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情感建构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值意蕴、逻辑理路、实践路径_俞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7017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情感建构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值意蕴、逻辑理路、实践路径_俞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以情感建构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值意蕴、逻辑理路、实践路径_俞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以情感建构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值意蕴、逻辑理路、实践路径_俞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情感是驱动认知与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理论认同这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中,认同主体的情感态度有着重要影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需要持续强化理论认同。基于情感与认识活动的协同性,在理论研究、阐释和宣传中加强情感建构,做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相结合,有助于推动人民群众在情感共鸣中提升理论认同,有助于以理论的情感力量激发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主体自觉、实践自觉和价值自觉,使理论更好地凝聚人心共识、汇聚实践力量、引领人民信仰,为党领导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持续注入情感动力。关键词:情感建构

2、;理论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D61文章编号1673-0186(2023)007-0106-018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19631/ki.css.2023.007.008作者简介:俞科,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梁玉春,新疆师范大学民族与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便可以成为指导实践的“物质力量”,但理论掌握群众不会自发实现,必然要经历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人”的过程19-10。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重视在联系群众的同时,提升群众对党的思想理论的认同,善于引导

3、群众“相信马克思说话千真万真”2,善于引导群众“懂得”“掌握”党的每一个政策、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3,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人民4,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不断转化为“物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大政治任务,提出了增进“情感认同”的深层要求5。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特别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6。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必须不断增进“情感认同”7。“情感认同”的提出和强调

4、,不仅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还为更好地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提供了方向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SEARCHES ON MARXISM SINICIZATION106-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23年第7期总第344期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情感建构问题研究的学术回顾随着“情感认同”的提出和强调,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情感”问题的关注持续增加,许多学者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表达、主体建设等研究中开始着重分析情感因素,引出了情感建构的论题,并就情感建构的方法、内容与途径作出了分析研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表达研究中涉及的

5、“情感建构”问题理论的情感呈现需要借助理论的话语表达。向德彩、韩庆祥、梅宪宾等多位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理论不断贴近群众情感、调动群众情感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通过在理论创新中不断适应群众认知情感倾向、传统话语习惯8,在理论宣传中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相协调,有效提升了理论的感染力与感召力,增强了群众的情感认同与理论认同9。许苏明、周俊成分析了建构情感话语对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持续作好情感话语转化10、理论情感叙事11,才有利于在教育活动中增强与群众的情感互动、收获群众的情感回应,推动理论作用实际。程立涛认为,“由强调以理服人转换为情感沉浸与理性疏导交融”是思想政治

6、教育“说理方式”现代转换的重要表现,只有把握好情感激发和理论说服的关系,才有利于完成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时代任务12。(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建设研究中涉及的“情感建构”问题刘相涛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最初生成、持续扩大的过程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工农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心理倾向是重要因素,这种倾向离不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宣传动员13。陈金龙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取向与情感内涵作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百年党史、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总结了党对历史的尊重之情、人民的推崇之情、民族的担当之情、政党的自信之情、世界的奉献之情,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情感型政

7、党的生动形象14;通过分析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情感治理实践,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情感因素15。冯留建、冯钰平、丁贞栋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中,理论与人民的情感互动、人民对理论的情感归属起到了重要作用16,只有持续将党的创新理论的人民性有效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17,才能在“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掌握理论”的有机统一中不断推动实践发展18。(三)关于“情感建构”方法、内容与途径的研究邓伯军、谭培文认为,中国传统文论的核心建构方法是“以情立体”,把个人层面、社会层面、人生境界的“情”作为文论主线,在抒情中述理,将这一方法引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

8、语表达的建构,能够以情感的生动性平衡理性的抽象性,使理论直指人心19。同时,发挥情感因素在话语体系建构中的积极作用,还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信仰体系的建构20。李亿、胡立法认为,“擅长以情感建构起文本和读者之间的联系,是中国书写传统的明显优势”,并依据毛泽东的文本,分析了情感构境叙事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构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SEARCHES ON MARXISM SINICIZATION107-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23年第7期总第344期进而探讨了新时代情感构境叙事文本书写的主题、原则、视点等21。侯选明从新时代背景下的情感需

