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再现·共享: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文化认同建构——以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3974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现·共享: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文化认同建构——以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再现·共享: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文化认同建构——以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再现·共享: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文化认同建构——以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9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6 期(总第 226 期)2023年第六期再现共享: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文化认同建构以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为例李永健 杨昕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 102488)摘 要: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推出的音乐综艺节目 声生不息 港乐季,在各方面进行仪式化的精心打造,实现了节目传播价值的最大化,展现出其作为音乐综艺节目,承担起社会担当、人文担当、价值担当的现实意义。节目通过定位奠定仪式基调、技术营造仪式空间、内容实现仪式建构,在仪式氛围中再现集体记忆,观众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成为共享意义的群体,建构起广泛的文化认同,凝聚了思想共识。关键词:声生不息 音乐综艺节目

2、 传播仪式观 文化认同2022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香港回归25周年的日子。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这25年之中,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香港经历了深刻的时代变迁,与祖国的联系更加紧密。2022年4月24日,湖南广电和香港TVB联合推出的港乐竞唱献礼节目 声生不息 港乐季首播,节目成绩亮眼,多期取得CSM全国网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第一,累计观众规模近1.5亿人,在香港特区稳居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第一位。1总结声生不息 港乐季成功播出的经验,节目融合思想、艺术与技术,以爱国主义作为节目创作灵魂,同时也和观众“共享信仰”密不可分,这与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不是指

3、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2不谋而合。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与之相对的是“传播的传递观”。“传播的传递观”的关键在于“运输”(transportation),“传播”于此的含义为:为了控制的目的,把信号或讯息从一端传送至另一端。3与此不同,“传播的仪式观”重点在“参与”(participation),这是产生共同信仰和实现分享目的的前提,将传播视作“仪式”的隐喻,是从历史与文化的出发点研究传播行为,强调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信息与情感的共享。“仪式”一词,最初与宗教息息相关,凯瑞在表明仪式与宗教的关联时,提出仪式观是源自这样的一种宗教观:“它并不看重

4、布道、说教和教诲的作用,为的是强调祷告者、圣歌及典礼的重要性。”4伴随岁月流逝,宗教仪式式微,“仪式”的内涵也不断向世俗领域扩展,以仪式观审视传播,用以分析社会现象,那么传播便是一种文化展演,透过仪式,人们作为主体主动参与其中,共享集体记忆,膜拜共同信仰,进而实现文化认同。声生不息 港乐季中,节目定位、技术营造、内容呈现等等涉及从设计、制作、播出一系列的传播实践都存在着仪式化的表现,通过仪式的建构,向观众再现港乐背后的历史,共享爱国主义情感,唤醒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共有的民族文化记忆,使观众产生文化认同。因此,本文将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出发,以 声生不息 港乐季(以内地版本为主)的节目传播实践,包

5、括涉及节目的定位、制作、播出等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节目在塑造仪式氛围、再现集体记忆、共享爱国情感、建构文化认同方面的策略,进一步揭示音乐综艺节目何能展现自身文化价值,助力建构文化认同,进而讨论该类节目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一、定位奠定仪式基调音乐综艺节目 声生不息 港乐季于2022年播出,是由湖南广电和香港TVB联合推出的港乐竞唱献礼节目,并由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港澳台办公室,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特别指导。官方背书让节目自身定位天然较为庄重,节目作为连接香港与内地的桥梁,为两地人民寻找彼此共同认知空间提供了契机。在内地和香港,音乐类综艺节目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品类,但近年来由于该类节目

6、对大众流行音乐以及音乐选手的过度开发,出现了音乐节目同质化严重、音乐人才严重耗竭的现象。5如何能够创新,声生不息 港乐季选择完全本文微信网页版特别推荐 文化传播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6 期(总第 226 期)100“致敬港乐”这一未有其他节目涉猎的全新领域进行尝试。节目以音乐综艺为外壳,以文化为内核,以港乐为主题,节目在内地与香港分别播出,观众包括了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在观看节目经历仪式的过程中,他们共同再现回忆,进行一场集体记忆的回溯,共享关于港乐的时代记忆,实现共情、共鸣,充分利用节目仪式在塑造集体记忆上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建构文化认同的目标。港乐,或称之为香港的流行音乐,是伴随香港黄金

7、时代蓬勃发展的辉煌先声,它串联起几代人的文化记忆。一些经典港乐作品也曾风靡内地,所以它们不仅仅是香港本土人民的记忆,更是香港与内地人民共通的坚实记忆。节目以此为主题,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引发广泛共情。作为竞唱献礼节目,节目邀请16组来自内地与香港两地的竞演歌手,老中青三代人分为两个队伍,合作共同演绎经典港乐。竞唱不涉及歌手淘汰,对抗性削弱,在3个月的时间里,分别组合演绎经典港乐作品,共计组成37组组合,演绎43首作品,在每个作品中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展现出同根同源的民族情感,为礼赞香港回归25周年营造了浓厚的仪式氛围。但这种献礼性质并未束缚节目创作,声生不息 港乐季还是有许多差异化的内容,节目整

