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争鸣与契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8031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争鸣与契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争鸣与契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争鸣与契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引文格式:黄昊.争鸣与契合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2 3,4 4(4):8-1 4.争鸣与契合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黄 昊(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 5 2 0 0 0)摘 要:2 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唯物辩证法是不是科学理论及救国道路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但他们在不能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及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等方面又有诸多共识。新儒家所提倡的“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理想,“内圣外王”之道,“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

2、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统一,对避免西方民主话语陷阱,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意义。关键词:2 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儒家;马克思主义;伟大建党精神中图分类号:D 6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 0 9 6-7 6 5 9(2 0 2 3)0 4-0 0 0 8-0 7 民国时期发端的新儒家是面对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全盘反传统思潮与“中西之争”,试图从儒家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来挽救传统的崩解与儒家的危机的一种思想力量。新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被视为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三大思潮,在传统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习近

3、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找寻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走过不平凡的历程。“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得到了广泛传播。而新儒家思想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与“矫枉过正”式批判的回应,主张在恪守中国文化本位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化的优秀因素,以“返本开新”的态度,对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关系做出冷静的反省。以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2 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争议及其共同点,并探究其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思想争议的焦点“五四”以来,新儒家思想作为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类型的思想体系,在认识中国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探索救国道路等问题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存在一定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和谐还是阶级矛盾“五四”时期的第一代新儒家以梁漱溟、熊十力、张东荪、张君劢等为代表。其中,思想上“亦佛亦儒,一代直声”的梁漱溟是海内外公认的现代新儒家创始人。新儒家对中国传统社会作了过高的美化,认为传统中国农村是一个“对内和谐”“对外自治”的社会,并不存在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相反在“皇权不下县”的政治架构下,传统乡村社会依靠“宗族”与“乡绅”

5、来维系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梁漱溟指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 八个字,说尽了中国旧时社会结构 这是一很特殊的结构。”11 7 4所谓“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2 0 2 3年 赣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4第四期 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l.2 0 2 3*收稿日期:2 0 2 3-0 3-0 2 D O I:1 0.1 3 6 9 8/j.c n k i.c n 3 6-1 3 4 6/c.2 0 2 3.0 4.0

6、 0 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 1 A D J 0 0 5)作者简介:黄昊(1 9 8 5-),男,山东济南人,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代政治史。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这是“伦理本位”而非“集团本位”之社会,“它没有边界,不形成对抗。”2同时,中国传统社会还是“职业分途”而非“阶级分野”之社会,士农工商各司其职,互相流转。他认为西方社会注重个人价值,把个人权利与自由放在第一位,但中国社会更注重义务。新儒家另一代表张君劢认为,西方近三百年的文化是“物质文

7、明”,中国的传统社会则注重“精神文明”。新儒家将中国传统社会定义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大家庭,否定存在剥削与被剥削阶级,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段论和阶级斗争理论差异很大,继而否认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的“经济构造,既非封建社会的,也非资本主义社会的,实在是另外一回事。什么 封建残余 半封建 前资本主义,都不能积极地表出其特殊面目。”14 8 9 新儒家描述了“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中国社会,试图以伦理关系抹煞阶级关系,以职业关系代替生产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新儒家的观点是中国革命与阶级斗争发展的重大阻碍。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人都曾撰文对新儒家“模糊阶级”,过分强调

8、“东方文化之特殊性”的观点进行了批判。陈独秀说:“梁漱溟说我是他的同志,说我和他走的是一条路,我绝对不能承认;他要拉国人向幽谷走,我要拉国人向康庄大道走。”“东方现有的农业的文化,家庭手工业的文化,宗法封建的文化,拜物教、多神教的文化以及这些文化所产生之一切思想、道德、教育、礼俗西方以前也曾经历过,并不是东方所特有的什么好东西,把这不进化的老古董当作特别优异的文化保守起来,岂不是自闭于幽谷!”35 4 1-5 4 2他指出新儒家所谓西方文明等着“来到他们的中国化面前低头”“无思无虑的过那孔老的生活”,完全是“还做着梦”的“幻想”。35 4 2-5 4 3(二)唯物辩证法是不是科学理论2 0世纪