9、求出发,论证了情感建构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备的“共情力”内容,就如何将党的人民情怀、现实发展成就转化为人民情感认同进行了路径探讨22。宗爱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生命政治哲学体现的情感建构思想,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建构的前提、渠道与要素,认为“情怀深、情理通、情感真”的隐性思政是推动“四个自信”通达人心的重要途径23。以上研究成果均体现出情感建构对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重要性,对这一论题的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在这些研究中,对情感建构意义、价值的分析与确证较多,在依据什么“情感”建构、如何建构等问题上还留有继续探讨的丰富空间。二、情感建构与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内涵分析在进一步探讨以情感建构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之前,需要对“情感建构”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基本内涵加以准确把握,以厘清二者协同互动的理论依据,为分析这一动态进程的价值意蕴、逻辑理路、实践路径提供支撑。(一)情感建构的内涵情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看来,情感是人的感官与外界互动中产生的爱、意志等感性体验24191,产生情感的“人”同时是“激情的存在物”和“现实的人”24211,即情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是在一定社会联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分析了资本家的“贪欲”150、劳动者的“不幸”

11、153、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冷酷无情”1403等情感扭曲状况的社会根源,揭示了情感的社会历史性;在考察实践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分析了情感能够驱动或阻碍主体认识活动开展的调控作用,揭示了情感与认识活动的协同性;在构想未来社会的过程中,分析了“用爱来交换爱”“信任交换信任”2450等美好情感的实现路径,指明了人类情感的终极旨趣25。心理学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是由“情绪”到“感情”再到“心境”的心理历程26,首先是主体对客体“肯定与否定、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态度的内心体验”27,其次是主体对客观与主体需要间关联性的一种态度体验,当主体需要在与客体的互动中得到满足后,就会形成一种“具有稳定而深刻社

12、会含义的感情性反应”28。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建构”概念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概念。金炳华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中,将这一概念阐释为“人的认识过程中图式或结构的形成与演变的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强调人在认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由“同化”“顺应”两种路径实现。“同化”是认识主体将外界刺激引入自身原有图式,“顺应”是认识主体在外界刺激下主动改造自身原有图式29。这一机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是指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解读脉络,使人们可以通过这一脉络解析文本所蕴含的价值或意识形态,丰富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SEARCHES ON MARXISM SINICIZATIO

13、N108-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23年第7期总第344期替换人们认识这一文本的原有“图式结构”30。目前,情感建构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虽常有涉及,但完整的运用还是集中于教育学、文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且概念尚不统一。结合“情感”和“建构”的基本概念,以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合借鉴,可在本文视域范围内为“情感建构”作出简要界定。情感建构是增强某一文本与其受众情感联系、情感互动的方法。由文本的作者或解读者,依据文本的情感意蕴或情感逻辑,在适应受众情感判断、需求与取向的前提下,建构出对该文本的情感解读脉络,使受众在这一脉络中深化对文本的本质性认知及认同,达到

14、收获受众情感回应或行动回应的目的。(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内涵“认同”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心理学视角下,认同是一种可生成、可激发,且普遍的心理过程,是个体依照他人、群体的价值与规范,模仿、内化、再现至自我行为模式的过程31。社会学视角下,认同是一种个体自我意识向个体社会身份靠拢的过程,例如对国家、民族、公民等身份的认同,还包括认同“社会个体或群体对社会现象所形成的共识性看法”32,并在认同后获得“什么是好的什么应当做”的“基本方向感”33。此外,认同还在哲学领域中用于探讨同一性、在政治学中用于探讨成员对政治团体的认知与评价34等。虽然“认同”在不同研究领域都有其内涵界定

15、,但抛开学科特殊性,不同内涵都体现着过程的一致性。一是认同主体基于个人利益、情感等需要,经由对认同客体的价值选择、主观评价后所产生的一种认可、赞同的自觉倾向;二是认同主体自觉将客体标准运用于自身行为。依据“认同”的内涵分析,可以从主客体、形成途径、内在要求三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内涵。第一,理论认同的主体。该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所涉及的一切个人、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领袖群体、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35本文探讨的是“人民群众”这一主体,不仅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诉求,还

16、在于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是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根本力量。理论认同的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第二,理论认同的形成途径。由于认同是可生成、可激发的,并且形成于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所以理论认同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学习领悟形成,还可以通过外在力量引导形成。正如列宁指出,工人阶级不会自发形成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需要从外在“灌输”进去36,这正是理论教育对于理论认同的重要意义。第三,理论认同的内在要求。一是认知认同。这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相统一。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才能透过具体理论观点、话语表达,认识到理论对人民、国家、人类社会的价值意义。所以,认同主

