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姓名: 班级: 小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归 园 田 居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2、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大胆试
【知识链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被称为“平淡之宗”,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归园田居》的配乐录音,注意字音、节奏、感情。
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解释重点字词,了解句子意思。
【自主学习】
1、字音
羁( )荫( ) 暧( ) 墟( )
2、解释词语
误落尘网: 。
守拙: 。
暧暧: 。
依依: 。
3、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展示出来。
4、课文标题题眼是“归”, 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从何而归? ②为何而归? 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具体要求】: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反复朗读
3注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
【学法指导】: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课堂探究案
【合作探究】
一、本诗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选择两句你喜欢的诗句,加以简要赏析,说说它美在哪里?并把它改写成散文的语句。
三、试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四、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自我本性的回归,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
【展示点评】------ 我自信
具体要求:①看规范(书写、格式)②看对错。找出关键词,补充、完善。③点评内容,讲方法规律。④面带微笑,全面展示自我。
【课堂拓展】------ 我能做
才艺展示:请选择一种形式展示自己对《归园田居》的理解
课后训练案
【达标检测】------ 一定行(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
阅读陶渊明的两首诗,完成练习: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③曲:隐僻之地。墟曲:犹乡野。 ④披:拨开。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
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①!
[注]① 讵:岂。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1)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
(2)请将此诗与《归园田居》进行比较,简要谈谈二者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
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