9、3 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唯物辩证法为主要内容。因此,质疑马克思主义者常常抓住唯物辩证法的某些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出于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维护,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也曾围绕“唯物辩证法”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牟宗三认为,辩证法只存在于精神领域,而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科学理论。1 9 3 4年他在 辩证唯物论的制限 中指出,“量变积累引发质变”“对立物之统一”“这种浅显的事实,谁不承认”,而“这也用不着我们现在来另赋以新名而大肆鼓吹”“如果这就是 辩 证 法 这 也 无 怪 世 界 上 辩 证 法 之 多了”。41 2 7-1 2 8辩证法“并没有什么严重的特殊意义在;可是一到中

10、国来,便神秘起来了!”41 3 2 新儒家另一主要代表、“中国新唯心论的领袖”张东荪对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了逐一批评。张东荪以人文主义思潮立论,主张科学与哲学之间有重大分别,并认为唯物辩证法只是一种社会或历史哲学,而非科学,其在哲学发展中虽有建树,但并不能以之解释中国社会的普遍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什么新的意义”,只不过“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了一下”,51 5 5而黑格尔辩证法本身错误众多,“马克思的辩证法所以错误到不可救药,其原因一半在于黑格尔本身。换言之,即黑格尔本身就有错误与糊涂处;马克思不过再加一些新的错误罢了。”51 4

11、 4-1 4 5总之,张东荪仅仅将唯物辩证法视作“内界的法则”,而不承认辩证法是客观世界在人们思想中的正确反映,认为“辩证法也者本身含有许多难题,没有成为定论,又如何能拿来应用于他处呢?”61 9 3 4年1 0月,张东荪还将各种批评辩证法的文章汇集成书,以 唯物辩证法论战 为书名出版。马克思主义者针对张东荪的观点进行了反驳。邓云特(邓拓)认为“讨论的中心问题应当是,唯物辩证法是否能够把握和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形式逻辑是否能够解释事物界的一切?”张东荪对以上问题避而不谈,反而“企图抓住黑格尔的 三癖 讥骂一顿,以间接推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75张东荪的最大错误在于“用了板滞的形式逻辑的观

12、点来了解辩证法”“只是漂浮于表面的形式上”。75-6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思奇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并非照搬黑格尔,而是对黑格尔哲学加以科学的、唯物主义改造的结果。他在名著 大众哲学 中通过系统批驳张东荪等人的观点,建构了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思路,即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8(三)救国道路的争论“五四”前后的新儒家既反对胡适等人提出的全盘西化方案,又不赞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救国方案。其“根本不同意以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类公式范畴,加于中国社会史上”,16 0 0自然对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阶级斗争方案表示怀疑。新儒家代表人物普遍反对进行阶级斗争。如梁漱溟说,“所谓不跟共产党走,最要紧的一点就是不学

13、他们的斗争。斗争自是共产党的拿手戏。他们把全部历史说作是阶级斗争史,那恰是为西洋人而说”,不符合中国国9第4期 黄 昊 争鸣与契合情。23 8 2 张东荪等人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方案的理由,主要是认为目前中国生产力极度落后,民智未开,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他说,中国现阶段最大问题是“大多数人民无知识,和原始人类的状态所差未必甚大”的“无知病”,以及经济极度落后的“贫乏病”“兵匪病”和“外力 病”,共“四 大病”。9故“马克思之经济进化论是有相当的价值”,但“现在中国就要实行社会主义似乎太越阶了”。9新儒家另一主要代表冯友兰亦指出实施社会主义的时机未到,近代中国工业落后,民智未开

14、,“中国现在最大底需要,还不是在政治上行什么主义,而是在经济上赶紧使生产社会化。这是一个基本。至于政治上应该实行底 主义是跟 着经济 方 面 底 变 动 而 来底。”1 0 而对于当时的中国如何摆脱贫困落后与半殖民的状态,新儒家多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徐图改良。如梁漱溟在山东所进行的“乡村建设”实践,提出应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恢复由于西方文化入侵而被破坏了的人们心中的道德秩序,这就是“创造新文化”。张君劢深入比较东西文化,针对传统文化“自由缺失”的根本缺陷指出:“吾人以为今后吾族文化之出路,有一总纲领曰 造成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1 17 5他坚守传统儒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之思路,提