8、体格调温情而不失幽默乐趣。主持人采用“内地+香港”模式,由何炅和王祖蓝组成的主持组合配合默契。普通话与粤语结合的“双语”主持人,带给两地观众熟悉感和归属感,风格庄重而又带有活泼气息,带有很强的代入感和诉说感,还与现场观众有许多互动,能够活跃气氛;此外,节目设置竞唱前后的真人秀环节,更加消减比赛的对抗性,整体风格亦庄亦谐。二、技术营造仪式空间传播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仪式亦然。虽然凯瑞的仪式观强调文化在时间上的传承,但空间也是不容忽略的,毕竟空间是仪式得以展示的前提,电视媒介仪式能够超越一定的时空范围,利用精心设置的舞台环境,构造传播仪式空间,同时通过灯光、音响,提升空间质感,营造独特的仪

9、式感与殿堂感。舞台环境准备完毕,拍摄团队通过镜头呈现画面的多重含义,配合后期剪辑,节目的场景仪式感得到极大提升。在空间方面,声生不息 港乐季的节目舞美设计极力营造“颁奖礼”式的质感,处处流露仪式感,并利用舞美、灯光、镜头等强化仪式感,让观众透过现场视角,感受港乐金曲历史与新时代交汇的风采。在舞美设计上,节目为追求“颁奖礼”质感,舞美设计较有新意。配合横跨两地25年的献礼与致敬主题,节目的舞美设计团队以宇宙空间为灵感来源,打造了一个巨大的圆弧形穹顶舞台。中间的主舞台深凹,呈现出宇宙黑洞的神秘,让观众产生其可以作为时空隧道回溯港乐过去、畅想港乐未来的遐思;背后的灯光带采用了16000盏高亮的灯珠,

10、配合水晶灯罩,与黑洞遥相呼应,成为宇宙空间中团团星云;灯光带的每一粒光珠,都可被遥控调整,灯光明灭、光晕大小等等组成不同图形变换;圆台后方的悬置屏幕,也可被操控升降,改变形态,舞台由此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节目舞美并不止于这些,配合许多不同意境的作品,也诞生了许多创意舞台:劲歌热舞时,出现了与灯光结合的水舞台;大屏幕配合复古舞曲,诞生了绚丽的二次元空间;甚至出现贴合歌手演出、播放影像的地面屏幕。每一个舞台都是一场融合不同光影的艺术表达。整个节目中,橙蓝配色与金属作为主色调交错呈现,彰显“颁奖礼”的厚重仪式感,贴合香港文化,让节目在视觉上更加精美。此外,节目的镜头语言也是观众感受仪式空间重要的环

11、节。巨大舞台让拍摄拥有更多定位选择。大特写中,特写歌手的沉浸演唱;中远景中,追求画面的极致审美;大远景中,展现舞台的多个层次。声生不息 港乐季中,镜头设计最特别的一点在于大光圈下的光斑,画面主次分明,增添电影质感,配合歌曲将故事娓娓道来。第四期由杨千嬅、周笔畅、单依纯共同演绎了 高山低谷,这首歌的镜头语言便充分展现了节目创造的极富质感的仪式空间,歌曲前半段画面中只有顶部一条向后延伸的灯带,三位歌手的站位区别于寻常横向站位,而是选择顺着灯带纵向排列,呈现前中后错开的站位,当三人处于同一画面时,镜头便跟随演唱的主体变换焦点,画面极其富有层次感。后半段歌手身后的屏幕中,一副绘有高山的画卷徐徐展开,极

12、富电影质感。通过舞美、灯光、镜头,声生不息 港乐季成为“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6,将所有观众吸引到这场礼赞香港回归25周年的仪式之中。三、内容实现仪式建构康纳顿提出“仪式不是表达性的。仪式只有通过它们的显著的规则性,才成其为艺术。它们是形式化艺术,倾向于程式化、陈规化和重复。”7仪式呈现过程中的重复的规则,形成了仪式发生的普遍规律,强化了仪式传播效果。声生不息 港乐季有着固定的播出时间以及节目流程,其内容进一步将仪式构建。在每一期的节目中,都有固定的几个流程,包括纪录片、歌手的台前演唱、歌手的幕后真人秀、金曲颁奖环节以及大合唱,这种流程呈现出程式化的特点,声生不息

