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造物语境下的漆文化回归与融合设计研究_韩之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6242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造物语境下的漆文化回归与融合设计研究_韩之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造物语境下的漆文化回归与融合设计研究_韩之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造物语境下的漆文化回归与融合设计研究_韩之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期 年月滁 州 学 院 学 报 造物语境下的漆文化回归与融合设计研究韩之玖摘要:漆文化的回归与融合设计主题研究从传统造物语境下的漆器、漆文化的主体认知以及漆文化融合设计实践三个方面展开,造物思想研究体现在传统漆造物观的形成和价值分析上。漆文化回归与融合设计研究基于漆文化的材料、工艺、形态和审美四个主体要素,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一是材料的回归与融合设计;二是工艺的回归与融合设计;三是形态的回归与融合设计;四是审美的回归与融合设计。关键词:造物;漆文化;回归;融合设计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韩之玖,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产品融合

2、设计(安徽 滁州 )。基金项目: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包装设计”();安徽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皖东 亭文化 传承与创新的设计研究”()收稿日期:漆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涵盖了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诸多要素,究其根源是以天然漆为媒材,并髹涂到器物上,以提升器物的功能和美感。天然漆取之于木而多用于木,是物尽其用的造物智慧。漆器曾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嘉庆重修扬州府志 记录“杯盘处处江秋水”“席间无不用之”,说的是明末清初扬州漆器匠人江千里的名号广为人知,其漆器备受追捧,明清作为漆文化发展的昌盛时期,漆器日用、普及可见一斑。生活化的漆器是漆文化生发、传续的土壤。如今,天然漆制品已然淡出人们的生活

3、,取而代之的是生产工业化程度高且种类丰富的合成、化学材料制品,它们填满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却有悖于生活需求的事理。“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古人对造物者及技术有着敬重之心,倡导传承、保护。漆文化作为宝贵的传统资源,回归和融合设计的价值被广泛关注,对天然漆造物及其思想的追本溯源与现代融合创新设计实践的研究,是对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一个有效路径。一、传统造物语境下的漆器“人类的发展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而造物活动犹如一根贯彻始终的琴弦,弹拨出美妙的乐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中,表现出创造性”。智慧的人们在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加持下,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之道。战

4、国初期 考工记 汇编了当时的手工艺技术,记载了制车、兵器、礼器等的生产管理和营造制度,其核心造物思想是遵循“天有时,地有气,材 有 美,工 有 巧。合 此 四 者,然 后 可 以 为良”。以造弓为例,记录了“弓人制弓,采取六种原材料都须适时”,即从“采取”至“适时”,制弓的六种原材料是:干、角、筋、胶、丝、漆。郑玄注:“取 干 以 冬,取 角 以 秋,丝 漆 以 夏,筋 胶 未闻”。“取角以秋”意在秋天牛角长的厚实,角尖丰满,就是柔初的征验;“漆要清”的原因是漆清净,则漆器“洁而无蓓蕾细粒之痕”,后世以夏布包裹漆,在绞漆架上绞滤数次使漆清净并且表面无杂质,漆器的品质更佳。六种原材料具备后,才可

5、制成优质的弓。这些基于实用的经验总结,形成了系统而严格的造物工艺要求和流程。同时,器物制作有严格的规制,设定器物制作规范并赋予器物功能之外的文化内涵,如最优良的弓没有漆痕,即没有断纹,筋角有漆痕而稀疏属第三等;弓的规制中,九和的弓为天子制式,用漆三魁,每魁约少于合今三点六毫升。战国中期竹弓实证:弓中部以竹材两层合成,用绸绢包缠后,再用丝线缠紧,然后髹黑漆。弓两端也上漆。考工记 在前人研究下,造物技术有了更清晰的呈现,融入其中的经验、知识和文化为此后的造物研究提供了传承、革新的基础。明代文人化设计理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追求自然朴实、崇尚传统,造型风格上避繁就简。宋应星著 天工开物,它昭示了中国工

