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醉人画面需要耐心等待我要的是葫芦案例分析府西街小学 张艳青 新课标指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问题是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没有问题就是学习中最大的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我在上我要的是葫芦时,在阅读教学环节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请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读通每个句子。在巡视中,一个平时特别爱看书的学生李俊华走到我跟前说:“老师,我发现书上写错了。”我疑惑的看了看他,然后低头看着他手指的地方,他边指边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地方错了。“怎么错了?”我追问道。“应该是几
2、只虫子而不能是几个虫子,因为虫子的量词是只。”他振振有词地说。 虽说这与课文的编排没多大关系,但必定是孩子认真研读文本后的疑惑,再说也不能忽视他这种敢于向课本质疑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更为难得,加之孩子说的也确实在理,平时我们经常给一( )虫填量词时,确实也经常用“只”,我略思考后,便肯定了他的说法并表扬他大胆质疑的精神。 之后,我将这一问题抛到了课堂。让学生思考到底是不是书上写错了?理由是什么?几分钟后,有一学生站起说“书上没错,我爸爸就是印刷厂的,课本的印刷和审查非常严格,不能有半点马虎,所以绝对不会错。”另一学生站起来说那李俊华说的也对呀。课堂一下进入了仁者见
3、仁,智者见智,但又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局面。于是,我启发问了一句:“除了可以说一(只)虫子外还可以说一( )虫子?” 另一学生马上反应还可以说一(条)虫子。那对于给虫子填量词的条和只你又怎样看待呢?一向发言积极的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虫子要是又细又长的就用条,比如一条大青虫或一条毛毛虫。”一生又说:“我觉得虫子要是个体比较大、扁时就用只,比如:一只甲虫、一只蜻蜓或一只蝴蝶等。”听到孩子们说的这么有板有眼,我又问“既然大家说的都对,那对于李俊华的疑问你大胆猜测一下为什么用个呢?”“可能是对于个头特别特别小的就用个吧,因为课文里的虫子是指蚜虫,平时我们在家里养的花上就能看到叶子上有时有那么多小虫粘到叶子
4、上不用力还弄不下来。”听他这样分析我觉得很有道理也很赞同。 这节课就这样没有反反复复的强化,没有谆谆的教导或严厉的训斥;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愉快的笑声,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结束了,孩子们自自然然的掌握了条、只、个三个量词的用法,虽说没有完成了本课预设的任务,但换来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我觉得还是挺欣慰的。【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的今天,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思、去问,而不是怕学生多问、深问、怪问。 俗话说“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因此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应随机地以学定教,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这节课学生的质疑和解答让我看到了虽然是小小的二年级的学生,但他们的世界是丰富的的,思维的发散性是很强的,那种敢想敢说的勇气是可嘉的。他们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地去呵护、去引导,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