17、体在缺乏对理论真理性认知的前提下,很难判断理论与自身利益、情感的需求是否具有适应性,进而无法作出价值选择。二是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情感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4211,“没有人的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SEARCHES ON MARXISM SINICIZATION109-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23年第7期总第344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7。在人类心理活动模式中,“情感”较“认知”而言更加内化深入。情感认同是认同主体在认同过程中,形成的良好情感体验、指向性情感意志等积极情绪,“与认知判断相对照,情感判断往往不容易改变

18、”38,能够推动认知认同更加持久稳定,并进一步转化为价值认同、行动认同。三是价值认同。其本质是在认同理论整体价值追求的同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按照理论的价值评判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应当追求什么和抑制什么”的方向感。这种价值内化的过程与信仰体系建立的过程紧密相连,在深刻领悟理论价值追求的崇高感后,会进一步催生出信仰意志。四是行为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3919,强调了理论的实践性。理论认同的最终目的就是行动认同,将内化于心的认知、情感、价值外化于行。综上,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内涵作一个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

19、化理论认同,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中的领导力量,需要搭建好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持续增强理论教育的感染力、理论宣传的感召力,引导人民群众不断提升对理论的认知、情感、价值、行为认同,推动人民群众自觉凝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三、以情感建构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价值意蕴通过以上分析来看,认同主体对理论的认同与否并不由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直接决定,主体的情绪、感情、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理论认同也产生重要影响40。“情感”不仅在情感认同这一环节起决定性作用,还影响着认知认同、行为认同、价值认

20、同的形成与发展,是决定理论认同整体成效的重要因素。(一)情感建构是理论凝聚人心共识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4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向的实践活动,决定了理论需要最大范围地凝聚起人心共识。第一,情感建构有利于弥补不同人群认知认同的差距,扩大理论认同的形成范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一个逻辑严密、内涵广泛、思想深远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在进行系统的学习、价值的思辨后才能内在形成认知认同。但由于不同职业性质、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人很难依靠自身对理论的彻底性把握而形成理

21、论认同。所以“情感”的积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真情感染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所在42。从人民群众对国家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情感期待出发,以理论表达好中国共产党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情感,引导人民群众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从国家到个人层面的美好转变、美好前景,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SEARCHES ON MARXISM SINICIZATION110-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23年第7期总第344期推动人民群众在接触理论时获得“确定”的期待与希望,从而对理论作出肯定的情感判断与

22、价值判断,提升非专业或难以把握理论本质规律的人群产生对理论彻底性认同的可能。第二,情感建构有利于理论引领共识。在“情理”这一文化心理结构作用下,中国人不仅注重在感悟“文论”之情的境界上认知践行“文论”之理,还更愿将自身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视作安放“情感”之处、实现“道德”之所43。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4,爱国情怀就是践行克己奉公等道德准则的情感基础。这种以“情”为基础、情理交融的道德认知方式45体现了情感建构对理论引领共识的价值。从情感维度观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可以内在感受到理论中对于中华民族情感特质

23、的传承升华、中国人民情感诉求的生动反映、信仰信念情感的坚守如一,将这些隐性的内在情感建构为显性的理论表达,并融入以理论“说服人”的宣传教育过程,可以推动人民群众在情感共鸣中不断提升理论认同,形成依靠理论引领走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社会共识,有力牵引起个体责任感、自信感、价值感等积极情感。第三,情感建构有利于理论凝聚人心。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只有形成“各民族的兄弟友爱”46,团结一致“为生存而斗争,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47,才能完成历史使命;社会成员只有具备共同一致的利益与真实友爱的情感,才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联合为“真正的共同体”24571。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

24、是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中华民族迈入共产主义之境。在这一目标下,不仅需要中国人民整体地形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识,还需要在这种共识中汇聚起一体化的担当力量。在理论研究、阐释与宣传中建构好爱国情感的主线、民族情感的主题、文化情感的纽带,使理论触达情感“最大公约数”,增强人民在理论场景中的主体归属感,可以推动认同主体间关于社会理想、思维方法、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等情感有效交流共鸣,在“共情”中凝聚于理论旗帜下。(二)情感建构是理论汇聚实践力量的重要桥梁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向前推进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

25、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关键环节。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才能催化人的科学活动的展开。人只有形成了感性的意识和需要,才会萌发开展某一实践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驱动着人在实践活动中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48。基于这种驱动作用,推动人们产生对某一实践活动的情感向往,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实践动力,提升实践成效。第一,情感建构有利于理论引领社会实践方向。马克思指出,思想的实现要依靠“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420,思想要力求转为现实、现实也要力求趋向思想2413,揭示了科学理论需要无产阶级群众实践、无产阶级群众实践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引。但理论中的实践目标、实践要求等表述,