6、艺美术的制作性、实用性、创造性与审美性。它为传统手工业设计向现代工业化设计的转型做好了准备。明代黄成著,杨明注,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 髹饰录,分“乾”“坤”两集,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乾”集讲工具、原料及操作禁忌等;“坤”集讲髹饰品种、分类、技法及制作程序等,总结了漆工的历 史、工 艺、分 类、漆 器定 名等内 容。造 物 为“良”的思想和实践,催发了技术美学的认知,提出“器完不饰,质真素朴”的观点,表达了不为了装饰而装饰,不为无用之物修饰,回归质朴、雅静、朴实的审美观点。王世襄先生对 髹饰录 进行了通俗化解说,动机和目的是为了研究我国髹漆工艺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为了使这门工艺美术能更

7、加发展,推陈出新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有必要持分析批判的态度对 髹饰录 进行研究;而设法读懂它、明了它,为它再作一番注解又是这项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为此,王世襄先生在其三十年左右的工艺美术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文献资料的综合校对,加强了传世漆器实物、老漆工艺人的考查等,使内容更接近本来面目,也更容易理解。该书为漆文化的回归和融合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实操依据。何豪亮、陶世智著 漆艺髹饰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进行调整和补充,增加了蛋壳片屑镶嵌、合成树脂做胎,探讨了漆画等内容,清晰明了的实践工序,详实的数据,脱离了古文的晦涩,更具操作性。髹饰录相关主题研究者,多为结合自身的漆工艺实践对

8、其进行验证和自我纠错,最大限度地发掘文献内容鲜明的直接经验价值;再者就是在此基础上拓展研究的面,不断充实新的研究成果,为漆工艺传承提供了更多有力的支撑,丰富了漆文化的研究视域。二、漆文化回归与融合设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结构体,包括复杂的层面,逻辑、因果的物质层面和精神的层面,显然是复杂层面中最鲜明、主导的部分,当然它们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叉的。器物的物化形式属于文化的物质层面,而器物背后的观念及其内涵、意义等则是文化的精神层面。材料、工艺、形态、审美是构成漆文化概念主体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重要

9、元素,它们有着鲜明的侧重点,而又相互关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各自的特点,构成其发展的轨迹。由此,形成漆文化研究的三个重要方面,即传统造物语境下的漆器,漆文化的主体认知以及漆文化融合设计实践。对于漆文化的传统寻求返璞归真的价值回归,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造物活动的回归。掌握传统造物思想及漆工艺基本知识;二是传承文化精神。构建造物为人、为美好生活的价值认同。回归传统是批判地继承,它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而是带有新的时代特征和服务大众审美需求的创新设计。片面地强调材料至上、功能至上或形式第一等思想主导下形成的器物,将被束之高阁,淹没在生活中。漆文化融合设计是在时代背景下和生活方式变迁中运用造物思想和生

10、活智慧,在传统文化元素和新的时代产物间寻找有价值的关联性,建立产品与用户的共情,它不是一味地否定或肯定过去,也不是一味地认可或否定新的器物,而是在器物形成、演变的历史记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辩证的价值分析与判断。当下,漆文化不断发展、变迁和被融合于餐饮文化、汽车文化、家居文化等多个现代生活领域。新的生活方式是旧有生活的延续和改变,其认知基础依然是健康、环保、简约、轻便等人性化的需求。漆器被认可、使用、融入生活是其重要的价值体现。(一)材料的回归与融合设计早期漆液的使用意在延长器物使用时间,单纯而务实的目的,出自生产、生活经验,后历经盛衰兴替,而今千文万华。漆何以为材“美”,有其必然的原因

11、,它是大自然的恩赐,由漆树的汁液提炼,其主要由漆酚、漆酶、多糖、糖蛋白以及水分、金属离子等物质组成;本草纲目 记录“漆之为用也其大哉!又液叶共疗疴,其益不少”,干漆捣碎炒熟入药,有祛病长寿的功效;作为天然、优质的涂料之王,漆液结膜后形成坚硬的保护层,考工 记 记 载“弓 外 用 丝 缝 统 后,髹 漆 为 防 护层”。抗腐蚀性是其一大特性,年在浙江省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木胎朱漆碗,表明其历史为七千多年。近年,有了新的发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对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两件木器进行涂层的物质鉴定,确定其为中国最早漆器,世界使用漆的历史提早到八千多年前。天然漆用于生活物品的

