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资源环境审计的推行能够有效遏制资源浪费、危害生态环境和公共资源安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协助政府环保监管部门考察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污染环境造成的社会环境成本进行评估和控制,督促企业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而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一)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资源环境审计借助审计手段对政府和各经济组织在资源环境管理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能够督促政府和企业摒弃只考虑经济单方面发展的思想,尽快适
2、应这种经济可持续的新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推行资源环境审计是抑制外部不经济性增长的需求。资源环境污染的外部负效应是市场机制失灵的表现之一,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为了消除环境污染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政府已经制定了多个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控制企业不经济发展的数量和方式,并通过征收排污费、环保税、环境污染罚款、环保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生产者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实现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这些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与实施需要资源环境审计的辅助,通过审计监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环保法规的遵守情况和各项税费的缴纳及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降低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损失,提高企事业单
3、位和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三)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本质要求。审计的本质是一项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的独立性活动,作为国家的经济监督部门,政府审计机关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有责任维护受托管理的公共环境资源,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的推进中发挥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从这方面来说,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审计工作的本质要求。二、资源环境审计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相关审计法律依据不完善。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审计依据能够帮助政府审计机关得出客观有效的审计结论,同时帮助其公正地评价审计对象。虽然截至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诸如 环境保护法 水污染
4、防治法 审计法 审计准则 等环境与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审计人员实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从表 1 可以看出,资源环境审计的依据中缺少具体的工作指南和评估标准等专项法规准则,致使资源环境审计在内容、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无章可循、可执行性差,外部法律环境的不健全使审计人员始终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给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局限,很多时候并不能深入开展。(表 1)(二)环保与审计部门缺乏有效配合。在目前的审计中,审计客体大多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财务收支等可量化信息,所以审计工作的正常实施需要财务核算和内部审计部门的配合,而与普通的费用支出不同,资源环境信息的不可
5、预见性和潜在性特点决定了在对其进行审计时不仅需要企业财务部门的配合,还需要了解企事业单位具体环保情况的环保部门的配合。根据相关规定,政府环保部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各项环保工作负责,在职责范围内对建设项目实施环评并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处理污染纠纷和事故,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防治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和改善环境;而政府环境审计机关主要是对政府环保资金活动的财务情况、企业或政府执行环保法规制度和标准的合规性以及履行环保责任的绩效实施评价。两部门职能目标的契合说明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践发展需要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但是在实际的资源环境审计中,环保部门和审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并不十分有效,导致对资源环境信息的审计
6、总是停留在表面阶段,难以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三)资源环境审计介入领域狭窄。从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有关环保项目的审计公告中,能够发现我国在对资源环境项目实施审计时较多偏向于对环保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管理及绩效情况审计,从审计的主题内容来看,包括了节能减排和水、土地、森林等资源的审计,这些与我国自然资源的大规模环资源环境审计优化思考文/时晓琼(郑州工商学院河南 郑州)提要 作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环境审计在国家审计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但是在资源环境审计实施当中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本文基于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实施现状,从审计依据、审计内容、信息披露、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等方面对资源
7、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建议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22 年 11 月 16 日财会/审计合作经济与科技No.8x2023152-DOI:10.13665/ki.hzjjykj.2023.16.006保资金投入和发达国家的环境资源审计范围相比,不管是审计工作开展的数量还是涉入的范围程度都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其广度和深度仍未达到预期要求。而且,以审计署组织实施的环保支出专项审计的实践经验能够发现,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多以事后监督为主,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环境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的内容和目标比较单一,审计范
8、围相对狭窄,阻碍了资源环境审计领域的深入与拓展,使审计职能限于消极的防范作用,而无法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另外,我国行政型审计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审计机关受上级机关和同级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所以政府审计机关接受审计业务的方式多为上级指派或同级委托,这也意味着政府环保支出审计的独立性和介入的领域范围都会因其职权的限制而无法更好地推行。(四)资源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企业资源环境信息的核算与披露决定了政府审计工作的介入及有效程度,但我国当前尚未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载体和内容规定,所以相关单位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往往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大多数公司偏向于在财务报告中附带记入企业的一些环境收支信息,或者
9、为了自身利益或美化财务报表的需要,选择隐含披露相关信息,而很少会选择单独编制并发布社会责任专项报告,即使发布了社会责任专项报告,也多为非量化的描述性信息,使得审计人员无法获得资源环境审计必需的数据资料,削弱了审计的效力。此外,环保投资项目往往有耗资大、周期长的特点,牵涉到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若被审计单位划分依据不明确或隐瞒不报,也会使审计取证和评价工作面临一定的难度。(五)审计主体中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缺失。从历年国家审计署的招考情况来看,对报考人员的专业要求已经从会计、审计等财务类专业,逐步扩展到了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土木工程、环境经济学和环境工程等多种专业领域,可见政府审计工作中对知识技能
10、跨学科运用的需要,但是从各专业的人员需求数量来看,仍然是财会专业居多,与资源环境审计相关的环境经济与保护专业的人才偏少。从我国现有审计队伍的配备情况来看,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仍以财会、经管类为主,对资源环境相关的专业知识不够熟悉,缺少熟知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习惯思维和审计方法难以打破。政府部门在资源环境审计领域的人员知识结构和专业审计技能配备不足的这一现状,不利于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三、资源环境审计优化建议(一)进一步健全资源环境审计法规体系。在法规体系构建上,我国虽然在 审计准则 中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在执行财务审计时要考虑环境事项的影响,但是对资源环境审计有关具体操作的规定却还不够全面
