、放、竞争等现代理念相互融合,在互动中不断发展。在改造农民相对落后、封闭、保守的观念同时,不断塑造农村良性竞争、崇尚道义的商业文化。(四)以“产业融合”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恩格斯在为社会主义农业规划蓝图时,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通过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资生产和流通业、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的融合渗透与交叉重组,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产业融合不仅促进了农业分工的发展,还实现了农村在文化、生态、经济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发挥。第一,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和工业必须结合起来,因为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会产生农村富

45、余劳动力,这时候部分农民必然需要从事一些非农副业。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特征,农民总会存在“农忙”期和“农闲”期,农业生产资料也存在闲置期。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可以实现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的充分利用,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第二,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手中的资源要素,是拓宽农民利益联结范围的重要举措。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户将手中的耕地、住宅、林盘等资源充分投入新业态中,享受更多的利益分红、入股收益及务工收入。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农民的住房得以成为民宿,农民的林盘成为旅游景点。打造新业态后,有利于为农民创新创业提供新的途径,拓展

46、农民的增收渠道。第三,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农村吸附新的生产要素。农业生产天然弱势,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初期,对现代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够强,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国可以为农村快速有效地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以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为例,该村就是走“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并立足品牌溢价的多维度产业共融”的发展路径,由昔日的“空心村”变成了今日的“关中民俗第一村”。由此可见,利用二、三产业所吸附要素的溢出效应,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是行得通的。第期纪志耿,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五)以“供应链安全可控”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要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必须主动融入全球

47、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保证粮食供应链安全可控,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深度参与国际粮食贸易,能够保证国家有效应对国际重大突发事件,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坚持“中国碗装中国粮”,以满足本国人民的粮食需求为第一要务,在发展本国农业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行对外开放。第一,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开发一切可以进行农产品生产的地理空间,保障国内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继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掌握农业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不断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保护农民的种地积极性。第二,实行农产品多元化进口战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要统筹用好两种资源、两

48、个市场,积极寻找农产品进口的合作伙伴,保证农产品供应渠道多元化。在缓解我国耕地资源压力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粮食进口风险。积极主动地为国际社会提供优质的农业产品,以此实现我国与各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第三,依托“一带一路”“南南合作”提高对外投资质量。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其农业生产和粮食保障能力,实现国际粮食生产大发展、大丰收,保证国际粮食供应链安全可控。第四,积极争取主要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农产品供应治理,与各国共同攻克农业科技难题,不断强化中国在全球农业贸易格局中的大国地位。同时,积极争取粮食定价话语权、粮食采购主动

49、权,破除粮食市场垄断现象,开创全球粮食贸易市场竞争有序、自由开放的新局面。注释:()美国的农产品总成本包括运营成本和间接费用,运营成本包含种子费、肥料费、农药费、作业费、燃料动力费、修理费、排灌费、利息,间接费用包含雇工费用、家庭劳动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土地机会成本、税金与保险费、管理费。()中国农产品的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生产成本包含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包含流转地租金、自营地折租。参考文献: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5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高鸣,姚志保障种粮农民收益: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机制设计 管理世界,():列宁列宁全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价格成本调查中心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 世 界 粮 食 安 全 和 营 养 状 况 发 布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统计年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卞靖,陈曦中国特色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