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升格思想先行“文以意为主”“意高而文胜”,思想品位是衡量文章价值的天平,所以,立“意”应是写作的第一要务,而思想性、艺术性二者兼备的“德”“艺”双馨之作,则是写作上深刻性的最高境界! “深刻”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要求之一,也是作文立意的较高要求之一。在高考考试说明中,对“深刻”是这样表述的:a.透过现象深入本质b.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c.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高考作文要求“深刻”,旨在强调“四性”:哲理性、独创性、逻辑性、启发性。它要求文章富于哲理性,观点有独创性、思维有严密的逻辑性,作品给人极强的启发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后让人深思,给人启迪,产生共鸣,
2、回味无穷。 目前同学们作文在思想性方面普遍比较“幼稚化”,这主要是观察、阅读、积累不足,如:联想和想象能力不够,跳不出自我;叙述平淡,感情冷淡甚至冷漠;罗列与话题相关的材料,不能揭示本质;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空洞说教,既无材料,又无条理。其实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材料或题目)是有鲜明的思想倾向的,而同学们的审题和立意,以至于行文中如何把我们的思想表现出来,通过构思和语言传达给读者(老师),使我们的文章彰显出具有比较深刻的思想。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后文说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3、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作者总结性地概括了次此游览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如何让我们的文章也写得深刻一些呢? 一、辩证思维议论文思想的深刻性 辩证的观点包括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等。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是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反面立意。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既要看到问题的这一方面,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要把二者综合起来谈。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剑。它可以开拓作文思路,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 (1)运用联系的观点:包括量变质变、内因与外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
4、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请看一篇思辩型作文中的一段: 例1:欧洲人喜食沙丁鱼,但沙丁鱼很难养,因为它们生性懒惰,常拥挤在一起而静止不动,死亡率很高。为此,人们在饲养的沙丁鱼中放几条鲶鱼,鲶鱼喜食沙丁鱼。沙丁鱼为了活命,四散而逃,由于游动又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但是,如果鲶鱼放得多了,沙丁鱼都成为鲶鱼的美食,人们又怎样尝到新鲜的沙丁鱼?可见,能否吃到新鲜肥美的沙丁鱼关键还在于能否控制好鲶鱼的投入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就如一个工厂的发展吧,最主要的固然是领导是否得法,职工是否肯干,但与国际经济环境、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有关政策能无联系吗?与原材料的供应、
5、产品的销路、运输以及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等等都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学习的进步也往往会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联系在一起,往往“小不周而乱大谋”。 【析】 这一段由沙丁鱼与鲶鱼的联系想到工厂的发展与领导、职工、政策等的联系,想到学习的进步与小事的联系,处处离不开联系,议论全面、充分,让人信服。但要弄清楚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及联系的种类,就主要的联系进行重点论述,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面面俱到。 例2:拒绝平庸 哲学家萨特的一位朋友出车祸之后却高兴异常:“我终于出事了!”一句话弄得哲学家愕然。日子平淡无奇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连车祸都当成了拒绝平庸的一种文化。 当然,这种想法太过极端,在日常生活中,“