15、出人人实现其自由精神,即可成为有思想之人,推而及于团体、国家,终可使国家富强。二、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点 新儒家虽然与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定及救国出路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彼此思想亦有不少相似或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不能救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主张汲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与制度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已充分证明,照搬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同时,在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中,中国共产党也逐渐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出一条将马

16、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新儒家同样坚决反对照搬西方道路解决中国的问题。熊十力在 新唯识论 中认为,所谓“根本问题,不离体用”。西方近代文化固多可取之处,但不能以之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更不能“全盘西化”。应将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之上,方能革新民族文化并有所创造。东方杂志 主编、新儒家另一位代表杜亚泉认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立宪制度“皆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中之产物,世局日新”“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家对立竞争之境遇,决不能借此主义以维持国家之生活”1 23 0 8“盖产生西洋文明之西洋人,方自陷于混乱矛盾之中,而亟亟有待于救济。吾人乃希望藉西洋文明以救济吾人,

17、斯真问道于盲矣。”1 24 3 4-4 3 5张君劢则归纳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三条短处:“财富集中于少数人,酿成贫富的不均。无统筹全局的计划,流于生产过剩。私人互相竞争,因竞争而生浪费。”1 3梁漱溟亦始终坚信“中国的路,孔家的路”必将发扬光大,乃至将来会取代西方主流价值观念而光耀世界。应该说,从立足中国本土解决中国问题的角度而言,中国共产党与新儒家的看法是具有一致性的。(二)批判的、有所取舍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在反对全盘西化的同时,均主张对传统文化应有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毛泽东在 实践论 中,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18、创造性地发挥了儒家的知行观,指出应提倡“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 左 的或 右 的错误思想”。1 4在 新民主主义论 中,他明确提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必须“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1 5 新儒家对传统文化的赞许与宣扬也不是盲目的。他们维护的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其合理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一面。新儒家虽然不认同阶级斗争的主张,但对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由于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而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极度贫困的认识与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因此,“五四”以来的新儒家普遍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如张

19、君劢通过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否定,认为“其所造成之国民,则四万万人中有蠢如鹿豕者、有奴颜婢膝者、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者、有敷衍塞责者。”1 16 6但他同时认为,“孔子自孔子,不因秦汉后君主专制之政而损其价值。阳明自阳明,不得以明末之心性空谈而抹杀之。今人读古书,当求古人之真面目若徒加以漫骂,甚且以宦官、外戚、缠01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2 3年足、科举、娶妾等事,概以归罪于孔子之教育,直丧心病狂而已。”1 19 7亦即封建专制制度并非孔子之本意与儒家文化之精髓,只是历代统治者一再按照自己需要而任意删改儒家文化之后的恶果。新儒家代表人物贺麟在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一文中指出

20、,儒学是“最古最旧”却又最常新之思想,其发展不能故步自封,必须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以推陈出新。“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里,我们可以得到现代与古代的交融,最新与最旧的统一。”1 64“西洋文化的输入,给了儒家思想一个考验,一个生死存亡的大考验、大关头。假如儒家思想能够把握、吸收、融会、转化西洋文化,以充实自身、发展自身,儒家思想则生存、复活而有新的发展。如不能经过此考验,度过此关头,它就会消亡、沉沦而永不能翻身。”1 66 正如熊十力所言:“吾确信中国文化不可亡,但吾国人努力于文化之发扬,亦必吸收西洋现代文化,以增加新的原素,而有所改造,不可令成一种惰性,是则余之所望也。”1 7而对历代统治者标榜的“以

21、孝治天下”“移孝作忠”等宗法伦理政治信条,“支持帝制,奴化斯民”,熊十力则主张必须彻底清算。(三)新儒家并不完全排斥社会主义思想“五四”以来新儒家代表人物虽然不完全赞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常常对社会主义的先进性表达出一定的认可。如熊十力附会儒家理想与社会主义价值指出:“不均平,则弱者鱼肉,而强者垄断,横肆侵剥。资本家与帝国主义者,皆天下之穷凶极恶也。”1 8因而他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表示肯定。张东荪亦只是认为社会主义在目前中国之实施“太过超前”而已,但仍肯定了社会主义的长远目标是正确并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1 9 2 4年,“新理学”创始人冯友兰在 一种人生观 中对社会主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譬如现