26、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情境往往存在距离,侧重呈现宏观实践的设计而非微观实践的操作。所以,以理论动员群众实践,需要将理论以切合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情境与情感诉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SEARCHES ON MARXISM SINICIZATION111-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23年第7期总第344期形式出场。并且,一贯重视理论宣传的情感吸引力也是党能够不断成功动员群众实践的重要因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裴宜理在分析中国共产党能战胜国民党,并实现其革命愿景的原因时指出:“虽然说两党的政治术语相当的一致,但是在唤起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情感这方面,却不能说它们是一样的了。”49例

27、如,党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全中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实践动员令,就准确回应了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阶段中,渴望推翻压迫、家国安宁,国家富足、安居乐业,祖国强盛、美好生活等情感诉求,有效激发出人民积极参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实践热情。第二,情感建构有利于理论调动人民群众的实践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50实践主体的实践主动性来源于期望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与个体尊严的情感

28、。围绕理论中实践活动的“正确性”“结论性”过多地进行反复论证,会让实践主体止步于抽象性的概念之中,还易引发心理的疏离感。从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出发,围绕具体实践任务对促进人人公平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的重要意义,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作好理论阐释宣传,更有利于推动人民群众提升对理论的行为认同。同时,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始终秉承相信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的真挚情感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理论成果、制度体系中凝结着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首创精神,在实践历程中贯穿着与人民团结奋斗的情感逻辑,对这些情感资源进行梳理提炼与系统表达,可以推动人民群

29、众在接触、学习理论中提升实践主动性、增强对党的信任之情,以更加积极自信的情感参与社会实践。(三)情感建构是理论引领人民信仰的重要通道意识形态既表征着特定利益取向又具有精神信仰属性,如果一种思想、主义不能引领人民的信仰,就难以在意识形态中居于主导地位51。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必须有力引领中国人民的信仰。第一,情感建构有利于消解价值认同、信仰认同的外部干扰。“从来不存在超阶级、超意识形态的哲学。”52思想理论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其独有的价值底色、价值取向。那么,对理论的彻底认同就不能是一种价值中立的认同,而是在坚守其价值立场上,对理论内蕴的意识形态及

30、精神信仰的认同。当前,外部出现的意识形态渗透、文化价值观渗透等现象,以及“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等各类带有明显政治意图的意识形态攻击和学术理论偏见,显性或隐性地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认同造成冲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仅要对外能够保障在与各类思潮流派的对话交流、反驳论证中展现真理逻辑,还要对内引领好中国人民的价值认同、信仰认同,才能完成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面对一些外来思想理论、文化观念,只有深入洞察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代表的阶级属性,才能避免自身价值追求、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SEARCHES ON MARXISM SINICIZATION112-CHONGQING

31、 SOCIAL SCIENCES2023年第7期总第344期仰追求受到干扰。这种复杂深刻的价值思辨,对于专业学者而言不难实现,但对于普通群众而言绝非易事。所以,筑牢情感认同比引导理性思辨具有更广泛的效果。以珍重民族历史文化、前途命运,珍重人民主体地位、切身利益等情感逻辑阐释解读理论,发挥出情感在行为激励、价值导向、教育塑造等方面的积极功能53,能够推动人民群众在对理论的价值认同中,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使“信心”“信念”等积极情感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人民信仰奠定心理基础,确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无畏各类意识形态、文化思潮的挑战。第二,情

32、感建构有利于推动人民群众在理论认同中接受信仰感召。“人民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仰的外部环境和生长土壤,二者必须血脉相通、同气连枝才能共生。”54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科学改造世界的方法时,还以一种科学信仰的存在形式关怀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善美是人间相通的情感,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目标就是造就真善美统一的自由人格55。从真善美等情感向度解读理论,能够呼应中华民族原有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等价值观念,以及对生命审美境界的价值追求,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体悟理论体系的真理性、人民立场的正确性、价值追求的崇高性,推动人民群众在对理论的价值认同后产生信仰认同,进而在行动上接受感召、无限趋近。避免因理论阐释、宣传