6、拒绝平庸”最常体现在穿着中。 红衣服,绿裤子,黄头发每当在街上看到“奇装异服”以标榜自己不平庸时,我总会不禁想到霍尔顿。 当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风靡美国之后,街上总能看见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红色鸭舌帽装扮的男孩子。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个性,彰显与众不同之处。可转念一想,这种“拒绝平庸”的方式到底还是塞林格预设好的,扎堆的红色鸭舌帽不也是新的平庸了吗? 拒绝平庸的方式不是模仿他人,更不是举止“雷人”,行为出位。 【析】文章以“车祸”故事开头,便不同凡响,夺人眼球。联系开去,作者的观点也新颖独到、与众不同:“拒绝平庸的方式不是模仿他人,更不是举止雷人,行为出位”。 【名言】 1、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
7、们,都与我有关鲁迅这也是生活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俗语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一苟子劝学 5、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 6、千里之堤,渍于蚁穴。俗语 (2)运用发展的观点:对新事物的看法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例3:高考作文该做?谁做?的片断: 毫无疑问,“助人为乐”该做?人人回答起来都那么干脆坚决,甚至这干脆坚决中还有种对生活中助人为乐精神太少的埋
8、怨和不满。埋怨谁?不满谁?当然谁都不会想到自己。别人遇到麻烦事,自己却悄悄走开的人出于什么心理呢?大概是想有人会去做的,总会被做好的,不必是我。有这样想法的人多了,助人为乐的人就少了,人们的埋怨又多了,当然是怨别人,却没有想到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别人”,自己其实也是自己所埋怨的“别人”当中的一个。 什么时候才能不埋怨别人呢?答案简单做?我做?我们赞美助人为乐的品质,我们自己也要助人为乐;埋怨别人的时候,想想自己又做了没有,做了些什么。当我们都能助人为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有值得自己和别人赞美的品质。我们不再埋怨和不满。 【析】本文思维轨迹中渗透了发展的观点:悄悄走开助人为乐少了埋怨就多了,助
9、人为乐多了埋怨和不满就少了。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事物,往往能写出思想深刻、文笔犀利的文章来,这样的文章具有极强的思辩性。事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变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要注意把一个问题同其它有关的问题联系起来分析。 【名言】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恩格斯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0、5、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亚里士多德 6、万物必有盛衰,万物必有弛张。韩非子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3)一分为二看问题:辩证对待人和事。 想问题办事情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成绩,又有问题;既有长处,又有短处。不可抓住一点,
11、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片面,避免走向极端。 例4、角色转换之间 如果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就某个问题的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做过的路还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能保证年轻的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的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 【析
12、】命题角色转化之间隐含着一对关系:施教者与受教者。由传统的“父辈”对“子辈”的施教,到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对长辈的文化反哺能力,需要考生在立意方面作出理性的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和“文化反哺”都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这样方能立意准确。关于一分为二看问题还有以下的经典: 1、塞翁走失一匹好马,邻居们来安慰他。塞翁说:这难道不是祸吗?几个月后,这匹马竟从胡人居住的地方带回一群好马。邻居们又来祝贺他,塞翁说:这难道不是祸吗?果真,他儿子学骑马,不慎摔折了腿。邻居们赶快劝塞翁,塞翁说:这能说不是好事吗?不久战争爆发,国君征兵。塞翁的邻居中青壮年都当兵去了,唯塞翁的儿子因腿折而留在家里。 2、战国