22、在我们皆以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比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为较优。所以者何?正因有许多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所能满足之欲,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不能满足;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所能满足之欲,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皆能满足。”1 9 民国时期梁漱溟亦承认社会主义在当时的先进性,“始终同情共产党改造社会的精神”。2 02 2 4他本人对中国农民、农村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入考察,与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农村之态度颇有相似之处。梁漱溟认为,他所实行的“再造乡村”的理想主义实践 “乡村建设原是一种社会主义”,15 4 8只是这种建设与中国共产党拯救乡村的方案在“指导思想、具体实施步骤”上不同。新中国成立后梁漱溟曾回忆道:“中国社会

23、出路在走向社会主义而非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此一认识为四十多年前我与中国共产党之所同。为了从计划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先要有全国统一稳定的革命政权之建立,此一要求又为我与中共之所同。所不同者,在如何建立此一政权问题。”2 1如梁漱溟、冯友兰等在文化上主张复兴传统,但在经济方面赞同社会主义主张者,在“五四”以后的新儒家中较为常见。此外,在新儒家个人的政治态度方面,其在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争取民众的民主权利问题上与中国共产党也是具有相当一致性的。三、“新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当代启示“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刚开始传播。在那个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在中国知识界激荡的年代,作为从西方传入中

24、国的先进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将革新与发扬儒家传统作为救国之路的新儒家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交锋,是有一定历史必然性的。也正是在这种交锋与争鸣中,在中外思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借鉴之中,中国知识分子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近代中国国情的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刻意矫枉过正,也不赞同全盘西化,而是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成分,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高度,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 2的重要论断。考察民国时期

25、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当代启示,可归纳为几点:(一)“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理想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和谐的社会包括人与家庭、社会,人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谐等诸多方面。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能否遵循一定的规范,具备一定的道德素质。新儒家所主张的“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传统社会结构,是一个较为稳定的、以血缘为纽带、以儒11第4期 黄 昊 争鸣与契合家传统道德为基础而形成的由内而外的巨大关系圈。如按梁漱溟之

26、观念,中国传统社会只有“职业之分立”,而没有“阶级之对立”。所谓“士人则与农、工、商并列为四民 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等谚语,可见其缺乏阶级分界,而政权实有开放给众人,让大家都得参预的机会。此与西洋中世比较,显然是职业性而无阶级性。”11 7 2所谓“在中国社会里,一个人生下来其命运都无一定,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富贵、贫贱、升沉不定,流转相通。”11 7 5这固然是对中国封建社会性质认识的模糊,但也鲜明反映出他对和谐社会理念的追求。其所冀图建立的社会贫富阶层间可以自由流转、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人生理想的社会愿景,对激发青年上进,保持社会稳定与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公

27、平竞争与和谐相处有积极作用。新儒家对传统中国德治社会理想高度推崇,认为“西洋社会秩序的维持靠法律,中国过去社会秩序的维持多靠礼俗”,因此“我们将来的新社会组织构造仍要靠礼俗形著而成”,12 7 6由“伦理本位”“职业分途”最终达到构建人际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社会是秩序的一种表达。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应以民主与法治为原则,另一方面亦不能忽视社会秩序与伦理观念在教化人心上的重大作用,以之“服务人生,从而与多数人的社会价值若合符契”,2 3才能更好的实现法治与道德伦理的和谐共荣。(二)“内圣外王”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梁启超认为:“内圣外王之道 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

28、而外足以经世。”2 44 6 7 6“内圣”指人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也即“八条目”中的前五目,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而使自己内心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外王”则是把自己高尚的德行修养“推己于人”,“安人”“安百姓”,实现“八条目”中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达成朱熹在“大学章句”中“三纲八目”之教诲。近代中国士大夫对“内圣”一学极力推崇,其争议之焦点在于“外王”之途径,即是否应学习西方先进器物、思想与制度以更新国家、发愤图强,还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五四”以后的新儒家代表人物将“内圣外王”提到相当高的地位。如熊十力指出:“内圣者,深穷宇宙人生根本问