33、教育缺乏信仰感召力,使理论在大众化认同的过程中陷入庸俗化的境地。四、以情感建构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逻辑理路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为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梦想,向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断前行。伟大的实践进程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所以,在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前提下进行情感建构,必须要以自信向上的情感作为基调,以推动人民群众坚定崇高理想信念为目标。人民群众作为理论的认同主体,也是情感建构的接受主体,述“理”、述“情”都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建构的理论体系,增强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情感互动,本质上是增强

34、党和人民群众的情感互动,所以要将党的情感资源作为建构的根本依据。(一)围绕崇高理想信念加强情感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56以情感建构提升理论认同就是要增强人民群众这种“精神力量”,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各类影响干扰。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从对国家、民族、个人前途命运的情感出发,理解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作用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脉络、现实依据与未来展望,在理论认同中实现“信心”“信念”“信仰”的情感递升。推动个人马克

35、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SEARCHES ON MARXISM SINICIZATION113-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23年第7期总第344期向上奋进、爱国报国、投身时代等积极情感,转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在守望精神家园中凝聚价值追求、在感悟真理力量中团结一致前行。(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构情感场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首要要求,强调理论必须“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57,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观点方法。理论的人民属性决定了围绕理论进行的情感建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

36、情感判断、需求和取向,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场景。一方面,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情境出发,将理论研究、阐释与宣传直面切入实际生活问题,利用理论资源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做到述“理”、述“情”皆有现实可依,才能使理论在环绕现实情境中为人民群众所熟悉,引起人民群众产生认知、认同理论的兴趣。另一方面,解读理论情感意蕴的同时,要把握理论内容与人民需要之间的本质联系,依据人民群众情感特征的历史延续性与时代特殊性作好话语建构,使话语表达能够加深人民群众的情感体验,整体呼应建立在利益诉求之上的社会普遍情感诉求与个人发展情感诉求,发挥出向上提振的情感激励作用。(三)立足党的人民情怀梳理情

37、感资源“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58,蕴含着最富感染力、引领力的情感资源。历史地看,党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历程中最为重视“情感”,虽然理论内涵、实践内容有待创新发展,但人民情怀确为其根本,为人民谋幸福是党始终如一的方向目标。从“战争最活跃的因素”59到“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力量”,从“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60到“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61,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理论发展脉络始终连贯呈现着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敬重、捍卫人民根本利益的意志。对这些情感资源的梳理提炼与系统表达,既能凸显作为认同主体的人民群众的核心价值,又能为情感建构筑牢理论基

38、础,确保有理有据、有理有情地推动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五、以情感建构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指导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中国人民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等实践目标的主体力量。基于这一现实关系,可以将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体自觉、实践自觉与价值自觉作为情感建构的出发点,在理论中找准利于激发人民“自觉”的情感资源,通过增强理论研究、阐释与宣传的“述情力”,提升理论认同的自觉性。(一)从提升“主体自觉”的角度进行情感建构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决定进程中一切事业能否顺利开展、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力量。以情感建构提升人民群众的理论认同,首先要

39、推动人民群众以“主体”的身份,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SEARCHES ON MARXISM SINICIZATION114-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23年第7期总第344期运紧紧连在一起”397的重大关系,引导人民群众从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出发,自觉增强理论认同。第一,围绕理论中爱国情感的主线进行建构,拓宽“主体自觉”的形成范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62爱国情怀既体现着中国人历来自觉将身家之本系于国家之本的情感特质,也现实存在于中国人民几千

40、年来爱国报国的行动轨迹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指导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实践进程的理论体系,完整地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通过情感建构,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引至正确认识理论的发展、实践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共识,能最大范围地激发起理论认同主体的自觉。一方面,以理论阐释科学进步的爱国主义,为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追求作出根本指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中关于阶级、国家以及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内容为指导,积极破除传统爱国主义的狭隘性因素和宗教神学的爱国主义精神桎梏。引导人民群众从爱国情感出发,理解领悟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捍卫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共同生活的祖国;捍卫祖

41、国的大好山河、灿烂文化、同胞情感的价值意义,厚植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广泛情感基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共识。另一方面,以理论解读爱国主义的时代叙事,为人民的爱国情感践行强化精神引领。依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解读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历程、奋斗成果,推动人民群众在认知、认同理论引领下的爱国实践价值时,自觉形成对理论的情感认同。依据“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等爱国时代主题下不同领域和人群的爱国实践,解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内含的各类精神元素,激励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主