13、时,秦国面对联合起来的六国,励精图治,起用商鞍变法,时时警惕,不敢有丝毫松懈情绪,最后把六国逐一消灭。所以说,敌对力量存在对自己有威胁,但也对自己有激励作用。一旦没有了对抗力量,秦国自以为高枕无忧了,却被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3、春秋时,吴王夫差替父报仇,一举把越国打败,吴王夫差洋洋自得,放虎归山,留下越王勾践,让他成为吴王的人质,没想到越王勾践尝胆卧薪,刻苦自励以图复国,二十年后,越国又击败吴国,夫差请求勾践仁义待他,勾践却不予理睬,把夫差杀了。 4、韩愈在原道中说: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这就是说坐井观天,若说天的一部分有井口大是对的;若说天只有井口大就错了。 5、牵牛花是
14、缠绕茎草本花,靠攀附在篱笆支架上成长。有人贬斥它的软骨头,没有人格,靠依附,可悲。有人赞美它,能利用他物发展自己,开花结果,成就一番事业,可喜。 【名言】 1、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毛泽东 2、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一毛泽东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4、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5、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白居易 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7、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二、画龙点睛记叙文思想的升华 “深刻透彻”不仅是对好的议论的要求,也是衡量记叙
15、文的思想性的标准。实际上,在记叙、描写中巧妙地加上一点议论抒情语句,适当地加上一些议论之辞,常常能收到一种神奇的功效。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1卷牵牛花的自述开头和结尾:“我是一株牵牛花,昨夜,那场雨刷刷、刷刷、刷刷刷如今还响在我的耳畔,冷冷地滴落在我的灵魂里。它促人猛醒,让我反思,是我明白了合作双赢的意义想当初,青紫繁华,现如今,花叶坠地这次第怎一个“悔”字了得。如果,我那善良的主人能帮我再次与墙携手,我定会风雨中相互扶持,精诚合作,同舟共济,晴日里,一展昔日那美丽的容颜”。全文以我(牵牛花)的讲述自己的经历构思,为表现主题“合作双赢”,而结尾的画龙点睛更是有力地表达了这一主题。 记叙文中的
16、议论是画龙点睛之笔,虽然篇幅较短,但功用却很独特。记叙是“画龙”,议论是“点睛”,精妙的议论常可使文章主题鲜明,寓意深刻,使文章增色不少。 例5、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2014广东)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 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颗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地歇息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岁月的冲刷与销蚀早已催毁了那张黑白的胶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奶奶并不在意,她紧紧地捏住那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之花在每一个宁静的午后静静盛放在那泛黄的纸片上。 那是一张
17、怎样充满温情的照片啊! 奶奶说当年爷爷向她告白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紫藤花清悠的香气让她陶醉在与爷爷相识的点滴岁月里。相片中的奶奶,年轻貌美,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娇羞地依偎在爷爷的怀抱里,笑容灿烂。爷爷也是一脸幸福的样子。 这是一份永恒的回忆。爷爷已经不在,只剩下奶奶忠诚地守护着这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是这张泛黄了的纸张,给了奶奶情感的寄托与依靠,而不至于觉得空虚、寂寞甚至是害怕。一张小小的纸张,即使是泛黄,也可以给灵魂一个温暖的安身之处。 紫藤花的香气逐渐变淡。花开之后,一切的馥郁终归隐去,只留下一丝微微的痕迹。可记忆却是愈来愈加浓厚。 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奶奶,只是想进一步感受那份温情。奶奶
18、不经意间睁开了眼,看着我天真的表情,笑了笑,然后抚摸我滑溜溜的短发。“奶奶,想爷爷了吗?”奶奶先是愣了愣,然后望向近处那株盛放的紫藤,微微地点了一下头。我看着奶奶那双眼睛,仿佛看到了岁月深处那份曾经的快乐。所有的忧郁,都在奶奶看到那张泛黄的相片时一扫而光。我知道,此刻她的心里是多么的幸福啊。 我回到里屋,拾起桌面上那些光彩亮丽的数码相片,回忆起相片上定格的那些美妙时光,幸福之花亦心底悄悄开放。我终于明白,其实什么照片并不重要,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真诚地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这份回忆,贯穿你的一生,给你的心灵带来贴心的温暖与快乐。 于是,在紫藤