13、 港乐季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之中,不断地重复相同流程,能够达成一种特定的仪式神圣氛围。节目围绕着港乐竞演、颁奖展开,仪式也以此为中心开展。其中,港乐自然而然地成为整个仪式的重要内容。港乐的相关历史主要通过歌手竞技时的经典复现以及选曲前后的纪录片展开。通过仪式内容的建构,观众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港乐的精神内核,获得感知社会脉搏、探寻两地文化源流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建构观众的集体记忆,增进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同根同源的情感连结,增强文化认同感。下文将从节目的各个环节,具体分析节目是如何通过内容,实现仪式建构,做到具有仪式感的建构文化认同。(一)纪录片穿引仪式构建逻辑节目在每场表演前都会播放歌手所选择经典港乐的

14、纪录片,插入大量采访视频或历史影视资料。节目中的短片是讲述港乐历史,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影像媒介,短片反映了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带观众踏入历史河流,回溯过往,回顾个特别推荐文化传播101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6 期(总第 226 期)2023年第六期体当时聆听歌曲时的社会,并以小见大,再现香港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声生不息 港乐季创作者们通过书籍、网络,努力对香港音乐文化的人物与事件进行挖掘,编导们抽丝剥茧,结合每期节目主题,将香港音乐文化历史转换成代表性的个人故事,通过此般讲述让历史更加鲜活具体,减少灌输感,以此辅助节目进行文化传播、让大家更加了解港乐,达到增强记忆建构的作用。人物与歌曲是该节

15、目的两个重要要素。相较于传统音乐综艺类节目,声生不息 港乐季的每一期更类似于在一部纪录片中穿插歌手演唱,关于港乐相关人物叙述的纪录片也成为节目仪式感的重要来源。上文提及节目的大致流程,每一期在纪录片叙述者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意义,节目往往会选择与当期主题息息相关的人物进行采访,包括音乐人、专家、导演等等,从他们的视角出发,了解他们对港乐的理解。同样,关于歌手回忆及演唱作品的选取也与当期主题有极大关联。叙述者作为所讲述故事的主人公,是整段纪录片的灵魂人物。通过一种口头叙事的方式,纪录片完整记录下主人公的个人回忆和情感,没有过度煽情,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展现,没有强行博取观众的情感波动,更现真实

16、,也更容易增加观众的代入感,使观众共情、共鸣。为进一步探寻这些选择对节目仪式所带来的意义,本文选取 声生不息 港乐季具有明确节目主题的6期作为统计内容,对节目主题与开篇纪录片叙述者的关联、与当期具有代表性作品的演唱者回忆的关联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表1展现的是声生不息 港乐季中具有明确主题的6期节目,分析发现,节目组选取的纪录片人物、每一期的歌曲以及歌手回顾都与主题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别是纪录片中曾出现的人物,与主题关联较为密切。比如,在“港乐与我的一生所爱”这一竞演主题下,纪录片出现一生所爱的创作者卢冠廷、唐书琛夫妇,而后歌手的演唱则将看似局限在爱情中的“一生所爱”扩大到亲情、友情等等,刘惜

17、君与炎明熹演唱的作品念亲恩便是节目中观众提到的“最能代表香港人眼中讲亲情的歌曲”。纪录片以及歌手回顾中的讲述,都深藏着叙述者充沛丰盈的感情,吸引观众进入这段再现的记忆之中,共同参与这场仪式。同时,选择不同年代的知名歌手,香港歌手方面,代表香港音乐第一个黄金时代的老一代音乐人林子祥、叶蒨文;代表第二个黄金时代的李克勤、林晓峰和杨千嬅;新兴音乐人曾比特、炎明熹;而内地歌手方面,李健、周笔畅、单依纯等歌手也覆盖了不同年龄段,吸引到更多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观众,更多的人参与仪式,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成为共享意义的群体,建构文化认同,凝聚思想共识。(二)音乐强化仪式情感表达除了在作词作曲以及原版中附带的港乐

18、历史印记外,声生不息港乐季选择经典重现的港乐不仅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完成一次意义拓展,在过后的重播回看以及音乐作品的独立传播中,同样达到了意义拓展、强化情感表达的作用。声生不息 港乐季节目制片人、总导演洪啸提到,节目要做的不仅仅是“回忆杀”,更是要做“唱出来的港乐史”和“听得到的中华情”,希望用音综为港乐的老国货提笔著史。这种观念首先体现在节目的歌曲选择中,以“港乐与我共此时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特辑”这期节目为例,当期节目于2022年6月25日播出,打破两队对垒的竞演格局,欢聚在一起,共同献礼7月1日香港回归25周年纪念日,唱响回归心声。节目预先在网络进行对内地歌手和香港歌手组队的意向调查,根