42、题下,将爱国之情升为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第二,围绕理论中民族情感的主题进行建构,强化“主体自觉”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是中华民族“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之一63。中华民族有着“大一统”的思想传统,历来追求民族的团结融合与国家的统一发展,向往将“幅员辽阔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64。通过情感建构,将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引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目标,能有力推动人民群众在民族情感的共振中,将理论认同转化为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情感动力。一方面,围绕民族团结之情进行建构,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事实与情感基础,从地理、人口、历史、文

43、化、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对“中华民族”内涵进行研究阐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将民族团结是“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基本保证”65、“有了民族团结,才可以谈到国家强盛”66、“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67等系列理论内容分层次、多视角地融入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公民道德与法制教育等各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推动人民群众把握民族凝聚力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关联,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围绕民族自尊、自信之情进行建构,推动人民的奋进底气不断增强、奋进志气不断提振。依据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文明的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SEARCHES ON MARXISM SINI

44、CIZATION115-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23年第7期总第344期煌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卓越贡献,在理论研究、阐释与宣传中呈现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文化传统、精神品格的珍重之情,引导人民群众在历史自信中立自尊、强底气。客观回顾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苦难,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呈现伟大梦想于劫难中蕴育、迷茫中探索、转折中前行、砥砺中奋进的波澜历程,引导人民群众深悟复兴民族的历史责任,激励人民群众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实现自我成全、自我超越的理想追求。以理论阐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分析民族复兴具备的科学理论指引、坚强领导力量、正确方向和道路、主体力量根基等

45、各方保障,以及民族复兴前景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间的本质联系,推动人民在展望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中不断增强奋进信心。第三,围绕理论中文化情感的纽带进行建构,提升“主体自觉”的精神感召。“人们的思想、价值、行动,乃至于情感,都是文化的产物”68,共同的文化情感犹如无形的纽带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沟通,产生不期而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共同载体。通过情感建构,解读好理论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能有力推动人民群众将对中华文化蕴含的理念主张、认知态度、价值追求等方面的情感认同转化为理论认同。使修身齐家、

46、仁者爱人等文化精神能够以一种情感在场的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发扬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精神之间的“融通”点,将民惟邦本、礼法合治、天人合一等文化精神融入理论研究、阐释与宣传的过程。依据理论内涵、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论述,对这些文化精神作出现代诠释、指明实践路径,使这些文化精神转化为人民群众认同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理论内涵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坚持在理论研究、阐释与宣传中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增强人民群众对理论的文化感受与情感共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方法为指导,持续梳理散见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中的思想精

47、华片段,淬炼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本学说、政治观念的当代表达;持续发掘中华民族索真、向善、臻美的精神基因,书写出中华民族积极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的当代表达;持续探究中华民族以往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思考,呈现出中华民族理性的认知智慧和思维模式的当代表达。力求以通透的直觉将这些“当代表达”融入理论解读,通过触及人民群众共同的心性体验,提升主体自觉。(二)从提升“实践自觉”的角度进行情感建构从情感入手提升“主体自觉”,可以推动人民群众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就是推动国家民族发展的理论、就是中国人民自己的理论的社会共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需要持续将这种“主体自觉”转化为“实践自觉”,才能推动党的理

48、论创新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在社会实践中继续创新。第一,围绕理论中人民至上的情感核心进行建构,激发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意识。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贯穿于理论创新、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SEARCHES ON MARXISM SINICIZATION116-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23年第7期总第344期创新全过程。通过情感建构将党相信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的真挚情感融入理论解读,能够推动人民群众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身份认知与情感认同转化为理论认同,在党的人民情怀感召下增强实践主体意识。一方面,要从时间范畴的整体性来

49、阐释人民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围绕中国人民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物质精神财富发展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与宣传。依据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事实,科学论证一切历史都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引导人民群众在历史成就认同中,提升推动实践发展的历史自觉。另一方面,要从实践范畴的整体性来阐释人民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围绕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价值目标,阐明人民群众对全部客体的全面占有关系,体现人民作为社会生活的实际承担者和现代文明的最高价值主体的意义,引导人民群众在自我价值认同中提升推动实践发展的担当自觉。再一方面,要坚持以理论表达人民根本利益、人民实践智慧的重要地位。围绕党不断探索“什么是人民的利益”和“怎样实现人民的利益”的奋斗历程,梳理党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前提下,推动事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与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实践智慧之间的本质联系,引导人民群众在实践价值认同中提升推动实践发展的行动自觉。第二,在理论表达中回应人民群众的情感期待,激发人民参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