19、花开的季节里,记忆之花静静地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给活着的人一份生存下去的美好与希冀! 【析】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全文紧扣材料,记叙了奶奶和一张照片的故事:岁月流逝,照片泛黄,但奶奶记忆犹在,对爷爷深情依旧,从而赞颂了人世间永恒的真情。文章如果到此为止,也许已经不错了,但未免还流于一般,其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进而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深化了主题。文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这样的结尾通过议论和抒情点题,从而加强了文章的深刻性。 例6【作文题】空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的空间借清理
20、减除留出,无形的空间,则需人有心去预留,请以“留一点空间”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留一点空间(学生习作) 洁净的地板,白中嵌蓝的墙壁,窗过玻璃窗泼洒在地上的阳光。在她的眼里,医院其实也算个惬意的地方,当然除了每天川流不息的探病人流。她望了望那人山人海,走到了住院大楼外的花园中。 她已经住院一段时间了,每天下午,她总会抱着本书到花园去看。看书的悠闲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她又要加入滚滚的人潮涌入电梯,回到她的12楼。 她走到电梯口,电梯门刚好合上,一趟电梯上去了。她并没有拼命挤进电梯,但她知道,在这栋大楼里等一趟电梯不是件容易的事。她想:没关系。她知道电梯里
21、的人一定会拼命地按关门键,为的是阻止她这样一个不速之客进入让电梯狭小的空间变得更狭窄。她从容地等着,像一个与世无争的仙子。 又一趟电梯下来了,毫无疑问,她成为第一个走进电梯的人,她一走走到最里面,站得非常端正,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站一定可以腾出空间容纳多几个人。一眨眼,电梯里已是水泄不通了。“请等一等,等一等。”电梯外传来急切的喊声,却听不到有脚步声,她站在最里面,什么也看不到。“麻烦大家可不可以腾点位置,我真的太急了!”声音从电梯门边传来,她随着人团挤了挤,她看不见那人,那人是有多矮,她在心里偷乐一下。“呃不好意思,你们看我这轮椅可以再退一下吗?”“我说兄弟,我们已经给你腾了位置了,每个人就这
22、么点地方,够公平的,你进不来怪你轮椅太碍事儿,我们都是赶着探病的,你放我们上去了好不好。”人团里传出一个中午男人的声音。她的心震了,怎么可以这样说话呢?这时,一个小女孩发出稚嫩的声音,“妈妈,我们先出去让叔叔进来好不好,我们不急。”那个妈妈差点叫了起来:“小孩子乱说什么,我们可是等了好久的!要出去也是那些站最靠电梯门的人出去!”突然,整部电梯里安静了,只剩下人们的呼吸声。“麻炳让一让,麻炳让一让。”她说话了,边说边像梭子一样从人群的缝隙里穿了出去。她穿出了人群,“大哥,您先进吧,我不急。”电梯里再一次安静了,不过这一次,似乎连呼吸声也听不见,每个人都目瞪口呆的。“谢谢,谢谢你,你人真是太好了。
23、”轮椅里的人感激得带着颤音。她笑了,轻轻地把轮椅推进了电梯,而电椅里的人,都尽力地往后退。 电梯门关上了,她周围的世界好像一下子宽阔了许多。其实她留出的远不止那一点空间,而是一份微不足道却能发人深省的爱。 【析】“空间”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本文化虚为实,以医院“电梯里的空间”这一实指很好地表现了在这一空间里人们的相互之间的关爱之情,这又是以虚拓展了实指,巧妙地点题。升华了主旨。 生活中并无太多轰轰烈烈的大事。平常小事一样能反映深刻的道理。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可能有着丰富的内涵。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破译生活密码,提炼独到感悟,才能写出富含哲理的记叙文。 总之,要想
24、让我们的高考作文“深刻”,达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我们既要注意用好以上方法,更重要的是平时要多积累,多思考、多联想,在阅读中升华思想,因为只有认识得“深刻”,才可能写得“深刻”。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的重要作用在长才,我们通过阅读汲取营养,学会思考,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许多书不仅给予我们现成的知识,而且给予我们获取知识的方法,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探索未知。读书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灵活,使我们的思想更加丰富,使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使我们考虑问题更能接近事物本源。读书可以使人明智,使人有思想,会思想。要提高作文的思想性,我们必须选择