29、题,求得正确解决笃实践履,健以成己,是为内圣学。”2 5“外王者,王,犹往也。”“故外王之道不托空言,存乎向往之真,见诸行动实践外王立名,取义在一往直前,深可味也。”2 43 3 7新儒家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本,又感于西方民主科学对改造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因此认为儒家“内圣之道”必须发扬光大,内修德行,而“外王之道”则须突破传统,吸纳有利于发展现代民主与科学之精华。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们正是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要求自己,在此基础上则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阐释了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30、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2 6 新儒家所追求的“内圣外王”启示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与对民族国家的责任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彰显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内圣”之自我省察力量,常常会达到仅仅依靠法律强制力约束所起不到的效果,使公民真正自觉自愿的建立起对民族、国家的责任与认同感,实现对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认同,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周年大会上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总结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伟大建党精神,其内涵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子曰:“士志于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不乏忠于理想与道义、为民请命、无惧个人生死之“士”。从汉末“党锢”之乱中勇斗阉党、不畏强权的太学生与正直官员,到明末为家国视死如归的东林党人;近代以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

32、避趋之”的林则徐、魏源一辈,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戊戌六君子,一代代中国传统士大夫以其行动实践着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精神。随着1 9 0 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士大夫阶层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中华21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2 3年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士大夫精神”却并未消失。“五四”以来,以梁漱溟、熊十力、张东荪等为代表的新儒家以“士大夫精神”为思想支柱,将知识分子视为中国建设新社会的主动力,高举知识分子“救世”之使命。如张东荪曾多次尖锐批判国民党的独裁与腐朽:“把一个国家中的全体人民划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被清者、被肃者、

33、被剿者。则这样的国家决不会有自由。”2 7“倘使把一国的人民教养成好像奴隶一样只知跟随,不知辨别,不敢批评,则这个民族必定会衰颓下去。”2 8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新儒家为实现“再造乡村”之理想而孜孜奔走数十年,甘愿踏实扎根农村以解决中国农民“愚、穷、弱、私”“四大疾”,屡遭挫败却从未放弃。梁漱溟本人亦以其“宁折不弯”之 铮铮铁骨为 后世知 识 分 子 久 久 称 道。1 9 3 8年,梁漱溟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对中国社会性质及救国道路等问题进行过反复辩论。在此后的国民参政会上,在抗战后的国共谈判中,梁漱溟为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又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他之于中国共产党可称为“诤友”。艾恺说,

34、梁漱溟“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大有孔孟之风;他四处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的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2 04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责任感”被“五四”以后的新儒家所传承与弘扬。孟子尽心上 曰:“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中国传统“士大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道义与使命感,推动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经艰险却文化弦歌不绝。最早在中国接受、信仰、传播马克思主义者也是知识分子。在这种精神的不断鼓舞下,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开启民智,为国家真正走向富强,民众真正走向自由而不断寻找最合适的路径,这其中就包括找寻今天中国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找寻拯救近代中国的

35、正确出路 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最早信仰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知识分子,及一代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亦是凭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而使国家民族的命运得以真正改变。儒家“士大夫”所坚守与弘扬的精神内涵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一定的传承与内在关联性。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不是偶然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 2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士”的精神与气节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仍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四)新儒家主

36、张的贤能政治有利于避免西方民主话语陷阱当前,一些西方大国以政治制度来划分世界政权的性质。他们将与其有相同价值观的国家归为民主体制,构建所谓“价值观同盟”,而对中国的现行制度大加抨击,搞所谓“民主对抗威权”。2 0 2 2年1 1月1 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美国总统拜登时明确指出:“所谓 民主对抗威权 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美国有美国式民主,中国有中国式民主。”2 9如果我们盲目遵循、崇拜西方政治话语体系,则常常落入西方的民主话语陷阱。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有着较为突出的贤能政治因素。新儒家主张有扬弃地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政治文化,即推崇贤能政治,主张德才匹配,

37、“德位相应”。“尚贤”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共识。当前我国官员的选拔任用,在基层以考试选拔,而官员的擢升提拔,则由党和国家根据干部选拔机制,以其政绩、道德品质等为标准规范提拔,这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贤能政治的突出特点。看待一种政治制度的优劣,不仅仅应以西方多党选举制所体现的“形式民主”“形式正义”为唯一标准,更应同时注重政治制度所发挥的实质效果,应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与辉煌成就,应该说这与马克思主义本身同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内在契合之处不无关系。儒家所主张的大同、民