11、、详细。在此方面,政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有关资源环境审计的立法制度经验,增设有关环境保护的审计法律,明确审计部门在环保方面的责任和职责范围,并对资源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做出具体指导和规范;逐步适当的修订宪法和环境法律,明确资源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和审计监督中的地位,提高其立法等级,增强法律效力,使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能够有法可依、有理有据,强化审计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权,加大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执行力度,充分发挥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二)建立环保与审计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机制。资源环境审计职能的发挥需要环保部门与审计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且基于环境保护的视角,二者的利益是共通的。审计部
12、门能够帮助环保部门确认其工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助于洞察监管中存在的缺陷,指明未来应努力的方向;而环保部门可以为审计人员提供审计所需的资料和线索、企业环保履责以及有关环保技术标准的达标情况。而且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需要借助环保部门专家的技术和工作,所以建立两者之间的协作配合机制是做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前提。构建环保与审计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使双方在各自的执法和管理过程中出现工作交叉或需要双方沟通协调的问题时,可以及时联系,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积极配合,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相互通报各自工作中的重大情况,能够避免环境风险和审计风险;双方还可以通过专题研讨和
13、工作交流等形式,增进互动,提高各部门执行工作的能力,依靠两部门的支持,同时推进审计实践和环境保护工作。(三)拓展和深化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资源环境审计在审计内容和方法方面需要在传统审计的基础上拓展和变革,否则,就体现不出其特色,难以实现资源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我们可以考虑将资源环境审计融入常规审计,将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审计有机结合,统筹兼顾,深化审计目标,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资源环境审计。例如,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中,评价设置的有关环境方面的内控制度,确定其可信程度,并关注其设计和执行是否符合相关的环境政策法规,识别缺陷并给予整改意见;在财务信息审计时,注重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信息,对相关环境会计
14、信息核算与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认定;注重对资源环境项目的专项调查和绩效审计;扩大资源审计的类别和范围等。同时,学习借鉴先进的资源环境审计操作技术,在原有审计方法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科学的审计技能,综合运用事前、事中和跟踪审计,加强主体多元、上审下、委托第三方审计、区域合作和专项调查等多种审计模式的研究与运用。(四)完善资源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准确、完整的资源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源环境审计的基础,为了保证审计人员能够获取充分、可靠的企业环境信息数据和资料,我国需要发展环境会计,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尤其是重污染企业披露更多规范、准确、详细的环境会计信息,完善资源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和序号1234
15、法规准则名称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规则中存在的不足对政府监督管理和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提出了总体目标,但是缺乏具体目标和实践措施缺乏水污染防治的绩效管理目标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的财务收支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未涉及有关环保支出审计的内容没有出台不同资源环境的效益评价指标表 1我国部分环保和审计法规准则中存在的不足一览表153-披露制度,为资源环境审计实施做好铺垫。同时,可以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信息评价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优化、量化我国的资源环境评价标准,构建系统、客观、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帮助审计人员对环境信息做出合理准确的评价,促进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五)培养资源环境审
16、计专业人才。结合资源环境审计的实务发展需求,我国需要对现有的审计人才结构进行优化,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提高审计人员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努力建设资源环境审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可以从现实出发,构建环境审计师的能力框架。一方面在短期内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时,可以利用环境和法律专家的工作,辅助环境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从而有效缓解审计人力与技术资源的不足;同时,加大审计人员资源环境专业相关知识的后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使其能够尽快具备从事资源环境审计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从长远来说,国家可以建立环境审计师的指导制度,对其审计程序、方法、质量控制和技能要求进行指导规范,也可以从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入手,在财会
17、专业中增设资源环境类课程,也可以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中增设财会类课程,为资源环境审计发展储备人才。综上,资源环境审计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其实践发展中仍存在审计依据不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作、审计内容单一、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备、复合型审计人才缺乏等问题。对此,本文从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制度、加强部门的协调与沟通、注重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参考文献:1 李曼,龙佳楠.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现状与优化建议基于审计署 2016-2020 年审计结果公告J.审计月刊,2021(08).2 剧杰,邹颖.国外资
18、源环境审计模式与启示 J.审计月刊,2021(10).3 陈淑,王健姝.政府资源环境审计文献综述 J.财会月刊,2021(01).4 洪宇.资源环境审计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及实施路径 J.商业会计,2021(10).5 李兆东.影响我国政府资源环境审计开展的十个问题 J.财会月刊,2019(05).6 马志娟,廖飞,戴欣妤.新时代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现状与展望2017 年资源环境审计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J.会计之友,2018(15).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塑政府”运动,新公共管理理论由此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理论旨在将私营企业的管理
19、方式方法、相关科学技术水平应用到政府部门,这使得政府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和资金进行充分利用,从而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至更佳的生活水平。政府绩效审计目标就是提高政府的施政水平,追求“良治”和“善治”。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政府绩效审计有了新的理论依据,也有了长久的发展。新形势下,面对与日俱增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需求,传统合法合规性的绩效审计已不能满足政府工作需要。因而,迫切需要政府绩效审计来实现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性、效果性评价,合理运用国家提供的资源和资金,满足人民监督政府办事的需求,更好地实现政府管理。但政府绩效审计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回顾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绩
20、效审计的相关文献,针对现阶段政府绩效审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绩效审计思考文/任静文李盈孙雪斌(西京学院会计学院陕西 西安)提要 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自由化、市场化与竞争机制,是一种全新的理论范式。政府绩效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引入私营企业治理方法,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明确政府经济责任。本文回顾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绩效审计相关文献,针对现阶段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尝试对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绩效审计;政府管理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22 年 11 月 23 日财会/审计合作经济与科技No.8x202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