25、读书,用读书来滋养我们的思想,从而增进作文的思想性。 附:高考作文与思想深刻性范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另眼看世界 大凡哲人和诗人都有另外一双眼睛,这双与众不同的眼睛看到了一般人看不见的东西,这就是视角。苏东坡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辛弃疾词贺新郎
26、云:“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稼轩将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是自己的同胞,“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陶渊明也有着这样的真性情,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欲仕则仕不以仕之为嫌,他的田园诗超越了唐人田园诗的境界,以真正躬耕的态度去体验人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身体力行之苦,获得心灵世界的大快乐。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此刻的他完全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了。王羲之的眼睛和心灵是澄澈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艺术家们无不以乐观旷达的心境,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 司马迁有句名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说的是有
27、许多人说恭维、奉承的话,不如有一人讲真话,直言不讳。谔谔之言,就是谏言、纳言、真言。讲谔谔之言难,听谔谔之言更难。这“诺诺”之“千人”即是平庸者,他们以设身处地的利益为是非,而“谔谔”之“士”则是清醒的思想者,他以事物本然的是非为是非。前者看到的是现实的处境,是已然的现状,后者看到的是事物的规律,作出了恰然相反的价值判断,是事物应然的趋势,是将然的前景;前者往往总是抱怨现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后者总是朝着未知的领域进发: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呢?前者在已经发生的结果中找原因,后者在未曾发生的想象中求结果。这便是哲人与一般人的视角区别。 有的人画地为牢,看到的是圈子内小世界的忧愁烦闷,有的人放眼宇宙,看
28、到的是大自然的无限神奇。孔子临水,发出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临水,则以自我之快乐心境推己及鱼,想象出游鱼之乐。陈子昂登台,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孤独而怆然涕下,杜之美登高则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人式的大悲哀。眼睛是通向心灵的窗户,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眼睛。有句名联:“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它所揭示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唐代布袋和尚有首哲理诗叫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诗歌以极其通俗的诗句,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深刻又常常被人忽视的道理: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样的禅理难道我们生活
29、中还少见吗?这样的哲理,生活中俯拾即是,我们缺少的是一双慧眼,一种心境,一种感悟。 有的人凭借智慧绝处逢生,发现了无限商机。有一则故事说,两个皮鞋商去一个岛上去销售皮鞋,岛上的人们一律打赤脚,根本没有穿鞋的习惯,一位皮鞋商心想,这下完了,我的皮鞋在这里根本就没有市场,而另一位皮鞋商则眼睛一亮,心想这下可好了,这里的商机太大了,我要改变这里的习惯,让这里的每一位居民都穿上我的皮鞋。两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两个大相径庭的结果。 萧伯纳所言的一般人,不仅视角一般,思维一般,思想更是一般,他们是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的眼睛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拘泥于存在的现状,对于事物只能发出一
30、般的疑问,缺乏自省和反思的勇气。而像萧伯纳这类的哲人、诗人和科学家,则是人中之精英,他们好反思,敢于自省,善于追问,往往突发奇想,他们的思维习惯与常人迥异,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看到了这个世界无限奇妙的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记住萧伯纳的名言,在未来充满梦想的时代里,享受思想的快乐,尽力使自己成为不一般的人!高考作文升格策略助阵在高考作文评判中有一个高分的标准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进一步解读就是在作文基础得分上要能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材料丰富新鲜;善于运用修辞手;构思精巧,意境深远,文句有意蕴。目前我们大部分同学的作文还在42分的基础徘徊,而要达到这个层次