38、本、贤能政治,既有利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也有利于当前我们在国际、国内构建真正具有中国气象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减少我们在国际政治制度话语体系中的“失语”,避免对政治体制的认知简单落入西方民主话语的陷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五四”以来的新儒家始终对于儒家思想拯救中国乃至世界寄予厚望,他们以“返本开新”、开放、包容之心态宣传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今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相似的。新儒家所弘扬的中国文化精髓与“士”的精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又赋予了民国新儒家所坚守的文化以新的时代意义和活力。当

39、然,民国时期新儒家的思想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有很31第4期 黄 昊 争鸣与契合多历史局限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并推动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参考文献:1 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2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5.2 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3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5:8 2.3 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3.4 牟宗三.辩证唯物论的制限C/张东荪.唯物辩证法论

40、战.北平:民友书局,1 9 3 4.5 张东荪.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C/张东荪.唯物辩证法论战.北平:民友书局,1 9 3 4.6 张东荪.辩证法的各种问题C/叶青.哲学论战.上海:中华书局,1 9 3 5:6 1-6 2.7 邓拓.邓拓全集 第5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 0 0 2.8 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1:1 3 9-1 4 0.9 张东荪.现在与将来J.改造,1 9 2 0(4):2 3-3 1.1 0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 0 0 0:3 0 6.1 1 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 0 1 2

41、.1 2 周月峰.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杜亚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4.1 3 张君劢.立国之道:第4版M.上海:商务印书 馆,1 9 4 7:2 2 7-2 2 8.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1:2 9 6.1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1:7 0 7-7 0 8.1 6 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1 7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2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7 2 8.1 8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3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5 8

42、 2-5 8 3.1 9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2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 0 0 0:1 1-1 2.2 0 艾恺.最后的儒家 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6.2 1 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7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5:1 4 5.2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 0 2 1-0 7-0 2(0 2).2 3 许章润.说法 活法 立法 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4:9 7.2 4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8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

43、1 9 9 9.2 5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7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3 3 6.2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6:3-4.2 7 张东荪.理性与民主M.长沙:岳麓书社,2 0 1 0:2 1 1.2 8 张东荪.知识与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 0 1 1:2 7 3.2 9 长风浩荡启新程N.人民日报,2 0 2 2-1 1-2 0(0 1).责任编辑:侯伟浩D e b a t e s a n d A c c o r d a n c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44、 n N e w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 M a r x i s m i n t h e 1 9 2 0 s a n d 1 9 3 0 sHUAN G H a o(S c h o o l o f M a r x i s m,L i a o c h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L i a o c h e n g 2 5 2 0 0 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 t h e 1 9 2 0 s a n d 1 9 3 0 s,t h e N e w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45、 d M a r x i s t s h a v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t h e n a t u r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y,t h e m a t e r i a l i s t d i a l e c t i c s a n d t h e r o a d o f s a v i n g C h i n a.B u t t h e b o t h s i d e s h a v e c o n s e n s u s i n t h e i m p o s s i b

46、 i l i t y o f c o p y i n g t h e w e s t e r n b o u r g e o i s d e m o c r a c y a n d t h e 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 o f C h i n a d e v e l o p i n g s o c i a l i s m.T h e s o c i a l i d e a l o f e t h i c o r i e n t e d a n d o c-c u p a t i o n d i v i s i o n i n n e r s a g e l i h o

47、 o d a n d o u t e r k i n g l i n e s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s c h o l a r-b u r e a u c r a t s p i r i t a n d G r e a t s p i r-i t o f p a r t y b u i l d i n g h a v e p o s i t i v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 a v o i d i n g t h e t r a p o f w e s t e r n d e m o c

48、r a t i c d i s c o u r s e a n d p r o m o t i n g t h e c o m b i n a-t i o n o f M a r x i s m a n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K e y w o r d s:t h e 1 9 2 0 s a n d 1 9 3 0 s;t h e n e w c o n f u c i a n i s m;M a r x i s m;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41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2 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