12、髹滁州学院学报 年第期涂,实物不易保存,究其原因是漆器胎体的材质易腐朽,尤其是竹、木、藤等植物性材料,不经保护,短短数年内便消解于自然,由此可以验证漆对于附着物的保护具有天然而持久的特性。漆文化研究中以天然漆为基础,涉及其他材料的范围十分广泛,多为从自然中获取,加以融合应用,或为功能、或为装饰,这也取决于漆具有强有力的粘合能力,对胎体和镶嵌物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除了金、银、螺钿、碳、蛋壳、矿物、木、布等常用材质的外,在紫砂、陶瓷,甚至玻璃器皿等材质上也具有牢固的附着力,在加工方式上要做必要的处理,其中常用的方式是表面粗糙处理和高温固胎。这些材质基本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物品的各个领域,漆作为媒材融

13、入生活优势显著。由此,意味着对于部分地取代工业产品主体、表面涂层及粘合介质等具有开发研究的必要,环保健康的自然漆大有可为。漆文化在饮食文化中的融合设计,集中表现在餐具上,这是非常有应用价值的实践主题。漆手工艺人对此有共同的认知,关注度高,大量的漆餐饮器具被制作出来,而真实使用者甚少。“民以食为天”,食物色、香、味、形的“美”总是需要器物“美”相互映衬,漆餐饮具成为饮食文化的重要表征。原漆素髤,彰显自然、健康的创作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漆手工艺人们运用,这是有利于改变大众谈漆色变,无形中将天然漆与化学漆等同的一贯认知。以食用级材料要求,制作生活器皿为例:张志刚老师便是践行者的一位代表,他将餐具、茶具、

14、杯勺等作为表现对象,制作一系列漆器回归与融合生活的真实产品并亲自使用,验证了漆器完全符合耐高温、不易损坏以及机洗等日常使用状态的要求,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张老师为食用器而漆,为让漆椀经久耐用,形成一定漆膜厚度,需要经过多次的擦漆和后续的揩清工序;出于健康考量,他坚持以素髤工艺完成,不掺杂其他材料。在现实生活中,为使漆器与塑料的辨识度高,而有心留出木质胎体自然、清晰的纹理,便是 远山 系列的产品开发构思,随后有了较为完美的呈现,张老师也在其个人网络平台发布的使用视频,以验证漆器食用无忧。(二)工艺的回归与融合设计漆工艺传统技法主要有:素髹、描绘、刻划、镶嵌、研磨、堆塑等,受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文化发展

15、影响,大体发展历程如下:商代的素髤;春秋战国时期的描绘、刻划;秦汉时期的堆漆、金银镶嵌、戗金、犀皮;魏晋南北朝时期夹纻脱胎;漆艺鼎盛时期的唐宋,金银平脱、雕漆,尽显富丽;元代螺钿镶嵌;髹饰录 序记录了明代漆工艺特点及繁荣景象,“今之工法,以唐为古格,以宋元为通法。又出国朝厂工之始,制者殊多,是为新式。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明代新创了多种漆器工艺,同时沿袭了很多唐宋或者唐元的技术、方法和审美标准;清代雕漆重刻工而精磨工,至乾隆而更加精工纤巧,往往显得繁琐堆砌。这些技法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传承和发展,民国至现代,福州的脱胎、成都的雕填、扬州的螺钿、山西云雕、北京的雕漆等,都在传统

16、的轨迹上运转。有创造性的是李芝箐和沈福文先生,前者创造了“变涂”百法,后者学习了日本“莳绘”技法,创造了研磨彩绘技法。这些工艺方法或重实用、或重装饰,因造物对象而定。张志刚老师的 远山 系列结合了“罩髹”技法与 修饰录解说 中“又有斑洒金,其文:云气、溧霞、远山、连钱等”运用“洒金”工艺表现“远山纹”,异工同曲。“工有巧”意指人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不是一味地放大“巧”的作用和地位,违背造物的初衷,将“巧”用在不合适的造物活动中,便失去了“巧”的标准。“巧”体现了客观条件的优选与主观创造性的结合。漆工艺的融合设计,秉承恪守传统而又面向当代,强调工艺性的漆器,是回归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思路,更多地从