31、必须升格作文,提高作文的实际得分。如原本只能判为二等文,但经过分析、修改而提升为一等文。作文升格训练,主要是深化文章的立意、新化文章的选材、优化文章的结构、活化文章的语言、美化文章的文面等,是全面提升作文等级的训练方法之一。作文升格训练,一般是让同学们针对例文(或自己的文章)呈现的毛病,按照升格的思路点拨(包括目标)修改例文(或自己的文章)。升格的作文一般要求比原来的文章提升35分,或更高一点。如果能这样坚持有序列地训练下去,作文成绩的提升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升格式作文,是一次补偿式作文,是一次再思维作文,更是一次尝试成功的心理慰藉的作文。高考作文评判大概分为四个等级:(1)50分以上;(2)4
32、943分;(3)4236分;(4) 35分以下。那么,什么样的作文才能得高分呢?或曰考场高分作文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呢?一般来说,能得高分的考场作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特征:扣题行文高分作文必定是扣题行文的。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强弱直接体现考生作文水平高低,因此,扣题行文常是高分作文一个既“普通”又重要的特点,语言表达达到一定水平,加之扣题行文,往往能得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扣题有明扣和暗扣,有表层扣和深层扣。所谓“明扣”,就是作文中体现立意要求的文字在文中“多次显现”,多次“反射”,强化阅卷者“该考生是扣题的”印象。“明扣”大多用于议论文和夹叙夹议文体。所谓“暗扣”,那就
33、是作文中不要大量出现“材料中表达立意的文字”,而是在作文“立意”上表现出来,它往往在记叙文和文学味浓的文章中应用,往往在结尾处显现。“表层扣”是指有“表现立意”的文字,是浅层次的,而“深层扣”则是精神的,深层次的,浑然一体的。高分作文要“深层扣题”。第二特征:思想行文周敦颐通书思:“思则睿,睿作圣。”恩格斯也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其实,人活着就要思索,作文也一样,你的文字就是你思想的载体,有思想了,你的文章就有分量了。有些同学的思想非常幼稚,好像是一个小学生,看不到一句有分量的话,引用的材料也都是鸡毛蒜皮的琐事,或之罗列事例,无深入分析发掘,文章总是感觉缺乏力度。甚至思想境界
34、低、庸俗的文章还存在。而高考作文要高人一头,就一定要加强思想修养。有人说,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芦苇!从这种角度去行文,常能产生思想性。当我们观察、读书的时候,要经常营养自己的思想,经营自己的境界,让自己不为“浮云遮望眼”。多沉淀我们的思想,防止思想低幼化。对于同学们来说,思想和情感上的幼稚虽无过错,但如果只停留在幼稚层面上,满足于幼稚,一味地幼稚下去,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悲哀。高考是为国家挑选人才,人才则看重那些能写出有思想性文章的人。第三特征:真新行文“真”是指真情实感,“新”是构思和材料与时俱进。“真和新”的文章蕴含着一种境界。人的漂亮在于气质,文的高雅在于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说,文有境界自成高格。
35、高考是高手如林,但要“鹤立鸡群”,你就得在境界上超过人家,这就需要创新。创新主要来自构思和内容的新颖。800个字是规定的,这对于考生来说,那是“如来佛”之手掌,12年的“本事”全要在这只“手掌”上表现出来,让阅卷者的“火眼金睛”看出你的水平来。可“面积”有限,如何让它“高产”,那就得靠同学们的创新“功夫”。对于给定的材料作文或者话题作文过度的创新立意和构思不可取,“立意” 只要切合题意即可,关键是行文角度独特(包括思路和内容),作文的格调不同,气质不同,分数也不同。文章的境界是通过内容来表现的,而我们能选择的素材往往决定了文章的境界,因此我们要选择有底蕴的材料。文章既然靠材料铺就,你选择怎样的
36、材料,就决定了你文章得分的高度。选择有底蕴的材料来作文当是高分作文成功的关键。如:多读名著,化用名著,在有限的时间和“面积”里,用名著之“衬料”,还有名人、心灵、历史、现实各种角度的铺垫,想不得高分都难!如果你能让有文化的人,有思想的人,有情感的人相聚在一起,那你便是高手,这样的文章常能得到赞许,但这里面必须要选人未选的素材,还要防止一个故事讲到黑,最后因“浓度低”而失分。第四特征:逻辑行文“逻辑”我们不必理解过深奥,800字的作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条理是文章的骨架,也是阅卷老师快速批改时的着眼点,你的文章唯一的读者是批卷老师,你必须让他一目了然。这就要求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如:议论文“