19、据网友建议开启两地歌手合作舞台,两两搭档完成演出。本期节目的选曲包括被誉为香港“城歌”的狮子山下、爱国主义作品 我的中国心、演绎深厚“中华情”的万水千山总是情以及全场唱响的大合唱东方之珠等等。这些歌曲具有强大的仪式聚拢效果,观者的文化记忆被再次激活,由歌曲自然带出情感,节目的情感表达得以增强。表 1声生不息港乐季节目主题与内容之间的关联特别推荐 文化传播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6 期(总第 226 期)102其次,每一期节目都在网络上邀请观众选择对应主题中的全场第一歌曲,节目中获胜的队伍将和全场观众合作演唱观众选择金曲。作为每期节目的最后一个环节,节目设计让获胜队伍全员在与现场的观众零距离的

20、位置进行大合唱,有时歌手会将手中话筒递向观众,这种共唱形式在音乐综艺节目中寥寥无几。这一环节中,观众席也有独立实时收音话筒,在节目播放中能够清晰听到歌手与现场观众共唱的声音,增强其在场感,真正做到共听、共享、共创港乐。最后,在声生不息 港乐季节目之外,其中出现纪录片、歌曲、歌手独白等等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碎片化传播,延展了节目的情感空间。节目中,歌手们全新演绎的港乐金曲,能够在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乐平台上找寻到,不少歌曲也在这些平台的独立传播过程中得到认可,获得较多关注,将普通听众引流至节目,以强交互的逻辑链条反哺节目收看,让节目的传播能够不断发酵和扩散,产生长尾效应。借助音乐作品的二次传

21、播,节目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得到广泛接受空间,受众对港乐文化的情感认同进一步强化。(三)颁奖礼唤醒仪式共同记忆关于港乐的集体记忆一直鲜活地存在于两地人民的生活之中,平时深埋于记忆,在特定的情形下才得以被唤醒,但始终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的确,节目无法完整地将整段历史完美还原,更无法将过去原封不动地照搬在屏幕上,只能以一些符号性强的标志性形式重新建构起有关过去的记忆。透过传播仪式观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人类行为自始至终都是符号”8。从本质上看,集体记忆实际上就是一个符号体系,声生不息 港乐季 节目对符号进行“编码解码”,试图唤醒观众的集体记忆。在“声生不息”港

22、乐季中,虽然通过节目设置,消减了比赛的“剑拔弩张”,但既是竞演,便有胜负。作为节目内容的重要环节,金曲颁奖也是整个节目中不可或缺的符号。声生不息 港乐季采用香港十大金曲颁奖礼的形式,用内地和香港老百姓共通的揭晓方式,来负责“竞赛”的部分,让一切自然发生、水到渠成。“颁奖礼”原本在内地人民和香港同胞的印象中便是一场仪式,具有很强的仪式属性,而颁发的“奖”作为其行为后的成果,原本是物质、头衔等奖励。节目选择对“奖”的背后含义重新编码,进一步拓展了其象征内涵,指向的是获得与现场观众合唱的机会,是歌手与观众共创的荣誉,节目的立意得到提升。四、结语总之,声生不息 港乐季通过节目定位、技术运用、内容设置等

23、方面,实现了从电视文本向电视仪式的转向。在此过程中,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共有的民族文化记忆被唤醒,实现了共同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声生不息 港乐季在弘扬港乐文化的过程中,也注重强调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文脉赓续,血脉相融”的共同体信念,共通的集体记忆与民族情感得到感召,节目借助仪式的建构,唤醒文化记忆,建构文化认同。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9声生不息 港乐季深刻把握文艺作品的时代风貌,让血脉相连的内地人民与港澳同胞通过港乐建立起情感联结。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王小亮也认为:“声生不息 港乐季作为音乐

24、综艺节目,是网络文艺做好重大主题宣传的成功探索,是网络文艺创新的缩影,也是网络视听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10同时,声生不息 港乐季也为音乐综艺的制作开创了新思路。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途径,以其为主题的音乐综艺除了重视普世情感,也要关注节目承担社会担当、人文担当、价值担当的现实意义。声生不息 港乐季的创作初衷始于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唤醒记忆中尘封的港乐,但也成功实现观众文化认同的构建,以音乐为媒,使得港乐连接内地和香港。让爱国主义浪潮随之高涨。正如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所期盼的:“让同根同脉的两地人民,特别是年轻人通过音乐对话,更加了解彼此、了解祖国,促进民心相通。”注

25、释:1牛梦笛,吴潇怡.声生不息港乐季:奏响内地与香港共奋进的铿锵旋律N.光明日报,2022-08-05(008).24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3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5杨盈龙,冯应谦.“本真性”塑造:垂直类音乐综艺节目符号与意义的文化生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5):99-104.6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7美保罗 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9.8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4.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10牛梦笛,吴潇怡.声生不息 港乐季:奏响内地与香港共奋进的铿锵旋律N.光明日报,2022-08-05(008).作者简介:李永健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昕怡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肖玉平】特别推荐文化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