17、实用的角度思考,服务于生活,是其扎根的土壤;突出美术性使漆器登大雅之堂,提升审美价值和艺术塑造,逐渐脱离了物以致用的思想。漆文化的融合设计实践中,有将现代漆面处理技术运用到传统漆器工艺制作中,如:机器打磨、激光刻绘、真空喷漆等,新技术和工具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却削弱了工艺的本真面貌,进而失去了指尖体验下的工艺之美。固守与创新需要在不丧失传统工艺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加以融合、发展。如扬州充分发挥漆器螺钿工艺的传承优势,将其广泛地融入饮食、家居、首饰等器物的设计制作,展现地域漆文化特色并得到良性发展。对工艺技法的坚守,有利于优良传统的有序传承。恪守传统的工艺技法、流程的“事”是对背后造物思想的“理”的价

18、值认同。(三)形态的回归与融合设计 淮南子 天文训“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古人对万物生成和形态的基本认知,影响到造物的多个领域,如建筑韩之玖:造物语境下的漆文化回归与融合设计研究上的四合院、货币的内方外圆等。以筷子为例,上方,不易滑动;下圆,便于夹取,充满了哲思和生活的智慧。中国传统造物意境的生成,重视通过器物的形态语言,传达生活趣味和审美境界。漆器制作崇尚自然、朴实和多元化的形态融合,也可依附于胎体或者脱离胎体的限制进行塑形,同时,描绘、刻划等技法也使其在形态美的表达上可素雅、可富丽,漆器质感温润、轻便是其重要的形态特

19、征之一。漆工艺在汉代社会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漆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当时的器具,凡是可以髹漆的,无不制成漆器。匠人根据造物对象的功能需求而设计形态,工艺技法和多种材料融合,形成了漆器丰富的造型语言。现在的漆手工艺者不断拓展材质的选择和形态表现语言的创新,如以纸(宣纸为佳)为胎体,以树叶、树皮、皮革等为胎体或脱胎以制作漆器产品;以橘皮、柚子、石榴等个体较大的水果为胎体素材,充分利用其形态和质地特点,融入自然、健康的理念,运用漆艺技法制作成器,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回归健康生活的需要。日常使用器物如茶则、果盘、杯碗、储物罐等,在形态上具有非常自由的表现空间,胎体素材只要能满足产品功能所需,皆

20、可漆。成型方式多样:斫、剂、削、凿、刨、旋木、卷木、脱胎等皆可为之。因材施工,多有化腐朽为神奇之作,如遇木质材料有缺陷,用漆工艺结合表现,力求完美地化残损为“巧”,形成融合之美。漆可以改变材料固有的形态并焕发新的美感,推进了漆形态的融合创新。如将柔软的布料进行漆的反复髹涂塑形后置放器物,漆使其硬化,可受力,同时布料的柔软特性和织布的交织纹理、空隙依然,材质形成了视觉和触觉的趣味。器物使用过程中破损也是常事,通过修缮补齐缺损的形态,也可就其进行形态的创新表现。漆器修缮的常用方法有金缮、锔瓷,体现了物尽其用的造物思想,也是践行资源保护,让使用者与器物之间的情感关联得以延续。一些利用原生形态进行主题

21、表现的作品,将植物的花、果、壳等相对较小的个体,经干燥处理后施以漆艺技法表现,制成胸针、挂件类漆器。这些漆器拓展漆文化的形态生成,契合了人们追求健康、个性、定制等需要。虽然部分材质、工艺与形态自古延续,但经过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新时代手工艺者融合后的漆器产品,深受大众喜爱。(四)审美的回归与融合设计漆文化的审美认知经历了发端的实用、朴实;秦汉代漆器装饰艺术日益朝着奢华的方向迈进,将漆器装饰得富丽堂皇、高雅华贵。东汉漆器受瓷器制作的快捷和量产而从造物走向从属性的器物装饰,清秀典雅的风格居多;隋唐经济繁荣,漆器华贵之风走向审美的新高度,螺钿工艺的成熟,更是成为影响日本、韩国的代表性漆工艺;宋代受髹漆工