37、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永恒的逻辑构思,只有层层深入的行文构思,才可以有“深刻性”的表现。而记叙文的“形散神聚”也是一种逻辑表现。高考高分作文怎样的结构(逻辑)是好的呢?关键是合意。何谓合意呢?合意就是你所建立的文章结构,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人家看了以后得到审美愉悦。这里的“意”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审美标准。高分作文的结构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叫“三字经”逻辑。“三”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吉数,作文结构用“三”,便能产生一种完美的审美愉悦。研读考场满分作文,发现“三式结构”受到考生普遍青睐,他们或借三个人物传达题旨,或从三个侧面表现中心,或用三个画面演绎话题,或用三个比喻展开全文,写出了一篇篇考场佳作。散
38、文的“三式结构”最为普遍,但记叙文和议论文中,“三式结构”也不乏其例,或者用三件小事构建故事,或者用三个时段展现全程,或者用三个观点支撑论点,或者在三个层面展开阐述,写出许多记叙文和议论文佳作。写作中如果再能用诗文做中心句。观点例文分析结论,更能让人在美的意蕴中接受你的观点。第五特征:雅语行文再别康桥,滕王阁序,赤壁赋等这些文章的语言给人一种美和雅的享受。书面语言的表达就需要“雅”。一般说来,高分作文的语言都有一种生命的律动,都是从心底流出的心溪,潺潺、淙淙,给人以灵动,给人以清纯的语言一般有以下特点。(1)简洁。简洁是才能的姐妹。只有简洁才能给人更多的信息,才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表达更多想表达
39、的东西。比如用例证法时,你用点例法来表述,就是一种使语言比较简洁的好方法。有人这样来论证人生的境界:孔子说:“仁者爱人。”所以,他的像久久地立了几千年,在这里,也在唐人街。这里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包含了从古到今的内容,例子即经典有典雅。(2)气势。文以气为主,“气”是写作的根基,作者要写出好作品,就必须养气。要表达这一文气,就要靠词语和辞格。恰如其分地运用修辞则是种较好的选择。如:等待,是站在太平洋荒凉的孤岛上,眺望着海的另一方美丽辽阔的绿色大陆;等待,是前进于寸草不生的荒漠中,渴望着有淙淙流过的甜美泉水;等待,是捂着被荆棘划破而流血的伤口,在流火的天地中拼命奔跑,抬起头,能看见空旷而辽阔的天。这
40、里用排比把“等待”写得非常形象。(3)流畅。语言流畅,是根源于审美标准光滑。流线型,光亮柔和能让人产生愉悦。语言要从心底里流出,而不能如挤牙膏那样挤出,挤出的语言就有涩感,一有涩感,审美情趣就减了大半了。有位学生对秦王和唐朝进行分析,他这样说:秦始皇给了华夏族一片天,于是绵延的长城筑起来了,每一砖每一石都是中华的骄傲,只是有了一段“孟姜女哭长城”的凄婉哀歌,所以秦始皇留得“暴君”之名。的确让我们记住了,但这境界,能有多大?唐朝繁华,只是有了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所以传来了“安史之乱”的鼓声。也许杨玉环的人生境界就此停留在了封闭的圈中。可口中叫嚣“红颜是祸”的人,又何尝真
41、正看懂了一个王朝的衰落?当然语言表达的“行云”般要求,不是华丽言语的堆切,而是指那些深刻、凝重、有底蕴的表达。通过以上5个方面的升格,议论文就有了 “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具备了“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50分以上)。附:高考满分作文选读:慈善需行之有道(13年广东)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
42、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
43、毛、一元之需要。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
44、体现。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点评】“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
45、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14年广东)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其实何
46、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
47、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点评】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材料内容、准确把握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现代技术对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侵蚀”为观察角度,论述新电子技术时代带来的“美好”的“稀释”和传统的遗失。作者列举了数码技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种种表现,认为这表明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与现今“冰冷而没有生命”的数码照片相比,母亲相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