22、艺提升的助力,以素髹无纹饰为主,漆器造型优美、饰简意深、精光内含、雅俗共赏、韵味无穷,雕漆作品整体浑厚,颇具感染力;元代雕漆技艺到达顶峰,漆器彰显精细之美;明清手工业发达,漆器工艺和材料处理得以集大成,尤其到了清朝,漆器工艺繁复,炫技争奇。随着漆文化中的审美实践、审美意识、材料技术的推进,构成了中国漆文化丰富的审美语言。回顾古人在造物过程中是重功能而反对无谓的装饰,将审美标准放在追求体现材质技术本身的“材美工巧”的造物审美志趣上。提倡全社会讲求器物实用、反对奢侈浪费的意识,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色彩的审美认知方面,我国漆器,自古即尚朱色,如明代朱漆脂砚斋砚盒,朱色淡晕,真如珊

23、瑚,娇润可爱。还有,黑漆素髹也是常见,深沉而稳重。基于漆文化的审美认同,诸多现代工业产品积极从造物和审美的角度融入漆元素,为产品增添漆的文化魅力,如汽车制造行业中的红旗、奔驰、荣威等。漆艺与红旗:“艺术家的十二时辰 大漆风尚”,大漆之美,坚固于质,光彩于器。当大漆遇上红旗汽车,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传承中华民族美学之魂,彰显大漆风尚;漆艺与宝马:“桼光熠然 宝马系,大桼工艺制作部分专辑”,宝马携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漆艺专业教师杨佩璋老师,完成新 系华彩辉耀典藏版前、后扶手箱内有 字母的漆艺表现,展现传统美学带来的盎然禅意;漆艺与荣威:“当荣威遇到故宫:看 国潮 文化的梦幻联动”,上汽荣威携手故宫多

24、位匠人,以传统工法,注入匠心精神,其中以传统漆艺制作内饰版,共同打造一辆象征中国顶级国潮风范的汽车臻品。生活中的产品与漆工艺的融合表现案例也很多,如 手动磨豆机的漆工艺手柄、比乐蒂摩卡壶的漆工艺手柄、手机漆工艺保护壳,以及 的漆工艺旋钮等。传统漆文化的光彩与现代产品融合设计相得益彰,器物更具魅力。漆器的审美观点,受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对物质需求层次和审美情趣的影响,它们构建了器物审美的研究路径。审美的多元化,活跃了漆器创造活动,展现了漆工艺的无穷魅力,为漆器满足大众的不滁州学院学报 年第期同需求提供了深厚的积淀。三、结语天然漆发源于中国,称之为“国漆”,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漆文化。漆器,

25、从媒材的采集到制作工序的每一步都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蕴含着传统的造物思想和积极的人文精神。漆文化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和辉煌的成果,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传承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从传统造物思想中回望漆器造物应遵循的自然规律、法度和价值标准等,有利于构建漆文化基因孕育、生长的良好环境,活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漆工艺积淀深厚,为漆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撑和拓展空间。漆文化的回归与融合设计,辩证地面对传统和现代、固守与创新,是当下漆工艺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思路和实践路径。诸多的漆手工艺人和产品设计企业,通过漆文化融合设计的创新实践,践行造物之“良”的思想,服务现代生活品质的多元

26、化需求,提升大众对传统漆文化的再认识,加大对漆文化创新的认同感,为生活的美好拉近人与器物的距离,创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载道之漆器,意义匪浅。参考文献阿克当阿修,姚文田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扬州:广陵书社,: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 道 一 工 业 设 计 全 书 南 京:江 苏 科 学 技 术 出 版社,王世襄髹饰录解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宋应星天工开物北京:人民出版社,:柳冠中事理学论纲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高一强日用之道高北京:新星出版社,:张飞龙生漆精制过程对漆液流变性质的影响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余姚市人民政府网井头山遗址两件木器确定为中国最早漆器,将中国乃至世界使用漆的历史提早到 多年前 ():王世襄髹饰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翁纪军,蔡文漆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刘安淮南子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中国史泰汉时代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张飞龙 中国漆文化历史渊源研究 中国生漆,():抖音 艺术家的十二时辰 大漆风尚 ():搜狐桼光熠然 宝马系 大桼工艺制作部分专辑 ():有驾当荣威遇到故宫:看“国潮”文化 的梦幻联动 ():责任编辑:李晓春(上接第 页),:,“”,“”,“”:;责任编辑:李应青韩之玖:造物语境下的漆文化回归与融合设计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